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
1009-4202(2012)07-000-02
摘要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较快地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改造落后地区,也着力发展加工贸易。

但同时也应看到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加工贸易仍处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国内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堪忧,内资企业所占比例偏低,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加工贸易监管不严,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带来了的诸多负面影响等,并提出加以解决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加工贸易存优势问题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与扩大,在这种背景下,加工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目前加工贸易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贸易方式,在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优势
1.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比较成本优势。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主要是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丰富的原材料以及具备一定基础、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部门等。

从我国出口产品的构成分析
说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因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极大的优势。

在注重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仍然要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

中国至少可以在今后20年为外国投资提供劳动力成本相对比较低的投资市场。

而这一优势是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所无法比拟的。

2.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鼓励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先后开辟了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和海南省五个经济特区,开放了沿海14个城市,并进一步扩大到内陆。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新的加工贸易政策和相应的加工贸易管理办法,规范了加工贸易的秩序。

现阶段,国家对加工贸易的管理已经实现了电子化,实现网上审批业务,简化了手续。

3.我国加工贸易的地理优势。

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地理优势十分明显。

沿海开放地区一般具有较好的对外经济贸易的基础,在对外交往中适应性强,引进、消化能力居全国的前列。

而且,该地区劳动力素质较高,受到的教育比较好。

尤其是我国东南沿海,不但劳动力丰富,而且毗邻香港、澳门和台湾省,同时,距东亚、东南亚市场也较近。

二、当前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1.国内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堪忧。

企业经营过程的升级有赖于企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产业的辅助和支持,相互提供产品的
产业之间,一种产业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将带动另一种产业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一个产业是否具有带动产业结构生机的能力,要看它与其它产业之间关联程度。

如果外商投资的加工企业中间投入品由东道国提供,并且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它就会对东道国产生很强的技术溢出效应。

当这种效应能在很大范围内产生时,产业结构将随之改善。

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提高加工贸易中间产品的国内采购率,是加工贸易实现本地化的重要方面,也是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一环。

而目前在我国,由于外商投资仍以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目的,在加工贸易产品由研发、设计、制造、仓储、运输、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构成的价值链中,我国涉及的只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我国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得到的价值增值十分有限。

2.内资企业所占比重偏低。

1994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外商投资企业正式取代乡镇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

事实上,由于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大部分从事来料加工的内资企业都是由外商投资机器设备并进行生产管理的,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经营主体的时间还应该再向前追溯,至少,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的真实比重要比海关统计体现出来的更高。

3.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

事实上,有很多从事加工贸易的本土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具备较高的加工能力,可
以生产出多种中间产品,但是这些企业却不倾向于开拓新的市场。

原因是,试制新产品,前期投入比较大,且从试制样品到最终订货,可能要花费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企业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要承担试制失败的风险。

虽然,目前的政策允许企业据实列支科研开发费用,但对资金短缺的企业来说,这一政策有和没有一样,解决不了问题;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也有新产品试制费、新产品开发费、外贸发展基金,但是其申请程序复杂,远水不解近渴;而国有商业银行方面,对这类的风险贷款,更是慎之又慎。

于是,在外商投资企业强大的资金、技术攻势面前,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毫无选择地被控制甚至被淘汰。

4.加工贸易监管不严。

由于加工贸易的基本政策是对进口料件采取保税政策,在我国相应原材料进口关税水平较高的制度背景下,走私者利用加工贸易的名义,偷漏税款,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同时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了极度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格局。

鉴于加工贸易活动中走私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为进一步维护加工贸易的正常秩序,国家于1996年和1999年出台并完善了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的政策。

虽然有效遏止了走私,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政府对预防企业走私和监管加工贸易也存在着一定的行政成本,这就增加了财政的负担。

三、加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
1.提高加工贸易发展水平。

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后,中国保税
区、中国出口加工区这两家由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将找到一个新家—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

目前,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各项筹备工作已正式启动。

近年来中国保税区、中国出口加工区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规范加工贸易管理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沟通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桥梁。

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

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与传统的加工贸易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与7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和初级的水平分工模式
不同,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属于一种高层次水平分工,产业主体变为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尤其是日益向知识密集的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兴起和信息技术革命加快全球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

在外资引进工作中,应加大力度,使各地优惠措施与外商投资相结合,促进不同产业的相对均衡的发展和具有潜在优势产业的优先发展。

3.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结构调整正在进行,一批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企业的转移成为必然,内陆省份如何构造自己的比较优势,迎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

提倡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并不是任何区域都有条件开展加工贸易。

在内地,机会成本与沿海相比可能较低,但运费较高。

只有当较低的机会成本有可能抵消运费贵的因素时,该产品的加工贸易方式才有利可图。

在中西部地区有条件开展
加工贸易的区域,产业的选择同样是不同的,各个地区应根据自身的特色选择最有利可图的产业。

4.完善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

当前,加工贸易是中国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加强海关、税务、外汇管理及外经贸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海关监管、政府协管、企业自管、社会共管的协力共管格局。

近年来海关虽加大打击走私的力度,但走私活动仍然猖獗,究其原因,除了走私成本低,利润高外,还有国内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原因。

而各监管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造成政策执行中的脱节,也是走私分子有机可乘进行走私的原因之一。

因此海关要与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共同合作,形成打击走私的一张无形的网,同时加强对企业的守法经营的宣传,动员全民参与打击走私,才能遏止走私,以形成海关监管、政府协管、企业自管、社会共管的加工贸易综合管理机制。

5.提高产品的增值含量。

我国依然没有改变“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在全球产业链上仍处于最底端,即使是引以为傲的高新技术产品也大多为低端加工,缺乏核心技术和自己的品牌,难以产生产品附加值。

面对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国内外环境及发展目的,我们应努力实现由传统加工贸易向现代加工贸易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加工贸易对产业资源结构的调整力度,因而这就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根本出路,我国加工贸易战略目标定位的重点:提高加工贸易技术档次,尤其是要明显提高沿海部分地区加工贸易的高技术成分,使那里的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额比重实现较大幅度的
提高;要实现加工贸易的深加工、精加工,延长加工贸易的加工链条,提高加工贸易的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张燕生.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宏观经济研究.200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