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分析(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分析(一)
摘要:分析了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在探讨甘肃特色农业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甘肃特色农业必须坚持走产业化道路,注重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结合甘肃实际,搞好农业制度创新和区位品牌塑造,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甘肃;特色农业;竞争力;优势;劣势
1甘肃特色农业布局
甘肃是西部的农业大省,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原因的影响,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
经过多年的扶持,甘肃已初步形成了草食畜、马铃薯两大的农业产业集群。
围绕制种、蔬菜、水果、中药材、啤酒原料、棉花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及食用百合、蚕豆、烤烟、球根花卉、黄花菜、油橄榄、小杂粮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小产业集群也逐步成形:金昌的啤酒麦芽加工集群,张掖的玉米制种加工集群,庆阳的白瓜子加工集群等。
许多特色农产品成为满足全国需求的主要供应源,且大量出口海外。
例如甘肃省紫花苜蓿留床面积目前已达到750万亩,居全国第一;中药材、啤酒大麦达210万亩和134万亩,年产量分别达34万吨和38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发展到123万亩,制种量占全国用种量的53%;全国50强制种企业已有一半以上在甘肃省落户;脱水蔬菜、番茄酱、果酒果汁、优质小杂粮、油橄榄等农产品还出口日本、韩国、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
尽管甘肃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但和周边其它省份相比,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正确分析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及时弥补特色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2.1自然资源优势
甘肃省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全省耕地面积5229.2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68%,人均占有耕地2.0亩。
甘肃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繁多。
河西走廊是灌溉农业区,耕地面积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全年降水量少,是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气候湿润,是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有经济林果、中药材、草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
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2.69亿亩,是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在650多种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
2.2人力资源优势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根据全面统计,2003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规模为1213.37万人,其中,劳动年龄内的全部人口有1084.92万人,除16岁以上在校学生数、家务劳动数及其他外,甘肃省农村实有劳动力1050.49万人,按全省农村457.14万户计算,平均每户拥有劳动力2.30人。
从性别分布上看:男性劳动力555.85万人,占52.91%;女性劳动力494.64万人,占47.09%。
从年龄结构上看:据全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19岁以下的劳动力占6.86%,19-34岁的劳动力占42.48%,35-44岁的劳动力占21.46%,45-59岁的劳动力占22.42%,60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占6.78%。
以上数据表明,甘肃农业劳动力年轻化程度较高,从业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2.3政策法规优势
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
国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区倾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
近五年来,甘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才开发力度加大。
国家在
甘肃地区累计投入企业技术更新改造资金1250亿元,一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继落成。
随着“三农”政策不断完善和创新,有关吸引外资,土地利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
各级农业政策法规部门也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结合甘肃实际,不断加快地方农业立法。
2004年来陆续颁布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甘肃省农药管理办法》等。
同时,还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植物检疫、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等方面的立法。
2.4市场需求优势
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内农产品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从农产品需求量来看,西北地区2006年口粮总需求是1602.6万t,精饲料为1716.6万t,油菜籽总需求量272.6万t,蔬菜总需求量1402.2万t,水果总需求量362.5万t,棉花总需求量为42.9万t。
以上农产品供应目前缺口很大。
从近年农产品价格走势来看,2008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比2006年上涨了20%以上,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涨了10%,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最大,达到了55%。
以上数据反映甘肃特色农产品需求潜力巨大,且市场价格持续坚挺。
3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
3.1生态环境劣势
水资源贫乏是甘肃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甘肃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
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
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发生频繁。
干旱出现频率最高,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严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天,沙尘暴日数为1~37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
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我省粮食自给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
上世纪70年代以有机氯为主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到80年代尽管已完全停止使用有机氯农药,但至今一些地区的土壤中仍能检出六六六、DDT。
目前,全省农药消耗总量2.5万多吨,其中高毒农药使用量约100吨,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100万亩。
此外,化肥导致个别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地膜覆盖造成的“白色污染”等在甘肃也比较严重。
河西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3.2劳动力素质劣势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文化素质偏低。
文盲或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2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1.4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0.2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1.97%。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计算,甘肃省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52年(其中男性7.44年、女性5.47年),比全国低1.46年。
其中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5.64年(其中男性6.66年、女性4.53年)。
据抽样调查推算,受过各种技术培训的人数仅占整个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7.07%。
3.3科技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