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和原则
福利病讨论
所谓福利病,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保障水平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 过高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滋长懒惰习气,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自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走上改革之路以来,“要避免得福利病”的声音 就不绝于耳。中国学术界的观点颇有争议。
北京大学陈平教授称建 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短视国策”,尤其 强调突出福利国家的 “福利病”而反对建立 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中的平等、效率与公平
一、社会保障中的平等与公平 1、平等 制度层面:促进收入均等化 2、待遇规定上,平等表现为不同行业、生。地位、收入、性别等对象享有同 等的保险待遇 3、其他层面上,例如保险费率相等、最低生活保障人人相同等
二、社会保障中的效率 指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资源有效利用而言的效率
在抨击所谓福利病时,必须区分对象。 就像对一个天天山珍海味的人,确实需 要劝告其要注意节制饮食以免营养过剩 导致富贵病或者肥胖症,但对于一个刚 摆脱贫困的人或者还未免除生存恐惧的 人而言,需要提醒的恰恰应当是加强营 养以强健其身体,并需要为增强其营养 而提供帮助。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也是 如此,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 福利病至少在30年内均是一个伪靶子, 但它确实会误导人们甚至影响政治决策。
第二章 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和原则
第一节 平等、效率与公平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中的平等、效率与公平 第三节 社会保障原则 第四节 社会保障思想流派
第一节 平等、效率与公平
一、定义
1、平等:“是什么”、“怎么样”。
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2、公平:应该是什么样的
是一种主观价值,一种概念,具有相对性
平等的不一定是公平的,公平的也不一定是平等的。
三、社会保障中平等、效率、公平三者之间的关系 1、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往往要在平等与效率之间作利弊权衡; 2、平等与效率处于同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端,权衡是做公平选择,取舍点就 是决策者所认为的公平支点
[经济学]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代福利”思想
3、第二代福利应该能够适应英国家庭生活方式的改 变,工作和照料孩子是夫妻共同承担的,而且退休生 活将构成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福利制 度必须使这种家庭生活变化趋势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并能够提供更多的安全感来替代恐惧感。 4、现代社会福利应该增强人们的社区感和使命感, 现代福利社会所依靠的不是发放更多福利的家长式政 府,而是提供就业和教育、帮助人们自救的能动性政 府。第二代福利不应该通过高高在上的政府来发号施 令,而应该鼓励地方决策和革新措施,鼓励公共和私 人开展合作。
新剑桥学派
二战后流行于英国的凯恩斯主义的两个分支之一, 以凯恩斯收入分配理论为依据,出发点解决社会 分配的不公平问题,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 代 表人物:罗宾逊等 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社会分配的均等化 实行高额财产税和累进所得税 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 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对失业人员等进行培训 对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 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新自由主义
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派别 兴起于20世纪60-70 年代,兴盛于80年代 反对国家直接干预社会保障事业,强调国民个人的自 助精神,并认为每个国民都需要确立自我保障意识, 家庭也要对其成员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 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社会保 障制度的改革就是受到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推动 政府削减社会保障事业并将其转归民间组织来管理和 经营;降低社会保障水平并由补充保险等其他手段来 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的运作和投资越来越向私营部门 开放,越来越多的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二、特征
• 互济性— 对风险旳分流; • 社会性 — 对象、基金起源、使用; • 福利性— 非盈利性 ; • 强制性 — 依法实施、征缴、依法享有
。
2023年
三、社会保障旳功能
• 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公平——“社会安 全阀”
罗宾汉原理:“假如国家不关注弱势群体,那么弱 势群体就可能自己采用不正当旳手段满足他们旳生 活需要、维持他们旳利益即保障他们旳生存权。”
2023年
(三)社会保障水平旳特点
• 动态性; • 刚性; • 客观上存在一种“适度区域”。
2023年
第二节 社会保障旳原则与特征
一、原则 • 普遍性原则; • 公平原则; • 适度原则——待遇、目的、承担; • 统一原则——收缴、待遇、规则、政策、管理; • 相应原则; • 多重原则-体系、主体、筹资渠道、满足需求。
2023年
政治与社会构造
• 社会保障问题不但是克林顿(民主党)两次 大选纲领旳主要内容,也是克林顿执政8年关 注旳要点。虽然美国历届总统上任后都不得 不经常食言。在克林顿每七天一次旳广播讲 话中、每年一次旳国情咨文中,社会保障问 题经常成为要点。
• 小布什来自共和党,在社会保障政策方面与 克林顿针锋相对。(2023)坚决减税 ;将许 多社会福利项目私营化。
2023年
拼爹游戏 • 大吃小,是实力!小吃大,是智力!大
小通吃,是权力! 李双江儿子李天一案、富二代、
2023年
2)公平旳规则体系:
分配规则、评价或裁判规则公平; 无辱骂、无歧视、无骚扰、无虐待——东 莞一家鞋厂招聘启事旳“确保条款”
2023年
3)公平旳合用领域:
物质财富旳首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及其 他多种社会资源中。
第二章《社会保障基本理论》[1]
2、空想社会主义论
5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学、社会学、 政治学。 一、社会保障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经济学是一种研究各种经济学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发展变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 理论与 实践、甚至社会保障的各种具体措施都会产生 影响和制约。这种相互关联决定了经济学理论对社会保 障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福利经济学
• (1)旧派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其主要观点认为, 人的主观效用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任何物品带给人的 效用都是边际递减的;国家应该积极进行干预,调节生产 资源和收入的分配,以使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 (2)新派福利经济学起源于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为英 国的卡尔多、希克斯和美国的勒纳、萨谬尔森等人所倡导。
1、概念:福利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寻求社会经济福利、增 进社会福利的西方经济理论体系。
6
2、内容:福利经济学主要讨论如何进行资源配置才能提高效 率、如何对收入进行合理分配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以及如何进行 集体选择才能进一步增进社会福利等等。 3、学派:一般分为旧派福利经济学和新派福利经济学两个派 别。
12
(一)自由意志论
自由意志论者提倡给予市场更加重要的角色,对政府则应严 格控制,他们认为政府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实现财富的分配模式, 必然会越来越向极权主义体制靠近,这样的政体不可能使社会 福利达到最大化。
(二)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首先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比其它体制更为有效 的运行体制,它的一部分内容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认为自 然权利的主要目的就是社会公正,而政府是弥补市场不足、维 护社会公正的首要力量。自由主义者支持福利国家的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学派社会保障思想(2)
为了加速经济增长,凯恩斯提出赤字财政,以 扩大政府支出,以建立人为的补充需求。增加 福利开支就是扩大政府支出的主要手段。
国家把经济干预和调节范围不仅扩大到再生产 的许多领域,而且扩大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就是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 再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
经济福利所以会因收入分配均等化而增大,其依据是 边际效用递减学说。他认为,一个人收入愈多,货币 收入的边际效用愈小;收入愈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 用就愈大。因此,如果将货币收入从富人那里“转移” 一些给穷人,就可以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而使社会 满足总量增加。
这一论点为资产阶级的“福利国家”理论提供了部 分依据。
对庇古观点的一点评论
经济福利构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社 会保障理论研究的内容则还包括着满足社会成 员有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容。
庇古关于“最大社会福利”的原则为以后所有 福利经济学家所沿袭。但由于他的某些观点和 理论如收入均等化理论,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 展的需要,被其后经济学家进行修改、补充和 发展,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
庇古:国民收入极大化与均等化
庇古把国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均等化的收入分配看作是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并采用两个标准作为检验社 会福利的标志:一是国民收入的大小,二是国民收入 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国民收入极大化和收入均等化这两个福利经济学的重 要命题在西方经济学说中具有开创性,即首次将社会 福利问题与国家干预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作为一个 重要的专门领域加以研究。
新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 补偿理论 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帕累托最优理论与新福利经济学(1)
与旧福利经济学的区别: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最大福利的内容是经济效率, 而不是收入的均等分配。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第2节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一、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学说(一)德国新历史学派新历史学派又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布伦坦诺(Lujo Brentano)等人。
传统经济学认为,国家的职能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而不是干预经济。
但新历史学派认为,国家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外,还有一个文化和福利的目的。
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在进步的文明社会中,国家的公共职能应不断扩大和增加,凡是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或不能顺利达到的目标,都应由国家实现。
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行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整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这些主张成为德国政府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依据。
德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社会保险法》,并随之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险法律。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主张被俾斯麦政府所接受,从而成为德国率先实施社会保险的理论依据。
(二)福利经济学说A.C.庇古(1877----1959),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1912年,庇古出版了《财富和福利》一书,1920年又把该书扩展为《福利经济学》,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福利经济学理论。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福利经济学不仅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公共选择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也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庇古认为,经济福利的增大,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
这是检验社会福利的两个标准。
庇古关于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福利越大的论点,基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他认为,把收入从相对富裕的人转移到相对贫穷的人手中,从整体来说,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
他从中得出结论说,在不减少国民收入总量的前提下,“提高穷人所获得的实际收入的绝对份额,一般来说,将增加经济福利”。
同时,他提出由国家采取征收累进税、举办社会福利设施、失业津贴、社会救济等措施,实施财富由富人向穷人的转移,以达到收入的均等化。
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和流派
可编辑ppt
6
• 福利经济学思想
– 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英国,旧福利经济学
• 边沁的功利主义:个人的理性活动是寻求快乐避免痛 苦,如果让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就可以实
现社会的公共利益,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 庇古《福利经济学》,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 穷人会使满足增大”——旧福利经济学
– 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 古希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 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理想国》 – 财产公有,分工协作、人人平等,没有压迫
• 中世纪后期
– 莫尔《乌托邦》(《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 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 财产公有,分配公平、按需分配,团结互助
– 康帕内拉《太阳城》 • 政治民主、贫富差别消失、按需分配、无阶级差别
– 中国近代大同思想
• 康有为《大同书》
– 建养老院、兴办教育福利、医疗福利
•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 天下为公 – 兴办公立教育、保障充分就业、实行全民公费医疗
可编辑ppt
3
• 国家干预主义
– 国家干预主义,主要是指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扩 大政府机能,限制私人经济,由国家对社会经济 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
– 国家干预主义最初集中表现为欧洲封建社会晚期 的重商主义,在当代则集中表现为凯恩斯主义。 1933年3月,罗斯福就职,并宣布实行“新政”, 从多方面推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国家干预主义是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 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国家干预主义盛行的国家, 社会保障制度得到较好的发展。
可编辑ppt
4
• 自由主义
– 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财产和契约自由权利的 意识形态,经济自由主义希望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越少 越好,主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应该由个人自由的选择, 也就是市场的力量。小政府主义和无政府资本主义都 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形式。如弗里德曼自由主义、洛克 的“看不见的手”理论都主张国家作为守夜人而存在。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保障理论渊源
(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理论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柏拉图:《理想国》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康帕内拉《太阳城》 社会保障理念:消灭私有制、财富公平分配、互助思想
2、人道主义与宗教思想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人道主义、民主、平等
和人权等口号,为社会应对其成员的生存权利负有责任的观点 提供了文化基础。所谓人道,是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 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人道主义仍然是建立社会保 障制度的最根本的道德源泉。
是对某些生产公共产品和公共劳务的基础设施,如铁路、邮电等 实行国有化,二是收入和消费国有化,即通过累进税制将一部分 国民收入纳入国家预算,作为社会保险和供应集体消费的基金 瑞典学派主张
1).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运行,平抑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
2).用累进税及其转移支付的方式,举办社会福利,是个 阶级、阶层收入趋于均等化。
• 3)、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Social Investment State)
• 吉登斯认为,政府应通过提供工作机会,投资人力资源,进行终 身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开展公私合作,以形成一个积极改革的 福利国家——积极福利社会中的社会投资国家。
“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保障改革措施
第一,“第三条道路”主张国家与个人共同承担责任,认为社会保障应 该是一项由国家、非政府机构、私营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事业; 第二,国家只提供给国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支援最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员; 第三,鼓励和倡导私营机构承担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责任,引进市 场竞争机制和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服务体制; 第四,相对于之前的“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模式,“第三条道路”特别 强调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个人应该承担比过去更多的社会保障责 任。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社会保障学
二、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 (一)公平与效率兼顾 ■ (二〕劳动力个人所有 ■ (三)社会保险是必要劳动 ■ (四)权利与义务统一 ■ (五)风险共担
六、“第三条道路”的政策主张
■ “第三条道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策发展变化的直接产 物,是为了避免传统的左翼(即社会民主 主义)与右翼(新保守主义)的极端化而 寻求的一种中间道路。
■ 当代美国“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保障思想 短期内增加政府开支以缓解失业; 长期内增税减支以削减财政赤字。
二、德国新历史学派
德国新历史学派产生于 19世纪 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 勒(Gustav Schmoller)、布伦坦诺(Lujo Brentano)等人 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 第一,主张国家至上,强调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
■ 第二,认为劳工问题是当时德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杜会经 济问题。主张由国家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 政府与市场 • 效率与公平 • 权利与义务
一、亚当· 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 亚当·斯密(1723-1790),《国富论》,1776年出版。 ■ 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市场机制是一只
“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 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
七、马克思的社会保障理论
■ 在分配方面,社会总产品中应该扣除:1.用来补偿消 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2.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3 .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者 险基金。在以上三项扣除后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其他 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 分配之前,还应当从里面扣除:1.与生产没有关系的 一般管理费用;2.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保 健设施等;3.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社会保障基本理论
2.按照资金筹资(财务)方式不同,分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
制、部分积累制;
• 所谓现收现付制,是指政府根据当前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经 费支出需要,确定社会保障税率或缴纳比例以支定收,不作 节余。资金一般由雇员和雇主负责,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 受保人享受的保障标准与其就业年限及工薪水平有关。
• 所谓完全积累制,是指国家立法强制执行的用于保障社会成 员收入中断或遭遇意外风险时基本生活的资金储蓄制度,也 叫预筹基金制,主要用于养老保险项目。 预筹的基金来源 于雇员和雇主缴纳的保险费及基金运营的收入,国家一般不 提供资助,但通常由政府立法保证资金的安全运营,使之保 值增值。受保人享受的保险金额,完全取决于其缴纳的保险 费的标准和年限。
2.2007年我国民政部提出,中国年9月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 指导意见中提到: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 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功能
• 政治性功能 • 经济性功能 • 社会性功能
一、政治性功能:发挥减震器作用
• “统一”一直是世界各国在开展社会保障中所追求的目 标,也是被国际公认的发展社会保障的基础原则之一。
四、适度原则
• 所谓“适度”,是指社会保障的发展要“适度”,就是社 会保障的发展,要坚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 “适度”原则,主要是指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就是要实 现社会保障需求与供给,在适度水平上的平衡发展。
二、公平原则
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 一是社会保障强调公平优先。 • 二是社会保障强调社会公平。
三、统一原则
• “统一”,是指在社会保障的实施过程中,坚持统一收 缴、统一法规、统一制度、统一政策和统一管理,也就 是要使社会保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项目,始终能在统一 的框架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社会保障》第2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五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如胜任感、成就感……
第四级需要:尊重需要
如自尊、能力、权威、地位……
第三级需要:社交需要
友谊、情感、归属……
第二级需要:安全需要
如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经济安全……
第一级需要:生理需要
如衣食、住房、基本生活保障……
马斯洛认为,在低层次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 才能发展到较高层次的需要;但高层次的需要 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继续存在。
(一)社会总产品“扣除理论”
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再分配的基本原理,明确了社会 保障基金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来建立。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社会产品在分配 给劳动者个人时,应首先扣除以下几项:
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
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的部分;
第三,用来偿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 保险基金。剩下来的社会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来 作为消费资料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确实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 一般需求规律,这种规律揭示了社会保障的重 要性,在现代社会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满足, 客观上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愈低层次 的需要,就愈是离不开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 度的建立,正是促使社会成员的需要获得满足 并由低级向高级转移的良好的社会机制。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学说
二、西方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
(一)人道主义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人道 主义、民主、平等和人权等口号,为社会应对 其成员的生存权利负有责任的观点提供了文化 基础。所谓人道,是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 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
二、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 公共选择学派
• 自由主义本质;公共选择乃是对公共事务所进行的 决策;
• 公共选择的主体:公众、国家政府、政党、利益集 团,都由理性人组成,存在理性交换与选择的空间。
• 有必要将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进一步市场国福利体系的四条原则
①普遍性原则,
社会保障应具有普遍性(对需要保障的人)而非选择性;
②满足最低需求原则,社会保障旨在维持生存所需最低限度的收入并防止贫困;
③充分就业原则,社会保障计划必须以充分就业为宗旨为目标,并防止大规模失业;
④费用共同负担原则,由雇员、雇主和国家财政三方共同承担社会保障费用。提出 社会保障的基本范围,包括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和家庭津贴(家 庭贫困救助)七大保障项目。
二、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 德国新历史学派
• 该学派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也称社会政策学派 或“讲坛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古斯塔夫。 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该学派强调经济学中的历 史方法和经济理论的相对性,实际上是强调市场经 济及源自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自由主义立场的相 对性,以突出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因此该学派又被称为国家主义学派。
• 福利经济学
• 皮古(A. Pigou)1920年出版《福利经济学》一 书,宣称经济学要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工具,制止 环绕我们的贫困与肮脏、富有家庭有害的奢侈,以 及笼罩许多穷苦家庭朝不保夕的命运等等。
• 经济效率的提升是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合理分 配是福利最大化的充分条件。
• 瑞典学派
• 维克赛尔为代表人物,自然交换的结果是财富向富 人集中,形成对立和失衡,主张由社会制定适当的 价格,特别是最低工资,以提高穷人与富人的交换 能力,增加社会总效用。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一:公平、效率、产权(一)公平1、公平不是一种经济学的概念,它含有伦理学的意义。
2、公平只是相对的,即相对于某一衡量标准而言。
3、从经济学的角度评价公平。
(1)两方面含义:(2)三级内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重点公平4、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问题安排应当综合考虑三种公平。
(二)效率1、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指在经济水平和资源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给社会带来最大福利。
2、效率的具体形式(1)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效率)(2)生产效率:(3)X效率:3、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问题(三)产权:1、产权是指对对稀缺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与处置。
2、产权的界定:3、如果对某种资源的产权界定清晰,并且划分后的产权完整、充分、个人就会有长期稳定的预期,从而限制短期行为与偷懒、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4、社会保障制度的产权界定。
二: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中增进平等。
(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矛盾论:2、补充论:(二)公平与效率的协调1、公平以效率为前提2、效率以公平为保障三:社会保障制度的X效率(一)行政管理成本(二)工作积极性(收入效应)(三)储蓄与投资(四)社会信号§2.2 市场与政府背景:近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危机引起的争议,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与市场谁的作用应更大,二者间的结合应到什么程度。
一:市场失灵与社会保障(Market failure)(一)收入分配缺陷:(二)通货膨胀风险(三)信息不对称(四)商业保险的市场失灵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一)社会保障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优效品,具有双重性质。
(二)市场外部效应的存在与政府交易费用的节约。
1、外部效应:不购买社会保障这种有效品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效应”。
2、交易费用下降,谈判下降。
(三)政府承担社会风险的能力大于市场。
(四)政府介入不减少社保基金筹、付的成本与费用。
(五)政府具有市场效率以外的宏观调节作用:自动稳定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基金投向三方面。
社会保障考试科目内容与范围
《社会保障学》科目考查的内容范围一、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一)社会保障的概念1、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2、社会保障的性质和特征2、社会保障的目标、功能与意义(二)社会保障的发展1、社会保障的发展线索与发展规律2、社会保障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三)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1、社会保障学的多学科交叉特色2、社会保障学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基础(四)社会保障的相关关系1、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2、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等的关系(五)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1、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与目标2、社会保障模式的类型(六)社会保障基金1、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与分类2、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七)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1、社会保障法制化的意义与内容2、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八)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1、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2、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保障3、非商品化理论与社会保障4、风险社会理论与社会保障5、社会支持理论与社会保障6、社会分层理论与社会保障7、伦理学与社会保障8、社会保障体制结构中的政府与市场9、演化博弈论与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二、社会保障制度实践(一)社会救助1、社会救助与贫困问题的基本理论2、社会救助制度的原则和内容(二)社会保险1、社会保险运行的基本原理2、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和内容(三)养老保险1、养老保险的基本原理2、养老保险的主要模式和内容(四)医疗保险1、医疗保险的基本原理2、医疗保险制度的类型(五)社会福利与军人保障1、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及其内容2、军人保障的基本原理及其内容。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一词是从英文“social security”反依而来,又被译为“社会安全”。
其最早是是在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的《社会保障法》。
1938年新西兰也在其相关法案中沿用该名称。
后英美签署的《大西洋宪章》、1942年的贝弗里奇报告、国际劳工组织第二十六届大会通过的《费城宣言》。
以及1948年联合国《人权宣言》也先后使用该词。
国际劳工组织积极推广国际社会保障政策,1952年第35届国际劳工大会专门通过了《社会保障公约》,规定了社会保障的基本准则。
1948年联合国《人权宣言》曾将“社会保障”定义为:每个人为其家庭之健康与幸福,对于衣食住行及其必须社会服务设施应有适应生活水准的权利,而对于失业、疾病、残疾、寡居老年等情况下以及个人不可抗力遭遇到的生活危机,无法为生,有权利获得保障。
国际劳工组织在1942年出版的文献中将社会保障定义为: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重新找到工作。
1984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社会保障导言》中,将社会保障界定为:社会通过一些列的公共措施对其成员提供的保护,以防他们由于疾病、妊娠、工伤、失业、残疾、年老及死亡而导致的收入中断或收入锐减引起的经济和社会困窘,对社会乘员提供医疗照顾、及对有儿童的家庭提供的补贴。
德国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发源地,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德国对社会保障的理解主要基于德国市场经济的理论,将社会保障理解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认为社会保障的是对竞争中不幸失败的那些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就是遵循特殊性原则。
英国关于社会保障的概念,一般以著名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其《社会保障及其相关服务》的报告中的定义最具影响力。
贝弗里奇将社会保障视为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福利计划,认为社会保障是指保障人民于失业、疾病、伤害、老年退休、家长死亡后、工资中断时生活费用的保障,以及辅助其生育、婚丧时的意外或必要的费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一、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学说(一)德国新历史学派新历史学派又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布伦坦诺(Lujo Brentano)等人。
传统经济学认为,国家的职能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而不是干预经济。
但新历史学派认为,国家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外,还有一个文化和福利的目的。
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在进步的文明社会中,国家的公共职能应不断扩大和增加,凡是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或不能顺利达到的目标,都应由国家实现。
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行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整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这些主张成为德国政府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依据。
德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社会保险法》,并随之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险法律。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主张被俾斯麦政府所接受,从而成为德国率先实施社会保险的理论依据。
(二)福利经济学说A.C.庇古(1877----1959),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1912年,庇古出版了《财富和福利》一书,1920年又把该书扩展为《福利经济学》,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福利经济学理论。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福利经济学不仅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公共选择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也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庇古认为,经济福利的增大,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
这是检验社会福利的两个标准。
庇古关于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福利越大的论点,基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他认为,把收入从相对富裕的人转移到相对贫穷的人手中,从整体来说,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
他从中得出结论说,在不减少国民收入总量的前提下,“提高穷人所获得的实际收入的绝对份额,一般来说,将增加经济福利”。
同时,他提出由国家采取征收累进税、举办社会福利设施、失业津贴、社会救济等措施,实施财富由富人向穷人的转移,以达到收入的均等化。
新福利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二是提出了社会选择理论;三是对市场失效与政府作用进行了研究。
(三)瑞典学派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斯德哥尔摩大学,其奠基人是维克塞尔等人。
瑞典学派关于国家调节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和关于“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有着重大影响,成为瑞典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
维克塞尔主张改革当时的瑞典经济制度,改善无产阶级的状况,增进全社会的福利。
例如,他提出要扩大公共经济成分,由国家执行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弥补初次分配造成的收入不平等。
维克塞尔认为,应当由社会规定适当价格和最低工资,以提高穷人和富人的交换能力,从而增加社会总效用。
瑞典学派强调收入和财富分配均等化,主张用累进税率来解决分配问题。
他们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把福利普遍给予社会的成员,使人人得到幸福。
为此,国家应当担负起环境保护、公共产品和劳务的供应、经济稳定、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等方面的责任。
(四)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的生产过剩和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他主张确定经济政策的目标时要刺激需求,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中,社会保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它还提出消除贫民窟,最低工资法,限制工时立法等主张。
他倡导积极国家,反对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强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占绝对主导地位,成为建立国家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资本主义各国制定公共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
他的有效需求理论对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当时和后来相当时期内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
(五)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思想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积极推行新政,新政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一套反危机的社会保障政策。
正是在他的提倡和努力下,美国于1935年通过《社会保障法》,开始建立正式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社会保障领域,罗斯福反对保守政策,主张政府干预,把充分就业作为新政的首要目标,以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复苏。
罗斯福在论述社会保障制度时,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主张,其中一些思想至今仍为各国政府所推崇。
(六)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以维护“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正统为己任,企图根据凯恩斯关于社会哲学的论述,建立并发展新的收入分配理论。
新剑桥学派把改善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实行收入均等化,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的、绝对的目标,其他目标均处于从属地位。
要实行收入均等化,主要依靠社会政策,而且有必要依靠社会的政治力量。
他们坚决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改善收入分配失调的弊端。
(七)贝弗里奇的福利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2年11月,英国政府责成以W·H·贝弗里奇为主席的社会保险和联合事业部际委员会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即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
“报告”指出英国存在的“五大弊病”,即贫困、疾病、无知、脏乱和懒惰。
报告建议社会保障计划包括三种社会保障政策,分别运用于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
社会保险用以满足居民的基本要求;社会救济用以满足特殊情况的需要;自愿保险用以满足收入较多的居民的较高的需要。
前两种保障方式都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的。
报告认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社会改革的一部分,主要是针对贫困的,同时提出了6条改革原则:1. 对相同情形的受保对象发放基本生活资料补贴标准一致的原则;2. 交纳保险费用标准一致的原则;3. 对受保对象提供的补助金必须充分,能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原则;4. 全面和普遍的原则,保障范围和对象应全面,能覆盖全体社会成员;5. 管理责任统一的原则;6. 区别对待的原则。
英国政府在批准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通过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贝弗里奇报告已经成为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影响已经遍及世界所有主要国家。
它树立了系统地实行社会计划化而不零敲碎打地解决个别需要这样一种政策的典范”。
贝弗里奇本人也因此而获得了“福利国家之父”的称号。
(八)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影响很大,在客观上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起了促进作用。
其突出特点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推行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
其中,英国的工党和瑞典的社会民主党关于“福利国家“的理论及政策影响最大。
英国工党是欧洲最大的社会民主党。
它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纲领,继承了“讲坛社会主义”和“费边社会主义”的传统,制定了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五项原则,即“政治自由、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凯恩斯主义和平等信念”。
英国工党将福利国家的理论变为执政的纲领和政府的现实政策。
瑞典等北欧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在福利国家的实践方面起了示范作用。
它在政策上主张“混合经济”,不赞成生产资料国有化,认为在生产资料私有化社会中,也可以达到“经济与社会平等”的目的,通过高额累进税制和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的“劳资合作”,不用实行公有制,也能实现社会主义。
瑞典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的典范”。
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理论,虽然迎合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需要,但在客观上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积极的影响,是现代社会保障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九)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社会学同样为社会保障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在此,我们仅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例。
需求层次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种很有影响的社会学思想。
在马斯洛所著的《激励与个人》一书中,他发展了亨利·默里关于人的需要的思想,把人的需要按照发生的顺序,由低级到高级成梯状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每一个层次的需要均包含若干具体的内容(见下图)。
第五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如胜任感、成就感……第四级需要:尊重需要如自尊、能力、权威、地位……第三级需要:社交需要友谊、情感、归属……第二级需要:安全需要如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经济安全……第一级需要:生理需要如衣食、住房、基本生活保障、性欲……马斯洛认为,在低层次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才能发展到较高层次的需要;但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继续存在。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确实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一般需求规律,这种规律揭示了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满足,客观上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愈越低低层次的需要,就愈是离不开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正是促使社会成员的需要获得满足并由低级向高级转移的良好的社会机制。
第4章社会保险第1节社会保险概述一、社会保险的定义社会保险是以国家或社会为主体,在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劳动者遇到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时,运用法律手段,动员社会力量,给劳动者提供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以保证劳动者及其家庭维持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
二、社会保险的地位首先,这一主体地位是由其保障对象决定的。
社会保险以全体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劳动者是人口中最多、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不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且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其次,社会保险承担的风险最多。
它为劳动者一生可能遇到的所有风险提供保障,对劳动者而言,社会保险已经是一个较为牢固的“安全网”。
社会保险不同于社会保障之处:(1)它的覆盖面比社会保障窄,保障对象仅仅是工资收入的劳动者,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
(2)社会保险有严格的权利义务对等关系,社会保险的对象享受补偿权利之前,要先尽缴费的义务,社会保障制度的其他组成形式则没有严格的权利义务对等关系。
(3)从资金来源来看,社会保险资金来源于雇主、雇员和国家或其中的两方,保障制度的其他组成形式的资金基本来源于国家各级财政。
(4)从保障水平来看,社会保险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水平高于各类社会救助项目。
(5)从实施方式与管理形式来看,社会保险一般由国家或政府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社会救助及社会福利由于提供者除了国家政府之外,还有其他包括民间慈善及宗教组织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
三、社会保险的发展历程(一)社会保险的萌芽互助组织以会员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共同集资,共担风险,以会员的伤残、疾病、失业、年老、死亡为互助项目,在实际运作中创立多种管理形式,这种不以盈利为目的互助基金组织是社会保险的雏形。
互助组织的原则和方法被吸收到社会保险制度中,社会保险依据互助项目分别设立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