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语言中,隐喻和转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本文将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分析其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人们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律。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是两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来扩展语言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的修辞手法。
隐喻的构建依赖于人们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的认知能力,通过将一个熟悉的概念应用到另一个不那么熟悉的领域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转喻则是一种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转换来实现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通过转换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含义,可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1. 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表现在词汇的使用和含义上,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
在网络语言中,很多词汇都具有隐喻属性,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举例来说,网络用语“晒”就是一个具有隐喻属性的词汇,它原指阳光下晒衣物或晒太阳的行为,但在网络语言中被用来表示展示、分享自己的某种东西,比如“晒美食”、“晒旅行照”等,这里“晒”这个词汇通过将展示自己的行为与晒太阳的行为进行隐喻联系,创造出了新的意义和用法。
三、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网络词汇不仅可以进行直接的描述和表达,还可以通过隐喻和转喻来进行比喻和象征,从而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
网络流行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与流行,互联网不仅给人类的信息互动和交流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产生了极富个性化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表达形式,其中蕴藏着大量的隐喻表达。
以往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多集中在本体研究和描述中,而对其生成理据的解释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关注有所欠缺。
鉴于此,本文从新浪微博,腾讯、网络论坛,百度贴吧等国内主流门户网站中收集近十五年(2001-2015)来与隐喻相关的网络流行语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讨论了网络流行语中概念隐喻的构建过程,主要为论坛交际用语的隐喻构建,动物隐喻构建和语音隐喻构建。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和运作机制。
该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是始源域到目标域的一个跨域映射。
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研究网络流行语,分析发现:(1)概念隐喻理论更够再现人们对网络流行语中隐喻构建的认知过程;(2)网络流行语中大量存在的隐喻表达印证了隐喻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
本研究尝试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构建,一方面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便于人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网络流行语,提高人们对网络流行语隐喻现象的认识与感受。
另一方面论证概念隐喻理论较为强大的解释力。
隐喻的心理认知及其在网络语言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隐喻的心理认知及其在网络语言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隐喻是日常生活和语言使用中的常见现象,它是指用某一词语或语句来暗示或比喻另一个意义更深、更具有隐蔽性的意义。
隐喻在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用以表达抽象概念和情感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研究隐喻的心理认知及其在网络语言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隐喻的心理认知机制及其在网络语言中的应用。
具体目的包括:1. 总结隐喻的心理认知机制,包括隐喻的理解和生成过程。
2. 探讨网络语言中隐喻的应用情况,包括网络用语中常用的隐喻类型及其表达方式。
3. 分析网络语言中隐喻的表达方式与传统语言的异同,探讨网络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否更富有创造性。
三、研究内容1. 隐喻的心理认知机制隐喻的心理认知机制包括隐喻的理解和生成过程。
隐喻的理解是指在句子或篇章中出现的隐喻表达的意义被读者或听者理解的过程。
生成隐喻则是指根据某一感受或情感经验,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
2. 网络语言中隐喻的应用情况网络语言中隐喻的应用情况非常普遍,包括网络用语中常用的隐喻类型及其表达方式。
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暗示、夸张和讽刺等。
3. 网络语言中隐喻的表达方式与传统语言的异同本研究将对网络语言中隐喻的表达方式与传统语言的异同进行分析,探讨网络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否更富有创造性。
网络语言的特点使得隐喻表达更加丰富,因此网络语言中隐喻表达是否更富有创造性也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全面了解现有研究成果,从而为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此外,通过对网络语言的实证调研,收集和分析网络语言中隐喻表达的数据,深入了解隐喻在网络语言使用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和特点,为对隐喻的心理认知机制及其在网络语言中的应用作出更加深入的探讨。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深入探讨隐喻的心理认知机制及其在网络语言中的应用,为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网络语言中的认知隐喻解读
网络语言中的认知隐喻解读摘要:随着互联网在世界的普及和网民队伍的壮大,网络用语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在介绍网络语言的语体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喻与网络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网络隐喻的认知特点。
研究表明,隐喻是网络语生成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网络隐喻研究有助于揭示认知在人类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语言隐喻认知特点一、引言当今社会网络语言已经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
网络中的巨大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更加迅速快捷,而传统的语言表达形式已不足以能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和输出。
于是,有别于传统语言形式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以惊人的速度在社会中蔓延、普及和传播。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传播是一种时尚的大众传播方式,它因具有前卫和新潮的特点而倍受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青睐,并且逐渐影响着社会大众和传统媒体。
网络语言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新世纪最先锋的生活和语言活力。
对网络语言进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表达式,如英语中的“information 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virus”(病毒)、“cyber worm”(网络蠕虫)、“firewall”(防火墙)等,汉语中的“楼主”、“潜水”、“恐龙”等等。
本文拟从网络语言的定义及其认知特点出发,以英汉两种语言为语料,从网络词汇中挖掘网络语言的内在认知隐喻特征,借以说明认知隐喻对网络语言的重要意义,从而推动网络语言研究的进展。
二、认知隐喻与网络语言的关系(一)网络语言的定义及其语体特点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是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网络语言?张坚认为,网络语言是网络交际文本中基于网络环境和网络文化背景创造出来的语言,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和文化中人际交流所使用的语言,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来进行交际的语言。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标题: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一个认知语言学视角摘要:本文旨在探究网络流行语中隐喻和转喻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背景。
特别是,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在这种语言形式中实现跨语义跃迁,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通过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分类和分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形式的特征,并讨论了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结论是,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关键词: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网络流行语,沟通载体正文:1. 绪论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概念来分析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探讨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特点是探讨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如何受限于网络社交语言形式,以及如何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2. 语言形式的定义和分类网络流行语包括多种形式,从俗语、拟声词和表情符号到图片和视频。
它们都拥有共同的特性,即方便快捷、具有流行性和新鲜感、多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
根据具体的类别,网络流行语可以分为贴纸、表情符号、流行语句、图片、GIF动画和视频等形式。
3. 隐喻与转喻的现象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形式中,隐喻和转喻都是常见的现象,它们通过模糊语言边界来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并以一种直观而又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增强表达内容。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通过建立语义相似度来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的一种表达手段。
而转喻是将一个抽象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抽象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从而实现语义跃迁。
4. 结论综上所述,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只能说是广泛而又深远,它们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语言是人类沟通、表达和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中韩网络语言隐喻的对比研究
中韩网络语言隐喻的对比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和飞速发展,促使互联网成为了20世纪人类最具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发明。
它使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缩小,把全世界的网民通过一种看不见摸不清的“线”联系在一起,使地球成为一个大家庭,人们无论相距多远,都可以坐在电脑前,凭借着电脑键盘的输入,实现无障碍的交流。
而网络语言就是在这种键盘的输入、输出中形成的。
随着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网络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一种有别于日常交际用语的独立性的新兴的语言系统。
这就为我们语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对于网络语言的特点、形成方面的研究也曾一度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多方面收集了中韩网络语言,对常见的隐喻现象进行考察,分析中韩网络语言在隐喻方面的异同,考察网络语言中隐喻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对隐喻现象在词汇、语法、修辞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分类,将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区分为三种类型: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
隐喻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存在于人类的日常交际中,理查兹认为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日常交际的词语系统几乎都是隐喻性的。
而作为网络交际工具的网络语言,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喻现象。
从隐喻角度来分析语言词汇的构成,是语言学家或者说隐喻学家们研究的一个方面,而从隐喻角度来分析网络语言,从隐喻角度对中韩网络语言进行对比,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
所以,我们就从隐喻角度对中韩网络语言进行对比,力求全面分析中韩两国网络语言隐喻的不同之处,并从思维、文化、语言三个方面对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概念隐喻理论下的中韩网络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造词语、旧词新词、文字方面,进而分析中韩网络语言产生差异的原因,如认知思维上的差异、文化差异、敬语、谦语的选择,中韩两国各自有不同而表现。
通过对中韩网络语言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网络词汇的含义和中韩网络语言的差异。
充分了解中韩两国相关文化,以及认知思维的差异。
试析隐喻手法在网络语言中的运行机制的论文
试析隐喻手法在网络语言中的运行机制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摘要:网络语言的隐喻手法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隐喻,而是在网络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全新隐喻。
无论是数字网语、符号网语还是网民们自创的网络语言,它们都体现了其隐喻性,并且大都是通过相似性原则和顺接性原则来建立的。
探讨网语中隐喻的运行机制,对网络语言的进一步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隐喻;运行机制如今因特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语言也随之迅速流行起来。
网络语言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作为人类语言中的一种,它同样也充分体现了隐喻作为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
为了准确描述新出现的事物,它所使用的新词语多数是传统词语语义的隐喻引申。
其主要构词方式正是以一范畴的事物去说明另一范畴的事物。
观察时下大量的网络语言,我们认为它们都是通过相似性原则和顺接性原则来建立的,这两个原则都属于隐喻的认知性原则。
一、隐喻的内涵在隐喻研究的传统里,对隐喻认知特征阐述最早、最明确、最系统的是理查兹(richards)。
他提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隐喻无处不在,几乎每个词、每个句子进行深入研究后,都能发现其隐喻的意义。
理查兹的隐喻特征观认为“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借用的交流,是语境间的协调,思想是隐喻性的,语言的隐喻其实是思想隐喻的派生。
所有的语言都深深地包含着内在的隐喻结构,这种结构暗中影响着表层的‘意义’。
”二、相似原则的隐喻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它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
它并不在于各自附属于一个、或者一组恰当词语的“个人以往印象的再次复制”,而是在于有关“我们心灵中和世界中的习性之间的经常性相似之处”的语言学和心理学“法则”。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隐喻机制在网络语言词义转化中的促进作用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隐喻机制在网络语言词义转化中的促进作用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隐喻机制在网络语言词义转化中的促进作用摘要:本文探讨了隐喻机制在网络语言中词义转化中的作用,通过对网络语言中常见的隐喻运用进行分析,揭示了隐喻对于词义的拓展与转化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研究发现,隐喻机制在网络语言中具有创新性和表达力,能够丰富句子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并且形塑了独特的网络文化氛围。
本文对隐喻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隐喻对于词义转化的推动作用,旨在为中文系专业学生在网络语言运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隐喻机制;网络语言;词义转化;创新性;表达力引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方式,已经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网络语言具有表达简洁、精准、幽默等特点,成为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
其中,隐喻作为语言修辞手段之一,在网络语言中被广泛运用,起到了词义转化的促进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隐喻机制在网络语言词义转化中的作用,并探究其创新性和表达力对于网络文化的影响。
一、隐喻机制对词义转化的促进作用1.1 隐喻机制的定义与特点隐喻,指的是通过对比、类比等手段,将原本具体的意象与抽象的概念进行连接,以达到意义的转移和扩展。
隐喻机制在语言中起到了丰富与延伸含义的作用,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在网络语言中,隐喻机制被广泛运用,通过词义的转化,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1.2 隐喻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举例(这部分可以在这里列举一些网络语言中常见的隐喻表达方式,比如以动物、植物、影视剧等为对象的隐喻形式,并进行简要解释)二、隐喻机制对网络语言的创新性与表达力2.1 隐喻机制的创新性隐喻机制在网络语言中的应用常常具有创新性,可以通过将不同领域、不同语境的事物进行联想、连接,产生出新的、有趣的表达方式。
网络用户通过隐喻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形成一种独特的共同体认同感。
2.2 隐喻机制的表达力网络语言中的隐喻,常常具有强烈的表达力,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达到了节省篇幅和吸引读者注意的效果。
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优劣因人而异,难以一概而论。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丰富了我们 的语言体系,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例如,“梗”这个词就形象 地表达了某种笑点或槽点,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对话。另一方面, 网络流行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网络流行语可能过于简略或模糊,造 成沟通上的误解。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可能带有负面情绪或价值观,对社会产 生不良影响。
网络流行语现象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其次,人们追求新鲜感和叛逆心理,促 使他们不断创造和传播新的网络流行语。此外,社会热点事件和新闻的传播也 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元宇宙”这个词的流行就与科技领 域的新闻热点密切相关。
也可以借助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手段,提高对网络流行语的自动分析和处理能 力,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支持。
谢谢观看
二、网络流行语中隐喻现象的特 点
1、创新性: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通常具有创新性,用户通过发挥想象力, 将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概念或事物在一起,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内涵的表达方式。
2、趣味性: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往往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这些隐喻方式不仅 丰富了语言内涵,还为用户带来轻松愉快的交流体验。
3、文化性: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时代特征。一些网 络流行语中的隐喻表达方式会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热点事件而发生变化,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一、网络流行语与隐喻概述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广泛流传、具有独特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的语言 形式。它们通常以简洁、生动、幽默的方式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反映社会现 象。隐喻则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 域,以实现语义的扩展和深化。在网络流行语中,隐喻常常被用来赋予语言更 深层次的含义,增强表达效果。
中英网络新词的隐喻构词研究
中英网络新词的隐喻构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这些新词往往带有浓厚的隐喻意味,在其构词方式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隐喻手法。
一、谐音构词法谐音构词法指的是利用汉字的同音字或者近音字来构造新词,以达到有趣、生动、易记的目的。
例如,电脑中的“cpu”就是“中央处理器”的缩写,也是“糙菜批”谐音;而网络上使用的“沙发”、“踩楼”等,也是利用汉字同音字或近音字的谐音构成的。
二、借代构词法借代构词法是指用常见的事物或人名来表示一些抽象的概念,在其中融入一些隐喻色彩。
例如,网络中用于形容一些文字回复不着调的评论者,通常会将其称作“葱头”,意思就是这些评论者的心智水平等同于葱头。
三、缩词构词法缩词构词法是指按照英语或汉语词组的首字母或者中间的字母来缩写组成新词,这种方式也被称为“缩写构词法”。
例如,在网络中,“LOL”就是“League of Legends”的缩写,而“BT”则是“Bittorrent”的缩写。
拼音构词法指的是利用中文的拼音来构造新词语。
这种构词方式由于易于拼写和记忆,常常被用户广泛使用。
例如,“zhui”就是网络中常用的“追剧”的拼音缩写,而“jx”则表示“精血”。
五、俚语构词法俚语构词法是指利用网络语言中的俚语成分来构建新的词汇。
这种构词方式通常带有一定的幽默感,更易于年轻人接受。
例如,“男神”、“女神”等就是源自于网络俚语的新词汇。
总结起来,网络新词汇的构词方式,往往是在保留其原有词汇意义的同时,通过运用谐音、借代、缩词、拼音、俚语等多种隐喻手法,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新词汇,也更容易记忆和流行。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隐喻和转喻是语言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书面语言或口语中都能找到它们的存在。
由于特点丰富的文化背景,术语在各种语言中都有不同的隐喻和转喻。
本文主要讨论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现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造就了一个“网络社会”。
当人们谈到社交网络,比如微博,在网上有大量用户表达自己个性特点的陈述。
无论是言语交流还是网络文学创作,人们都喜欢和实际新闻报告相混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报告语言。
这样的语言取材多变,表达会做出不容易辨认的变形。
通过社会语言学观点,可以分析网络语言用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首先,网络词汇中最常见的隐喻可能是人的谐音。
在网络上,网友首先会从一个人的谐音代替这个人的某一部分词汇,而将其它话题中的热点词汇或短语和这个概念紧密相连。
第二,在网络上更重要的是转喻,用于展示网络文学创作、描述一些特定事件以及发送信息表达对特定对象的情感状态等。
在一些普通的表达中,也有网民们所共有的转喻习语。
这种习语的用法呈现出当代网络词汇的转喻特征。
总之,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网络语言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非常丰富,网民们的文字都有它们的特点,显示出网络语言的独特性。
这就是网络语言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文学描述网络生活环境,集结社会运用语言角度来解读当下网络社会的发展特点。
网络语言的隐喻特征及构词方式研究网络语言2018流行语
网络语言的隐喻特征及构词方式研究网络语言2018流行语许多学者对网络语言进行界定,普遍认为广义网络语言有三类,一是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宽带等;二是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虚拟空间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OICQ,BBS 和博客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菜鸟等。
第三类属于狭义网络语言,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它主要指网络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语言。
多样化的网络语言体现隐喻性特征。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们将透过隐喻思维方式展现当代人如何利用隐喻建构和理解网络语言。
一、隐喻研究的相关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隐喻主要指向文学语言,尤其是诗歌语言,关注新奇的,违反语言常规或逻辑常规的隐喻。
对隐喻特征进行较早研究的是瑞恰兹,他认为隐喻是人类“无所不在的原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是语境间的协调,所有的语言都包含内在的隐喻结构,这种结构影响表层的“意义”。
瑞恰兹对隐喻的理解是宏观的,他把通过另一事物来感受和思考某一事物的过程认为是隐喻,人类思维是隐喻性的,语言的隐喻由此而来。
他将隐喻中“两种互动的思想”分别用本体(tenor)和喻体(vehicle)来指称,认为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发生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特殊语言现象。
皮尔斯根据“符号”与“客体”之间关系把符号分为三类:标示符(index),象似符(icon)和象征符(symbol)。
(P22)标示符通过表征物与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邻接或部分与整体关系形成,象征符是通过一个法则或者规约的作用表示对象的符号。
象似符主要是通过表征物与对象(即能指与所指)的相似之处来代表一个事物的符号。
象似符通过写实或模仿表现所指物,所指与能指通过象似(相似性)连接,是有根据性而非任意性的。
任何事物都可作为象似符,只要它可被潜在地解释为和另一事物相似并因此被理解能够代表另一个事物。
皮尔斯将象似符分为三类:肖像(image),图表(diagram)和隐喻(metaphor)。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论文导读::网络流行语。
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
由此形成了概念性的转喻。
喻体:一枝花本体:我。
喻体:浮云本体:生活中的一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隐喻,转喻,喻体,本体,认知工具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它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必然,体现为互联网文化;是草根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适应了草根阶层的表达需求;某些表达形式有新意和特色,体现出鲜活新奇、方便时尚、生动幽默、个性化色彩强等特点,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特点与大量隐喻与转喻的运用密不可分。
隐喻思维模式在网络流行语中的运用说明:1. “人生就像是一个”易中天因为在一期《百家讲坛》中瞪大眼睛感叹了一句“悲剧啊”,结果就被网友截了图并上传到了网上,随即成为无数网友争相引用的签名档。
其实,这句流行语的句式模板来自张爱玲笔下的———“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 “杯具”一词诞生后,网上出现了“杯具党”,网友们又创造了“餐具(惨剧)”、“洗具(喜剧)”和“茶具(差距)”。
在网友看来,“杯具”这个词比“悲剧”能表现内心的无奈,同时又多了一分自嘲的乐观态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比之前单纯的悲观也多了一分希望。
细观其构词过程,除了谐音的构词法外,我们不难看出把源域的喻体特征———茶几(这一用于摆放茶具、餐具、洗具等生活日用品的的家具)映射到目标域的本体———人生(包括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也就是对抽象范畴“人生”形成概念化的语言描述,其过程反映出网民对茶几、人生这不同认知范畴内在结构或关系上具有相似性特质的心理认知的趋同,即两者都具有“储物箱”的功能,茶几储存着洗具、杯具、餐具等日用品,人生储存着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
2 “被到了”雷:指对方说话让自己出乎意料,就说被雷到了,源自2008年0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从此以后,“被雷到了”成为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很”冷”的代名词。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些网络词汇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我们的交流,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在这种背景下,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词汇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将以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为基础,探讨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分析其在社会语境中的表达和影响。
二、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属性隐喻是一种通过比喻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或意义的语言手段。
在网络词汇中,隐喻常常被用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情感色彩,通过将某种概念比喻成另一种容易理解的形式来传达信息。
以“毒鸡汤”为例,这个网络词汇源自于“一碗毒鸡汤”的隐喻,用来形容一些没有价值或者消极情绪的言论或文章。
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个隐喻的体现,通过将“毒鸡汤”比喻成一种消极的情感,来表达对消极言论的厌恶和不认同。
在网络词汇中,“梗”也是一个典型的隐喻表达。
梗原指植物的茎干,而在网络用语中却引申为“梗图”、“梗音”等形式,用来形容一些经典的、广为流传的段子或表情包。
这里的隐喻在于将植物的茎干比喻成一种广为流传的笑话或段子,以表达对这类内容的推崇和赞许。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属性是其独特的语言特征之一。
不仅为语言的表达增加了趣味性和生动性,更是一种反映当下社会文化和情感认知的重要方式。
转喻是一种将原本的词义转化为新的词义的修辞手段。
在网络词汇中,转喻也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躺平”在日常语境中是指躺倒,而在网络语境中却被转喻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用来形容一些对生活消极、不积极向上的状态。
这种转喻表达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社会心态的反映,揭示了当下社会中的一些人群对于生活状态的焦虑和消极态度。
“黑话”也是一个典型的转喻表达。
黑话原指黑社会使用的暗语,而在网络语境中则指一种让人摸不着头脑、难以理解的语言,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些特定群体或者文化圈内的独特用语。
这种转喻体现了对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的一种反思和批评,也是对日常对话和传播的一种变化和重构。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在分析隐喻属性时,我们发现网络词汇往往具有多义性和引申性,能够在不同语境中产生意想不到的联系;而在转喻属性方面,网络词汇则展现出稳定的概念转移和隐含的文化内涵。
通过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发现隐喻和转喻属性受到用户个体认知特征和社会语境的共同影响。
理论探讨部分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深入探讨了网络词汇隐喻和转喻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
研究结论指出,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为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和演变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展望中,我们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深化对网络词汇的认知研究,拓展研究范围,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网络词汇、隐喻属性、转喻属性、案例分析、影响因素、理论探讨、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网络是一个日益重要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平台,在网络上产生的词汇也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的特点和属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包括丰富的隐喻和转喻。
隐喻和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传播和表达作用,而且在网络语言中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功能。
对于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的运用和演变规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词汇的涌现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不同于传统语言中的词汇,网络词汇往往更富有创意和趣味性。
这些词汇能够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有效地传达人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
探讨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网络语言的内涵,还可以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网络词汇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增长,网络词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
网络语言的隐喻性浅析
网络语言的隐喻性浅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的使用日益普遍。
网络语言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当时一些技术先驱开发出聊天室(Chat Room),它使网民可以在虚拟空间里交流。
网络语言也由此得以革新性地发展,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缩略语和象形文字(Emoji)为主,非常简洁明快。
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语言用于给对方传达态度,也用来表达情绪。
在网络交流中,网络语言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
尽管网络语言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里面的隐喻性被忽视了。
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语言的隐喻性浅析,来揭示网络语言在社会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网络语言可以使用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出思想。
比喻是一种以具体形象来抽象概括的手法,它可以让听者快速理解发言者的意思。
例如,“我考试太水了”,说话者使用水这一象征,比喻自己的考试结果不好。
另一方面,隐喻是一种抽象的比喻手法,它通过语言的联想,来暗示某种内容或概念。
例如,“一只老虎跳出来,惊动了四周的森林”,老虎象征着力量,暗示了发言者强烈的表情。
正是由于这种隐喻性,网络语言在社交圈中被广泛应用。
第二,网络语言的隐喻性还可以表达普遍的情绪。
网络语言的使用不仅是一种交流手段,也是网民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
例如,“我看见了太多酸涩的笑容”,说话者用“酸涩”这个隐喻性词语,表达了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失望和悲伤。
这种情绪可以激发更多的同理心,从而增强互动。
此外,网络语言用缩略语也可以代表特定的情绪,比如“lol”,表示大笑;“ttyl”,表示告别;“wtf”,表示大吃一惊。
正是由于这种表达情绪的方式,网络语言在社交圈中受到广泛的欢迎。
第三,网络语言的隐喻性还可以表达态度。
网络语言常常被用来表达发言者的态度,它可以让对方更快地了解发言者的概念,减少沟通的麻烦。
例如,“angry”,表示发言者很生气;“hate”,表示发言者很讨厌某件事;“doubt”,表示发言者对某件事表示怀疑。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认知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领域。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词汇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忽视的语言现象。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网络词汇不仅具有语言学特性,还涉及到认知和社会的因素。
而隐喻和转喻作为语言的重要现象,也在网络词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旨在揭示网络词汇背后的认知和社会意义。
认知社会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种认知和社会交往的工具,强调语言与认知、文化、社会的联系。
在网络时代,网络词汇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具有明显的认知和社会属性。
网络词汇的产生和传播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如“刷存在感”、“躺赢”等词汇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评价。
网络词汇的使用受到社会环境和群体影响,如“996”、“996.icu”等词汇涉及到劳动和就业问题,反映了社会热点和民生关切。
从认知和社会角度分析网络词汇的语言现象,对于理解当代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研究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映射关系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从而赋予原概念新的意义和表达形式。
在网络词汇中,隐喻表达具有显著的特征,反映了网络语言的创新和丰富性。
“躺平”一词原指“躺着不动”,在网络语境中被用来形容“放弃抵抗,接受现实”,通过隐喻的方式呈现了一种对生活与社会的态度。
又如,“996”一词原指“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9小时以上”,在网络中被用来贬义化描述公司的加班文化,隐喻了对劳动权益的关切和批判。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更反映了网络社会的认知和文化现象。
网络语言的隐喻性浅析
网络语言的隐喻性浅析
网络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它以简短的文字、符号和表情等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意见。
网络语言中的隐喻是指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来暗示另一个更抽象的词语或短语。
隐喻的使用使网络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使得网络语言更加易懂。
网络语言中的隐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隐喻,这类隐喻是直接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来暗示另一个更抽象的词语或短语,比如“坐火箭”,这里的“坐火箭”暗示的是“获得成功”。
另一类是间接隐喻,这类隐喻是通过一个词语或短语来暗示另一个更抽象的词语或短语,比如“把梦想放飞”,这里的“把梦想放飞”暗示的是“追求梦想”。
网络语言中的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见,使得网络语言更加生动、有趣、易懂。
此外,网络语言中的隐喻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网络上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参与网络交流。
浅析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
浅析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的“代言人,早已成为网络新时代新兴的语言现象。
本文以从网络中选取的几例较为大家熟知并广泛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进行了简要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原因并更好地使用这些流行语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隐喻;认知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动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
根据Ortony(1979),所有语言都具隐喻性质,那么网络流行语同样也存在着隐喻的性质Lakoff 和 Johnson (1980)认为,隐喻性语言是隐喻性思维的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概念体系(conceptual system),其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感知和体验某一种事物”,“另一种事物”指的是源域(source domain),“某一种事物”指的是目标域(target domain)。
目标域所代表的事物通常是抽象的、陌生的,而源域所代表的则是具体的、熟悉的事物,隐喻就是源域向目标域映射(mapping)的一种过程。
隐喻是人们大脑对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机制或方式,而建立联系的基础就是不同事物间的隐喻相似性(metaphor similarity)一、网络流行语中隐喻的认知功能隐喻功能与隐喻机制密切相关,已有不少学者对隐喻的功能做过不少研究。
Low(1988,转引自刘先宽,2008)以文本的范畴归纳了隐喻功能:借助喻体讨论喻题;证明现实中的许多事情在我们理解的范围内是有关联性和系统性的;扩展思路;通过戏剧性的喻体让人们注意喻题;回避和否认对喻题的责任;允许说话者讨论充满情感的话题。
束定芳(2000)认为,隐喻的功能有修辞、语言学、诗歌、认知、社会和文字游戏。
然而针对网络流行语这些研究对象,笔者根据罗丹、曾洁(2012)的论述,简要归纳出网络流行语中隐喻的认知功能为:提高语言表达的经济性、符合大众认知、增加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例1 金钱、地位,神马都是浮云!“浮云”意为不值得一提,所指代的是飘渺、虚无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研究网络语言已成为语言学的一个研究领域。
本文拟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隐喻现象作一探讨。
标签:网络语言隐喻本体喻体一、引言网络被看作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其影响与日俱增。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网络带动了语言的新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变体,即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的重视。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在网络语言中应用广泛。
本文拟将二者结合起来做一探讨。
二、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关于网络语言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中利用的语言形式”。
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以及网络交流工具上经常使用的语句、数字、字母、符号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不包括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
本文讨论的主要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一种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即为网民这一社团的社会方言,是受网络与网民影响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
关于网络语言的分类,本文采用刘彦超、宁方民(2004)的分类,将网络语言分为三大类:(1)词语谐音,如斑竹:版主,BBS管理员(2)数字谐音,如4242:是啊是啊1.谐音式(3)字母谐音,如CU:see you,回头见(4)汉字字母数字谐音混用,如b4:before,以前(一)常用字词2.缩写式(1)拼音缩写,如PMP:拍马屁(2)英语缩写,如FM:follow me,跟我来3.引申式,如给你彩色笔:给你点颜色瞧瞧网络语言4.魔鬼辞典式,如黄昏恋(晚上锻炼)(二)常用符号,如“∶-)”表示快乐、开心、幸灾乐祸(三)常用句式,如“给个理由先!”三、隐喻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手段,是修辞学研究的内容。
修辞学家更关心的是隐喻语言的表达效果,即注重研究一种语言效果上由内向外的表现。
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认识抽象概念的一种重要的认知途径。
人们通过隐喻手段来创造新词或者新的概念,同时也通过隐喻来认识新事物,建立新理论,因而它必然对人类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果产生重要作用。
隐喻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隐喻的认知研究重在探索其产生根源,是一种语言认知上由外向内的追溯。
胡壮麟(2004)认为,从当代隐喻理论的情况来看,隐喻的实质大致可分为三类:1.隐喻是表达词语的“替代”,如“山麓”可以说成“山脚”;2.隐喻是语义特征的“比较”,如将悍妇对丈夫的苛责与苏轼诗句“忽闻河东狮子吼”中的“狮吼”进行比较;3.隐喻是新语义、新概念的“创造”,如在计算机科学中创造性地应用生物学中的“病毒”概念。
有关隐喻研究的文章很多,但将隐喻与网络语言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章不多。
四、网络语言的隐喻现象研究计算机科学的创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伴随着一系列新概念的定义和命名,新思维的产生和发现也需要新的词语来表达。
在新词语和旧词新意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起着重要作用(赵艳芳,2001)。
计算机技术中的很多术语都是利用隐喻扩展语义得来的,如“information,highway,address”。
计算机设备和运行过程的术语也是从隐喻而来的,如“copy,store,memory,databank”。
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network,E-mail,download,登陆,隐身,宽带,黑客”等,都无一例外地通过隐喻方式转化而来。
网络交流语言,即狭义的网络语言,广泛地使用了隐喻。
(一)网络语言中隐喻的中心问题1.网络语言中的隐喻是如何工作的,即网络语言中隐喻的机制是什么,隐喻意义的实质是什么;2.网络语言中,隐喻研究的价值何在,隐喻在网络语言中起什么作用;3.为什么在网络语言中,网民会自觉应用隐喻机制创造网络新词。
(二)网络语言中隐喻的基本类型隐喻的基础是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
这个相似性可分为物理上的相似性和心理上的相似性,前者指事物之间形状、功能、声音上的相似,网络语言中如“@﹜;-”(一束玫瑰花)、“大虾”(大侠,指网络高手)、菜单;后者指心理感受上的相似,如括弧向左,表示高兴“;-)”,向右表示悲伤“;-(”。
(三)网络语言中隐喻的运作机制中国传统修辞学中的“本体”和“喻体”,Richards提出的“tenor”和“vehicle”,Lakoff等人的“target domain”和“source domain”等都指出了隐喻所涉及的有关方面。
因此,隐喻就其结构特征来说,属于不同领域的两个对象。
就两个对象的特点,刘勰有一句话:“物虽吴越,合则肝胆”,以“物虽吴越”表明喻体和本体的相异性,二者具有一定的差别,以“合则肝胆”说明两者的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二者具有相同点。
我们认为,隐喻的理解过程是一种字面意义的“消解”。
具体说来,理解隐喻,即利用喻体来认识本体时,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实际上喻体的一部分意义消失,而另一部分意义将适合表述本体而保存下来。
隐喻中的两个对象,即本体和喻体,都不是原本单纯的本体和喻体,本体是渗透了喻体特征的本体,而喻体则成为适合于表现本体特征的喻体。
隐喻的本质是用另一事物或经验去理解和体验一个事物,它们区分死隐喻和活隐喻,前者是指“leg of a table”(桌子的腿)那样孤立的隐喻,后者是指它们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作为系统的隐喻表述的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隐喻的运作机制可称为“转移论”,即在创造隐喻的过程当中,将喻体的某些特点转移到本体之上,或者说是将始源域的某些性质、特点转移到目标域之上。
而在理解过程中,结合始源域的特点理解目标域,可以看作是对目标域的特点的一种还原。
如“桌子的腿”,腿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具有支撑人体、协助人行走等特点。
“腿”用于桌子,将人腿起支撑作用的特点转移至桌子,在理解“桌子的腿”这一隐喻表达时,人们自然会结合人腿的这个特点来理解“桌子的腿”。
1.隐喻在网络语言中的具体应用(1)常用字词网络交际中使用的“美眉”,是“妹妹”的谐音,指长相好的女子。
古诗中常常以写眉来代指美女,如李白“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李商隐“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常建“石榴裙裾蛱蝶飞,见人不语颦蛾眉”。
另外还有“黛眉”“翠眉”等说法。
因此用“美眉”来代替“妹妹”,进一步简写作“MM”,则是对网络交际用语简便快捷要求的体现。
另外一例“大虾”,是“大侠”的谐音,指网络高手。
“大侠”本是武侠世界的武林高手。
网民使用隐喻手段将“大侠”功夫高深的特点转移至网络高手,进而利用谐音手段以“大虾”代替“大侠”。
网络语言中隐喻的使用也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
例如:网络语言实际意义潜水画中描绘人打呼噜的画面。
另外,很多BBS、聊天室里都专门准备了用于表达各种表情的卡通图像,网民只需轻点鼠标,便可以很方便地使用。
2.网络符号所具有的特点(1)与客体在视觉上相似;(2)有一定的物质结构,大都比较简单;(3)具有表意功能,能表示特定意义;(4)能传递、保留信息。
(四)网络语言隐喻研究中的问题1.网络语言隐喻研究未成体系,还未对大多数网络词汇、句式等作出统一解释;2.隐喻理论在网络语言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应该得到重视;3.网络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科技语言,应针对网络语言的特殊性,对网络语言的隐喻现象作深入探讨。
五、结语从以上分析可知,网络语言的产生不是任意的,它与网民的经验密切相关,是网民隐喻认知的结果。
刘勰《文心雕龙》:“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天体和地貌,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后形成的概念。
同样,网络语言的出现也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观察和体验的结果。
在文学世界里,诗人和作家多半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他们在无穷事物中捕捉到的那一丝一缕的联系和感受,很难用常规的语言来表达,于是不得不把那些本来不清晰的、原始的、隐喻的感受,直接用语言的隐喻表达。
没有隐喻,诗歌和一切文学创作都黯然失色(胡壮麟,2004)。
同样,在网络世界里,参与网络交流的大多是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的年轻人,他们在轻松便捷地利用网络资源时,也给网络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而真正有价值的网络语言,将会被大众继续接受和使用。
概括程度越高的隐喻,越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刘彦超,宁方民.网络语言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04,(4).[6]杜韦华,王辉.略论我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及趋向[J].新西部,2006,(24).[7]何婷婷,刘云.网络语言研究蓄势待发[J].长江学术,2007,(1).[8]刘丽.网络语言中隐喻现象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3).[9]刘先宽.基于语料库的网络语言的隐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11]Raymond W.Gibbs,Jr.Reserching metaphor.Edited by LynneGarhameron & Graham Low.Reserching and Apllyjing Metaphor[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苗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