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美学思想 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美学的评判尺度:中庸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其 中的“和为贵”就是中庸思想的体现,不 过这种和的实现是以礼为前提的。 从美学领域来看,中庸就意味着各种对 立因素的“调和”,每一因素发展的“适 度”。这也是中庸思想在美学评论方面的 基本要求。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真挚却非固执;美丽却非淫艳;愉快 却非狂欢;有力却非粗暴。”
所谓群,意即融入人的社会,以实现互 助互爱。“群而不党”,通过艺把人陶冶 成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人们和谐交往,能 自觉行“仁”。使群体生活协调和谐,使 人懂得如何去对待各种社会伦理关系,到 达人与我的协调。把艺看作是一种人类交 流的手段,是使人类向前发展达到完善的 手段。 所谓怨,意即人的欲望情感,是人的爱 和恨的情感表现,这种表现应该是符合 “仁”的欲望和情感要求,合理之怨,真 诚之怨,而非无病呻吟。
孔子“中庸”的美学批评尺度对中国传 统 艺术的影响:思想情感表达的节制性和 社会性,而不是一种无节制的动物性的情 感表达;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性的人道的控 制,极少有卑下粗野的情绪发泄和神秘狂 热的情绪冲动。
孟子的美学思想
孟子的美学思想直接继承了孔子的思 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把 人格美提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人格美也 是其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 格(即人的道德精神)可以象味、声、色能 给人的口、耳、目以愉快一样,也能给人 以诉诸于心灵的愉悦。 “礼仪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儒家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思想主要是以孔子、孟子 的美学思想为代表
Fra Baidu bibliotek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的基础: “仁”,他的美学实际上是他的仁学 的自然延伸。 “仁”的理解: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为仁”。。。 仁的思想又源于周礼。
“仁是建立在以氏族血缘为基础 的亲子之爱的基础上的,不是人为 的强制的东西,是人性的内在需 求。”带有一定的原始人道主义和 博爱的精神。 亲子之爱又是整个孔子仁学的 根基,高度重视个体的社会性情感 等心理因素对“仁”的作用。
孔子美学作为其仁学的自然延伸, 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满足个体官能欲求 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努力 把这种心理欲求的满足导向符合于社 会伦理的道德规范;一方面高度重视 发挥审美和艺术对个体情感心理的感 染愉悦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这种作 用只有在能够导向群体的和谐发展时 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个体的心理欲求同社会的伦理规范 二者的交融统一,是孔子美学最显著 的特征。 要让“仁”成为人们内心情感上 的自觉需求,而不是外部强制。为此, 孔子提出了对于“仁”的三种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雍也》 提出了“知-好-乐” 三种境界
心悦仁义虽人之先天本性,但只是一种 “善端”,是一种原始“胚芽”状态,需 要人在成长过程中能保持它,培养他,发 扬它,则会成为善人,反之则会成为恶人。 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过多的追求眼耳鼻口身的感官之乐,则 必然会妨碍仁义善端的成长发扬,从而失 去心之乐。只要人能够保持自己的善端, 养其浩然之气,就能达到人性的崇高境界。
实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为 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 神”的崇高境界。做到“居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 不能移”,从而充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享受人格美的最高境界。
孟子提出把人格精神、道德上的善同人 的审美愉悦相联系是对孔子美学思想的进 一步发展,也是孟子美学对中国美学所做 出的重大贡献之一。 孟子把个体人格分作六个等级:善、信、 美、大、圣、神。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 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 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 尽心下》
孟子美学从儒家思想出发,力图保持乐 中的高尚情感,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儒家美 学。这里的“乐”是人的欲求得到满足时 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从美学角度讲就是 “美感”。孟子把人的感官类别分为眼、 耳、鼻、舌、身、心六种,不同感官对 “乐”的欲求各不相同。眼的欲求是美丽 的色彩,耳的欲求是美妙的声音,鼻的欲 求是芬香气味,口的欲求是爱吃美味,身 的欲求就是安逸的宫室床椅衣饰,心的欲 求是喜爱仁义。
治国之道在于教化,游于艺是实现 礼乐教化的最好方式。在对各种艺的 游历中获得自由的感受,艺术创造的 感受,审美的感受。 孔子美学对于艺的作用的肯定: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阳货》
所谓兴,意即引譬言类,感发意志,通 过某一个别的形象的比喻,可以使人通过 联想的作用,领会到同这一形象相关的某 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性的道理,用艺术的 形象去感染人,教育人。 所谓观,意即观风俗之盛衰,体社会精 神之状态。通过艺术更加鲜明的形象表现, 去体会一个社会及人的精神情感的心理状 态,通过表面看本质,把艺术看作是一定 时代人们的道德心灵状态的直接体现。
眼耳鼻舌身对于声色味的追求是人生来就 有的,是人之本性,即“食色性也”;同 时,孟子认为心悦仁义也是人人生来就有 的,也是人之本性。即“人之初,性本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 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 告子上》
孔子美学中对美的本质的概括既是文与 质的完满统一,即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仁 义道德品质相统一。 “个体的社会性存在在同人类文明发展 相称的形式中的完满实现”即当事物的外 在形式显示了人类的尊严、教养、智慧、 才能等,能引起人的精神的愉快,成为内 在的“善”(仁)的肯定和实现时,就是 美的。具体地说,就是能够给个体以精神 愉快的感性形式同个体内在的伦理道德的 理性要求两者的和谐统一即为美。
“浩然之气”是孟子人格美的最高境界。 浩然之气是个体的情感意志与个人所追求 的伦理道德目标交融统一所产生出来的一 种精神状态,即至大至刚、无所畏惧的状 态,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 能移的状态。 君子三乐:“父母具存,兄弟无故,一 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得 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同时,孟子还提出,声色味的追求只与 五官对应,纯粹为感官的快感;而仁义是 与心对应,为精神的愉悦。虽然,眼耳鼻 口身心之乐皆为人性之乐,但心悦仁义之 乐要远远高于诸感官之乐。 “体有贵贱,有大小,心是大体,为贵, 眼耳鼻口身是小体,为贱。”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 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知:即了解,知道 好:即感兴趣,喜欢 乐:即以此为乐,是内心情感的要求 和满足,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是外 在的规范最终转化为内心的心灵愉快 和满足,外在和内在,社会和自然在 此获得统一。“乐所以成性”。“乐 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
如何达到乐的境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 伯》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诗可以看做现在所理解的艺术。成于乐 中的乐指的是六艺之一。“礼、乐、书、 数、射、御” 首先要以学道为志向,其次要遵循德, 再次要归于仁,最后还要涉历游观于各 种艺事。
孔子文质统一的审美观和中庸的 评判尺度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文为感性形式美的东西,意即感 性物质的文饰或文采。 质是指人内在固有的和坚定的伦 理品质。相当于“仁”。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 以成之”——《卫灵公》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颜渊》 质胜文则野,意即只注重质,而忽略包 含审美在内的文化教养,人将是粗野的。 文胜质则史,史与诗、志相通,意为虚 华无实,多饰少实,极力讲求文饰和美, 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文饰和美将成 为一种没有内容的外在的虚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