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负荷理论在多媒体软件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认知负荷理论在多媒体软件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认知负荷理论在多媒体软件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w w w .d e j.c o m .c n

多媒体软件可以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元素结合起来,使学习者能够获得多通道的教学信息,更好地记忆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多媒体学习中经常面对的认知负荷挑战是:有意义学习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期间进行庞大的认知加工,但学习者认知加工容量是非常有限的[1]。如何组织多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学习者的总认知负荷不超出其工作记忆容量限度,是多媒体软件设计的关键所在。

一、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尔(John Sweller )于1988年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以认知心理学的标准记忆模型为基础:人类的认知结构是由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的,信息处理主要是通过工作记忆,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而长时记忆的容量则是无限的[2]。认知负荷理论基于三个假设来阐述大脑如何工作:首先,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包括两个独立的通道,即加工听觉输入与言语表征的听觉通道、加工视觉输入与图片表征的视觉通道;第二,每个通道的加工容量是有限的,即仅有限的加工发生在听觉通道,同时也仅有限的加工发生在视觉通道;第三,有意义学习要求在听觉通道和视觉通道进行大量的认知加工。

认知负荷理论主张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与容量无穷的长时记忆是互相关联的一体。教学设计必需以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为依托,将设计的原理及规则建构为适合工作记忆的加工对象———图式或记忆组块[3]。因此,教学设计者在设计教学时,既要考虑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性,又要寻找促进学习的方法,确保学习者的工作记忆负荷不能超载。

基于认知负荷的不同来源,斯威勒尔区分出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4]。内在认知负荷是指工作记忆对认知任务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元素的数量及其交互性进行认知加工活动所产生的负荷,内在认知负荷与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学习者专长之间的关联

程度有关,同一认知任务,对不同的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内在负荷。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设计引起的,当学习者加工不良设计的材料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而加重了其工作记忆的负担,外在认知负荷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降低。相关认知负荷是指学习者将工作记忆能量投入更深层的图式建构和存储,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监控和对学习策略关注时产生的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可以促进学习,可以被教学设计所改变。按照认知负荷理论,三种认知负荷是相加的范畴,即当学习发生时,三者相加的总量不能超过工作记忆可获得的资源总量。所以,对某次认知任务而言,外在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之和不超过其工作记忆的总负荷。如果要获得高效的认知,应当考虑到三种负荷之间的相互关联,最基本的原则是降低内在、外在认知负荷和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二、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软件设计

(一)多媒体软件内容设计

1.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设计不当会加重多媒体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一般需要给学习者提供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在为学习者带来广阔探索空间的同时,也容易使之陷入信息的海洋。如果对学习资源的数量缺乏控制,大量冗余信息会消耗学习者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加重多媒体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另外,如果多媒体学习资源结构组织不合理、过于分散,在进行学习时,学习者需要花费精力整理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也会加重学习者检索和查找信息的负担。因此,在设计多媒体软件时,首先要控制学习资源的数量,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知识准备情况精心选择那些既典型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容,不要贪“多”而要注重“精”与“准”,这样学习者能够将更多的可用能量用于实际的学习。其次,应该对学习资源进行分类设计,最好能实现学习

认知负荷理论在多媒体软件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祁玉娟1熊才平2

(1.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摘

要]认知负荷理论是从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性出发,认为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加工存在着三个方面的认知

负荷: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多媒体软件的设计要以学习者的认知特性为基础,在认知负荷理论的指导下,从内容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和学习者设计四个方面探讨多媒体软件的设计。

[关键词]认知负荷理论;多媒体软件;设计[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09)03-0051-03

*本文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技函[2007]70)资助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6080034]的资助。

Academic Viewpoint

51

2009年第3期总第1

92期

资源的搜索功能,便于学习者迅速地查询到所需要的学习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合理设计学习资源搜索的策略,简化学习者的搜索过程,避免盲目使用搜索工具扩展主题知识。

2.内容组织设计

内容组织不当和不合理会增加多媒体认知加工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多媒体学习软件一般是以非线性方式组织,这虽然为学习者提供了选择的灵活性,但如果结构复杂,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组接或呈现不当,必然会占据大量的认知资源,加重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因此,多媒体软件的内容组织应该以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为基础,有效管理多媒体信息加工中的认知负荷。首先,多媒体软件在组织学习材料时,应该依据时间接近性和空间接近性来呈现相关信息,这样学习者就容易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而促进信息整合,避免学习者因信息来源的不集中而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其次,在对材料进行组织时,要注意进行归类,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利用提纲和标题来组织文字,为学习者呈现一个结构性、系统性知识界面,并且强化信息节点设计,保证内容相关的信息以各种方式集成在一个节点中。

(二)多媒体软件的交互设计

1.多媒体软件的可操作性设计

多媒体学习者的技术水平会影响多媒体信息加工中的

内在认知负荷。在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学习时,学习者主要通过与多媒体学习环境之间的交互获取知识与技能。如果学习者没有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那么在多媒体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工作记忆来处理这些操作过程,从而加重了认知负荷。因此,加强多媒体软件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减少内在认知负荷。首先,在设计多媒体软件时,应当简化软件使用的复杂性,建立智能化的软件操作方式,降低软件使用的技术门槛。其次,尽量保持软件操作的一致性,应用程序的不同部分甚至不同应用模块之间,具有相似的交互处理和布局、相似的人机交互方法以及相似的信息显示格式等。再次,在设计多媒体软件时,应该提供帮助系统或模块,能够给学习者随时提供软件使用或交互方面的帮助,使学习者能较容易地完成对软件的控制和学习内容的跳转。

2.元认知监控设计

元认知监控影响多媒体信息加工中的相关认知负荷。元认知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元认知指导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多媒体学习需要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过程,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是保证多媒体学习环境下认知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大部分多媒体学习者习惯于在教师的主导下学习,缺乏与自主学习相关的元认知能力,也使得相关认知负荷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影响了多媒体学习效果。龚德英等人研究在多媒体学习的不同时段植入元认知监控提示,发现如果元认知提示导致了材料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监控活动,就会增加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但这种认知负荷对迁移有促进作用,是相关认知负荷的一部分[5]。因此,优秀的多媒体软件要能够帮助学习者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为此,多媒体软件制作者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习者的特点选择

合适的时机植入元认知监控提示,使学习者在进行多媒体学习的各个阶段,随时获悉自己的学习状态,明确自己的学习进程,从而随时调整学习步调。这样,学习者可以更充分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认识过程,提高多媒体学习的效果。

(三)多媒体软件的界面设计

1.屏幕界面设计

多媒体软件的屏幕界面设计也会影响多媒体信息加工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屏幕界面是学习者和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的通道,它的呈现方式将直接影响多媒体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效率。如果多媒体软件的界面设计不一致,在利用多媒体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付出较大的认知资源不断感知与理解多媒体软件界面上的各个组成要素,干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为此,多媒体软件的屏幕界面设计首先要尽可能的保持一致,最好使用约定俗成的标准界面元素、标签、图标等来描述选择与任务,使得学习者根据外观就能清楚地识别学习软件的各个功能。在不同界面中相同性质元素的形态、位置、功能要保持一致,使用统一、清晰、简洁的界面结构,这些都能降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其次,多媒体软件设计中应该尽量减少页面间的跳转,页面之间的关系越复杂、跳转越多,学习者就需要花费越多的精力记忆学习路径。再次,建立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导航系统,合理采用导航地图、多窗口显示等导航技术,避免学习者发生迷航现象或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学习路径的确定上。

2.媒体表征设计

多媒体软件的媒体表征形式与外在认知负荷有关。多媒体软件的媒体表征形式主要有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根据双通道假设,多媒体的呈现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充分运用各种加工通道,不能把认知负担都加在一种通道上,而是要协调运用视觉、听觉通道共同进行信息的加工,必要时采用讲解来代替屏幕文本形式[6]。为此,在设计多媒体软件的媒体表征时,要为学习者提供多渠道的表征方式,但应避免呈现无关的或带有重复信息的媒体表征形式。例如在多媒体软件中利用动画、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某种现象,动画是通过视觉形式来获得的,而如果相关文字通过视觉形式来获得,这些动画和文本信息集中在视觉通道上就会加重视觉通道的认知负荷,而当以听觉形式呈现这些文字时,其效果要好的多,因为同时使用了听觉与视觉通道,能够增加有效工作记忆的空间,降低认知负荷的强度。

学习者在面对多元表征的信息来源时,如果单一的信息呈现即可传达完整且明确的信息意义,即可以独立呈现,无需互相参照多元表征即能理解,否则增加外在负荷。在实践中,多媒体软件设计者常常忽视了工作记忆有限容量的性质,以为多媒体信息表征形式越丰富越好,其实不良的多媒体信息组合会给学习者增加不必要的认知负荷,阻碍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当学习者学习来自某通道的多元信息且这些信息能够被单独使用而无需互相参考时,就会发生信息冗余。比如在举例时,同时使用图形和文本,如果此时用单个图形或单个文本就能完整表达例子的意思,就应该删除图形或文本。另外,在媒体表征设计时还要注意减少有趣但与学习无

认知负荷理论在多媒体软件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学术视点

52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w w w .d e j.c o m .c n

关的文字、画面、声音、音乐等装饰性而不是支持性的信息。只有学习者对教学内容本身产生兴趣而不是仅仅觉得花边材料很有趣时,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7]。否则,学习者很容易只关注那些吸引人的装饰性信息,有限的认知资源被无关的内容占据,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四)多媒体软件学习者设计

1.学习者的知识经验设计

认知负荷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者已有的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会影响多媒体信息加工中的内在认知负荷。由于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观念、习惯和态度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学习者背景知识、经验存在差异性,同样的学习内容,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会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而对于其他学习者来说可能只造成很低的认知负荷。因此,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理解水平、学习风格、兴趣态度等都会影响到内在认知负荷的高低。多媒体软件设计者应当从多媒体学习者的经验入手,尽量提高多媒体学习者对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术的熟悉程度。在课程学习说明或指导中,要明确学习该课程所需的知识基础,或应先修的课程等。当有可能发生认知负荷超载时,可以进行提前训练,让学习者接受关于即将进行的学习系统中成分的提前指导,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样可以减少认知负荷,提高学习绩效。

2.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设计

相关认知负荷主要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必须唤醒学习者的认知投入。学习动机是影响多媒体学习者相关认知负荷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外部动机因素是学习者访问材料的最初诱因,但是只有内部动机因素才是学习者持续努力下去的关键。在多媒体软件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通常更关注软件的科学性和教育性,而对如何利用软件来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重视不够。多媒体软件设计者要想诱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来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可采取如下措施:①学习内容尽可能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充分挖掘适合学习者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内容,尽可能提供适合学习者认知的样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发更多的认知努力。②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学

习信息,通过改变多媒体软件的版式、字体、形式等因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③多媒体的呈现还应该做到个性化,解说中运用对话的风格会使学习者有很强的参与感,运用第一、第二人称使学习者产生亲切感,激发其学习欲望。

④尽量设计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软件,使学习者自定学习步

调,控制、操作和探究学习材料,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反馈,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

三、结语

认知负荷理论把工作记忆的限制性看作学习的主要障碍,认为通过有效的认知负荷管理才可以使工作记忆的容量更多地集中于将要学习的材料中,从而促进学习。在进行多媒体软件设计时,应该从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出发,充分考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负荷,选择有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以发挥多媒体学习软件在学习中的优势,指导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郭兆明,宋宝和,陈亮,张庆林.在多媒体学习中减少认知负荷的九种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5,(8):91-93.

[2]Jeroen J.G.van Merri?nboer,Paul Ayres.Research on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ts Design Implications for E-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Development,2005,(3):5-13.

[3]常欣,王沛.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5,28(5):1115-1119.

[4]Sweller,J.Cognitive load theory,learning difficulty and in -

structional design[J].Learning and instruetion,1994,(4):295-312.

[5]龚德英,刘电芝,张大均.元认知监控活动对认知负荷和多媒体学习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4):880-882.

[6]张丽,盛群力.技术应如何致力于促进学习?———梅耶论多媒体学习与教学设计的原则[J].远程教育杂志,2009,(2):26-32.

[7]王文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教学呈现原则探讨[J].远程教育杂志,2009,(2):33-37.

[作者简介]

祁玉娟,硕士,讲师,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qiyujuan08@163.

com );熊才平,博士,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in the Design of Multimedia Software

Qi Yujuan 1&Xiong Caiping 2

(1.School of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Hunan 411201;

2.School of Education,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apacity limitation of working memory,cognitive load theory holds that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cog -nitive load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working memory:internal cognitive load,external cognitive load,germane cognitive load.We should design multimedia software based on learners'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Under the guidance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the arti -

cle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multimedia software from four aspects:content design,interaction design,interface design and learner de -

sign.

【Keyw ords 】Cognitive load theory;Multimedia software;Design

本文责编:陶

Academic Viewpoint

53

认知负荷理论1

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是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dler)于1988年首先提出来的,它 以Miller等人早期的研究为基础。认知负荷理论自被提出以来,得到了世界各地研究者的诸多研究。本文欲对最新的认 知负荷理论做一介绍,并总结分析其这些年来的发展情况。 一、认知负荷理论 1.人类的认知结构 认知负荷理论假设人类的认知结构由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其中工作记忆也可称为短时记忆,它的容量有限,一次只能存储5—9条基本信息或信息块。当要求处理信息时,工作记忆一次只能处理两到三条信息,因为存储在其中的元素之间的交互也需要工作记忆空间,这就减少了能同时处理的信息数。工作记忆可分为“视觉空间缓冲器)”及“语音圈”。长时记忆于1995年由Ericsson和Kintsch 等提出。长时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其中存储的信息既可以是小的、零碎的一些事实,也可以是大的、复杂交互、序列化的信息。长时记忆是学习的中心。如果长时记忆中的内容没有发生变化,则不可能发生持久意义上的学习。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在长时记忆中存储信息。知识以图式的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图式根据信息元素的使用方式来组织信息,它提供知识组织和存储的机制,可以减少工作记忆负荷。图式可以是任何所学的内容,不管大小,在记忆中都被当作一个实体来看待。子元素或者低级图式可以被整合到高一级的图式,不再需要工作记忆空间。图式的构建,使得工作记忆尽管处理的元素数量有限,但是在处理的信息量上没有明显限制。因此,图式构建能降低工作记忆的负荷。图式构建后,经过大量的实践能进一步将其自动化。图式自动化可为其它活动释放空间。因为有了自动化,熟悉的任务可以被准确流利地操作,而不熟悉任务的学习因为获得大限度的工作记忆空间可以达到高效率。 为了构建图式,信息必须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处理。在信息以图式形式存储到长时记忆中之前,信息的相关部分必须在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并进行操作。工作记忆的负荷受来自材料的内在本质、材料的呈现形式及学生的活动的影响。 长时记忆中的图式是一种知识框架,在学习新的材料时,具有中央执行官能。在学习新材料时,如果能从长时记忆中获取这类知识框架,材料就可以通过知识框架所提供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如果不能获得关于这些材料该如何组织的知识框架,则得采取随机学习的方式。除了个体本身存于长时记忆中的图式以外,其他人所习得的知识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可也充当中央执行者。 2.认知负荷理论

多媒体认知理论

222多媒体认知理论 多媒体教学以多种方式的组合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它所呈现的知识生动活泼、具体形 象,改变了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更加直观地学习。但是,研究者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教学都优于传统教学。以往的多媒体教学界面设计主要基 于专家的经验或者设计者的思想,而不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即以“设计者为中心”而 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逐渐意识到要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须依据多媒体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来 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因此,多媒体学习理论也就成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重要指导理论之一。 Mayer等人在双编码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针对该理论,他首先提出了三个前提假设,如表: 表2-1尊媒体学习认如理论的二个假没” ~~学月咅拥仃购个独工的信息加工通道,可分别加T视逆信息、听愛信息右跟痒战学习若亦进祎信息力II工时*每一个通道一次可同时加工的信息数歌足有限的胃注1诂圧汀信息加丨购-ft括了学 习肴对新情息的注意'对所选揮的主动加工 信息建/ ?致的心理表征,以及将此心理視征与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 多媒林呈规協觉记忆工柞记忆长时记忆 图2-3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多媒体教学信息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即语词和画面。图2-3提供了一个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这个模型代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教学信息以画面和语词的方式,通过眼睛和耳朵进入到学习者的感觉记忆中。学习者将感觉记忆中登记的语词信息和画面信 息有选择地贮存于工作记忆中。多媒体学习的主要过程发生在工作记忆中,在积极主动的意 识状态下,学习者将语词和画面分别组织成言语模型和图像模型,然后调用长时记忆中相关 的先前知识,最后将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联系,最终实现信息的整合。上述信息加工过程 会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并且不遵循固定的步骤。该理论强调了:(1)在多 媒体学习中,画面和语词材料是在不同的加工系统中分开加工的。尽管信息是通过一个通道 进入信息系统,但是学习者也能够对信息的表征方式进行转化,从而使其能在另一条通道得 到加工。通过分析和转换,画面通道最终产生图像表征,而语词通道最终产生语词表征。(2)认知建构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主动加工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进入的信息和 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只有完成了主动加工的过程,学习者才能对新的知识 建立起心理模型,学习才是有意义的。(3)每个通道上一次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若对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一次呈现太多的加工元素将会超出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而阻碍学习。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主要通过整合语词和画面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为了进一步研究多媒体对学

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教学设计研究的新视角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LoadTheory,以下简称CLT)最早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J.Swell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CLT理论从认知结构入手考虑教学设计,为教学设计提 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本文对认知负荷的内涵、类型做了详尽描述,并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CLT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以期对当前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产生借鉴意义。 一、CLT简介 (一)认知负荷的内涵 认知负荷是在某种场合下施加到工:作记忆中的智力活动的总的数量,对认知负荷起主要作用的是工作记忆必须注意的内容数量。认知负荷与教学设计、学习绩效有重要关联。教学过程中,认知负荷过低,会造成时间浪费;认知负荷过高,又会阻碍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活动:教学的理想模式是学习者可以满负荷工作。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学习者顺利开展学习活动,即用最少的心理资源获取最多的知识。 (二)CLT的理论基础 CLT主要吸收和利用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工作记忆和注意的研究成果。 工作记忆是完成认知活动的基本成分,是意识的焦点。外界信息只有进入到工作记忆中,才能被加工和认识。但工作记忆只能同时加工7个左右的信息组块,而且其负有加工、组织、比较等任务,工作记忆只能同时记住2-3信息组块。如果同时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组块超过数量限制,记忆容量就会超载,信息加工活动就会受阻或根本无从开展。 注意最基本的特征是选择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测的额外认知活动,这势必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而注意大量信息无疑又会加重认知负荷。集中注意对某些信息进行深度、细致加工,工作记忆中的目标信息会相应地减少,而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超载问题实质上就是注意资源分配不足问题。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和可同时利用心理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存在着认知负荷问题的存在。 二、认知负荷的种类及其含义 (一)原生性认知负荷(intrinsiccogntiveload) 学习者加工的信息类型和信息结构会随情境的不同而变化,但组成信息的元素之间交互性是学习材料的关键特征。低交互性的学习材料,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就能被理解和学习;高交互性的学习材料只有学习某个元素并同时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真正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 原生性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内在特性即材料内部元素的交互性水平决定的。因此,原生性认知负荷是教学设计所无法改变的。但需明确的一点是,原生性认知负荷与学习者未掌握适宜的图式有关。图式是根据信息的功能及其用途规范化或类别化的信息单元,图式可以是学习过的任何知识结构或所学信息组成的任何知识结。一个图式可以储存大量信息,并且图式可以从长时记忆提取到工作记忆中,在工作记忆中作为一个信息组块予以加工。显然,图式的自动化及其无意识加工能减少工作记忆负荷。尤其是在学习复杂材料时,要求更多认知资源的参与及对材料的构成元素间不断地相互链接,此时建构充分且丰富的图式更为重要。(二)无关性认知负荷(extraneouscognitiveload) 无关性认知负荷是教学设计的缺损造成的额外的认知加工活动所致。许多传统的教学设计程序往往易导致无关性认知符合的产生,因为这些教学设计程序没有考虑到学习材料的结构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研究无关性认知负荷在原生性认知负荷较高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价值。原生性认知负荷较低,总的认知负荷一般不会超过工作记忆总的容量,学习活动可以顺利进行;只有原生性负荷较高的前提下,试图减少无关性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才更为有效。(三)相关性认知负荷(germanecognitiveload)

关于迈耶多媒体学习理论的综述

Mayer多媒体学习理论的综述 14级数师一班陈婷学号:20144041047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学习方式日益多样化,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常见。迈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在当今社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践反馈。 关键词:多媒体;数字化;Mayer 当今社会,多媒体学习方式逐渐成为了人们学习生活的主要方式。而Mayer 早在2001年就出版了经典著作《多媒体学习》。并且对人们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研究,预示了多媒体学习的优势。 Mayer在《多媒体学习》中提出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并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证明该理论正确性。Mayer认为“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故而研究了多媒体学习方式的认知,依据双通道假设、容量有限假设、主动加工假设的心理学原理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步骤和多媒体认知模型。 Mayer在《多媒体学习》第一章探讨了多媒体学习的前景,在第二章提供了被称为多媒体教学的一些例子,在第三章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它解释了人们是如何通过词语和画面的。第四章至第十章,Mayer一一介绍了设计多媒体教学信息的七个原则,并在第十一章进行了总结。 在我看来,Mayer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他的研究为后世多媒体学习方式的发展和普及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现今越来越发达的科学技术带动了多媒体学习方式的蓬勃发展。数字化的多媒体学习方式已然成为了人们日常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校学子课堂中的多媒体课件学习以及网络课程学习;教育教学网站上的教学视频以及多媒体资料;甚至人们日常生活中社交网站上千奇百怪的科普视频,技能教学视频……无一不是多媒体学习教学的方式。这些事例也进一步反馈了Mayer的多媒体学习理论,是Mayer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就我个人而言,在平时的学习教学生活中,对Mayer在《多媒体学习》中提出的设计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原则深有体会,面对遵循这些原则的教学,的确能拥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在我看来Mayer的多媒体学习理论是经受住了不断的实践考验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伟大理论。 参考文献:《多媒体学习》理查德·迈耶

软件设计师多媒体基础知识

[模拟] 软件设计师多媒体基础知识 选择题 MP3是目前最流行的数字音乐压缩编码格式之一,其命名中“MP”是指(1) ,“3”是指(2) 。 第1题: A.mediaplayer B.multipleparts C.music player D.MPEG-1 Audio 参考答案:D 第2题: A.MPEG-3 B.version 3 C.part 3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7096295.html,yer3 参考答案:D MPEG系列标准包括两个标准MPEG-1,MPEG-2,MPEG-4,MPEG-7和MPEG-21。MPEG-1和MPEG-2提供了压缩视频音频的编码表示方式,为VCD、DVD、数字电视等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MPEG-1音频分三层,其中第三层协议被称为MPEG-1 Layer 3,简称MP3。MP3目前已经成为广泛流传的音频压缩技术。 第3题: 某数码相机内置128MB的存储空间,拍摄分辨率设定为1600×1200像素,颜色深度为24位,若不采用压缩存储技术,使用内部存储器最多可以存储______张照片。 A.12 B.22 C.13 D.23 参考答案:D 本题考查多媒体容量的计算问题。题目中颜色深度为24,且不采用压缩存储技术,所以每一张照片的大小为:1600×1200×24÷8=5760000字节=5.49MB 128÷5.49=23.3,所以最多存储23张这样的照片。

第4题: 一幅灰度图像,若每个像素有8位像素深度,则最大灰度数目为______。 A.128 B.256 C.512 D.1024 参考答案:B 对于本题,每个像素有8位像素深度,所以最大灰度级为28=256。 第5题: 当图像分辨率为800×600,屏幕分辨率为640×480时,______。 A.屏幕上显示一幅图像的64%左右 B.图像正好占满屏幕 C.屏幕上显示一幅完整的图像 D.图像只占屏幕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A 屏幕分辨率(resolution)是指显示器所能显示的像素的多少。图像分辨率(ImageResolution)是指图像中存储的信息量。显示分辨率确定的是显示图像的区域大小。两者的关系是: (1)图像分辨率大于显示分辨率,在屏幕上只能显示一部分图像。例如,当图像分辨率为800×600,屏幕分辨率为640×480时,屏幕上只能显示一幅图像的64%左右。 (2)图像分辨率小于显示分辨率,图像只占屏幕一部分。例如,当图像分辨率为320×240,屏幕分辨率为640×480时,图像只占屏幕的四分之一。 第6题: 若视频图像每帧的数据量为6.4MB,帧速率为30帧/秒,则显示10秒的视频信息,其原始数据量为______MB。 A.64 B.192 C.640 D.1920 参考答案:D 本题考查图像数据量的计算。图像数据量=图像总像素×图像深度/8(B),对于本题,单位是统一的,直接计算即可:6.4MB/帧×30帧/秒×10秒=1920MB。 第7题: 计算机要对声音信号进行处理时,必须将它转换成为数字声音信号。最基本的

如何理解“认知负荷模式”

如何理解“认知负荷模式” 口译是一项复杂的高难度活动。译员在从事口译时,面对重重困难。口译具有不可预测性,现场气氛会对译员造成一定的压力。而且,这项工作是个体操作,译责重大。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内容包罗万象。这就要求译员具有高超的即席应变能力,流利的现时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语言功底,渊博的知识储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得体的行为举止等。作为口译的最最初学者来说,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记不住不断涌入脑中的信息,甚至会头脑空白混乱,以至于难以表达出来,更不用说达到准确、流利的标准。 口译,无论是交传还是同传,其过程都是接受、解码、记录、编码、表达,这一系列过程是高度内化的,存在于人脑的思维活动中。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脑力资源是有限的,当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时,就需要注意的均衡分配。如果注意饱和了,或是注意的分配有所失衡,都可能导致认知超负荷,影响任务的执行。Gile认为口译过程是一个精力消耗的过程,而译员的脑力是有限的。口译过程几乎能消耗掉译员所有的精力,有时甚至超出了译员的精力总量,达到饱和状态,这时译员的口译质量就会有所下降,如果遇到专有名词、密集信息等困难,“错译”“漏译”将会不可避免。针对这些现象,Gile 从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视角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假说 (EM, Effort Models)。按照这一模式,吉尔“认为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

力总量必须小于译员大脑能够提供的注意力总量。口译过程中每一步骤所需要的注意力也必须小于大脑所能提供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口译中大脑加工能力必须大于口译所需的能力。该理论以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借用“有限注意力资源”和“任务困难程度与任务实施时限强关联性”两个主要的认知概念,重在描述口译(尤其是同声传译)中译员如何分配精力(effort)处理听、理解、记忆、产出等几乎同时发生的任务,并根据口译工作过程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了“同传的口译模式”、“交传的口译模式”和“口译的理解模式”。 (1)同传的口译模式:SI=L+M+P+C 即:同声传译=听力与分析+短期记忆+言语传达 (2)“交传的口译模式”可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为不同的任务: Phase Ⅰ:CI=L+N+M+C 即:交传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记笔记(Note-ta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operations)+协调(Coordination) Phase Ⅱ:CI=Rem+Read+P 即:交传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 (3)口译的理解模式:C=KL+ELK+A 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 这一点和释意理论的认知补充,注重理解思想、重新表达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多媒体设计个人简历

多媒体设计个人简历 姓名: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广州身材:156 cm42 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5 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教授/讲师:计算机或多媒体教师、文教法律类:平面设计类教师或编辑、多媒体设计/开发工程师:教师 工作年限:0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三个月 月薪要求:3500--50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东莞佛山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起止年月:2008-09 ~ 2018-01 多媒体设计个人简历模板多媒体设计个人简历模板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事业 担任职务:外聘教师 工作描述:负责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及《计算机实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课程的讲授。主要涉及到photoshop、Premier、Authorware、FLash、Cool Edit等软件。 离职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华南师范大学 最高学历:硕士获得学位: 硕士研究生毕业日期:2018-07-01 所学专业一: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2003-102007-07江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毕业证书 2007-092018-07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毕业证书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优秀 国语水平:优秀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教学技能:先后在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农工商技术学院担任外聘教师。教授的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实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流媒体制播技术》等课程。计算机技能:一次性通过三级网络技术(C语言)考试。精通多媒体技术和电脑平面设计,能熟练运用Photoshop、Authorware、Dreamweaver、CooEdit、Premier及流媒体制播软件等。 英语能力:一次性通过英语四级考试(CET4),英语六级(CET6 425分以上)。 科研能力:参与2项国家级课题、多项省部级课题并发表3篇相关学术论文。

网络学习资源设计的新思路_基于Mayer的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

2009·5 结果呈现出较一致的观点:专业差异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Shaw,F.S.,Giacquinta,J.B.,2000;Sam,H K,Othman,A.E.A.,Nordin,Z.S,2005)。对场认知方式和专业差异的关系,董圣鸿、王珍(2003)的研究表明,文理分科对高中生的场认知方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寻云杰、樊文强(2004)却提到,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偏好学习自然学科,场依存型的学习者偏好学习社会学科。 作为影响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四个前因因素之一,言语劝说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衷克定、刘运华(2007)研究了这四个前因因素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其结果表明,言语劝说、替代性经验和情绪唤醒对初级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三交互作用显著;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对高级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双交互作用显著。此外,Compeau(1995)等人的研究表明,来自他人的鼓励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有积极影响。对场认知方式和言语劝说的关系,现有的研究结果呈现出较一致的观点: 场独立型的学习者不易顺从他人,而场依存型的学习者则对他人的意见较敏感(李萍,2004;寻云杰、樊文强,2004)。四、总结及趋势展望 总之,现有成果可以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大量可借鉴之处,但是这些研究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及场认知方式的关注,更多的是二者的上、下位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二者的共有相关因素,而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及场认知方式的关系的直接探究尚为空白。综观国内外以往的研究不难提出以下问题: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上、下位概念及场认知方式的上、下位概念之间的关系已经明确,那么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和场认知方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有些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相关的因素在两种场认知方式的学习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那么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在两种场认知方式的学习者之间是否也存在差异?因此,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及场认知方式的关系探索是未来的研究必然要关注的话题。 一、引 言 当计算机网络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时,多媒体学习逐渐占领了教育—这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领域。而多媒体技术正是信息化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关键技术之一,所以深入探究多媒体学习的原理和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更好荡涤去创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以及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去学习。 随之,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也被我们所接受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不论我们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我们都离不开资源的建设。网络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在开发网络学习资源的时候,从传统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到一些新的标准如经济性,互操作性,即时性等去进行开发,当然这也是我们评价一个网络学习资源的标准。不过,我们却很少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去开发,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去指导设计者,怎样设计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当Mayer的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出现时,不仅给设计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开发理念——从 学习者的认知角度开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和规范了多媒体学习,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学习过程,也为学习资源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指导。 二、Mayer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概述1.多媒体教学信息 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信息(multimedia instructional message)是指用语词(narration)和画面(animation)来呈现学习材料,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这里的用语词包括书面的文本或者讲话等言语形式来呈现学习材料;这里的用画面包括图表、照片、动画、录像等来呈现学习材料。 2.Mayer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模型 Mayer的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的模型,也称之为多媒体学习的生成理论模型。人类在进行多媒体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多媒体教学信息即语词和画面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语词通过听觉器官耳朵进入到认知加工系统中,画面则通过眼睛进入;感觉记忆阶段,一部分的语词和画面引起了学习者的注意,也就是说学习者选择了这部分的语词和画面;这部分的语词和画面进入到工作记忆阶段,学习者把所选择的语词组织成 网络学习资源设计的新思路 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徐 冲 ——基于Mayer的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 理论方桌

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

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多媒体应用系统提供大量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供用户快速查询,多媒体应用系统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对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多媒体应用系统工程化设计 1.多媒体软件工程概述 从程序设计角度看,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属于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范畴,因此可借鉴软件工程开发方法进行。软件工程是一种用系统的方法来开发、操作、维护及报废软件的过程。这一全过程被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传统的软件生命周期通常也称为瀑布式(Waterfall)生命周期(见下图)。 其优点在于: (1)便于控制开发的复杂性; (2)便于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其缺点在于: (1)太强调规格说明; (2)设计者早期必须设计出每个细节; (3)需求规格说明文档编写不仅费力,且一致性、 充分性和完整性不能保证; (4)需增加交互性和互动性。 鉴于瀑布式生命周期的缺点,科学家布恩(Boehm)提出了称为螺旋式生命周期(Spiral LifeCycle Model)的模型和概念,如下图所示。 螺旋式生命周期模型(Spiral Life Cycle Model) 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与瀑布模型相比较, 区别是: (1)以演示代替传统说明方式; (2)非常适合逻辑问题与动态展示的多媒体设计; 优点是: (1)开发周期短,效率高; (2)软件产品可重用性、移植性好; (3)版本升级方便。 采用螺旋生命周期再配合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OOP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方法,是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的主流。 采用面向对象设计程序应符合两个条件: (1)对象为包含具有状态(State)与功能(Function) 的集合(类是具有共同属性与方法的对象的封装,是实现对象的模板); (2)对象只有在其功能被激活时才能被处理(对象是类的具体实现)。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培训教案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 教案 课程名称:多媒体设计与制作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选修或限修等

适用年级:三年级 学年学期: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 编写时间:2006年8月

第一章多媒体技术基础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内容、多媒体技术的组成以及在信息技术中的作用.二、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2.了解多媒体的一般用途. 3.掌握多媒体的组成元素. 4.了解多媒体处理技术的构成 三、学时分配:计划1.5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多媒体压缩技术。 2.几种常见格式的视频及音频文件的组成。 五、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投影设备开展教学。 六、教学内容 1.讲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内容。 2.多媒体数据的压缩技术。 3.常用图象文件格式。 4.常用音频文件格式。 5.常用动画文件格式。 七、主要参考书目 1.多媒体设计与制作。 2.新编Authorware培训教材。 第一章多媒体技术基础 1.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1.1信息(Information) 通常情况下,信息就是指人们所说的消息,或者是通信的内容。 1.2媒体(Media) 是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它体现了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原始信息信息。 1.3多媒体(Multi(Media) 一般认为,多媒体是指能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如文

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的技术。由于多媒体涉及的对象是媒体,媒体又是信息的载体,因此多媒体的基本特性就是指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交互性和集成性。 1.3.1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多媒体信息的多样性决定了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多样性包括: 磁盘、光盘介质。 调动人类听觉的语言。 调动人类视觉的景致图象和动态图象。 1.3.2信息载体的交互性 交互性可以在不同属性的信息之间进行交互动作。 1.3.3信息载体的集成性 信息载体的集成性是指处理多种信息载体集合的能力。就是说能够对升年升毫进行多通道统一获取、存储、组织、合成等。 2.多媒体技术 2.1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研究如何表示、再现、存储、传递、加工文本、图形、静态图象、动态图象、动画、声音等6类信息的技术。它是计算机、图形学、数字通信和自动化技术等不同学科的多种技术的综合。 概括起来,多媒体技术包括以下内容: 视频技术 音频技术 图象技术: 图象压缩技术: 存储技术: 通信技术: 数据管理技术: 标准化: 2.2多媒体的关键技术 由于数据格式的转换必将产生大量的冗余数据,因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用以下关键技术实现:数据压缩技术:对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压缩处理以提高处理速度和节约数据的存储空间。 集成电路制作技术: 存储技术:通过各种外部存储设备(磁盘、光盘、磁光盘、移动盘)等有效地保存多媒体 信息。 操作系统软件技术: 在处理多媒体数据时采用的操作系统必须具有实时、处理多任务等特点。 2.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归纳起来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多媒体出版物。 多媒体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会议系统。 多媒体信息咨询系统。 交互式电视于视频点播。 交互式影院和数字化电影。 数字化图书馆。 家庭信息中心。 远程学习和远程医疗保健。

多媒体认知理论

2.2.2多媒体认知理论 多媒体教学以多种方式的组合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它所呈现的知识生动活泼、具体形象,改变了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更加直观地学习。但是,研究者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教学都优于传统教学。以往的多媒体教学界面设计主要基于专家的经验或者设计者的思想,而不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即以“设计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逐渐意识到要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须依据多媒体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来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因此,多媒体学习理论也就成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重要指导理论之一。 Mayer等人在双编码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针对该理论,他首先提出了三个前提假设,如表: 该理论认为,多媒体教学信息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即语词和画面。图2-3提供了一个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这个模型代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教学信息以画面和语词的方式,通过眼睛和耳朵进入到学习者的感觉记忆中。学习者将感觉记忆中登记的语词信息和画面信息有选择地贮存于工作记忆中。多媒体学习的主要过程发生在工作记忆中,在积极主动的意识状态下,学习者将语词和画面分别组织成言语模型和图像模型,然后调用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先前知识,最后将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联系,最终实现信息的整合。上述信息加工过程会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并且不遵循固定的步骤。该理论强调了:(1)在多媒体学习中,画面和语词材料是在不同的加工系统中分开加工的。尽管信息是通过一个通道进入信息系统,但是学习者也能够对信息的表征方式进行转化,从而使其能在另一条通道得到加工。通过分析和转换,画面通道最终产生图像表征,而语词通道最终产生语词表征。(2)认知建构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主动加工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进入的信息和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只有完成了主动加工的过程,学习者才能对新的知识

多媒体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多媒体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内容提要:多媒体技术诞生于20世纪末,它以传统计算机技术为平台,以 实现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成为当代科学、技术领域迅速崛起和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为传统计算机技术带来了深刻变革,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产生了如虚拟现实等前沿学科技术,使现代科技进一步贴近生活,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计算机创业领域,不仅可以灵活地产生、集成、存储和应用多种多媒体信息,更可以有效地曾强计算机软件产品的人机交互能力和知识表达效果,从而显著地提高产品综合质量。 关键字: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多媒体技术教学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ultimedia software Student:Ren Yu Supervisor:Huang Renyong Abstract:Multimedia technology was born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its traditional computer technology as a platform to achieve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guide, contemporary science, technology, the rapid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It is the traditional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the computer with the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text, sound, graphics, images, animation and video capabilities, and on this basis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ading-edge subjects such as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to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further close to life, and better service in the community.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to the field of computer business, not only the flexibility to produce, integration, storage and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multimedia information, but also effectively have strong computer software products, capabilities and knowledge to expres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effects, thus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product quality, comprehensive . Key words:computer Multimedia software Multimedia technology Teaching application

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为避免教学中学生认知负荷总量超过其工作记忆容量,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原理就是:尽可能降低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并在确保工作记忆资源有所盈余的前提下,适当引导学生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Mental Effort),提高其相关认知负荷,实现图式的获得与规则的自动化。教学活动中学生内在认知负荷与教学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外在认知负荷与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教学设计水平有关,相关认知负荷与学生的认知努力(Mental Effort)有关。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负荷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一)控制内在认知负荷:充分考虑教材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及其交互作用。 一般认为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本质所决定的,不能通过教学设计的改变而改变,但Pollock et al(2002)和Peter et al(2004)的实验提出了异议。两个实验共同点在于利用材料的信息排序原理降低内在认知负荷。Pollock et al首先向学生分批展示学习材料,然后一次性地全部展示,这种学习材料排序法,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能更好地促进对学习材料的深层次理解。而Peter et al改变了传统样例教学方式,把样例分解成几个能单独理解的成分,他的五个实验最终结果一致表明,新的样例呈现方式降低了材料给学生带来的内在认知负荷。 Tracy Clarke,Paul Ayres与John Sweller也在他们的“The Impact of Sequencing and Prior Knowledge on Learning Mathematics :Through Spreadsheet Applications”一书中研究了一种改变固有认知负荷的渐进方法。他们使用Spreadsheet 软件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学生被分为两类。一类学生对 Spreadsheet不怎么熟悉,另一类学生对Spreadsheet有较好的了解。每一类学生又一分为二,分别接受两种先训练:一种训练是先使用 Spreadsheet 软件,再训练利用这种软件发展数学技能;另一种训练是练习 Spreadsheet 软件技能与练习数学技能同时进行。结果显示对于事先不熟悉 Spreadsheet的学生来说,顺序呈现优于并发呈现,测验成绩也更高;但对于事先已了解Spreadsheet的学生来说,情况正好相反。这说明,对于知识技能水平低的学生来说,采用“先学习技能后学习特定内容领域的概念”这种策略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技术内容很可能具有高元素交互性,如果同时学习技术技能和特定学科领域的概念,内在认知负荷可能会增加[5]。而对技能水平低的学生来说,技术内容不具备高元素交互性,同时学习技术技能和特定学科领域的概念,内在认知负荷不会增加。在决定顺序策略时,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以及内容的元素交互性水平,是至为关键的变量(Kalyuga 等,2003;Van Merrienboer, Kirschner & Kester,2003)。 (二)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优化教学材料呈现方式,提高教学设计水平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是“教学的认知负荷理论研究”重点关注的对象。对降低教学中学生外在认知负荷的途径,众多的研究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在参阅众多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即优化教学材料呈现方式,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下面试举几例,以资说明。 1、按邻近原则呈现教学材料,减少注意分散和表征保存。即教学中的教学材料呈现应尽可能在时空上保持邻近。凡涉及多来源的信息应该在物理上被整合,以降低对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压力,并释放出认知容量进行其他的信息处理。[6]以图像和解释性文本的呈现为例。在空间上,解释性文本应尽可能被整合到图像中去;在时间上则应该同时而非连续呈现,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学习者就可以以最短的视觉搜索找到相应的视觉与语词信息,容易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而促进信息整合。否则,图像和解释性文本分离呈现,“学习者倾向于先看文字部分,接着看对应的图表”(Hegart&Judt,1989),在看完文本后,一方面需要一部分认知资源来保存文本表征,形成表征保存;另一方面还要耗费一定认知资源来搜寻对应的图像信息,形成注意分散,从而带来额外的认知负荷。因此,“文字和图像的完整呈现比文字和图像分离呈现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Moreno&Mayer,1999;Mayer,2001)”。 2、清除多余信息,避免冗余效应(Redundancy Effects)发生。多余信息,就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来说是没有必要的那些信息,也称为冗余信息。Paul Chandler 和 John Swe11er用实验证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对数学PPT教学的启示

解题训练. 诚然,我们可以像A老师那样,通过举几个例题,或者让学生看一下课本,或者利用题海战术,都能让学生“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会解”相关的高考题,但是,考试会做题并不代表着学生的后继学习能力高这个客观事实,这样的教学不仅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支离破碎”之感,更教不出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来. 参考文献: [1] 喻再平,龚辉斌.追求数学概念教学价值最大化———“函数的奇偶性”的教学分析与设计[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3(1-2):21-24. [2] 李晓波,林运来.浅谈将数学史知识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J].数学通讯(下半月),2014(1):5-8.[3] 张蜀青,曹广福.以问题驱动对数概念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4(7):12-13,22. [4] 王克亮.思想与文化并重,探究与体验并行———再上“数系的扩充”的体会与感悟[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上旬),2013(1-2):17-20. [5] 何勇,曹广福.数学课堂如何兼顾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J].数学教育学报,2014(2):60-62. [6] 王秋海主编.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伍春兰.高中函数概念引入的课例分析[J].数学通报,2013(5):42-45. [8] 胡作玄.理解数学[J].新华文摘,2014(20):119-122. (收稿日期:2015-06-05)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对数学PPT教学的启示 刘晓昱 王光明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00387) 近年来,关于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越来越多.2015年5月检索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数学教学设计”为主题的文章多达281742篇,经分析可知,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多数以介绍某一课题数学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建议及数学教学模式为主,但关于数学PPT教学设计的研究比较少.如《高校数学教学行为特征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以“函数概念”教学设计为例》[1]和《HPM视角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以椭圆为例》[2]是将理论并结合具体的数学课题(知识点)研究数学教学设计;《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例谈》[3]、《融入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设计评价标准》[4]介绍的是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设计中以及对数学教学设计的一些建议;《数学教学设计的取向与定位》[5]及《用“科学的眼光”还是“优化的眼光”看世界———基于数学教学设计三步曲引发的思考》[6]主要是对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考,以及考虑如何才能优化数学教学模式.而这些文章均未涉及到数学PPT教学.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要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创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7]在这样一个提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手段也逐渐地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学校信息化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技术手段毫无疑问是利用多媒体PPT组织教学.张彤、赵翠霞等人曾发表了一篇文章《基于认知理论的多媒体教学界面设计研究》,该文提到可以根据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来改变多媒体教学环境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8]由此可见,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对PPT教学设计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本文主要是以数学学科为例,利用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分析数学学科在利用PPT教学中现存问题及启示. 一、多媒体认知理论的概述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多媒体教室设计技术方案

教学楼多媒体教室 设 计 方 案 目录 一、方案设计说明........................................................................... 二、系统设计标准........................................................................... 三、系统组成描述........................................................................... 3.1系统概述.............................................................................. 3.2系统主要设备.......................................................................... 3.3设备参数清单.......................................................................... 3.4整体示意图............................................................................ 四、工程实施方案........................................................................... 4.1工程组成.............................................................................. 4.2系统维护与保障........................................................................ 4.3人员培训计划.......................................................................... 五、售后服务条款........................................................................... 5.1售后服务承诺.......................................................................... 5.2服务体系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