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试卷四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学期《教育传播学》试题(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5分)。
2、媒体
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指载有信息的物体;连接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中介物;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5分)。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5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监视环境、应付环境和传递遗产。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其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优化设计。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将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和综合媒体。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
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量大、质量高,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2分);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2分);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2分);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觉并用(2分)。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答案要点:
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
(1)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1分)。
(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研究(1分)。
(3)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0.5分)。
(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0.5分)。
(5)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研究(1分)。
(6)教育传播中传者和受者研究(1分)。
(7)教育传播环境的研究(1分)。
(8)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1分)。
(9)教育传播的应用研究(1分)。
3、简述研究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模式的主要功能。
答案要点:
研究传播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模式的主要功能有:
(1)组合功能(1分)。简述部分(1分)。
(2)启发功能(1分)。简述部分(1分)。
(3)推断功能(1分)。简述部分(1分)。
(4)测量功能(1分)。简述部分(1分)。
4、分析非语言符号的特性,并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
非语言符号的特性主要有:
(1)普遍性(1分)。恰当举例说明(0.5分)。
(2)重要性(1分)。恰当举例说明(0.5分)。
(3)形象性(1分)。恰当举例说明(0.5分)。
(4)多维性(1分)。恰当举例说明(1分)。
(5)整体性(1分)。恰当举例说明(0.5分)。
5、简述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答案要点:
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
(1)媒体是人体的延伸(1.5分)。
(2)媒体就是信息(1.5分)。
(3)媒体有“冷”、“热”之分(1.5分)。
(4)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1.5分)。
麦克鲁汉的媒体理论,有许多合理的成分,也有不足之处。他提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媒体就是信息”的观点,被人们引用最多,影响甚大。他强调媒体本身的重要性,主张研究媒体时,把它与人的感官、心理联系起来考虑,把它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他的这些看法,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媒体是有积极意义的(1分)。
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强调了媒体的作用,把它看成是促进社会改变的决定力量。从而使自己走进了“技术决定论”者的队伍。他的“冷”、“热”媒体理论,也是缺乏科学性的(1分)。
6、简述重复作用原理。
答案要点:
重复作用是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或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2分)。为了传播取得效果,重复作用是非常必要的。重复作用不是要你将一句话说了又说,连续重复五六遍(2分)。这里讲的重复作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重复呈现(2分)。第二层含义是将一个概念以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2分)。
四、论述题:(共22分)
阐述在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及其有效的运用方法。(22分)
答案要点:
非语言符号只是一种动作、表情、姿态、音响、物件、图形、图解、图像以及传播的环境等等。在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教师的表情与姿态、直观的形象教材,均是采用非语言符号去呈现教育信息(4分)。
(1)教师课堂教学的非语言符号。教师在课堂教学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有以下五类:
①教师的手势语(1分)。手势可以表达多种动作性符号,如情绪性动作、象征性动作、
解说性动作、调节性动作和适应性动作等。这些动作性符号可以用于传递教学内容信息。教师应尽量减少自适应动作,因为它会分散学生的注意(1分)。
②教师的体态语(1分)。体态语是全身各个部位的动作、姿态所呈现的信息含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控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去加强教学信息的传递和调控,提高课堂教学传播效果(1分)。
③教师的眼语(1分)。在课堂教学传播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眼神的各种变化,通过眼睛表达出内心的思想、意图、情感的信息。眼睛的视线不应向天花板或窗外。要避免俯视、斜视,或从眼睛上方射出视线,表现出傲慢、轻蔑的心理,在师生之间形成心理障碍,影响教学传播效果(1分)。
④教师的脸部语言(1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脸部应为端庄略带微笑的表情,使课堂教学在一种充满信心、协调、愉快的气氛中进行(1分)。
⑤教师的面具语言(1分)。教师的面具语言是指教师的仪表、服饰和角色代演的表情姿态所呈现的信息。教师的穿着打扮应端庄大方、整齐清洁。教师为了形象生动地讲解教材,往往用自身的表情与姿态去扮演教材中的角色,增强教学传播的感染力(1分)。
(2)直观形象教材的非语言符号。直观形象教材的非语言符号包括以下三类:
①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1分)。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法直接接触与观察到真实的事物与现象,采用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的非语言符号所呈现的信息,使学生能深刻地掌握事物的运动状态与规律(1分)。
②插图、挂图与版画(1分)。插图、挂图与版画都是通过静态的图像符号去呈现事物的信息,在教育传播中,缺少这些图像符号,只用书面语言符号或口头语言符号,是很难或根本无法将事物信息表达清楚(1分)。
③无声的影视教材(1分)。在课堂教学传播中,教师使用这些教材是,要用口头语言符号配合,互为补充,相互配合去全面反映事物的信息(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