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词创作之空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诗词创作之空白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齐白石绘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而这正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读者,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象,重现美好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象补充画面的内容,从而获得审美体验。“诗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诗不患无景,而患景之繁”。(陆时雍,《诗镜总论》);“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诗要含蓄,必寓言外之意,寓有言外、象外之意的诗,便叫含蓄。”(袁枚,《随园诗话》)从前人的这些论述中我们便可知道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古典诗词中一个明显的体现便是“空白”艺术。

一、对话中的“空白”

诗词中的对话,不同于散文、戏剧、小说。它往往只有答句而无问句,可谓惜墨如金,但诗句往往通过答句便可猜测问句的内容,从而达到赏析的目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便是典型的问答体。首句“松下问童子”,问什么诗中略而不答。但我们从“言师采药去”便可推知问的内容:“汝师在家否?”“在哪里采药?”“到底在哪里采药?”。而在诗中这些内容全部省略,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艺术空白,使读者通过联想补充了这些艺术“空白”,进而更深刻地体会诗人内心由希望——失望——希望——失望的怅惘,无可奈何的情感起伏。言简而情感丰富。

这些“空白”词中也有。如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沉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这首词中,“试问卷帘人”无问的内容。“却道海棠依旧”是答句。从答句可推出问句的内容,大概就是“夜来风雨声,海棠花怎么样了?”从推出的文句,读者便可体会女词人对春光易逝,好花不长的无限惋惜之情,以及对自己的青春易逝的慨叹。

二、用典中的“空白”

用典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它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而我们要通过用典进行类比、想象才能挖掘出作者蕴藏的感情。而这些用典正是它的“空白”艺术魅力所在。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引用了费尔巴哈的一段话谈这个问题:

“俏皮的写作手法还在于:它预计到读者也有智慧,它不把一切都说出来,而让读者自己去说出这样一些关系、条件和局限,只有在这些关系、条件和局限性都具备时谈出来的那句话才是真实和有意义的。”

以李清照《渔家傲》为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下篇四处用典:一是“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日暮”均化用《离骚》中的相关语句,“路长”脱胎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日暮”出自“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这里借典故抒发追求理想而难以达到,前途茫茫,内心彷徨的慨叹;二是“学诗漫有惊人句”,出自杜甫的《江上植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有感慨,有怨嗟,道出了对自己负有才名仍然感到不足的心声;三是“九万里风鹏正举”,出自《庄子·逍遥游》,说大鹏鸟“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四是“蓬舟吹取三山去”。出自《史记·风禅书》,说渤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两处联系起来是说:大风刮起来了,请看那上可直冲云霄汉,下可搏击海水的大鹏吧,它奋飞起来了,迎着狂风,傲然飞翔。让我像那鹏鸟一样,高飞远扬,去到那海外仙山去吧。

据此,可以看出诗人当时内心对幸福自由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似乎宛然在目,却又恍惚不见。

再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后两句用了两个典故:庄周梦蝶和蜀帝魂化杜鹃的典故。表面看说的是庄周和蜀帝,而实际上诗人是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对美好梦境的迷恋和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怨愤。

三、列锦中的“空白”

列锦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是用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的句式来写景,叙事抒怀。这种修辞表面看没有动作谓语,但从画面意境上去赏析,却有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如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曲小令开头三句九个名词,中间没有一个可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或系动词,但我们可通过作者提供的特定语言环境,驰骋想象,补上“空白”,达到赏析的境界:深秋季节,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乌鸦,又到黄昏时分了,一条小溪从小桥下流过,桥那边是几户人家,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冒着西风,骑着瘦马,在那荒凉的古道上奔波,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在天涯漂泊。“黄昏”这个古典诗词中特定的思人怀乡意象,在这个深秋的季节出现,引起多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呀。

而这类“空白”,在古典诗词中可谓举不胜举。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黄庭坚《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等。

四、互文中的“空白”

在连贯性的诗句中,本应合在一起的两个词语,为了避免行文单调呆板,或适应字数的限制,前后各省去一个,修辞学上称为互文。古文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但在理解时必须按“此”中含“彼”,“彼”中含“此”的思路去参见互义,补充上这个“空白”,才能真正把握诗词的内在意蕴。

互文中的“空白”可分为对句中的“空白”和当句中的“空白”。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就是典型的对句中的“空白”。上句写牵牛星用了“迢迢”,省略了“皎皎”,下句写“河汉女”用“皎皎”省略了“迢迢”。要欣赏这两句诗必须补充上这个“空白”,所以这两句诗的含义是:“皎皎”的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河汉相距“迢迢”。还有《木兰诗》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若按字面上说好像是“当窗理云鬓”之后再去“对镜贴花黄”,而实际上是“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

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烟和月是典型的互文见义,诗句的含义应该是:月光和雾气笼罩着河水和岸边的沙地。

王昌龄的《出塞》中有名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和“汉”、“明月”和“关”是互相补充的,是此中含彼,彼中含此,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如果孤立地理解“秦”“汉”,似乎“明月”专属秦代,“关”专属汉代,那就贻笑大方了。所以补充上这些“空白”,对于准确理解诗词的内在意蕴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五、“对写法”中的“空白”

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虚实结合,一般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诗人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