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目前中国电视评论节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目前中国电视评论节目
随着电视评论节目的普及,一些报纸的评论员粉墨登场,在电视评论节目中夸夸其谈。报纸评论员固有的缺点,经过电视评论节目放大之后,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部分电视评论节目犹如泼妇骂街,令人不堪入目;还有少数电视评论节目只追求所谓表达的快感,导致评论员不断地偷换概念,表面上热闹非凡,却缺乏基本的内涵。
笔者参考《中华传媒网》并且结合自己的观点,认为目前电视评论节目概括起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电视评论节目的选题庸俗化,电视制片人往往把一些互联网络上的无聊炒作话题当作电视评论话题,在客观上起到了放大低级趣味的作用。
比如,现在一些年轻人为了出名,在互联网络上故做惊人之举,少数商业机构为了达到商业目的,扮演幕后推手的角色。电视台把那些千奇百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所谓网络名人邀请到演播厅,让他们当众出丑,以此来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凤姐”案例就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缺乏基本的辩论规则,电视评论几乎成了耍嘴皮子的游戏。
笔者在接触《一周立波秀》后,就深感电视评论脱口秀耍嘴皮子的效益性,有了嘴皮子游戏,提高了收视率,电视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第三,在电视评论员的选择方面,过分倚重活跃在报纸或者互联网络上的评论员,从而导致平面媒体评论的问题被放大,电视评论的品质不断恶化。
传统平面媒体评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缺乏对新闻作品背景的全面介绍,评论员热衷于断章取义;缺乏对法律常识的基本关照,满足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口诛笔伐;缺乏对辩论对手的人格尊重,习惯于在字里行间冷嘲
热讽;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在辩论中深文周纳;缺乏对辩论主题的有效思考,不断偷换概念愚弄读者。
第四,在电视评论节奏把握上,强调对抗而不是对话,注重煽情而不是发掘理性。
许多电视评论节目选择观点截然对立的评论员,在演播厅进行激烈的交锋。部分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为了强化对抗的激烈程度,有意识地忽略评论员观点的相同之处,极力突出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甚至采用一些“挑拨离间”的方式,调动评论员的情绪,让他们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举动。电视评论必须强调对话而不是对抗,强调理性而不是情绪发泄。在电视直播现场,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应当牢牢把握评论的主题,不能让评论员信口开河,用一些情绪化的语言甚至是污言秽语来污染观众。
第五,电视评论的样式过于单一,评论内容缺乏逻辑递进关系。
现在,电视评论基本上变成了电视新闻片断加评论员现场解说的模式,甚至还有一些电视台直接采用字幕的方式,由播音员将事先撰写的书面评论宣读出来。这是一种极端单调乏味的电视评论表现方式。电视评论旨在深化新闻背景,帮助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为观众独立思考和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可是,现在许多电视评论节目缺乏逻辑递进关系,电视评论变成了电视台政治立场的表白,新闻片断成了电视评论员脱离新闻主题自娱自乐的开场白。
笔者希望电视评论真正变成深化新闻内涵、启迪人们思想、把握时代脉搏、体现健康价值的新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