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核磁共振与EPR1
磁共振常用英文缩写词典
磁共振常用英文缩写词典AACR美国放射学会ADC模数转换器、表面扩散系数BBBB血脑屏障BOLD血氧合水平依赖性(成像法)CCBF脑血流量CBV脑血容量CE对比度增强CSI化学位移成像CHESS化学位移选择性(波谱分析法)CNR对比度噪声比CNS中枢神经系统Cr肌酸CSF脑脊液DDAC数模转换器DDR偶极-偶极驰豫、对称质子驰豫DICOM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DTPA对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WI扩散加权成像DSA数字减影成像术DRESS磷谱研究所用空间定位法,又称深度分辨表面线圈波普EEPI回波平面成像TE回波时间ETL回波链长度ETS回波间隔时间EVI回波容积成像EDTA乙二胺四乙酸ETE有效回波时间EPR电子顺磁共振ESR电子自旋共振FFFT快速傅里叶变换FLASH快速小角度激发FSE快速自旋回波FE场回波FID自由感应衰减FOV成像野FISP稳定进动快速成像FLAIR液体抑制的反转恢复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FID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S自由感应信号FT傅里叶变换FWHH半高宽GGM灰质GMC梯度矩补偿GMN梯度矩置零GMR梯度矩重聚GRE梯度回波HHPG-MRI超极化气体磁共振成像术IIR反转序列IRSE反转恢复自旋回波序列KK-spaceK空间LLMR定域磁共振MMRA磁共振血管成像MRCM磁共振对比剂MRI磁共振成像MRM磁共振微成像MRS磁共振波谱学MRSI磁共振波谱成像MRV磁共振静脉造影MT磁化转移MTC磁化转移对比度MAST运动伪影抑制技术MIP最大密度投影法MTT平均转运时间MESA多回波采集MPR多平面重建MP-RAGE磁化准备的快速采集梯度回波序列MS-EPI多次激发的EPINNEX激励次数NMR核磁共振NMRS核磁共振波谱学NSA信号(叠加)平均次数NV信号采集次数PPCM顺磁性对比度增强剂PEACH突出化学位移的顺磁性增强PS部分饱和PSSE部分饱和自旋回波PC相位对比PCr磷酸肌酸PCSI信号强度变化率PD质子密度PDW质子密度加权PEDRI质子电子双共振成像RRF射频脉冲RARE驰豫增强的快速采集方法ROI感兴趣区SSAR(射频)特定吸收率SR饱和恢复序列SE自旋回波SNR,S/N信噪比SS-EPI单激发EPISPIR谱预饱和反转恢复SSFP稳态自由进动SSI固态成像STE受激回波SSC稳定状态相干技术STEAM空间定域的受激回波采集序列STIR短TI反转恢复TTE回波时间TI反转时间TOF时间飞越效应TMR局部磁共振(波谱法)TSE快速自旋回波VVOI感兴趣空间VSE容积选择性激发WWI加权像WM白质SWI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反映组织磁敏感特性的新技术,对静脉结构、血液代谢物、铁质沉积的改变十分敏感。
EPR电子顺磁共振 - 2
电子顺磁共振(EPR)概论 或电子自旋共振(ESR)概论
陈 家 富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顺磁共振室
二00四年十一月
Application Fields of ESR Spectroscopy
Magnetic substance photo-translation Transition metal ion Catalyst Metal complex Teeth, Bone Shell, Coral Quartz, Aging Radiation defects Coal, Oil Erosion Spin label Fluidity SOD activity Aging, Cancer Co-enzyme Vitamin C, E, K Combustion Spin trap Active oxygen Enzyme Glass-fiber
EPR—基本原理三
EPR现象的严格论述,必须运用量子力学。 电子自旋体系的哈密顿算符为:
Ĥ = gβHŜz
Ŝz的自旋本征函数为│α > 和│β >,其本征值分
别为1/2和-1/2。
Ŝz│α > = 1/2│α >
Ŝz│β > = -1/2│β >
EPR—基本原理三
因此,两自旋态的能量为:
Eα = < α│Ĥ │α > = < α│g βHŜz│α > = (1/2) g βH Eβ = < β│Ĥ │β > = < β│g βHŜz│β > = -(1/2) g βH 两能级差: ΔE = E - E = g βH α β 若在与H垂直的方向施加一微波hυ,使得 hυ= gβH,即产生磁共振吸收。
epr测试流程
epr测试流程EPR测试流程引言:EPR(电子顺磁共振)是一种用于研究物质中的未成对电子的技术。
它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EPR测试的基本原理以及测试流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项技术。
一、EPR测试的基本原理EPR测试是通过检测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的磁共振吸收来获取信息的。
未成对电子具有自旋,当物质受到微波辐射时,未成对电子会吸收能量并从低自旋态跃迁到高自旋态。
通过测量吸收的微波功率和磁场强度,可以获得未成对电子的信息,如自旋量子数、g因子和超精细结构等。
二、EPR测试的仪器设备进行EPR测试需要一些专用的仪器设备,包括EPR谱仪、微波源、磁场控制系统等。
EPR谱仪是核心设备,用于产生恒定的磁场和微波辐射,并记录电子磁共振信号。
微波源用于产生所需频率的微波信号,磁场控制系统则用于调节和稳定磁场强度。
三、EPR测试的样品制备在进行EPR测试前,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制备。
首先,样品应是固态或液态,并且含有未成对电子。
其次,样品应尽量纯净,以避免杂质对测试结果的干扰。
最后,样品应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冷冻、干燥或稀释等。
四、EPR测试的操作步骤1. 设置磁场:打开磁场控制系统,根据测试需求设置合适的磁场强度。
2. 设置微波源:调节微波源输出的频率和功率,使其与样品的电子磁共振频率匹配。
3. 放置样品:将制备好的样品放置在EPR谱仪中,确保样品与磁场的方向一致。
4. 开始测试:启动EPR谱仪,开始记录电子磁共振信号。
同时,记录微波功率和磁场强度。
5. 数据分析:根据记录的信号和参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特定的软件进行谱图处理和参数提取。
6. 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解读样品中未成对电子的性质和特征。
可以与已知的参考数据进行比对,以验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7. 结束测试:关闭EPR谱仪和其他设备,整理和保存测试数据和样品。
五、EPR测试的应用领域EPR测试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epr化学术语解释
epr化学术语解释EPR化学术语解释EPR(电子自旋共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技术,用于研究和解释物质中的电子结构和相互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解释EPR的原理、技术应用以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EPR是什么?1. 原理解释EPR,全名为电子自旋共振,是一种基于电子自旋的物理现象的实验技术。
在原子、分子和固体物质中,电子具有自旋,类似于地球自转的自旋。
EPR利用这种自旋现象和物质与外加磁场或微波辐射的相互作用,来研究和解释电子结构、电子间相互作用以及物质性质的变化。
2. 技术应用EPR在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应用广泛,可以用于研究和解释很多不同的现象和物质,例如自由基、过渡金属配合物、生物大分子等。
通过测量和分析被研究物质吸收或发射的微波辐射,可以获得有关电子结构、电子间相互作用以及物质性质的重要信息。
二、EPR技术的基本原理1. 电子自旋和能级结构在EPR实验中,物质中的电子具有自旋,常用记号为S。
电子自旋受到外加磁场的影响,能量级别会发生变化。
通过对这些能级的研究,可以了解电子自旋态和能量间距等重要参数。
2. 微波辐射的作用EPR实验通常需要提供一个恒定的磁场,并附加一个微波源。
微波的频率和磁场的大小需要精确调控,以满足不同物质的研究需求。
微波辐射与物质中的电子自旋相互作用,会导致能级结构的改变。
3. 谱线和参数解析在EPR实验中,通过观察和分析样品吸收或发射的微波辐射谱线,可以获得有关电子结构、磁场大小以及其它物质性质的信息。
谱线的形状和参数解析对于理解和解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性质的变化至关重要。
三、EPR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 分子结构和电子态的研究EPR可以提供有关分子结构和电子态的重要信息。
通过测量和研究不同分子中电子自旋的行为,可以了解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电子态的能量分布。
这对于药物研究、材料科学、光谱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 自由基化学和生物体内过程的研究自由基是一类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原子,它们在许多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epr的工作原理
epr的工作原理
EPR(电子顺磁共振)是一种波谱技术,用于检测和研究含有未成对电子的顺磁性物质。
其工作原理如下:
1.电子的自旋和轨道运动: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具有自旋和轨道运动。
这两种运动都会产生磁矩。
在没有外磁场的情况下,电子的磁矩随机定向,能级兼并。
2.外加磁场的作用:当将样品放置在具有较大外加磁场的样品腔中时,电子的自旋磁矩会受到外加磁场的影响,产生能级分裂。
大部分电子会顺着磁场方向排列,对应低能级;少部分电子反平行于外加磁场,对应高能级。
3.微波辐射:在垂直于磁场方向上施加频率适当的微波辐射。
当微波辐射的频率与电子能级间隙相匹配时,未成对电子会吸收微波能量,从低能级向高能级发生共振跃迁。
4.EPR谱仪检测:EPR谱仪可以检测到电子在吸收微波能量时产生的共振吸收峰。
通过一次微分,可以将吸收峰转化为常见的EPR图谱。
5.扫描方式:EPR实验中,可以采用固定磁场强度扫描频率(扫频法)或固定频率扫描磁场强度(扫场法)的方式寻找共振点。
6.g因子:g因子是描述未成对电子磁性质的重要参数,它与顺磁共振的位置有关。
g因子由电子的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共同决定,通常不等于自由电子的g因子。
总之,EPR技术通过检测顺磁性物质中的未成对电子在外加磁场和微波辐射作用下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电子的磁性质和结构信息。
第5章核磁共振谱
T1 >T2
14
• 激发和弛豫:有一定的联系,但弛豫并不是激发的逆过程, 没有对应关系。
• 两种弛豫不等速: T1 >T2;根据测不准原理,弛豫的时间 越短状态能量的不确定性越大,由E=h则的不确定 性越大,谱线越宽。
19
5.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同一种原子核在固定的磁场中 均以相同的频率共振。
原子核真正感受到的磁场强度H
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
核外电子云受到磁场H0作用时,根据楞次定律,会产生感应磁场 Hˊ,其方向与H0相反,因而对原子核产生屏蔽效应(H0·σ)。
➢σ称为屏蔽常数。
➢其大小表示改变H0的能力。 ➢基团不同则σ值不同,因而出现
8
5.1 核磁共振波谱
5.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1. 原子核的磁矩和自旋角动量
原子核的自旋如同电流在线圈中运动一样会 产生磁矩μ,其大小与自旋角动量P、核的磁旋 比γ有关,而P又与自旋量子数I有关。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I可为整数或半整数。
9
产生核磁共振的首要条件:核自旋时要有磁矩产生,I≠0
• 第3次,瑞士科学家Ernst因对NMR波谱方法、傅 里叶变换、二维谱技术的杰出贡献,获1991年诺贝 尔化学奖。
7
• 第4次,瑞士核磁共振波谱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Kurt Wüthrich,首次用多维NMR技术在测定溶液 中蛋白质结构的三维构象,获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 第5次,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 Paul Lauterbur 于1973年发明在静磁场中使用梯度场,能够获得磁 共振信号的位置,从而可以得到物体的二维图像; 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 Peter Mansfield进一步 发展了梯度场方法,并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了磁共 振信号,实现了磁共振成像;快速成像方法为医学 磁共振成像临床诊断打下了基础。他俩获2003年诺 贝尔医学奖。
磁共振
固体中有两种或更多互相耦合的基团或磁共振系统时,一种基团或系统的磁共振可以影响另一种基团或系统 的磁共振,因而可以利用其中的一种磁共振来探测另一种磁共振,称为磁双共振。例如可利用同一物质中的一种 核的核磁共振来影响和探测另一种核的核磁共振,称为核-核磁双共振;可以用同一物质中的核磁共振来影响和 探测电子自旋共振,称为电子-核磁双共振;也可利用光泵技术来探测其他磁共振(如核磁共振或顺磁共振), 称为光磁双共振或光测磁共振。
当M是顺磁体中的原子(离子)磁矩时,这种磁共振就是顺磁共振。当M是铁磁体中的磁化强度(单位体积中 的磁矩)时,这种磁共振就是铁磁共振。当M=Mi是亚铁磁体或反铁磁体中第i个磁亚点阵的磁化强度时,这种磁 共振就是由 i个耦合的磁亚点阵系统产生的亚铁磁共振或反铁磁共振。当M是物质中的核磁矩时,就是核磁共振。
磁共振也可用量子力学描述:恒定磁场B使磁自旋系统的基态能级劈裂,劈裂的能级称为塞曼能级(见塞曼效 应),当自旋量子数S=1/2时,其裂距墹E=gμBB,g为朗德因子,μ为玻尔磁子,e和me为电子的电荷和质量。外加 垂直于B的高频磁场b(ω)时,其光量子能量为啚ω。如果等于塞曼能级裂距,啚ω=gμBB=啚γB,即ω=γB (啚=h/2π,h为普朗克常数),则自旋系统将吸收这能量从低能级状态跃迁到高能级状态(激发态),这称为 磁塞曼能级间的共振跃迁。量子描述的磁共振条件ω=γB,与唯象描述的结果相同。
亦称抗磁共振。固体中的载流子(电子及空穴)和等离子体以及电离气体在恒定磁场 B和横向高频电场E (ω)的同时作用下,当高频电场的频率ω与带电粒子的回旋频率相等,ω=ωc,这些带电粒子碰撞弛豫时间τ 远大于高频电场周期,即τ≥1/ω时,便可观测到带电粒子的回旋共振。因此,回旋共振常是在高纯、低温(τ 大)和强磁场(ωc高)、高频率的条件下进行观测,其显著特征是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介电常数ε和电导率σ成 为张量,称为旋电性。这与其他的磁矩(自旋)系统的磁共振中磁导率 μ为张量(称为旋磁性)不相同。此外, 在电离分子中还可观测到各种带电离子的回旋共振──离子回旋共振。回旋共振主要应用于半导体和金属的能带 结构、载流子有效质量等的研究,也是实现研究旋电器件(如半导体隔离器)、微波参量放大器、负质量放大器、 毫米波激射器和红外激光器的物理基础。
《电子顺磁共振EPR》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电子顺磁共振(EPR)简介 • EPR的基本技术 • EPR在来发展与挑战
01
电子顺磁共振(EPR)简介
定义与原理
定义
电子顺磁共振(EPR)是一种研究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的物理方法,通过测量物 质中未成对电子在磁场中的共振吸收来获取物质内部结构和电子状态信息。
数据分析
根据EPR谱图的特征峰位置、形状和 强度,解析物质内部未成对电子的分 布和取向,从而推断出物质的结构和 性质。
03
EPR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研究
总结词
EPR技术可以提供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的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分子的电子结 构和化学键的性质。
详细描述
EPR通过测量电子自旋共振信号的频率和强度,可以推断出分子中电子的分布 和跃迁情况,从而揭示分子的结构和化学环境。这对于理解化学反应机理、分 子识别和分子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研究
EPR用于研究生物组织中的 自由基、血红蛋白、肌红蛋 白等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变化。
环境科学
EPR用于研究环境污染物的 电子结构和环境因素对其影 响。
02
EPR的基本技术
实验设置与设备
实验原理
电子顺磁共振是研究物质中未成 对电子的共振现象,通过测量样 品在特定频率电磁辐射下的吸收 和发射,可以获得关于物质内部
固体材料中的缺陷和掺杂研究
总结词
EPR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固体材料中的缺陷和掺杂情况,有助于深入了解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详细描述
EPR可以检测固体材料中的自由电子和缺陷态电子,通过测量这些电子的自旋共振信号,可以推断出 固体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这对于研究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新型材料的设计和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 意义。
核磁一级谱跟二级谱的定义
核磁一级谱跟二级谱的定义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确定化合物
的结构和组成。
在核磁共振谱学中,一级谱和二级谱是两种不同类
型的谱,它们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信息。
一级谱通常是指质子核磁共振(1H NMR)或碳-13核磁共振
(13C NMR)谱。
这些谱用于确定分子中原子的化学环境和它们周围
的化学环境。
质子核磁共振谱显示了分子中氢原子的化学位移,耦
合常数和积分峰面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确定分子的结构。
而碳-13
核磁共振谱显示了分子中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同样可以提供结构信息。
二级谱通常是指相关谱,如COSY(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NOESY(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Spectroscopy), HMQC(Heteronuclear Multiple Quantum Coherence)和HMBC(Heteronuclear Multiple Bond Correlation)等谱。
这些谱提供了不同原子之间的关联信息,例如质子之间的相
互作用,或者不同核之间的关联。
通过分析二级谱,可以确定分子
中不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确定分子的结构。
总的来说,一级谱提供了关于分子中原子的化学环境的信息,而二级谱提供了关于不同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
这两种谱在核磁共振谱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化学家确定未知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
epr的工作原理 -回复
epr的工作原理-回复epr(电子顺磁共振)是一种强大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它通过测量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的行为,提供了关于物质结构和特性的宝贵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epr的工作原理,从基础概念到仪器设备的运作,一步一步解释。
1. 电子顺磁共振的基本概念电子顺磁共振是一种类似于核磁共振的技术。
原子或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具有自旋属性,就像地球自转一样。
这些未成对电子的自旋会与磁场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共振现象。
epr利用这种原理测量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的行为,从而了解物质的特性和结构。
2. 电子顺磁共振的仪器设备电子顺磁共振仪器一般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微波源、磁场系统、探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
微波源产生既定频率的微波信号,磁场系统提供稳定的磁场使未成对电子发生共振,探测器接收并测量共振信号,数据处理系统用于处理和分析测量结果。
3. 磁场系统的工作原理磁场是电子顺磁共振的重要参数,它对共振现象的发生和测量结果有着显著影响。
磁场系统通常由永磁体或电磁体构成,用于产生稳定的恒定磁场。
在电子顺磁共振中,磁场的强度通常在几百到几千高斯之间,以使电子发生共振。
4. 激发和检测共振信号微波源产生的微波信号与磁场系统中的恒定磁场相互作用,使未成对电子的自旋状态发生变化。
当微波信号的频率与未成对电子的共振频率匹配时,未成对电子将吸收微波能量,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这种跃迁会导致共振信号的出现。
探测器用于接收共振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常用的探测器包括磁场调制器和检测线圈。
磁场调制器会引起微弱的磁场调制,使共振信号在时间上发生周期性变化,增强信号的检测灵敏度。
检测线圈负责接收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压信号。
5. 数据处理和分析测量到的电压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等处理之后,将被传送给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通过数学算法和计算技术对测量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共振信号的强度、峰位、形状等,从而推断出物质的特性和结构。
3-核磁共振与EPR2
12. 氢谱中的信号峰都成双地代表基团,推知是苯的对称二取代 化合物。
综上所述,分子中具有下列结构单元:
考虑到分子只有4个氧,所以(A)和(B)应合并得到:
在碳谱的芳碳区仅有3个峰,推知未知物是对称的邻二 取代苯。至此可以确定的结构单元是:
从分子式中减去这两部分,尚余C4H8。由于6个不饱 和数已全部用在上述结构中,因此尚余的C4H8只能是插 在上述结构单元中间的甲基。分子既然是对称的,因而
的衍生物。
8.δH=4.08ppm为4个H,二重峰,表明分子中有两个等同的OCH2CH,这与碳谱一致。
9.δH=1.3ppm为18H,多重峰,可能为环境相近的饱和烷基氢。 10. δH=0.91ppm为12个H,三重峰,可能是4个CH2CH3结构单
元中的CH3信号。 11. 低场区无质子信号,说明在碳谱中羰基的信号不是出自羧基
3.7 ESR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 3.7.1 研究引发体系的初级自由基
(2) 过硫酸铵(NH4)2S2O8(APS)和脂肪环胺引发体 系引发机理的研究
脂肪环叔胺N-甲基吗啡啉(NMMP)和脂肪环仲胺吗啡啉 (MP)与APS的引发体系产生的自由基是不同的,用MNP分别 捕捉自由基,用ESR测量。
CH3 CH3 C NO
CH3
MNP
3.7 ESR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 3.7.1 研究引发体系的初级自由基
NMMP-APS在甲醇溶液中,用MNP作为捕捉剂,得到 ESR谱图。3组九重峰。 证实了下列自由基的存在
由此推断被捕捉前的自由基 为N-取代甲基碳自由基,反应 途径为:
3.7 ESR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CH3 CH3 C NO
实验报告 微波顺磁共振及核磁共振
微波顺磁共振及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报告摘要顺磁共振, 称电子自旋共振, 指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 在射频或微波电磁场作用下磁能级之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电子自旋共振方法在高频率波段上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能深入物质内部进行超低含量分析而不破坏样品结构, 且对化学反应无干扰。
核磁共振, 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中由电磁波引起的共振跃迁现象。
它是测定原子的核磁矩和研究核结构的直接而又准确的方法, 也是精确测量磁场和稳定磁场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核磁共振 顺磁共振 电子自旋 自旋g 因子引言顺磁共振(EPR )又称为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paramagnanetic resonance, EPR ), 首先由苏联物理学家 E. K. 扎沃伊斯基于1944年从MnCl2.Cu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的。
由于电子的磁矩比核磁矩大得多, 在同样的磁场下, 电子顺磁共振的灵敏度也比核磁共振高得多。
本实验中, 学生将会观察在微波段的EPR 现象, 测量DPPH 自由基中电子的g 因子。
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学习利用核磁共振校准磁场和测量g 因子或核磁矩μ的方法;在微波和射频范围内都能观察到电子顺磁现象, 本实验使用微波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早期的核磁共振电磁波主要采用连续波, 灵敏度较低, 1966年发展起来的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技术, 将信号采集由频域变为时域, 从而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特点:①共振频率决定于核外电子结构和核近邻组态;②共振峰的强弱决定于该组态在合金中所占的比例;③谱线的分辨率极高。
正文1.微波顺磁共振原理由原子物理可知, 自旋量子数 的自由电子其自旋角动量 ( ,h=6.62(10-34 J(s, 称为普朗克常数, 因为电子带电荷, 所以自旋电子还具有平行于角动量的磁矩 , 当它在磁场中由于受磁感应强度 的作用,则电子的单个能级将分裂成2S+1(即两个)子能级, 称作塞曼能级,如图7-4-1所示, 两相邻子能级间的能级差为0B g E B μ=∆ (1)式中 焦耳/持斯拉,称为玻尔磁子, g 为电子的朗德因子,是一个无量纲的量,其数值与粒子的种类有关, 如 的自由电子g=2.0023。
epr测试参数
EPR测试参数1. 介绍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是一种用于研究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的技术。
通过测量样品中未成对电子的共振吸收和发射的微波功率,可以获得关于样品的结构、动力学和电子性质的信息。
EPR技术在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EPR测试参数是指在进行EPR实验时需要设置和优化的参数。
合理选择和调整这些参数可以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和精确性,确保获得可靠的测试结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EPR测试参数及其影响。
2. EPR仪器参数2.1 磁场磁场是EPR实验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用于产生磁场和频率满足共振条件的微波信号。
磁场的强度通常以毫特斯拉(mT)或高斯(G)为单位。
合适的磁场强度取决于待测物质的特性,通常在几百到几万高斯之间。
2.2 微波源微波源用于产生频率与磁场共振的微波信号,常见的微波源有固态微波源和磁控管微波源。
固态微波源适用于低频EPR实验,而磁控管微波源适用于高频EPR实验。
微波源的功率也是一个重要参数,通常在几微瓦到几毫瓦之间。
2.3 探头探头是EPR实验中放置待测样品的装置,它通常由两个线圈组成:主线圈和探测线圈。
主线圈用于产生较强的磁场,探测线圈用于探测样品的EPR信号。
探头的设计和参数对实验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有着重要影响。
2.4 探测器和放大器探测器用于将探头探测到的微弱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常见的探测器有晶体管和二极管。
放大器用于放大探测器输出的信号,以提高信噪比。
探测器和放大器的选择和调整对实验结果的灵敏度和精确性有着重要影响。
3. EPR测试参数的优化3.1 磁场优化磁场的均匀性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有着重要影响。
可以通过校正磁场的非均匀性和使用磁场扫描来优化磁场。
磁场扫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磁场强度,观察共振曲线的变化,以找到最佳的共振条件。
3.2 微波源优化微波源的频率稳定性和功率输出对实验结果的灵敏度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epr测试自由基 实验步骤
epr测试自由基实验步骤以EPR测试自由基实验步骤为标题,本文将详细介绍EPR(电子顺磁共振)实验的步骤和操作过程。
一、实验准备在进行EPR测试自由基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以下实验设备和试剂:1. EPR仪器:包括EPR谱仪、微波源、磁场控制器等。
2. 样品:含有自由基的化合物样品。
3. 溶剂:选择适合的溶剂溶解样品,常用的有甲苯、二氯甲烷等。
4. 校准物质:用于校准EPR仪器的参考物质,如DPPH(自由基2,2-二苯基-1-苦基肼)等。
二、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称取适量,溶解于适宜的溶剂中,制备成浓度适中的样品溶液。
注意,溶液中的样品浓度应保持在EPR仪器的检测范围内。
2. 样品装入:将样品溶液转移到EPR样品管中,注意避免氧气和水分的接触,以免干扰实验结果。
将样品管放入EPR仪器的样品室中。
3. 磁场调整:通过控制磁场控制器,使磁场达到所需的强度和稳定性。
对于自由基实验,常用的磁场强度为0.3-0.4T。
4. 微波源设置:设置微波源的频率和功率,通常使用X波段的微波源。
频率的选择应与样品的特性相匹配。
5. 信号调整:调整EPR谱仪的参数,包括增益、扫描速度等,以获得清晰的EPR信号。
6. 谱图记录:开始记录EPR谱图,观察样品中自由基所产生的特征信号。
记录谱图的时间应足够长,以获得稳定的信号。
7. 数据分析:根据记录的EPR谱图,分析信号的形状、强度和宽度等特征,从而推断自由基的性质和浓度。
三、实验注意事项1. 样品的制备应精确称取,溶解度适宜,避免影响EPR谱的信号质量。
2. 样品溶液应尽快转移到EPR样品管中,并尽量避免氧气和水分的接触,以免干扰实验结果。
3. 在调整磁场和微波源时,需小心操作,避免对仪器造成损坏。
4. 在记录EPR谱图时,要保持仪器的稳定性和信号的稳定性,避免因干扰导致信号不清晰或不准确。
5. 在数据分析时,应结合已知的自由基特征和相关文献,对谱图进行准确解读。
epr化学术语
EPR化学术语1. 什么是EPR?EPR(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电子顺磁共振)是一种用于研究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的技术。
它利用电磁辐射与物质中的未成对电子的相互作用,通过测量电子的磁共振信号来获得关于物质结构、电子态和动力学性质的信息。
2. EPR的基本原理EPR基于磁共振现象,即当物质中的未成对电子受到外部磁场作用时,它们会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并发生能级跃迁。
这种能级跃迁的过程可以通过测量吸收的电磁波频率来观察。
EPR实验通常使用一个带有可调磁场的磁铁,将样品置于磁场中,并通过调整磁场强度来观察样品的响应。
通过改变磁场的强度,可以观察到不同的共振信号。
3. EPR的应用领域3.1 结构化学EPR在结构化学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测量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的超精细相互作用来获得关于分子结构的信息。
通过分析EPR谱图,可以确定分子中未成对电子的位置、配位数和配位环境等。
3.2 生物化学EPR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测量生物体中的自由基和金属离子等未成对电子的信号来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和代谢过程。
通过EPR技术,可以获得关于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的信息,如蛋白质的结构、DNA修复机制等。
3.3 材料科学EPR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主要是用于研究材料中的缺陷和杂质。
通过测量材料中的未成对电子信号,可以获得关于材料结构、晶格缺陷和电子态密度等的信息。
这对于理解材料的性能和改善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3.4 环境科学EPR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主要是用于研究环境中的自由基和污染物。
通过测量环境样品中的未成对电子信号,可以获得关于环境中化学反应和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和转化等的信息。
这对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4. EPR技术的发展EPR技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仪器设备的改进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EPR技术在解析能力、灵敏度和分辨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目前,EPR技术已经成为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EPR
截止2009年1月,世界上尚无已投产发电的EPR堆型商业核电站,在建的EPR堆型核电站有法国的弗拉芒维尔 核电站,芬兰的奥尔基卢奥托核电站(Olkiluoto 3)。以及位于中国广东江门的台山核电站。
2.
新一代核反应堆EPR 一、EPR实现了三大目标: 1、满足了欧洲电力公司在“欧洲用户要求文件”中提出的全部要求。 2、达到了法国核安全局对未来压水堆核电站提出的核安全标准。 3、提高核电的经济竞争力,EPR的发电成本将比N4系列低10%。 二、EPR的主要特征 1、EPR是国际上最新型反应堆(法国N4和德国建设的Konvoi反应堆)的基础上开发的,吸取了核电站运行三 十多年的经验。 2、 EPR是渐进型、而不是革命型的产品,保持了技术的连续性,没有技术断代问题。EPR采纳了法国原子能 委员会和德国核能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成果。 3、EPR是新一代反应堆,具有更高的经济和技术性能:降低发电成本,充分利用核燃料(UO2或MOX),减少 长寿废物的产量,运行更加灵活,检修更加便利,大量降低运行和检修人员的放射性剂量。
第三代原子能反应堆
欧洲先进压水 堆核电站
核反应堆
1.欧洲先进压水堆发展情况简介
1993年5月,法国和德国的核安全当局提出在未来压水堆设计中采用共同的安全方法,通过降低堆芯熔化和 严重事故概率和提高安全壳能力来提高安全性,从放射性保护、废物处理、维修改进、减少人为失误等方面根本 改善运行条件。1998年,完成了EPR基本设计。2000年3月,法国和德国的核安全当局的技术支持单位IPSN和GRS 完成了EPR基本设计的评审工作,并于2000年11月颁发了一套适用于未来核电站设计建造的详细技术导则。
epr测试原理
epr测试原理EPR(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也被称为ESR (Electron Spin Resonance),是一种用于研究含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结构和动力学行为的方法。
它基于未成对电子的磁共振现象,通过测量其吸收或辐射的微波能量来确定物质中的未成对电子的数量、分布以及其周围的环境。
EPR测试原理是基于磁共振的原理。
原子或分子中的未成对电子处于自旋自由状态,未成对电子所带有的自旋与外部磁场相互作用。
未成对电子因受到磁场的约束而具有两种自旋状态。
其中,一种自旋与磁场平行,称为α自旋;另一种自旋与磁场反平行,称为β自旋。
未成对电子的α自旋与β自旋状态之间可以发生能量跃迁,其中跃迁到高自旋状态时需要吸收外部能量,而跃迁到低自旋状态时会向外辐射能量。
这种能量跃迁过程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调整外部磁场和微波能量来实现。
EPR测试设备包括微波源、磁场源、探测器和数据记录仪等。
首先,使用磁场源产生一个恒定磁场,通常为数千高斯。
接下来,通过微波源产生一个特定频率(通常在数GHz范围内)的微波能量,然后通过耦合装置将微波能量引入到待测样品中。
在磁场的作用下,未成对电子的α和β自旋状态会发生跃迁,吸收或辐射出能量。
探测器用于测量由跃迁引起的辐射吸收量或辐射量的变化。
最后,通过数据记录仪记录和分析测得的数据,从中得出未成对电子的数量、分布以及周围环境的性质。
EPR测试的原理不仅可以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的物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也可以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对生物分子、自由基以及病理变化等的研究。
例如,EPR测试可用于测量电子自由基的浓度,以进一步了解氧自由基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及其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此外,EPR测试还可以通过测量材料中的未成对电子的浓度和性质,用于评估材料的质量、稳定性和应用性能。
总之,EPR测试原理是基于磁共振的原理,通过测量未成对电子的能级跃迁来研究物质结构和动力学行为。
epr测试原理
epr测试原理EPR(Paramagnetic Resonance Resonance)测试是一种用于研究物质中的未配对电子的实验技术。
它的原理基于电子自旋共振(ESR)谱学,可以分析物质中的自由基、晶格缺陷、分子结构以及反应机理等。
EPR测试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能级结构:EPR测试是通过测量物质中未配对电子的能级结构来进行的。
物质中的未配对电子由于自旋的存在,具有自身的磁矩。
当物质受到外加磁场的作用时,未配对电子的自旋会发生磁共振,从而产生能级跃迁。
EPR测试通过测量这些能级跃迁的特征谱线来分析物质中的未配对电子性质。
2. 仪器装置:EPR测试通常使用一种叫做EPR谱仪的装置来进行。
该装置由几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微波源、磁场、检测器、样品室以及电子学设备。
微波源用于提供微波辐射,磁场则用于施加外加磁场。
样品室用于放置待测物质样品,而检测器用于检测样品中的未配对电子产生的磁共振信号。
电子学设备则用于放大和处理检测到的信号。
3. 电子自旋磁矩:EPR测试利用了磁性粒子的自旋磁矩与外加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未配对电子的自旋磁矩可以表示为μS,其中μ为电子的磁矩,S为电子的自旋角动量。
未配对电子的能级结构与其自旋磁矩的取向有关,当外加磁场与未配对电子的自旋方向一致时,电子会发生能级跃迁。
4. 谱线和参数:EPR测试得到的谱线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推断物质中的未配对电子种类、数量、分布及其相互作用等。
谱线的性质可以通过一些重要的参数来描述,例如g值、超精细结构常数、双电子弛豫时间等。
g值代表了未配对电子受到外加磁场的响应程度,超精细结构常数则反映了未配对电子与近邻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
5. 应用领域:EPR测试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如化学、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
在化学研究中,EPR测试可以用于分析化学反应中的中间体和反应机理,探测自由基的产生和消除。
在生物化学研究中,EPR测试可以用于分析生物体中的自由基产生和抗氧化剂的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1 原子核的磁矩和自旋角动量
带电原子核自旋→自旋磁场→磁矩 (沿自旋轴方向) 磁矩 的大小与磁场方向的角动量 P 有关:
=P ( 为磁旋比) 每种核有其固定 值(H核为2.68×108T-1s-1)。 是以核磁子为单位, =5.05×10-27J·T-1。
常用谱图
核吸收谱的吸收曲线和 电子吸收谱的一级微分
积分曲线
曲线
3.1 核磁共振波谱
NMR是研究处于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的吸收,它是对各种有机 和无机物的成分、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 具之一,有时亦可进行定量分析。
在强磁场中,原子核发生能级分裂(能级极小:在
第一种,自旋-晶格驰豫(纵向驰豫)。整个体系能 量降低。所需时间用半衰期T1表示。
第二种,自旋-自旋驰豫(横向驰豫)。体系能量不
变,半衰期为T2。
激发和驰豫有一定的联系,但驰豫不是激发的逆 过程。
T1≥ T2,驰豫过程的速率会影响谱线的宽度。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3 驰豫过程 驰豫时间越快,状态能量的不确定性△E也就越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2 谱图表示方法
把TMS峰在横坐标的位置定为横坐标的原点(一
般在谱图右端)。其它各种吸收峰的化学位移用化
学位移参数 值表示, 的定义:
v(单位Hz ) 振荡器工作频率(单位MHz )
v为各吸收峰与TMS吸收峰之间共振频率的差值。
是一个比值,用ppm计量,与磁场强度无关,
H
m
h
2
E
m
h
2
H0
E
Em1 Em
h
2
H0
H H0
I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 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行为
(I=1/2)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 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行为
只要外加的射频能量符合下式:
E H H0 I hv 就能产生核量子态间的能级跃迁。
各种不同仪器上测定的数值一样。也用 作为化学
位移的参数, =10- 。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2 谱图表示方法
如果化学位移用 v 表示,则化学位移与耦 合常数的差别是:前者 与外加磁场强度有关, 场强越大,v 也越大; 而后者与场强无关,只 和化合物结构有关。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2 核磁共振波谱仪
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CW-NMR)包括:
1)磁铁:产生一个恒定的、均匀的磁场。磁场强度 增加,灵敏度增加。 2)探头:由样品管、扫描线圈和接收线圈组成。样
品管要在磁场中以几十Hz的速率旋转,使磁场的不均
匀平均化。扫描与接收线圈垂直放置,防相互干扰。 3)射频源:类似于激发源。 4)信号检测及信号处理。
低能级的核吸收射频波跃迁到高能级,产生核 磁共振吸收,此时,射频波的频率和外磁场强度 成比例。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 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行为 (I=1/2)
图3-3 射频波频率与外磁场强度的关系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3 驰豫过程 在常温下,处于低能级的核数目仅比高能级的核
大,则△v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谱线加宽。 当样品是固体或粘稠液体时,由于分子运动阻力
大,产生自旋-晶格驰豫的几率减小,而自旋-自 旋驰豫的几率增加,总体驰豫时间短,测得的谱线 加宽。所以在一般核磁共振中,需采用液体样品。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2 核磁共振波谱仪
两种形式:一是连续波的(CW-NMR),另一是傅里 叶变换的(PFT-NMR)。
注意:化学等价,不一定磁等价,但磁等价的一定是化学等
价的。
CH2F2
在二氟甲烷中,两个1H核既是
化学等价,同时也是磁等价核;
H1 C
H2
F1
C F2
而在偏氟乙烯中虽然两个1H核是化学等价的,但因为
J J , J J , H1F1
H 2F1
H1F2
H 2F2
所以两个1H核是磁不等价的。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数目多出少许(约为10ppm)。当低能级的核吸收了射 频辐射后,被激发至高能态,同时给出共振吸收信 号。但随实验进行,只占微弱多数的低能级核越来 越少,最后高、低能级上的核数目相等——饱和— —从低到高与从高到低能级的跃迁的数目相同—— 体系净吸收为0 —— 共振信号消失!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3 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乙炔分子中,质子处于屏蔽区,移向高场;苯环中,环质子处 于去屏蔽区,在低场出峰;醛基中,质子处于去屏蔽区,加上氧 的电负性的影响,处于低场。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3 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其它影响因素 氢键使质子在较低场发生共振。提高温度或使
v H0(1 ) 2
在一定的辐射频率下,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有机
化合物中的质子,产生核磁共振的磁场强度或共振
吸收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分子内部相邻碳原 子上氢核自旋也会相互 干扰,通过成键电子之 间的传递,形成相邻质 子之间的自旋-自旋耦 合,而导致谱峰发生分 裂,即自旋-自旋分裂。
磁子/J/T
g因子 (又称朗德因子,无量纲) 结构表征的主要参数
称为核磁子,
1H的=5.05×10-27
氢核1H的g因子为 gN=5.5855 耦合常数J,单位Hz;化
学位移,常用单位ppm
称为玻尔磁子,
电子的=9.273×10-24
自由电子的g因子为 ge=2.0023 超精细分裂常数,常 用单位特斯拉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分裂峰数是由 邻碳原子上的氢原 子数n决定的,为 n+1,其峰面积之 比为二项展开式系 数。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分裂峰之间的距离称为耦合常数,一般用nJ 表 示(n为两 H 氢间的键数),单位为Hz。J是核之间 耦合强弱的标志,它说明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 能量,因此是化合物结构的属性,与外磁场强度 的大小无关。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2 核磁共振波谱仪
PFT-NMR: 它在一个脉冲中给出所有的激发频率,如果此脉冲
满足NMR条件,则在脉冲之后,于接收线圈上能感应 出该样品所有的共振吸收信号的干涉图(自由感应衰 减,FID)信号。是时间的函数,对此函数作傅立叶 变换处理后,可将其转换为常用的扫场波谱。
❖ 3.2.3 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 自旋系统 是由相互自旋-自旋耦合的质子所组成的基团。
❖ 3.2.2 谱图表示方法
1H-NMR谱图可提供的主要信息是: (1) 化学位移值;
确认氢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即属于何种基团。 (2) 耦合常数;
推断相邻氢原子的关系与结构。 (3) 吸收峰面积
确定分子中各类氢原子的数量比。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3 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灵敏度提高(100倍);测量速度快:一次脉冲相 当于CW-NMR的一次扫描;扩大应用范围。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原子核处于外磁场中时,核外电子运动要产生感应
磁场,就像形成了一个磁屏蔽,使外磁场对原子核的
作用减弱了,即实际作用在原子核上的磁场为H0(1 ), 称为屏蔽常数,它反映了核所处的化学环境。
3.1 核磁共振波谱
❖ 3.1.2 核磁共振波谱仪
CW-NMR: 扫场法:固定照射频率,改变磁场强度; 扫频法:固定磁场强度,改变照射频率; 记录吸收分量与场强或频率的关系,即核磁共振波。 扫描速度不能太快,通常全扫描时间为200-300s。若 扫描太快,共振来不及弛豫,信号将严重失真。 灵敏度低、所需样品量大。对一些难以得到的样品, 无法进行NMR分析。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2 谱图表示方法
横坐标表示的是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而纵坐 标表示的是吸收峰的强度。
由于屏蔽效应而引起质子共振频率的变化量极 小,很难分辨,因此,采用相对变化量来表示化 学位移的大小。一般选用四甲基硅烷(TMS)为标准 物,因为:
CH3
H3C Si CH3 CH3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2 谱图表示方法
a) 由于四个甲基中12 个H 核所处的化学环境完全相 同,因此在核磁共振图上只出现一个尖锐的吸收峰;
b) 屏蔽常数 较大,因而其吸收峰远离待研究的峰的
高磁场(低频)区; c) TMS—化学惰性、溶于有机物、易被挥发除去;
此外,也可根据情况选择其它标准物。 含水介质:三甲基丙烷磺酸钠。 高温环境:六甲基二硅醚。
NMR和EPR是将样品置于强磁场中,然后用射频 源来辐射样品。NMR是使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发生磁能 级的共振跃迁;而ESR是使未成对的电子产生自旋能 级的共振跃迁。
第三章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