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世纪80年代 ※托宾等人 ※中国、美国、日本 ※三国托幼机构一日活动录像, 把典型活动剪接成20分钟录像片, 分别给这三个国家的教师、园长、 家长和儿童专家观看,请他们从 自己的立场回答问题。 ※交往技能 ※同情和关爱他人 ※托幼机构存在的重要意义
• 研讨问题 1.批判DAP课程是认知心理学的产物,对社会 和文化缺乏敏感性; 2.对“准备状态”和“高危状态”提出异议, 称其沦为标签,存在社会不公平现象。 3.倡导多样文化,主张更多关注文化差异性。 4.主张从国际视角重新审视早教相关概念。 5.其他:如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对学 业失败、单亲家庭、女童问题、少 女怀孕、家庭暴力和虐待以及性歧 视、性虐待等问题的关注。
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础之一,哲学 为课程提供有关知识的来源、知识的性 质、知识的类别、认识过程以及知识的 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对于幼儿 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对幼儿园 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判断、幼儿园课程设 计模式的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 和选择等都会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围绕着认识的起源,经验论与唯理 论长期争论不休,他们对知识的不同解 释影响着幼儿园课程的编制,20世纪实 用主义哲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 儿园课程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一、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环境论图示 二、美国学者的跨文化研究 三、托宾等人的人种学研究 四、美国威斯康辛州开始的 “重新思考早期儿童教育”研讨会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海韫等人提出的“发展和文化适宜性课程” 适合年龄 适合个体差异 社会文化背景 美国教师教育: 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教育
• 大系统
• 外系统
• 中间系统 • 小系统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 ※对跨文化研究有兴趣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 ※美国当今社会主要的文化组成群体对比研究 (欧裔、非洲裔、亚裔、波洛利哥裔) ※家庭组成、家庭成员角色、家庭成员期待、亲 戚关系、儿童培养和训练、教育和学习特征、 价值观和信仰、人的内在特征、对文化的认同、 态度、问题解决的方式等方面 ※例如:价值观和信仰方面 家庭成员期待方面
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 部分,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和制约,同时也会因其保存、传递 或重建社会文化的职能而对社会发 展和人类文明产生作用。 与学校课程相比,幼儿园课程 似乎较少受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 但事实上,其背后也隐含着与社会 文化、政治和经济制度等相适合的 基本假设和价值取向。
皮亚杰对教师提出三条建议: 1.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 去操作; 2.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 3.教师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 来说是困难的。 后人从皮亚杰理论推衍出不同的 教育理论,共识是:为儿童提供丰 富的学习环境和机会,鼓励儿童去 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哲学基础 第三节 社会学基础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一 认知心理学与幼儿园课程 (一)皮亚杰的理论 1.知识建构理论 发生认识论
智慧的本质:同化、顺应 儿童智力发展阶段论
2.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3.皮亚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杜易斯 社会建构理论
凯尔德威的儿童中心 NAEYC的DAP课程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四 行为主义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一)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 斯金纳 (二)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目标模式 程序教学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
一 经验论和唯理论 (一)经验论
洛克
(二)唯理论
笛卡尔 莱布尼茨 调和者:康德 皮亚杰
(三)影响
课程的基础,指的是影响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 施和课程评价的主要因素。研 究课程的基础,涉及确定课程 的基础学科,考察这些基础学 科对课程的含义以及与课程的 关系等问题。 对于课程的基础,存在着 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课程 的基础学科是心理学、社会学 和哲学。
作为幼儿园课程基础之一的心理学, 为课程的编制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原 因和规律,以及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 过程等方面的有关信息。 但是,心理学理论并不等于教育理 论,把心理学理论当作幼儿园课程的唯 一理论基础,不仅在理论上是有局限性 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难以行得通的。 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流派繁多,当 代对幼儿园课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心理 学流派主要是认知心理学、成熟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勃朗芬布伦纳所谓的生态环境包括小环 境、中间环境、外环境和大环境,这些不同 层次不同性质的环境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 一个既有中心又向四周扩散的网络,前者逐 个地被包含在后者之中。 小系统:儿童在特定物质环境中的体验。 中间系统:儿童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景之 间的相互关系。 外系统:儿童没有直接参与,但却影响或受其 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环境。 大系统:各种较低层次生态系统在亚文化水平 或文化水平上存在的一致性。
福禄贝尔 蒙台梭利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
二 实用主义哲学 (一)主要观点
反对“二元论” 主张以行动为核心的知识观
(二)杜威及其思想 (三)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方案教学 瑞吉欧教育方案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
三 存在主义哲学 (一)主要观点 强调个人选择
(三)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改造主义 wk.baidu.com斯纳的表现性课程目标
(二)成熟理论的启示
不施加不适当压力的情况下让儿童发展 重视儿童学习的“准备状态” 教师的作用是提供环境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三 精神分析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一)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二)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游戏、艺术的重要作用
银行街早期教育方案
课程模式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人格结构说: 意识、前意识、潜(无)意识 本我、自我、超我 2、以性心理为基础的人格发展的五阶段 (1)口唇期(0~18个月) (2)肛门期(18个月~3岁) (3)性器期(3~7岁) (4)潜伏期(6~11岁) (5)生殖期(12~20岁)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经验论的基本立场:在人的头脑 之外,还存在一个现实的世界,它完 全独立于人的认识过程,主体通过感 知,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知识。经验论 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 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 唯理论的基本立场:人的观念不 只有现实世界一个来源,还有“天赋 观念”、“内在观念”等。唯理论把 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 的来源。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二)维果茨基的理论
最近发展区 鹰架教学 心理工具
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二 成熟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一)成熟理论主张:霍尔 格塞尔
人类发展过程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 人类的基因以系统的方式按一定的规律发 展,虽然环境会影响自然的发展,但是不 可能根本改变这些发展模式。
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1.幼儿园课程应该既能适合儿童的发展, 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 2.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 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重要的 是获得语言的技能; 3.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 对儿童的思维提出挑战,并使儿童获 得成功; 4.幼儿园课程还应该为儿童提供文化工 具,帮助儿童适应所处的外部世界和 文化情景。
霍尔继承了达尔文进化论 的观点,认为“个体发展复演 种系发展的过程”。他被誉为 儿童研究运动之父,是建立以 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先驱, 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 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和发展 规律,而不是去遵循来自外部 的规则。
格赛尔继承了霍尔的主张, 并将现代的研究技术运用于他 的研究。格赛尔详细描述了从 新生儿到十岁儿童的发展情况, 确定每一特定年龄儿童的典型 特征,以此作为该年龄儿童正 常发展的指标。格赛尔等人发 展了一套测量工具和评价方法, 用于研究儿童的发展。
杜威站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外, 把经验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 主张把课程与儿童的经验结合起来, 让儿童“在做中学”,通过活动, 是教育机构成为儿童生长的地方, 而不是学习现成教材的地方。 杜威批评传统教育只关注符号 记忆和对别人经验的消化,而不关 注儿童自己想法的建立;也批评福 禄贝尔的“恩物”是他设计的,而 不是儿童自己真正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