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寺院经济研究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研究综述・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寺院经济研究述评
白文固
一
寺院经济研究,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可是在80年代以前,这一领域极为冷落。
进入80年代以后,国内关于寺院经济的研究呈现出春花秋实的景况:
1.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除前辈学者何兹全、韩国磐先生外,继有姜伯勤、张弓、谢重光、白文固、游彪、简修炜、李干、傅贵九、夏毅辉、庄辉明、荆三林、况浩林等同志,都是这块园地上的耕耘者,参与这一研究的老中青三代学者约达50人。
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有几名藏族学者也跻身其中。
2.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从纵的方面讲,80年代以前,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主要限于南北朝隋唐时期,而80年代以后,有不少学者对颇有特色的宋元寺院经济及明清寺院经济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迄今,各种学术刊物发表的有关宋元明清寺院经济的论文,已达20篇左右,这说明有不少学者已着意于这块荒漠的开垦。
除汉传佛教地区寺院经济外,有些学者对藏传佛教地区的寺院经济进行了探讨。
这就在纵向上反映出学术研究的整体性、全面性。
在横的方面,80年代以前发表的学术文章,多停滞在一般性述说历朝寺院土地兼并的梗概。
而80年代后,大家对寺院经济内部的变化、寺院的阶级结构及依附关系,寺院财产的占有性质、寺田的经营剥削方式、僧尼赋役蠲免征纳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地研究和探讨。
其中不乏考释精审、论述透彻的鸿文力著。
3.发掘了许多宝贵资料 这十多年来,学者们为补足资料的缺乏,几乎以篦拢梳理的势头,查阅敦煌、吐鲁番文书;检点方志、山志、寺志、笔记小说、私人文集、碑石资料,发掘出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为这一学术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粮秣”。
4.研究成果丰富 据笔者所见,从80年代以来,出版专著三部,即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北京师大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姜伯勤著《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中华书局1987年5月出版),谢重光著《汉唐佛教社会史论》(1990年5月由台湾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另外,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著、耿升翻译的《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一书,也于1987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一时期,发表的有关寺院经济的论文近80篇。
在这些论著中,学者们使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及数值运算形式,或力尽微观分析,展现某时某地寺院经济的轮廓;或极力宏观概括,求索寺院经济发展的轨迹。
读之,引人入胜。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寺院经济研究述评
二
80年代以来发表的有关寺院经济的论著,现按其相近内容大致分类。
略述于下。
1.关于寺院经济及寺院地主的形成、发展变化问题
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寺院地主产生的时间、原因,以及寺院经济的变化。
代表性论文有简修炜、夏毅辉《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初探》(《学术月刊》84.1),韩国磐《魏晋南北朝时寺院地主阶级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88.1),张弓《唐代禅林经济简论》(《学术月刊》87.9)、《唐代的寺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89.4)、《中国中古时期寺院地主的非自主发展》((世界宗教研究》90.3),何兹全《宋元寺院经济》(《世界宗教研究》92.2)等。
在寺院地主及寺院经济形成的时间问题上,大家取得了一个共识,一般认为形成于南北朝,但涉及到寺院地主及寺院经济发展变化的内涵及特征时,又意见各异。
简、夏二人认为,南北朝时期,寺庄的出现标志着寺院已由单纯的宗教组织蜕变成以宗教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经济组织。
寺庄是寺院经济的重要支柱。
韩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世俗地主的倡导和扶植下,在自成系统的僧官组织的支持和卵翼下,寺院地主的经济势力得以确立并日益强大。
张弓的一组论文可视为探讨南北朝隋唐寺院经济内部变化的姊妹篇。
《简论》指出,禅林制度是唐代禅宗创造的一种“农禅合一”的体制。
在唐代中期,这一制度应运而生,促成了旧式寺院经济向新时期转换。
并在禅林经济基础上,禅宗独得休养生息,传承不绝。
在《寺庄》一文中,他认为,开元天宝以后,寺院生产关系的主体由农奴式庄客制向半农奴式庄佃制转变。
而以庄佃制为基础的新式寺庄,呈现出多途径发展的格局,并终于皈向世俗化。
在《非自主发展》一文中,他认为寺院由于政治上和经济上存在着依附于皇权和世俗地主阶级的关系,因此寺院经济具有非自主发展的特点,魏孝文帝后期至唐玄宗时期为第一阶段,寺院逐步确立了人格化地主身份,寺院经济臻于畸形繁荣;唐肃宗至唐僖宗时期为第二阶段,寺院地主阶层由依附于皇室和世俗地主,转向依附于地方官府和乡豪地主,寺院经济广泛发展,具有若干自主性素质的禅林地主兴起;唐昭宗至后周世宗时期为第三阶段,寺院地主对地方官吏和乡豪地主,由依附关系转化为互相勾结、互相利用,寺院经济的运营基本纳入统一的封建经济的运动轨道。
虽然张文中有关寺院地主发展变化的分期及其与世俗地主间关系的个别提法,有待商榷,但他把寺院地主和寺院经济作动态研究,从寺院对皇权和世俗地主的依附关系的角度去认识问题,独具创见。
何兹全先生将寺院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认为南北朝隋唐是寺院经济的发展时期;宋代寺院经济是大发展后的衰落时期,衰落中又有变化;而元代寺院经济在中国寺院经济史上却是一个变局。
由于蒙古贵族佞佛的结果,寺院经济又向南北朝寺院经济情势回复。
但它的发展,不是唐宋寺院经济正常发展的继续,而是一个特殊的变局。
这些观点富有新意,给人以启示。
2.关于寺产寺田的性质问题
过去的一些史学著作中,将寺院经济一律称之为封建地主私有制,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寺院财产、特别是唐前期的寺院财产属于封建集体所有制。
这方面的主要论文有:白文固《试论唐前期的寺院经济》(《兰州大学学报》83.4),简修炜、庄辉明《南北朝时期寺院地
世 界 宗 教 研 究1998年第2期
主经济与世俗地主经济的比较研究》(《学术月刊》88.11),雷学华《唐代敦煌寺院经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98.1)。
白文对寺院经济的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唐前期的寺院财产保持着一种封建生产方式下的公共财产关系。
大型生产资料的共有性,寺地的不可出让和不可分割性,财产处分的集体权力制,是这种占有方式的几个特征。
“这种占有方式既打破了家庭私有制式的血缘韧带,也打破了国家编户制下的地缘界限,而是按照宗教的法缘关系建立的。
共同的宗教信仰的心理是联系这种占有制的精神维系;共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寺庙)和一定量的寺产是建立这种占有制的物质基础,僧众共同遵守的戒律又是这种占有制的法权保证”。
简修炜、庄辉明的文章认为,“寺院地主经济具有财产所有制关系上的两重性。
这种两重性首先表现在寺院财产名义上属于全寺僧众集体所有,而在实际上仅仅由寺院地主所占有和某种意义上的私有。
”但又认为“寺院财产的私有化,并没有把寺院的集体所有制完全破坏”。
而在上面提及的《初探》一文中,简修炜又认为,寺院内部有两种不同的财产拥有制,其一是寺院集体所有制,其二是僧侣地主的个人所有制。
雷文认为,集体占有、共同消费,是寺院经济区别于世俗经济的重要特征。
寺院经济是一种集体占有制,但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阶级烙印。
上引张弓的《寺庄》一文中,也认为隋及唐前期以寺庄为主的常住田,属于教团所有制的法缘共财。
3.关于寺院的阶级结构和依附关系研究
集中讨论这一问题的文章有:姜伯勤《敦煌寺院文书中“梁户”的性质》(《中国史研究》80.3)、《论敦煌寺院的“常住百姓”》(《敦煌研究》试刊一期)、《唐西州寺院家人奴婢的放良》(《中国古代史论丛》82年第三辑)、《敦煌寺院碾 经营的两种形式》(《历史论丛》83年第三辑)。
除此还有张弓《南北朝隋唐寺观户阶层述略——兼论贱口依附制的演变》(《中国史研究》84.2)、《唐代寺院奴婢阶层略说》(《社会科学战线》86.3),游彪《论宋代佛教寺院内部的阶级关系》(《河北大学学报》90.2)。
姜伯勤的一组论文,独具匠心,将残页散片的敦煌、吐鲁番文书资料进行缀合、排比,并与佛藏典籍、一般文献记载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印证,在前人及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5至11世纪河西地区寺院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及依附关系,对不同时期寺院常住百姓、 户、梁户、牧羊人、使人、家人、作人等的社会状况及依附关系的变化作了细密、科学的考察,得出了比前人和外国学者有关研究更接近历史实际的结论,赢得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称赞。
反映了80年代我国史学界对宗教社会史研究的最主要成果。
张弓《述略》一文鸟瞰了南北朝隋唐寺院依附关系演进的轨迹,在不少具体问题上精于辨误、发凡,有新颖见解。
例如在谈到僧 户和佛图户时,认为僧 户虽来自平齐户和“役同厮养”的军户等色贱民,但僧 户不得别属一寺,并未依附于特定的寺院,其身份仍然属于国家贱民。
僧 户向僧曹所输的僧 粟,实际是在寺院经济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国家用让渡部分赋课的办法扶持佛教。
名为“僧 户”,实为割赋不割民。
只有佛图户才是为寺院的祀事和劳务的需要而置的依附人口。
在《略说》中,他把研究寺院奴婢问题作为观察唐代整个奴婢阶层的一个窗户看待,对寺院奴婢阶层中的“音声”、可充“音声”的净人、为僧作净的净人、世袭寺奴等依附人口的身份作了考释。
认为唐代寺奴婢阶层的构成,由来自传袭、赐、买、布施的净人、家人为基本成份。
游文以翔实的资料,论述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寺院经济研究述评
了宋代寺院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政治及经济地位,指出宋代寺院内部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寺院雇工及寺院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已大大削弱了。
4.关于寺院、僧尼赋役的蠲免征纳问题
免赋役特权是封建统治者赋予寺院僧侣阶层的主要经济权利之一,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
主要论文有:谢重光《略论唐代寺院、僧尼免赋特权的逐步丧失》(《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83.1),游彪《关于宋代寺院、僧尼的赋役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90.1),上引何兹全《宋元寺院经济》之一节,曹旅宁《元代寺院僧尼的赋役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93.4)等。
谢文认为,自佛教传入中国以迄隋代,寺院一直是百姓逃避赋役的渊薮。
唐两税法实行以前,已有对寺院的税敛现象。
两税法以后,寺院、僧尼又丧失了免纳正税的特权。
自宋代以降,寺院的经济特权就弱小多了,元代寺产中本朝新置部分要“从科徭”,明代寺产“赋役殷繁”,清代寺产须纳银、米。
谢文还指出,寺院僧尼经济特权的盛衰,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权地主盛衰历史的有机内容。
游文是目前所见惟一的讨论宋代寺院、僧尼赋役负担的专论。
他以具体的研究,对谢重光的观点给以了论证。
认为中唐以后,僧尼、寺院经济方面的特权逐步丧失。
到了宋代,寺院、僧尼除交纳夏税秋苗外,还要负担官府摊派的各类苛捐杂税。
北宋中期,僧道不徭不役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助役钱的征收是其发端。
到了南宋,寺院、僧尼的免役特权消失殆尽了。
何兹全先生认为,元朝役重,僧尼有免役权,寺院庄田一般也免收租税,人民为逃税役相竞带产投寺院为僧。
何先生所持论点是目前史学界看待元朝僧尼赋役问题的基本观点。
对这种观点,曹旅宁取商榷意见,认为所谓元代寺院僧尼在原则上拥有免赋役特权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在元代寺院僧尼从制度上也必须承担赋役之征。
元政府对寺院的诸多蠲免,仅是封建国家的特许规免事例而已。
文章避开了元代僧尼免丁税之征、僧道一直享有免纳科差特权、寺院田产中前朝旧业及本朝赐田不纳田赋的历史事实,没有再做探讨。
5.寺院商业和寺院借贷业研究
近十多年来,史学工作者拓宽了视野,注意了寺院商业和典库借贷活动。
其代表性论文有:谢重光《晋唐寺院的商业和借贷业》(《中国经济史研究》89.1),游彪《略论宋代寺院、僧尼经营的商业和高利贷》(《河北学刊》90.6),刘秋根《试论宋元寺院金融事业》(《世界宗教研究》92.3),王仲尧《中世纪佛寺商贸活动试析》(《商业经济与管理》94.2)。
谢文认为,僧尼进行沽贩活动的情况,可以上溯到汉末、三国时期。
那时的外国僧人或取道陆路经河西来到内地,或附海舶经交、广而至中原。
途中既与商旅为伴,进入中国后又云游各处传教,熟知各地物产情况,具有从事商业活动的便利条件,因而僧侣进行沽贩者为数不少。
立论新颖,可作参考。
游文除论述宋代寺院、僧尼经营商业及高利贷活动的一般情况外,着重讨论了宋代寺院商业和高利贷的特殊性。
他认为世俗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在中国古代差不多都与土地所有权紧密联系在一起,或者向官僚资本转化,形成官僚、地主、商人的三位一体。
而寺院商业和高利贷资本却不能形成如上三位一体的状况。
同时在宋政府不许寺观买卖田宅的法令限制下,宋代寺院商业、高利贷资本不能转向土地投资的情况也尤为明显。
游彪的观点不仅对认识宋代寺院商业和高利贷资本的特殊性,而且对认识宋代寺院
世 界 宗 教 研 究1998年第2期
土地兼并的特殊性,具有启示意义。
刘文在日本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宋代长生库资本的来源、长生库经营形式及高利贷率等问题作了探讨。
指出过去认为宋代长生库不如唐代显赫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以长生库为代表的宋代寺院金融事业比以无尽藏为代表的唐代寺院金融事业更为发达。
元代以解典库为名的寺院金融业也没有衰落,而是继续发展。
这是目前所见较为系统论述宋元寺院借贷业的代表性论文。
惟在利息一节讨论中,使用一般质库资料说明长生库利息,似有私意凿空之嫌。
王文概括了寺院商业活动的几种途径,但观点上新意不多。
6.对一些佛教重要传播地区寺院经济的研究
汉唐间,由于佛教循丝路而东传,形成了如敦煌、高昌等佛教文化和寺院经济的特殊地区。
唐末五代,由于经济重心南移,佛教文化也随之南移。
特别是宋室南渡后,佛教文化中心完全移到南方,逐渐形成了福建、浙江等寺院经济相对雄厚的特殊区域。
僧徒向来好据胜地名山以筑佛刹,又形成了如五台山、衡山等佛寺集中、经济势力雄厚的地区。
近年来,学界把这些特殊区的寺院经济作为麻雀,给予解剖,为我们从小看大,认识全国的寺院经济状况提供了一个较清楚的断面。
这方面的论著,除上面提及的外,还有肖平汉《衡山寺院经济试探》(《世界宗教研究》85.2),谢重光《 氏高昌寺院经济试探》(《中国经济史研究》87.1),雷学华《唐代敦煌的寺院经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89.1),游彪《论宋代寺院经济的地域差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90.3)、《论宋代福建路的寺院经济》(《中国史研究》91.1),龚剑锋《论宋代浙江地区寺观经济》(《中国史研究》93.1),孙文山、孙叔文《五台山寺院经济简述》(《五台山研究》86.6)等。
肖文是首次就一个名山的寺院经济给予研究的尝试。
谢文展现了 氏高昌寺院经济的梗概。
游彪的成就首先在于把握了宋代寺院经济在地域上的差异,重点研究了宋代福建、浙江等地区的寺院经济状况。
另外的几篇论文,从点的角度去研究某一地区寺院经济,有积极意义。
7.对藏传佛教区寺院经济的探讨
近十多年来,寺院经济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成果是,对藏传佛教地区的寺院经济做了讨论。
这方面的论文有:白文固《明清以来青海喇嘛教寺院经济发展情况概述》(《青海社会科学》85.2),汤晓方《论近代蒙古地区喇嘛教的寺庙经济》(《内蒙古社会科学》87.1),拉毛扎西《青海喇嘛教寺院经济的构成因素初探》(《青海社会科学》88.6),杨明《川西北草地牧区民主改革前的寺院经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87.2),况浩林《近代藏族地区的寺庙经济》(《中国社会科学》90.3),东噶仓・才让加《唐以来藏族地区寺院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民族研究》92.3),绒巴扎西《藏族寺院经济发生发展的内在缘由》(《民族研究》93.4)。
白文固、绒巴扎西的文章,对藏区寺院经济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层次性占有及分配形式、寺院经济的地位等问题给予了揭示。
况浩林的文章除论述寺庙对各类生产资料的占有及主要剥削方式、寺院喇嘛的高利贷、商业活动外,还探讨了寺庙经济在藏区社会经济中的导向作用,认为藏传佛教及寺庙经济发展导致社会投入生产的资金减少,制约经济发展;导致封建经济关系停滞;使土地日益集中于寺庙;使商业资本脱离生产而孤立发展等。
况文是笔者所见研究同一问题的代表作。
杨文具体剖析了川西北三县民主改革前寺院经济的地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寺院经济研究述评
位及性质,认为寺院经济是当地藏族部落的经济命脉,属于农奴制经济形态。
但总的说来,已有的研究,还基本停止在论述寺庙经济的一般现象上,对其经济形态、经营方式等深层次问题的讨论,尚有待展开。
8.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
除上述各方面外,还有一些研究成果。
即:荆三林《〈唐昭成寺僧朗谷果园庄地亩幢〉所表现的晚唐寺院经济情况》(《学术月刊》80.3),具体剖析了一个寺院兼并土地的过程,用详尽的资料说明两税法前后寺院土地兼并在手法及形式上的不同,为我们研究两税法实施前后寺院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白文固《唐代僧尼道士受田问题的辨析》(《甘肃社会科学》82.3),通过对佛教典籍及石刻资料的挖掘,基本确定了唐代僧尼受田属武德令增加的一项内容,纠正了以往认为晚至开元令才有僧尼受田规定的不正确提法。
并指出僧尼受田,实际是对其兼并行为的一种限制。
傅贵九《明清的寺田》(《南开史学》80.
1)、《明清寺田浅析》(《中国农史》92.1),这是目前见到的研究明清寺院经济的主要专论,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现了当时寺院经济的状况,填补了空白。
何兹全《佛教经律关于寺院财产的规定》(《中国史研究》82.1)、《佛教经律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82.6),是国内学界这方面的研究,仅见的两篇文章。
李干、周祉征的《元代寺院经济初探》(《思想战线》86.5),资料汇集丰富,全面讨论了元代寺院农业、手工业、商业情况,是研究元代寺院经济的重要文章。
翟国强《元代江南寺田的租佃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89.
1),除探讨寺院租佃关系产生的条件、主佃双方的地位外,并通过石刻资料,重点考察了寺田租率问题,这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一书,是对50年间该领域研究的一个总结。
谢重光著《汉唐佛教社会史论》一书由11篇各自可以独立成篇的单篇论文组成,有10篇曾在各杂志上刊出。
十多年来,我国史学界在寺院经济研究中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同时也存在若干不足,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层次还有待深入。
这一时期刊出的近80篇论文中,对各朝寺院土地兼并的一般现象讨论的多,而对寺田的经营剥削方式、寺院商业、高利贷及手工业发展情况研究的少。
诸如寺院地主的自身衍变、寺田经营剥削形式的前后变化、寺院的金融借贷活动等问题,皆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论文多为一家之言,还希望看到一些商榷的文章。
②研究面还有待拓宽。
就宋辽金一段看,以往对辽金的寺院经济研究还是个空白。
元代寺院经济“变局性”繁荣的原因、国立大寺寺田的性质、寺院依附关系的强化及依附人口的地位问题,迄今尚无专论探讨。
明清寺院经济衰败的原因、明清寺院经济在寺院经济史上的地位等问题,也没有做过研究。
另外,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研究,也仅是个开端。
③在使用资料上,大部分人还不习惯于以一般资料与释典僧传资料互助印证,僧传中的经济资料还没有被全部利用。
④迄今还没有一部贯通魏晋至明清的通史性寺院经济的专著出版。
(作者白文固,1943年生,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责任编辑 黄夏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