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的城市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州的城市发展历程

【引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朝大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句,当时传诵很广,不但寒寺山因

此出了名,姑苏也因此享有盛名。原来在苏州近郊有一座姑苏山又名姑青山或

姑余山,春秋时,吴王阖阁曾在山上建造姑苏台,后越伐吴,吴败,台被焚。到了隋朝开皇九年,因有姑苏山的关系,遂改昊州为苏州

【摘要】

时当代苏州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梳理其历史脉络,探讨其规划和建设模式,探寻其演化机制,分析其中的规律性和真实性。

地处水乡泽国的苏州,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道路系统———水陆并行双棋盘道路格局。

【关键词】

水城水陆并行的双棋盘道路格局城市形态演化机制

【正文】

1.苏州城市简介

在人类的城市建设史上,意大利威尼斯城以其奇特的水街泽巷,宏伟建筑以

及丰富的水景著称于世,直到今日她仍以奇异的水城魅力吸引着全球的游人。在

威尼斯遥远的东方,也有一座举世闻名的水城—苏州。她始建于公元前年,是春

秋时代吴国阖阁命伍子胃建城。至今已2500多年。从那时起苏州虽历经沧桑,

然城址和总体格局始渡未变,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极为罕见。目前是中国唯一要全

面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

我未到过威尼斯,曾去过苏州。苏州给我的一个突出感觉,就是宁静、朴素

与美丽。

苏州是著名的水城,水多自然桥就多,究竟苏州有多少座桥,我没有查问过,只是满街几乎全是曲直不同、宽窄不一的水巷渠道。一开门就是水,就是桥,就

是船。

苏州的名胜古迹也很多,特别以园林之多之美名闻遐迩。名声最著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等。我只去过狮子林。这是一座美似“红楼梦”大观

园一样的园林。园中亭台楼榭、曲径回廊、池塘假山、奇花异草应有尽有。在这

里游览了两个多小时,只游了一个大概,足见园林之大。

2.苏州城市演变历程

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的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

洲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

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建造阖闾

大城。四周城墙开有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古城

遗址至今依稀可寻。城内府衙、兵营、库房、作坊、市场、民居、和娱乐地布置

井然。古城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苏州最初是春秋吴国的都城。吴国的兴起始于商末泰伯、仲雍南来的开发,

至寿梦时期,开始在苏州建立临时都城。吴王阖闾采用伍子胥教以的“凡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库”的计策,

重筑都城,奠定了苏州古城的最早基础。从较早对都城作记载的《越绝书》和

《吴越春秋》中,人们可以梳理出大致脉络都城采用“宫城、大城、廓城”三重

城的型制,《越绝书》对三重城的规模作了记载,据此推算出周长之比大致为

1∶3,这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的都城建设制度基本一致。宫城择中而立,略

偏东南,即今西起锦帆路,东迄公园路,北达前梗子巷,南至十梓街的地区。

苏州城的发展特点之一是位于吴文化中心地带,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其二,

苏州城市的城址中心历经2500年来未曾改变过。其三,苏州城在唐中叶以前长

期以来只是“江东一都会”,随着经济中心南移,很快便成为了封建王朝府库依

仗之地。其四,近代苏州的衰落有历史原因,也有城市定位的原因。其五,今天

苏州发展非常快,在中国很少有城市既有这么长的历史,又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本文试图通过对苏州城发展过程的分析,总结苏州城发展的历史、文化以及独特

的地理环境因素,来探讨苏州城市的演变规律及其经验与教训。

前期的古代苏州———封闭和分散

苏州古城的营建是按照一定意图有规划地进行的,但它既不会是礼治思想的

简单映射,也不会是短期内形成的,其建构活动必然有一定的时序。吴国统治者

有可能先设城池,既用于军事防御,又具有防洪排涝的意义,外来的洪水可绕城

墙而过,宫城周围亦有高大的城墙和深广的城河。方整的城池和居中的宫城奠定

了古代苏州的最早格局,城市用地由此分为东、西、南、北四部分,最初的街衢

河道受城门和宫城的控制而形成简单而不一定规整的方格网状。手工作坊区、居

住区和市场区分散地布置在宫城的附近,四周可能也筑有高墙,都城由许多封闭

的功能单元组合而成。短短41 年的吴都建设不可能有很大作为,城墙内还有大

量闲地供平民耕作,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整个城市空间因此很松散。史书上所

载的吴王苑囿以自然景观为主,很可能是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加以改造而已。

中期的古代苏州———开放和填充

隋末大运河的修通解决了当时国内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问题,成为国

家的经济命脉。无疑,这也刺激了处于运河侧畔苏州的发展,这种外来的作用力

使古城的空间形态演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先是外围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一方面江南运河的修筑使地区水网更加通畅,另一方面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修造

成了大量宽厚平坦的湖堤塘岸,使之成为陆路交通的干道。苏州自此“陆骑水舫”四通八达,这种开放的环境必然带动城内水陆双棋盘架网的建设。同时,政治地

位的上升、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人口的激增使城市功能区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

纷纷填充在水陆双棋盘架网之上,宋初已“郛郭填溢,楼阁相望”(洪武《苏州

府志》) ,特别是古城中部地区显得更为密实和丰富。城内功能区在相互的交流

和碰撞中趋于松散,引起市坊制的解体,最终形成了开放的坊巷式居住区和多层

次的商业网。脱胎于吴市的商业中心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相连于子城的另

一城市核心,一个开敞,一个封闭。此时期的战争已不能打断古城的演进,战后

的大规模修建体现了统治者的政治军事意图,城市格局规整,子城建筑雄伟,城

市中轴线南北延伸,建设活动还主要限制在城墙内进行。

3.当代苏州历史街区的近现代改造

苏州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旧城区面临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迅速发展第三产

业的需要。同时,房地产的空前活跃进一步推动旧城改造,由单一的“ 旧房

改造” 转向“ 旧区再开发”,以实现改造旧区和城市现代化的多重目的。古城

内展开了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更新实践② ,这种探索是谨慎的、积极的也

是局部的。此时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面推进③ ,旧城区基础设施更新

开始展开,在多层面社会过程的影响下,求稳趋小与求快追大、有计划与意外

因素、制约与突破始终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并存阶段,城市建设由此“ 进人了

大开放、大发展、大建设、大提高的时期’,,整个空间形态正在激烈地发生

着变革。

苏州古城虽要求全面保护,然而城市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在保护的前提下进

行有目的地改造。由于其原有的交通规划系统为水陆兼备,为适应现代交通要求,城市陆路干线要加宽。原有的小街小巷小河在规划的54个街坊中依情分片分段

处理。古城中的大量民宅仅部分保持原貌,大部分质量差难以保存需彻底改造,依传统风格,重新设计建造。而在新建的片区中,不乏优秀的设计,如广受好评

的桐芳巷,网师园,都运用现代的建筑形式表达了传统的空间,与真正的历史街

区融合协调。

【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