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讲解和同步训练:外力作用和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讲解与同步训练: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典题示例
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 ;丙_________。
(2)甲图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_ 。
它是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其形成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 。
该地貌组成物质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
(3)乙图地貌是_________作用形成的,多分布在_________地区。
(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答案】(1)冲积扇三角洲沙丘
(2)山口处流水堆积流水在搬运途中,流速降低,物质沉积,河流在流出山口处,碎石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扇顶粗,边缘细
(3)流水堆积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
(4) C
【解析】
(1)图中甲地貌位于出山口,是冲积扇;乙地貌位于河流入海口,是三角洲;丙是沙丘。
(2)甲图地貌是冲积扇,一般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它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其形成的具体原因是: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
该地貌组成物质的分布特点是扇顶粗,边缘细。
(3)乙图中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一般分布是河流入海口。
(4)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堆积地貌;乙地貌多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所在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C正确;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二、知识点讲解
3、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①风化作用
温度变化、水及生物作用→地表或近地表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形成岩石碎块和砂粒
★【误区警示】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②侵蚀作用
③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④堆积作用
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其中,流水和风力作用最为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⑤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
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发行变成坚硬
的岩石(沉积岩)。
(3)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
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
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右图所示:
三、同步训练
1. 形成图中各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A. 流水侵蚀、风力沉积、冰川侵蚀、海水侵蚀
B. 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水堆积
C. 风力侵蚀、风力沉积、冰川侵蚀、海水堆积
D. 流水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水侵蚀
【答案】B
【解析】
据图景观可知,第一幅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第二幅图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第三幅图为高海拔地区的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第四幅图海边的沙滩应为海水的堆积作用形成,故选B。
2.塑造下图中景观的外力分别是
A. 流水、风力
B. 海浪、冰川
C. 风力、海浪
D. 冰川、流水
【答案】D
【解析】
读图,挪威的大峡谷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冰川融化后,海水进入形成。
桂林象鼻山是石灰岩长期被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
所以D 对。
A、B、C错。
考点:外力作用的类型和表现。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右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 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 河源
B. 凸岸
C. 凹岸
D. 入海口
4. 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
是
A. 石笋
B. 冰斗
C. 风蚀蘑菇
D. 花岗岩风化球
5. 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
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A B C
D
【答案】3. B 4. C 5. D
【解析】
3.砾石滩主要是流水堆积形成,河源地区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
A错。
砾石滩属于河漫滩,河漫滩主要在河流的中游地区,且河道弯
曲程度比较大的河漫滩地区会发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B错,C对。
河流入海口地区主要形成三角洲,三角洲泥沙颗粒小,且堆积有一定
的规律性,D错。
4.砾石变圆主要是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
石笋主要由流水溶蚀作用形
成,冰斗主要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石笋和冰斗棱角分明,A、D错。
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在风力长期侵蚀下,岩石变圆,
B对。
花岗岩风化球主要是风化作用形成的,C错。
5.读图可知,图中大多砾石是直径9厘米左右的砾石,结合选项中数据,图中D选项中,9厘米左右砾石所占比重最大,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D图,D对。
其它图砾石的粒径不相符,A、C、B错。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 按地质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A. 褶皱、岩浆喷出、岩浆侵入、断裂
B. 断裂、褶皱、岩浆喷出、岩浆侵入
C. 岩浆喷出、褶皱、岩浆侵入、断裂
D. 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断裂
7. ①②③④所示地质现象与成因匹配的是()
A. ①-挤压隆起
B. ②-岩层断裂
C. ③-岩浆侵入
D. ④-水平挤压
【答案】6. A 7. D
【解析】
6.由图可知:断层两侧岩层不连续,故断层最后发生,侵入的岩层阻断了喷出岩,故侵入岩后发生,而褶皱最早发生。
选A。
7.①为喷出岩,A错;②为沉积岩中的洞穴,为溶蚀作用,B错;③
为形成不同岩层的界面,C错;④为岩石的弯曲,为地壳运动,水平挤压所致,D对。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8. 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 黄土高原
B. 云贵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准噶尔盆地
9. 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流水沉积
【答案】8. B 9. A
【解析】
8.图示地区有溶洞、地下河,为喀斯特地貌,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所以B正确。
9.图示地区有溶洞、地下河,为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所以A正确。
《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
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
“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
兽飞禽。
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
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0. 造成这种“峰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岩浆活动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流水侵蚀
11. 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A. 沙丘
B. 火山锥
C. 冲积扇
D. 风蚀洼地【答案】10. C 11. D
【解析】
10.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干旱区,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
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C对。
岩浆活动是花岗岩的形成原因,不是“蜂巢”地貌的成因,A错。
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沙丘等地貌,B错。
流水侵蚀形成沟谷等地貌,D错。
11.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是风力侵蚀,沙丘地貌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成因不同,A错。
火山锥是火山喷发,岩浆冷凝形成,B 不同。
冲积扇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C不同。
风蚀洼地是风力侵蚀形成,成因相同,D相同。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 向陆地方向推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
C. 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13.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 形成新的贝壳堤
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 形成河口三角洲
D. 迫使河流改道
14.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12. C 13. B 14. D
【解析】
12.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所以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与海岸线变化无关,ABD错。
选C 正确。
13.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正确;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泥沙的不断堆积,并不能形成新的贝壳堤,A错;形成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从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的,与贝壳堤外的堆积无关,C错;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D错。
选B正确。
14.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C错、D正确;一条贝壳堤的形成是海岸线位置的稳定,多条贝壳堤就与位置稳定无关了,A、B错;选D正确。
15. 台湾东北的“野柳地质公园”有一块形似“金钱豹”的岩石,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不过在2011年4月勘查时,发现“豹头”掉在地上,金钱豹已“一命呜乎”(见图)。
金钱豹头部消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 风力侵蚀作用
B. 海浪侵蚀作用
C. 冰川侵蚀作用
D. 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B
【解析】
该题考查地质作用知识。
根据题中“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可知,金钱豹头部消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海浪侵蚀作用。
读我国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质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6. 该地区的地貌有( )
①新月形沙丘②海蚀崖③三角洲平原④风蚀蘑菇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7. 塑造该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①风力作用②波浪侵蚀作用③流水沉积作用④冰川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答案】16. C 17. A
【解析】
16.图中沙丘露出海面在海滩和陆地之间,在风的作用下形成新月形沙丘,①对。
图中主要是沉积地貌为主,海蚀崖是海浪侵蚀地貌,②错。
图示区域有河流入海口,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平原,③对。
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④错。
C对。
17.新月形沙丘是风力作用形成的,①对。
三角洲平原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③对,故主要外力是风力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图示区域没有海湾侵蚀地貌,②错。
图示区域地形平坦,地势较低,中纬度地区,没有冰川作用,④错,故选A。
二、综合题。
1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年轻
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
这种推移变化量很
小,属于毫米级的,不会对中国带来什么大变化,但是在几百万年的地质年代中,
这个移动量还是很可观的。
材料2: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
(2)试分析青藏高原移动对本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3)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4)喜马拉雅山上________(外力)作用明显。
(5)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有_________(岩石)。
【答案】(1)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力使青藏高原移动。
(2)在地质上受地壳的弯曲隆起、断裂、上升或下沉、造山运动等多方面影响,对于生活更为直接的影响则是地震活动的增加,形成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等。
(3)地壳厚的地方地势高,地壳薄的地方地势低
(4)冰川侵蚀
(5)沉积岩
【解析】
(1)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因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移动的原因是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力使青藏高原移动。
(2)青藏高原移动说明地壳活跃,受地壳的弯曲隆起、断裂、上升或下沉、造山运动等多方面影响,对于生活更为直接的影响则是地震活动的增加,形成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等。
(3)从图中看地壳厚的地方地势高,地壳薄的地方地势低。
(4)喜马拉雅山上因海拔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明显。
(5)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有化石说明有沉积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