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改革

合集下载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与对策——从《中国文化概论》说起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与对策——从《中国文化概论》说起
闻学 、 告 学 、 语 言 文 学 的 特 点 , 置 广 汉 设
知 识 板 块 .满 足 学 生 对 传 统 文 化 知 识 的
精 品课 程 教 学 要 积 极 采 用 崭 新 的 教 学 方 法和 先进 的教学 手段 . 变 传统 “ ” 改 教 与 课 程 是 专 业 的 基 础 .课 程 是 实 现 教 学 目的进 而 实 现 人 才 培 养 目标 的 重 要 载 “ ” 学 的方 式 。 精 品 课 程 建 设 过 程 中 , 在 要
要 通 过 精 品 课 程 建 设 .进 一 步 强

化 能 力 为 本 位 的 教 育 理 念 。 我 们 应 进 一
步 强 化 市 场 意 识 , 牢 固 树 立 能 力 为 本 位 的 教 育 理 念 ,通 过 建 设 一 批 能体 现 学 校
水 平 。 体 的设 想 是 : 少 要有 6 8 主讲 具 最 ~名
围绕 以下 五 个方 面进 行 :
第 一 , 强 师资 队伍 建设 。 上 所述 , 加 如
口 李

要 体 现 在 以 下 几个 方 面 :

我们 目前 教 学 队 伍 在 学校 属 于 较 高 水 平 , 但 放 眼 全 省 , 需要 进 一 步 加 强 。我 们 希 则
望 通 过 精 品 课 程 建设 这一 平 台 , 强该 门 加 课 程 的 师 资 队伍 建设 , 争 达 到省 内领 先 力
重视理论联 系实践 , 合 当代文化现 象 , 结
进 行 分 析 和 解 剖 ,以 提 高 学 生 学 以 致 用
的 能 力 。 别 是要 结 合 汉 语 言 文 学 、 闻 特 新
学 、 告 学 专 业 的 特 点 . 对 性 地 进 行 教 广 针 育 , 学 生真正受益 。 使 二 要 通 过 精 品 课 程 建 设 .推 进 教 学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

2020年第6期第22卷(总第124期)No.6,2020General No.124,Vol.22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转课堂模式下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史萍(淮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摘要]针对目前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提出在“翻转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引领下对课程进行改革的设想:合理构建教学体系,突出专业特点;实施课堂翻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破传统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学业综合评价体系;加强课程学习的监督机制,使翻转课堂收到实效。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20)06-0133-06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讲话。

他在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2017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等〔匕这些论述为高校开展《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此大背景下,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对大学生民族文化传统与人文素质教育的通识基础课,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已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外语专业等文科师范专业和新闻学专业等非师范专业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并列为专业基础课,对大学生集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繁杂、刻板被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存在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要引入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手段和资源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依赖于课堂讲授和教材阅读,往往呈现出枯燥乏味的特点。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为教学注入活力,通过音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展示文化概念和实例,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个维度深入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

利用网络资源和数字化教学平台,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要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内容涉及到丰富的历史文化,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写作报告等形式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中国文化的深层次问题。

要加强评价和反馈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传统的教学中,评价主要依靠考试和作业,重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可以适当调整评价方式,引入实践性任务和项目,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也要建立起及时的反馈机制,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成绩,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实践教学的强化、跨学科融合的拓宽和评价反馈的改进等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兼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兼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DOI :10.13420/ki.jczu.2020.04.033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兼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罗玲(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6)[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英语专业加强母语文化教育成为必须。

但仅开设一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无法实现母语文化教育的多重目标。

通过相关课程体系的建设,以课程群、课程模块及讲座为主要渠道,实现中国文化教育与英语语言学习的有机融合,并使其贯穿整个本科教育阶段;同时改革“中国文化概论”这一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分解转移教学任务,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中国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母语文化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02(2020)04-0133-05Journal of Chizhou University2020年8月第34卷第4期Aug.2020Vol.34No.4收稿日期:2020-04-12基金项目:安徽农业大学教研项目(2018aujyxm111);安徽农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2019kcszxm08)。

作者简介:罗玲(1965—),女,安徽黄山人,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教学。

1研究背景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而随着跨文化合作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也越来越需要聆听中国声音,了解中国文化。

相应地,英(外)语教学的目标并非让学习者越来越趋同于目的语文化,而是让他们成为优秀的高素质双文化人,在世界舞台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发出自己的声音。

因此,在英语语言教学中,中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趋于平等,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更须热爱和熟悉自己的文化并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让更多的英语国家认识和了解真正的中国。

刍议《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刍议《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化方式 , 又要捍卫和创造现代中国文化精神 , 重塑 “ 文化 中 国” 形象 。 党 的“ 十七 大” 出 了“ 发 推动 文化大 发展 大繁 荣” “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 高潮” 的时代号 召 ,展望 “ 十二五 ”文化建设正在努力实现文化事业 和文 化产业的 ,

首先, 清教 学思 路 , 要理 梳理 出主干和重点 内容 , 做到 纲举 目张 , 纵横交错 , 脉络明晰。文化的显性表现形式如同
颗颗璀璨 的珍 珠 , 而文化的整体特征 以及文化精 神就像

根血 脉 , 贯穿始终 。散开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 穿起来构
成一副完整 的项链 。文化学专家周积明教授认为文化学课
【 作者简介 】 俞
娟(9 2 )女 , 17 一 , 安徽巢湖人 , 广东嘉应学院设 备处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 向: 文艺美学 。
解 中国文化的发生 背景 、 史线索与发展 现状 , 历 把握 中国 文化的整体特点 、 民族精神 , 强文化主体性 、 增 自觉性 和认
国文化概论课 的高校教师宣讲贯穿古今 、 绵延 5 0 00多年的 中华活文化 。l t t 多年来全国已成功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国传统
文化课教师培训 , 如专题讲座 、 人文讲坛 、 暑期学校等 。 今天 的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 济实体 , 经济发展
【 摘
要 】以传承和复兴 中华优 秀文化 , 培养全 面和谐 发展 的大 学生为主 旨的《 中国文化概论》 程 , 课 尚处
于建设发展 中, 目前在教材 、 师资等方面 已取得一些阶段 性的成果, 但应 以当前 的文化 大建设为契机 , 时俱进 , 与 取得 更大成就。在课程教 学实践 中理清教学思路 , 对教 学内容进行 有机 整合 , 学方法上追求融通创新。 教

让学生留在课程学习体系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设想

让学生留在课程学习体系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设想

中 图分 类 号 :4 3 0 C 2 .7 , _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9 X(0 1 1 — 05— 3 10 2 3 2 1 ) 1 0 0 0
如何 激 发学生 对课 程 学 习的兴趣 并 使之 在课 程学 习过程 中得 到最 大 程度 的提 高 和发 展 , 是 每位 教 这 师 在开设 课 程和建 设课 程期 间必须 始终 给予 高度 关 注 的焦点 问题 。解 决 问题 的途径 主要在 于建 立一个 有
( 兴文理学院 绍
人文学 院, 江 浙
绍 兴 32 o ) 1oo

要: 围绕着课程 学习体 系的构 建 , 就《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 平 台建设 中的一 些 问题和板 块设置进行 了探讨 , 诸如如
何 处理知识性 内容 、 如何设置视频和 图片板 块、 如何增 强学生文化实践能力等等。
关键 词 : 习体 系 ; 程 平 台 ; 块 设 置 学 课 板
绍 民族文 化遗 产 的一 门主要 课程 , 当然应 把 系统讲 授 中国文 化 的基 本 知 识作 为 首 要 的教 学 任务 。即让 学 生知 道 中 国文化 ‘ 什 么 ’包 括 其基本 内涵 、 是 , 主要 特 征 、 历史 成 就 等 方 面 。 【 不 把 知识 传 授作 为高 校 “ ”l 首 要 的教学 任务 ” 代 之于 各种 名 目繁 多 的教 改 新 创 , 实 上正 在 损 害 高 校 的 内质 , , 事 它迎 合 了部 分 教师 的低 水平 和责 任淡 薄 , 呼应 了学 生 的懒 惰 和 畸形 的心智 , 部分 促成 了包 括高 校 在 内的弥散 于整个 社 会 的表现 一
第 3 卷 第 1 期 l 1 21 0 1年 5月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八大报告强调 : 要“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 弘
扬 中华优 秀传统 文 化 ” 。中 国传 统 文化 凝 聚 着 中华 民族 自强不 息 的精 神 追 求 和历 久 弥新 的精 神 财 富 , 是 中华 民族 的精 神 血 脉 。“ 在 已经 进 入 2 1世 纪 的
今天 , 学 习 中国传统 文化 , 对 大学 生人 文素 质教 育具
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的课 堂教学 中, 可 以分 若 干个专 题 进行讲 解 , 例如 : 中国传统 文化 的基 本精
神, 儒 学与 中国传 统 文化 , 道家 、 道教 与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 文化 , 中国传统哲学 , 中国传统
政 治文 化 , 中国传 统 伦理 道德 , 中国古代 文学 及其 文 化 精神 , 中 国传 统艺 术与 艺术精 神 , 中国古代 科学 技 术, 走 向世 界 的 中国文化 , 等 等 。以专题 形式 讲授 中
大学 生牢 固树 立社 会 主 义核 心价 值观 。
关键 词 :中国传 统 文化 ; 课程 ; 改革 ; 探 析 中图分 类号 : G 4 2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 0 0 8— 3 4 3 X( 2 0 1 7 ) 0 l一 8 0— 0 2 进一 步提 高学 生 的 学 习 主动 性 和 思 辨 能力 , 提 高教

实行 专题 教 学
化兴盛为 支撑 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作 为高校 人文 素质 教育 的一 门基 础 课 程 , 有 助 于 大 学 生 树 立
正 确 的世 界 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 , 有助于“ 净 化 校 园
舆论 环 境 、 文 化 环 境 及 维 护 校 园稳 定 ” 。 党 的 十

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改革探讨

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改革探讨

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改革探讨摘要:中国文化概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

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须正视其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教师、教材和教法等方面深化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人文内涵和育人效果。

关键词:文化概论;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

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1],具有其他专业性课程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一、目前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高校对该课程重视不够,学生人文素养偏低,教学要求参差不齐。

只有极少数学校或极个别专业把中国文化概论列为必修课,绝大多数高校仅作为任选课或讲座课,忽视中国文化概论课的育人作用。

其性质定位尚未明确统一,国家既无统一的教学大纲与学时规定,各高校执行中差异又较大,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

2.师资队伍薄弱,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该课程讲授跨越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内容广博,跨文越理,纵横交错。

但因多年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及相关师资的培养,教师囿于自身专业及能力,在教学中势必产生此生彼熟,甚至于现炒现卖,穷于应付的现象,以致形成了教师原有的单一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庞大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

3.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现在通行的教材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国家教委要求,在普通高校开设中国文化课需要的应急之作,观点陈旧,尚无补充修改。

4.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文化设施和实践基地匮乏。

目前,各高校所开设的中国文化概论课只有理论教学,而无实践环节。

即便就近有纪念馆之类可供参观,但这些机构宁愿门庭冷落,也要收费很高,师生也只好望而却步了。

5.偏重学校教育,忽视社会引导。

当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淡漠,甚至鄙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他们虽然普遍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却对外来文化津津乐道。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摘要:本文针对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即教材五花八门、教法传统单一、学生主体淡化;教学理念保守、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淡漠;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评估偏低等。

为了满足“文化强国”战略需求,提出三点教学改革的设想,即革新教学模式,实现翻转课堂;优化教学理念,强化传承与创新教育;重新定位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扩大课程惠及面。

关键词:“文化强国”战略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一、当下我国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法吞没学法,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

在教材的选用方面,各高校拥有完全自主选择权,教材版本五花八门,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

笔者对当前我国各大高校使用的中国文化概论教材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统计,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元浦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3)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平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4)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邓天杰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5)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杨汉瑜、冯雪燕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等。

其中在高校中影响最大、使用最多的教材是由教育部高教司推荐的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

以安徽省皖西学院为例,笔者及我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组成员在教学中选用的均为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平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这本教材系统性强,结构严密,分为上、中、下三编,全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成就、影响等有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

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授课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中国传统文化讲深讲透,几千年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绝非短短的32个学时的课堂教学可以系统演绎的。

如若按照教材内容逐一授课,则势必造成泛泛而谈的结果,授课教师往往只能作面上的铺展,很难进行点上的深入,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改革措施的探讨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改革措施的探讨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改革措施的探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高校一门跨学科、基础性和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了解到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产,通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特点、民族精神,使学生开阔视野的同时,来增强自觉性以及认同感。

对于专业的学习来说,有利于重新整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科融通,从而使学生在相关专业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更好地赋予作品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各高校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以我校为例,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粗浅谈一下对于本课程的改革设想,围绕于五个方面进行:第一,将师资队伍加强。

我分院本课程的师资力量十分匮乏,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点可能只是部分高校存在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

在此一言以蔽之,具体的设想就是老教师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年轻教师作为后续力量,使主讲教师要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化,要形成学术梯队。

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本课程是作为各个专业共同基础课开设的,大多高校的授课教师配备不是专业的“国学大师”或专家,那么就需要教师来借鉴一些有经验的国学专家,将当下的热点问题以及研究成果运用到现代的思维方式中,掌握学术的前瞻性问题,学会内修外援。

这样,教师才能保证授课思路清晰,思想深邃,视野广博,体例独特,才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第二,完善教学内容建设,对《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先按照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然后再有规律等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也要让学生更清晰、更明确知识重点。

这一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整本教材都在密切的关注这中国文化的进程与发展,这也是展现了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的形成,这门课程是渗透民族文化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让我们学生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的一种途径。

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将物质的东西精神话,让学生心领神会,提高民族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尤其是对于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这样一门综合性课程来说,如何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

传统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课后通过阅读书籍学习。

这种模式存在内容冗杂,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而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老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制作成PPT,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展示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可以布置学生针对某一话题进行小组研讨,并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要改变传统课堂上的单向传授模式,引入互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通常是单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而互动教学则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老师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形成多元化的观点和思路。

还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记忆。

要注重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传统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学生往往对于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到实际问题中存在困惑。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践实习或者设计课程项目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反思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师应该注重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分组或者个别辅导等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

文秘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质量报告》

文秘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质量报告》

?文化概论?课程质量报告2021年8月?文化概论?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承当着面向高职生讲授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

作为文秘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课程组教师一直致力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方法的创新、评价方式的改革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教学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现将本课程建设质量报告如下:一、优化教学内容安排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以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为主旨,引导学生认识国传统特征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底。

根据教学目标课程组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一〕课程内容选取强调因材施教教学活动以完成工程任务的过程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这种模式由传统的教师“教学〞变为学生“求学〞“索学〞。

课程设计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生源特征,特别是他们的原有素质和知识底蕴,以此为根据,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各有所得,各有长进。

〔二〕课程实施注重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文化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文秘专业主干课,本课程为了到达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安排了30%的课内实践训练分析和课外实训任务,实践内容涉及的主要思路是将课堂教授的重点和难点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逻辑的分析与理性的判断。

二、课程团队建设组队、培训、获奖等情况本课程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主讲,所有组成员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培训和实践活动,通过培训、实践和学习,将学习到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之中,大大提升了课程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课程团队培训情况统计表三、教学方法、考评方式探索〔一〕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中国文化课的改革与建设以《中国概况》为例

中国文化课的改革与建设以《中国概况》为例

基本内容
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课相比,中国文化课具有以下特色:一是注重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因此在文化课中特别 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二是紧密结合现实国情和文化发展需求。中国 文化课在介绍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注重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最新文 化成果。三是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实践与体验。
基本内容Biblioteka 基本内容《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报纸,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到1949年5 月27日停刊,几乎覆盖了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整个历史阶段。《申报》不 仅是新闻资讯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风向标。本次演示以《申报》 为例,探讨中国报业采访的形成和发展。
基本内容
《申报》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新闻业的重要标志。从一开始的《申报》 就注重采访报道,其报道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通过 《申报》的报道,读者可以及时了解到国内外的重要新闻、社会动态和各种社会 问题。同时,《申报》还开辟了多个版面,包括言论、广告、副刊等,使得信息 传播更为多样化,受众也更为广泛。
基本内容
总结来说,《申报》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报纸,其采访的形成和发展对 中国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一部全面阐述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著作,通过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为读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次演示将以 《中国文化史导论》为例,分析钱穆的中国文化史研究特点、优点以及应用价值。
基本内容
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对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影响非常深远。这部著作通 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系统阐述,为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全面的 框架。钱穆在书中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学术观点,如“文化区域说”和“历史演进 说”,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改革

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改革
2 0 1 3 NO 0 4 Ch l na Ed uc at i on
科 教 研 究
浅 谈 中 国 文化概 论 课 程 建 设 改革
高 艳 丽 ( 吉林工 商学院 传媒艺 术分院 吉林长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0 0 6 2 )
摘 要 : 本文从五 个方 面探讨《 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 结合各 高校 具体 情况和各 专业特 点建设 , 进 行课程建 设改 革 。 关键 词 : 高校教学 中国文化 概论 课程 改革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9 7 9 5 ( 2 0 1 3 ) 0 2 ( a ) - O 0 7 8 - 0 1 《 中国文化概 论》 课程 , 作 为 高 校一 门 化 概 论》 课 程 中, 它直 接 阐 述 了 中华 文化 的 抓 住 时 效 性 和 后 续 性 , 鼓 励 学 生 做 读 书 笔 跨学科 、 基 础 性 和 综 合 性 的 人 文 类 核 心 课 六 大 部 门 , 这 也是 证 明教 材 的脉 络 所 在 , 这 记 并 记 下学 习 心 得 , 扩 大 学生 的 自学 空 间 。 程, 开 设 的 目的 在 于 了解 到 祖 国 的 悠 久 历 六 大 部 门 分 别是 : 发 生机 制 、 发 展 历程 、 表 比较 的 教 学 方 法是 通 过 古 今 中外 、 不 同 学 史 和 丰 厚 的文 化 遗 产 , 通 过 几 千 年 积 淀 下 现 形 式 、 文化结 构、 整 体 特 征 以 及 文 化 精 科 之 间的 多 向 比较 , 同 中取 异 , 异 中悟 同 , 来 的 文化 特 点 、 民 族精 神 , 使 学 生 开 阔视 野 神 。 在 这 六 大 部 门 中 发 生 机 制 有 由 三 个 方 架 构 起 新 的知 识 结 构 , 并 达 到 新 旧 知 识 体 的 同时 , 来 增 强 自觉性 以及 认 同 感 。 对 于专 面 组 成 , 他 们分 别 是 历 史地 理 坏 境 、 经济 基 系 的 融 通 。 业 的 学 习 来说 , 有 利 于 重 新 整 合 大 学 生 的 础 以 及社 会 政 治 结 构 ; 而 发 展 历程 也 是 经 在教学 手段上 , 应 合 理 运 用 现 代教 育 知 识 结构 , 促 进 学 科融 通 , 从 而 使 学生 在 相 过 了 四个 时 期 , 分别是萌芽 、 奠定、 繁 荣 以 技 术 和 手 段 , 采用文字、 影 视 图 片 等 材料 制 关专业 的设计制作过程 中, 更 好 地 赋 予 作 及 转 向 ; 而 中国 在 各 个 历 史时 期 的表 现 形 品更 深 厚 的文 化 底 蕴 。 式 都 是 有 所 不 同的 ; 分 为 外 在 以及 内在 结 但 各 高 校 在 本 课 程 的 教 学 过 程 和 课程 构 , 而 外 在 结 构 分 别表 现 在 文 字 、 科 学 技 建设 中, 还 存 在 诸 多 问题 。 以我 校为例 , 针 术 、 教育、 文学、 艺术 、 哲学、 史学、 宗 教 以及 作P P T, 利 用 多 种 媒体 进 行 授 课 。 把 现 场 演 示 的情 境 教 学 法 , 穿 插 在 其 它 的 教 学 方 法 中。 最 后 还应 积极 开 辟 第二 课 堂 , 组 织 各种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探索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探索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探索【摘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盲目性、随意性较大,本文提出建立模块教学体系,构成网状教学模式,提高教学速率,完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素质等改革性举措。

【关键词】“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改革;举措“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

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确定为高等院校主干必修课。

目前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广告学、艺术学等专业,已将其列为主要课程。

然而,不少高校将此课程作为任选课或讲座课,忽视本课程的育人作用。

由于国家目前无统一教学大纲和学时规定,各校在执行中差异较大,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

一些高校开设或不开设;或全校任选或专业指选;或考试或考查;或高年级开或低年级开;或大班开讲座小班讲专题等等。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未受到应有重视,其教学实践缺乏必要定位,教学体系尚未定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以文化历时性为主线的“中国文化史“的教学。

它涉及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难度大,覆盖面广。

目前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还停留在老师“满堂灌”、“一言堂”,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层面上,忽视实践环节和师生互动环节,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本文意在探索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具体来说:第一,建立模块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平面的知识传授模式建立一个新型的、立体的综合培养模式。

“中国文化概论”的内容体系要由三大块组成:一是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二是中国文化的产生机制,三是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

新型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基本层次,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

其一,基础性教学—基础层—以知识优化为主。

讲授内容为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内容涵盖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

它以乡土化为立足,以民族化为支柱,以现代化为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许多高校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教育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长远目标。

通过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现状分析和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有助于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优秀人才。

【背景介绍】1.2 研究意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中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性。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研究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整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进一步深化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研究《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还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对课程内容设计和实施方式的优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民族自信心,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再现和创新发展。

2. 正文2.1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现状分析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涵。

《中国文化概论》该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该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该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迈向纵深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加严格,各个高校紧抓时机,积极开展并完善各个学科的综合体系建设,紧跟时代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也更加注意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人文社会类学科的开课率明显增高,逐渐建设特色鲜明、体系健全的大学生教育课程体系。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人文素养中的基础性学科,也广泛的在各个高校中推广开来,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体系庞大,如何在这门课中讲好中国文化,发挥出“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育意义,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重要,也是教育改革贯彻落实的具体表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定位“中国文化概论”课虽然在许多高校中开设,但师生对于该课程的认识不足,导致课程的教学定位模糊不清。

该课程在许多高校中,都是作为公共选修课来教授,缺少对该课程的宏观规划,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学时要求,缺乏统一标准,学校教师的操控性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过少,还可能取消这门课程的开设,部分高校师生对此不够重视,导致教学秩序松散,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学考核也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安排,难以有效检验师生的教学成绩等等,这些不同的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实施,这也反映出该课课程体系的不健全,课程定位不够明确,缺乏统一的组织安排。

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提升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大努力,积极探索创新。

为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离不开教育体系的支持,离不开具体课程的点滴浇灌,就“中国文化概论”课来说,要使学科建设规范化发展,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就需要学科教学明确该课程的教学定位。

对于该课程的定位,可以从加强师生对于“中国文化概论”课的相关认识入手,明确该课程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课程的基础性质。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探索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探索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

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确定为高等院校主干必修课。

目前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广告学、艺术学等专业,已将其列为主要课程。

然而,不少高校将此课程作为任选课或讲座课,忽视本课程的育人作用。

由于国家目前无统一教学大纲和学时规定,各校在执行中差异较大,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

一些高校开设或不开设;或全校任选或专业指选;或考试或考查;或高年级开或低年级开;或大班开讲座小班讲专题等等。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未受到应有重视,其教学实践缺乏必要定位,教学体系尚未定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以文化历时性为主线的“中国文化史“的教学。

它涉及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难度大,覆盖面广。

目前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还停留在老师“满堂灌”、“一言堂”,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层面上,忽视实践环节和师生互动环节,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本文意在探索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具体来说:第一,建立模块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平面的知识传授模式建立一个新型的、立体的综合培养模式。

“中国文化概论”的内容体系要由三大块组成:一是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二是中国文化的产生机制,三是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

新型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基本层次,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

其一,基础性教学—基础层—以知识优化为主。

讲授内容为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内容涵盖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

它以乡土化为立足,以民族化为支柱,以现代化为价值取向。

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辅以专题讲座;其二,互动式教学—中介层—以思维训练为主,讲授中国文化的发生机制。

一切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以社会实践为基础。

东亚大河平原的农耕经济和宗法制度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中国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它要选择现代文化,文化形态的差异源于农业经济。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历史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一等,需要进行改革。

第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主要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而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中国的文化也在不断变化,教学内容应该得到相应的更新。

新的课程应该包括中国现代文化、中国当代文化等内容,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

第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传递知识,但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资源的改革。

传统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材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改革模式中,应该加大教材编写的力度,编写更加全面、系统的教材,同时引入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如教学视频、网络课程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评价主要侧重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在改革模式中,应该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只是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对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和创新能力,为培养优秀的中国人才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改革
作者:高艳丽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结合各高校具体情况和各专业特点建设,进行课程建设改革。

关键词:高校教学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a)-0078-01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高校一门跨学科、基础性和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了解到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产,通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特点、民族精神,使学生开阔视野的同时,来增强自觉性以及认同感。

对于专业的学习来说,有利于重新整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科融通,从而使学生在相关专业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更好地赋予作品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各高校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以我校为例,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粗浅谈一下对于本课程的改革设想,围绕于五个方面进行:
第一,将师资队伍加强。

我分院本课程的师资力量十分匮乏,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点可能只是部分高校存在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

在此一言以蔽之,具体的设想就是老教师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年轻教师作为后续力量,使主讲教师要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化,要形成学术梯队。

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本课程是作为各个专业共同基础课开设的,大多高校的授课教师配备不是专业的“国学大师”或专家,那么就需要教师来借鉴一些有经验的国学专家,将当下的热点问题以及研究成果运用到现代的思维方式中,掌握学术的前瞻性问题,学会内修外援。

这样,教师才能保证授课思路清晰,思想深邃,视野广博,体例独特,才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第二,完善教学内容建设,对《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先按照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然后再有规律等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也要让学生更清晰、更明确知识重点。

这一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整本教材都在密切的关注这中国文化的进程与发展,这也是展现了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的形成,这门课程是渗透民族文化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让我们学生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的一种途径。

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将物质的东西精神话,让学生心领神会,提高民族精神。

教学内容的整合也很重要,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它直接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六大部门,这也是证明教材的脉络所在,这六大部门分别是:发生机制、发展历程、表现形式、文化结构、整体特征以及文化精神。

在这六大部门中发生机制有由三个方面组成,他们分别是历史地理坏境、经济基础以及社会政治结构;而发展历程也是经过了四个时期,分别是萌芽、奠定、繁荣以及转向;而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都是有所不同的;分为外在以及内在结构,而外在结构分别表现在文字、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史学、宗教以及伦理道德等。

内在结构有两分说,三层次说,四层次说,六大子系统说这几个说法,两分说是由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构成;三层次说是由物质、制度、精神构成;四层次说是有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构成;六大子系统说是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所构成。

可以说,本课程内容体系庞大而丰富,面面俱到的讲解是不可能的。

那就要根据课时的安排和各专业的特点,注意内容的整合,取舍要得当。

教学内容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难点,以文化特征、民族精神为统帅,跨文越理,史论结合,与专业关联不大的内容就要舍弃,关联大的,要尽量展开,并结合实践教学进行巩固,转化成一种能力的培养。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现行本科教学中,应当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实现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情景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通创新。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要求概念清楚、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以教师为知识传授主体,力求语言精准生动,另外,还要求寓启发于讲授之中。

讨论法是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要求。

往往应该选取一些可操作的选题,例如对广告专业的学生,布置一些中国文学、各种艺术、美学思想、民族精神等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与传承等问题;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材料,认真准备讨论内容,在课堂上既要给予话语权,允许学生“百家争鸣”,肯定学生的参与态度,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要加强引导,掌控讨论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能够及时总结,并提升学生评判水平和创作能力,抓住时效性和后续性,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并记下学习心得,扩大学生的自学空间。

比较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古今中外、不同学科之间的多向比较,同中取异,异中悟同,架构起新的知识结构,并达到新旧知识体系的融通。

在教学手段上,应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采用文字、影视图片等材料制作PPT,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

把现场演示的情境教学法,穿插在其它的教学方法中。

最后还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各种参观、考察、见习活动,开展校园学术文化节,举办专题系列讲座等。

还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专长,尝试专题讲座等其它教学方式。

统而括之,《中国文化概论》的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要结合专业特点,设置知识板块,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基本需求和专业需求。

第四,重视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

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抓好主教材和配套教材建设。

一方面是要结合学科专家的权威教材;另一方面还要结合行业组织和学生专业,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内容才能更符合教学内容和体系要求。

适当引入本课程领域中的一些科技新内容、
新工艺和方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

建立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力图使所有教学资源电子信息化,方便学生学习研究。

第五,为了确保课程建设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应建立起完备的监控机制。

一方面,为保证课程的建设质量,要建立健全一套较完整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实行课程检查评估制度,要不定期进行所有教学资源检查,重点关注课程内容的更新程度和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及时掌握课程建设信息。

通过检查评估,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和使用效果;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管理的制度。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把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并建设网络资源,如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知识点、案例库、习题库、教学课件、参考文献及资料、前沿问题及相关知识的图片和视频材料等。

有鉴于此,我们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网络链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