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原文+详细注释+赏析)讲课稿

涉江采芙蓉(原文+详细注释+赏析)讲课稿
涉江采芙蓉(原文+详细注释+赏析)讲课稿

涉江采芙蓉(原文+详细注释+赏析)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⑴,兰泽多芳草⑵。

采之欲遗谁⑶,所思在远道⑷。

还顾望旧乡⑸,长路漫浩浩⑹。

同心而离居⑺,忧伤以终老⑻。

注释

⑴芙蓉:荷花的别名。

⑵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芳草:这里指兰草。

⑶遗(wèi):赠予。

⑷所思:所思念的人。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⑸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

⑹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漫,路长貌。浩浩,水流貌。

⑺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⑻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简析: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

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下面是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涉江采芙蓉》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本篇课文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讲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彻 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打败 一、说教材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 的诗歌”单元。总的说来,必修Ⅱ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 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该单元是必修Ⅰ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Ⅲ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 1877年——1879年,在比利时贫困的矿区做传教士,27岁时开始作画。1886年到法国,受印象派画家的影响,他的作品色彩强烈,线条奔放粗犷,充满着善良、美好、自由 和想象。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 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 各一方,忧伤难遣。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掌握从文本中获取创作藏书票元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 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品性。 ①知识目标: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熟读成诵,理解其双关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通过意向分析来鉴赏诗歌 的方法。

涉江采芙蓉说课

涉江采芙蓉说课

————————————————————————————————作者: ————————————————————————————————日期: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涉江采芙蓉》,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正所谓“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一字千金”的可贵之处。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的第二单元“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的《古诗三首》。从整体上看,必修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而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诗歌内容,还是在艺术思想都已经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完全担得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学生从这首诗歌入手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但是现代人在解读时却有两种思量:一则说这是女子思念爱人的闺怨之思,一则认为这是以思妇之闺怨内含游子思乡之情,感情变化曲折悠长,精妙非常,值得学生去研读赏析。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和体验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这首诗的表面内容。再者学生对于诗 歌的解读理解还停留在感性、直观的阶段,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和情感,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课 堂上还应通过激趣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这是好 的课堂的必要条件。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最新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 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 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四、文本探析

1、找意象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 2、赏析诗句 ①“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说,江南有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可是这种欢乐美好刹那间被一声叹息声所改变,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我们还把它叫作反衬。“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更增其哀乐”。回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画面。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它十分重要。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1、联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1、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投影片 2、课文配乐朗读 3、课文意境视频 (一)导入新课 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 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 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

(完整版)《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渭南市瑞泉中学刘慧玲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教师范读) 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 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 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 (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 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得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发挥联想想象,勾勒画面。

涉江采芙蓉教案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 2.解读这首五言诗。 3.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一、认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 ..( fú róng)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2、读解全诗。 ⑴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⑵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 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必修一至必修五)139页)

目录 1、《荷塘月色》说课稿 (3) 2、《故都的秋》说课稿1 (6) 2、《故都的秋》说课稿2 (8) 3、《囚绿记》说课稿 (11)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12) 5、《离骚》说课稿 (15)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17)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18) 7、短歌行说课稿 (19)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0) 9、兰亭集序》说课 (23) 10、赤壁赋说课稿 (24)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26)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0) 13、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35)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38) 15、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39) 16、《祝福》说课稿 (43)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45) 18蜀道难说课稿 (46)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48)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49) 21、琵琶行说课稿 (51) 22、李商隐诗2首 (53) 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55) 24、《劝学》说课稿 (58) 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59) 25、过秦论说课稿 (61) 26、师说》说课稿 (63) 27、动物游戏之谜 (65) 27-1动物游戏之谜 (67) 28、《宇宙的边疆》 (69) 13-1、宇宙的边疆 (70) 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71) 30、《窦娥冤》说课稿 (75) 30-1、《窦娥冤》说课稿 (76) 30-2《窦娥冤》说课稿 (77) 31、《雷雨》说课稿 (79) 32、《哈姆雷特》说课稿 (81) 33、《望海潮》说课稿 (82) 34、《雨霖铃》说课稿 (83) 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84)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86) 37、《水龙吟》教案 (89)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本单元我们学习的都是古体诗,如《诗经》—古体诗(《氓》—卫风、《采薇》—小雅),《离骚》—楚辞,《孔雀东南飞》—乐府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汉魏晋的五言诗,也属于古体诗。 二、预习检测 1、谈谈《古诗十九首》。 2、谈谈你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字词句、内容、情感等。 3、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画面。 简介《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萧统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诗歌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为题目。大多是抒情诗。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合作探究 1、《涉江采芙蓉》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忧伤之情,痛苦惆怅之情。 (提示:方式是采摘荷花,目的是赠送给远方的感情深厚的人。)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

中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范文最新推荐------------------------------------------------------ 中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古诗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那么相关的说课稿又又应该要怎么进行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中学语文古诗说课稿,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一、说教材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总的说来,必修Ⅱ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该单元是必修Ⅰ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Ⅲ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1 / 6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熟读成诵,理解其双关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通过意向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首诗歌的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诗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的翅膀,细心揣摩诗歌的意向。缘由:意向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学难点: 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缘由:这首古诗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要学生用今人的思维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况且,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说教法、学法 诱导探讨法为主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范文【精品】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总的说来,必修Ⅱ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该单元是必修Ⅰ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Ⅲ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熟读成诵,理解其双关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通过意向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首诗歌的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诗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的翅膀,细心揣摩诗歌的意向。缘由:意向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 导读: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1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 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 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 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涉江采芙蓉语言特色及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 一.分析《涉江采芙蓉》语言特点。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本诗用短短几十个字,深刻地表达了相爱之人相隔两地,不能陪伴身旁的无限哀伤。主要是通过思妇的形象表现出来。其中,诗歌的语言极富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在用词上,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用了很多《楚辞》里的常用的意向,比如“芙蓉”、“兰”、“芳草”等等。但是本诗不仅仅限于词,诗歌中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对《楚辞》的一种借鉴。如“漫浩浩”和“路漫漫其修远兮”中的“路漫漫”相似。还包括“同心而离居”这句和《楚辞》中“何离心之可同兮”也极为相似。可见,本诗歌作者从《楚辞》中汲取了大量的创作营养。也正是通过对这些典故的运用,极大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其次在语言的表达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语言凝练、含蓄。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恰到好处的简洁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又表现出一种含蓄美。作者用极为简单的词汇却能描绘出人世间最纯真最普遍的感情来,主要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就是对景物的描写来书法思念之情,所以会给人一种朴实的感觉,非常贴近日常的生活。 此外,虽然诗歌用词简单,但是也能很好的传达出思念情深的感觉。这就体现在诗歌中。比如诗歌中的“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让人能够感同身受这种思念之苦。 《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描摹诗歌的画面; 2.通过朗诵、理解,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根据诗歌内容和语言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涉江采芙蓉-好教案教学内容

涉江采芙蓉-好教案

《涉江采芙蓉》精品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3)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多角度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多角度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2)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2)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苦难观。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对写法/悬想法的分析及作用; 【教法学法】 1.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联想法 2.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学情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小诗,主旨鲜明,含蕴悠长。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关于荷花的作品,对这个意象有一定了解,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挖掘诗歌内涵。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昔我往矣”,杨柳飘荡似有恋人之情,你折枝相送,盼我早日归来,再看青青柳色。一千三百多年前,当王维看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如斯美景,却只想到了远方的他,只愿他多多采撷啊,寄托怀思,不负相思。比王维更早的一千八百年前,有一个人,穿越漫漫江河,遮湮寸寸年华,手捧芙蓉而来,可是,那朵芙蓉终究还是没有等到它的主人,花谢,花枯,徒留一声悲叹,一曲吟唱,一世寂寥。今天,我们就要去看看那朵芙蓉有多美,那段情有多真,那声悲叹有多忧伤。 一、诵读品味 1.自由诵读,体会感情。 2.学生单独诵读,分别归纳优点,着重在对感情的把握和感情的变化。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涉江采芙蓉优秀课件

涉江采芙蓉优秀课件 涉江采芙蓉优秀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涉江采芙蓉》终于被正式搬上了讲台。虽然在录课之前进行了很多次的练习,但是也有一些遗憾。但我知道,只有经过每一次的认真反思和总结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变得越来越好。下面是我对《涉江采芙蓉》的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教材分析到位,重难点把握得当。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的一首古诗。高一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而且《涉江采芙蓉》语言平实质朴,学生对诗大意的理解并不困难。因而本课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我将教学定位在“‘立象以尽意’——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感”这一教学要点。 2.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课堂掌控能力较强。 在正式撰写教案时,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也了解到了很多老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但在具体写教案时,我并没有一味地去复制,而是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了自己的想法。比如后面“对写法”的讲解与分析以及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的分析。我觉得“教学创新”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有的意识。 3.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逻辑性强,思路清晰。

以“立象以尽意”为主线,从“诵读感知”到“析象知情” 再到“联想背诵”。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注重引导,讲求过程和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不止是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此次授课中,我并没有停留在对诗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感。并将这样的分析方法运用到以后具体的分析诗歌之中。 二、缺点及改进方案 1.心理调控能力较差,有紧张情绪。 虽然课前练习了很多次,但真正站上讲台时,还是有紧张情绪。归根结底还是觉得自己准备得不充分,对教学缺乏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力充分准备,增强对教学的信心。 2.教学预设性较强,不能随机应变;二次提问的能力较弱。 对一些提问在课前做了预设,当学生没有按照我的设想而回答时,出现了紧张情绪。如“江水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在回答时,学生因为生活阅历的不同,回答的问题与我预设的答案大相径庭,因而就很难让教学继续。有些问题,学生做了很好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我没能够做出很好的回应。如“抒情主人公是谁?”在这一问中,很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很有见

2020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2020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一、导语设计 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 师: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

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子 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

先唐文学模拟试卷讲课讲稿

先唐文学模拟试卷

先唐文学模拟试卷A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有关女娲的神话应产生于____社会。 2.《诗经》中的“风”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风、等____国风。 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邶风·____》一篇中的句子。 4.我国第一部记言记事文字的总集是《____》。 5.庄周的著作现存共三十三篇,分____篇、外篇和____篇, 6.屈原在《离骚》中吸收了很多的神话,诗中的曦和与望舒分别是____神和____神。 7.《九歌》中写山神之恋的作品是《____》 8.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上介于____与____之间。 9.《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____部分。 10.现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是宋人____的《乐府诗集》。 11.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____、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12.刘勰《文心雕龙》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为“五言之____也。” 13.“人生天地间,____。”是《青青陵上柏》中的诗句。 14.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____》。 15.左思的代表作有《____》八首。 16.陶渊明的辞赋名篇有《悲士不遇赋》、《____》和《归去来兮辞》。

17.南朝文人诗歌于刘宋时期发生第一次变化,__________取代了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18.南北朝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____。 19.南朝民歌以____和____为最主要的两大类。 20.《世说新语》所记人物轶事起于东汉末,止于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16分) 1. 《诗经》全集共(): A、三百篇 B、三百零五篇 C、二百九十五篇 2. 《尚书》书名的意思是() A高尚的书 B上古之书 C时尚之书 3.《汉书·艺文志》说屈原作品有()篇: A、26 B、25 C、24 4.《孔雀东南飞》属于() A汉乐府 B古诗十九首 C南朝民歌 5. 建安诗歌的主要形式为()。 A、四言诗 B、七言诗 C、五言诗 6.“才秀人微”指的是() A、谢眺 B、鲍照 C、左思 7.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据以下哪部作品创作而成() A、《东海孝妇》 B、《韩凭夫妇》 C、《精卫填海》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涉江采芙蓉》,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 钟嵘在《诗品》中曾评《古诗十九首》说:“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在这里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通过激趣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首先我们来看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分析,为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首先明确重点:1、抓住诗歌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体会抒情主人公的内 心情感。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然后把握难点:1、多角度解读诗歌。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结合本文特点,我选择了以下学法和教法。 首先是教法。

【新教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涉江采芙蓉 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2. 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总)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堂解析(教学案)-—课后复习 (分)朗读-—解读(问答式)——研读——小结(归纳式) 课件准备:与教案配套的PPT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情景导入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 而是爱到痴迷 //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泰戈尔 感受:我们原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而当两个人的心明明贴得很近,却不能在一起。那么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多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 2.诗词导入 同学们可以通过体会这首诗的感情,自己读出这声感叹. 指导及要求:这首诗,就好像一声叹息,叹息应该是轻柔的。同学们的节奏稍微快了一些。但读出感情是读诗的高层境界,也许在学习这首诗的内容之后,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感情。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基础积累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男生同学示范朗读一遍(包括诗题、内容,注意断句)。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范文 多种形式的实心球投掷练习、实心球投远或投准游戏——使学生上、下肢和腰腹力量 得到发展;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使学生学会合作,共同 探究,拓展能力,获取知识;使学生超越自我,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一、说教材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 的诗歌”单元。总的说来,必修Ⅱ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 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该单元是必修Ⅰ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Ⅲ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对共线向量加法的探讨,拓宽了学生对三角形法则的认识,使得不同 位置的向量相加都有了依据,并且采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共线向量的加法,尤其是方 向相反的两个向量的加法更易于理解,可以化解难点。 2、《涉江采芙蓉》简析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 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 各一方,忧伤难遣。 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熟读成诵,理解其双关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通过意向分析来鉴赏诗歌 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首诗歌的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诗的热 爱之情。 4、教学重点:

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学+科+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学*科*网]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ks5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