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用活力舞动生命,让课堂焕发活力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活力舞动生命,让课堂焕发活力
——《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教学案例
摘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核心理念。要让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现实,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待行为,关注每一位孩子,关注他们的心灵、情绪、智慧与体验。让数学课充满人文色彩,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生命活力三角形
一、引言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最迫切的要求,尤其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坚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提问、勇于探索、勇于争论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起“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求真、求是精神,让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蕴涵着人文交融的和谐氛围。
曾几何时,单调枯燥几乎成了数学课的代名词,而今学生对数学课的评价却是生动有趣、富有挑战、充满活力。这归功于课程改革,它促使数学课堂教学由“传授知识”的权威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色的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转变。教室不再是学生静静聆听老师宣讲那些格言般的定理、法则的讲堂,而是成为他们活动、实践、探索的学习场所。
教师应做的不仅是教数学,而是提供适宜的课堂,创造适宜的环境,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没有理由不让它变得丰富多彩,焕发活力。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让我们分别给课堂若干个支点,它也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力。
二、背景
新课程已经在我国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作为新课程的拥护者,以积极的心态尝试着“学案导学”、“问题讨论”、“小组合作作学习”等教学法,努力让课堂生动起来。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已经开展了两年多的时间,作为数学教师,我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竭力更新教学教育观念,从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向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对学生提出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因此,在本学期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去追求和实践这种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多留点空间,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是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中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教材中共有8个探究,常规的教材处理是分4课时完成:第1课时是“SSS”,第2课时是“SAS”,第3课时是“ASA”、“AAS”,第4课时是“HL”,教材的这种编排很容易让老师和学生接受,教师教起来也顺手,学生听课也不费力,只要能听懂、记住就行,似乎是两全其美的事。但在备课时,我不禁思考:如果这样按部就班的去上课,学生当然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一个个下来学会这几种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但对于为什么需要三个条件,如何去选择条件,如何去验证所选择的条件是否可行等方面可能不甚了解,如果长此下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岂非就成了空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又体现在哪里?于是,我开始深入挖掘教材,决定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新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的释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问题的解决
1、营造和谐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数学教师要注意从过去的课堂统领者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角色转变。在课堂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走下讲台,“蹲”下身来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①课前准备
让学生四人一组,每组准备好剪刀、三角板、圆规等学具。
②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请同学们回忆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生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师:
生1:∵△ABC≌△DEF
∴ AB=DE,AC=DF,BC=EF,
∠A=∠D,∠B=∠E,∠C=∠F
师: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条件呢?
生2:
师:
必须满足六个条件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生3:老师,我认为有可能用不着六个条件都成立。
师:你认为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生3:(不确定地)可能少于六个条件吧,我还不知道。
师:(鼓励)你想得很好。你们知道科学家的发明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就是像这位同学这样想出来的。其实,发明和创造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我们如果在学习中敢想,敢做,我相信我们也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条件?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师:哪一组能说一说?
生4:我们组认为起码要三个条件。
生5:(迅速站起来)我觉得需要四个条件。
生6:我看两个条件就够了。
生4:(反驳)两个条件不够!
师:为什么两个条件不够?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4:当然,我可以画出反例。
(教师示意生4在黑板上画图,并要求他对同学们进行说明。)
生4:(边说边画)如果两个角对应相等,我可以画两个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如果两条边对应相等,我可以先让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再让它们之间的角一个大点,一个小点,也不会全等。如果一个角一条边对应相等,我可以把其他边画得不相等,这样两
(班级里马上响起了如雷的掌声。)
师:(激动地)这位同学讲得实在是太好了!既然两个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三个条件够不够呢?如果够,
需要怎么样的条件?如果不够,你能举出一个反例吗?大家再讨论一下,我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有画图的,有剪三角形的,教师巡视,并不时地参与到学生中和他们一起思考、讨论,再进行点拨。)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7:(自豪地)我认为满足三个条件,就可以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了。刚才讨论的时候,我们小组让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对应相等,发现画起来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
2、促进探究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单向传递信息的过程,把自已当成知识的搬运工,把学生当作待灌装的“容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地把知识“吞进肚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没有美好的情感和自主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是对输入信息的被动记录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内化知识的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时空。
片段二
师:同学们刚才认真的操作、仔细的观察加深了我们猜想的可信度。但举例有限,而k的取值却无限,那么我们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加以说明呢?
教师在投影片上出示:
如图,在ABC
∆和A B C
'''
∆中,如果∠A=∠A′,
A B
AB AC
A C
=
''''
,
试说明:ABC
∆∽A B C
'''
∆
两个角相等两条边相等一个角和一条边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