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菌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菌酶的知识应用与临床诊断与研究前景
作者:林鹭地址:广西医科大学
一: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溶菌酶的理化性质及分类,分离纯化方法,酶活力测定方法,还介绍了溶菌酶在食品﹑医药上的应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二:关键词:
溶菌酶分离纯化活力测定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三:前言:
溶菌酶又称脆壁质酶或N 一乙酰壁质聚糖水解酶,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于1922 年在鼻粘液中发现的强力杀菌物质,此后人们在人和动物的多种组织、分泌液及某些植物、微生物中也发现了溶菌酶的存在。由于溶菌酶本身是一种天然蛋白质,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无毒性的优点,使得溶菌酶在食品上和医药上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生物技术中, 溶菌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酶, 可以说溶菌酶的发现是近代酶化学研究的最大成果之一[2]。这里通过对溶菌酶理化性质、分离纯化方法和应用的介绍,使大家对溶菌酶有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以便于对溶菌酶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四:溶菌酶概述
1.1 溶菌酶分布[3]
溶菌酶名称起源于1922 年,Alexander Fleming 发现人的唾液、眼泪中存在一种可溶解细菌细胞壁的酶,因其具有溶菌作用,就命名为溶菌酶。此后人们在人和动物的多种组织、分泌液及某些植物、微生物中也发现了溶菌酶的存在。溶菌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和人的外分泌液中。
1.2 溶菌酶分类[4]
国际酶学委员会根据其底物及作用特点又称其为酰胺酶或粘肽N-乙酰基胞壁酰水解酶,编号E C3.2.1.17,与常见的蛋白酶、淀粉酶一样属水解酶系列。根据其来源不同一般可将溶菌酶分6 类:C型(chicken)、G型(goose)、无脊椎动物型(invertebrate-type)、噬菌体、细菌和植物来源溶菌酶。不同来源酶的分子量、氨基酸组成及酶特性各有不同,但三维结构显示来源于共同的进化起源。目前对C型溶菌酶研究较多,它是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条多肽链,含有4对二硫键,三维结构为较紧密的椭球形,它广泛存在脊椎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爬行动物及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如昆虫、甲壳类中。微生物来源的溶菌酶较多,广义上一般分以下几类:①内-N -乙酰己糖胺酶,与卵白溶菌酶一样,能分解构成细菌细胞壁骨架的聚糖;②酰胺酶,能切断连接聚糖和缩氨酸的N-乙酰胞壁酰-L-丙氨酸键;③内肽酶和蛋白酶,能分解细胞壁缩氨聚糖的缩氨酸键;④β
-l,3、β-1,6-葡聚糖酶和甘露糖酶(葡甘露糖酶),能分解酵母菌细胞壁;⑤磷酸甘露糖酶,与β-1,3、β-l ,6-葡聚糖酶、甘露糖酶(葡甘露糖酶) 共同作用,能分解原生质;⑥壳多糖酶,与葡聚糖酶共同作用,能分解霉菌或酵母菌;⑦脱乙酰壳多糖酶,主要分解霉菌中的毛霉菌(Mucor) 和根(Rhizopus )。
1.3 溶菌酶基本理化性质及作用机理
①溶菌酶由129个氨基酸构成的单纯碱性球蛋白,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当pH 值为1.2~11.3范围内剧烈变化时,其结构几乎不变。在酸性环境中,溶菌酶对热的稳定性很强;当pH值为4~7100℃处理1 min仍能保持原酶活性;当pH值为3时能耐100℃加热处理45min;在干燥条件下,溶菌酶可以长期在室温存放,其纯品为白色或微黄色。黄色的结晶体或无定形粉末,无臭,味甜。易溶于水,遭碱易破坏,不溶于丙酮和乙醚[5]。
2 溶菌酶分离纯化 [7]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原料与试剂
鲜鸡蛋(市售)、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硫酸铵、氢氧化钠、盐酸、氯化钠、丙酮、724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等,以上药品均为分析纯。
2.1.2 主要仪器
分光光度计(7230G型)、搅拌器(200~300rpm)、离心(4000rpm)。
2.1.3 菌种
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
2.1.4 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牛肉膏0.5g,葡萄糖0.1g, 氯化钠0.5g,蛋白胨1g, 溶于1L水中, 分装于三角瓶中,121℃灭菌15min。
固体培养基:牛肉膏5g, 葡萄糖1g, 蛋白胨10g,琼脂20g,置于1L水中,加热
溶解, 分装于三角瓶中,121℃灭菌15min。
2.2 工艺流程
溶菌酶分离纯化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2.3 操作步骤
2.3.1 蛋黄与蛋清的分离
取新鲜的鸡蛋,去壳,经分离器后,使蛋清与蛋黄分离。打破蛋壳时应避免蛋黄破散,使两者完全分离。
2.3.2 蛋清的预处理
将分离后的蛋清加入到搅拌器中,200~300rpm下搅拌10min, 再将蛋清搅拌稠度均匀即可,以不引起发泡为宜。最后用2~3层纱布过滤,以除去残余蛋壳和少量蛋黄。
2.3.3 吸附
将过滤后的蛋清冷至5℃后移入搪瓷捅中, 然后在搅拌下加入已处理好的树脂(14%加入),使其悬浮在蛋清中,在0~5℃下,搅拌吸附5h,然后在0~5℃静置20h以上,等分层后,弃去上清液后的树脂用清水反复冲洗2~3次,以除去杂蛋白,最后晾干树脂,移入一个搪瓷缸中。
2.3.4 酶的洗脱
在上述树脂中加入同体积的0.15mol/L的pH6.5磷酸盐缓冲液,搅拌洗脱
20min,过滤洗脱液,除去一部分杂质。再重复洗脱2次。将除去杂质的树脂加入等量浓度为10%的硫酸铵溶液,搅拌洗脱30min,滤出洗脱液,重复洗脱3次,滤出的洗脱液一起倒入沉淀缸中沉淀。
2.3.5 沉淀
在沉淀缸中按洗脱液的体积加入32%固体硫酸铵,搅拌使其溶解, 在4℃放置过夜。第2天,用虹吸法取出上清,4000rpm离心10min分离沉淀物。
2.3.6 透析
将沉淀物用蒸馏水全部溶解,然后放入透析袋中,在10℃水中透析过夜,以除去沉淀中的硫酸铵,收集透析液。
2.3.7 盐析
将透析液移入一容器内,用0.1mol/L的NaOH调溶液pH至8.5~9.0, 有白色沉
淀时,应立即离心除去沉淀。用2mol/LHCl调pH至3.5,搅拌, 并在0℃放置48h,同上离心收集沉淀物。
2.3.8 成品的干燥
将上述沉淀物加入到丙酮,搅拌,放置2h,收集沉淀,用冷冻干燥法干燥沉淀即得产品。干燥的溶菌酶可在室温下长期保存。其纯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的结晶体或粉末,无臭,味甜,易溶于水,不溶于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
3:酶活力测定方法[9]
3.1 底物的制备
将微球菌接种于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28℃,24h),再接种于固体培养基培养( 28℃,48h),用无菌水将菌体洗涤, 4000rpm 离心10min, 弃上清,再洗菌体数次, 最后用少量无菌水制成悬液, 冷冻干燥即得干菌粉。取干菌粉5g,加入少量
0.1mol/L的pH6.2磷酸缓冲液置于匀浆器或研钵中研磨2min, 倾出并稀释至20~
在0.5~0.7范围为宜。
25mL,悬液的光密度OD
450
3.2 酶液的制备
准确称取干溶菌酶粉5mg,用0.1mol/L的pH6.2磷酸缓冲液溶解成0.05mol/L
酶液。
3.3 酶活力测定
将酶液与底物悬液分别置于25℃水浴中保温10~15min, 测底物悬液的OD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