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

合集下载

从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看环境话语中的隐喻建构

从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看环境话语中的隐喻建构

从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看环境话语中的隐喻建构作者:赵奎英来源:《鄱阳湖学刊》2021年第04期[摘要]生态话语修辞批评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把各种环境话语作为一种修辞现象进行批评分析。

从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的角度看,环境话语中的隐喻建构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认知语言学研究,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

作为认知现象的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认知,还影响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行为。

环境话语中的隐喻因此可以鼓励保护或摧毁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环境话语中的隐喻,既可能具有生态建构功能,也可能具有非生态建构功能。

那些具有非生态建构功能的隐喻往往比较隐蔽,在暗中建构着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分离的二元论的世界观,因此尤其受到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的关注。

在这类隐喻中,那些把自然、大地比作“女神”“母亲”的女性隐喻尤其需要进行批评分析。

[关键词]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环境话语;隐喻建构一、何谓“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作为在语言学与生态学等学科之间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以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存在着“作为隐喻的生态学”(ecology as metaphor)和“批评的生态语言学”(critical ecolinguistics)两大基本研究范式。

前者主张从隐喻的角度理解生态学,并把生态学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移用到语言学研究中。

他们把语言比喻为一种“生物种”,强调语言的兴衰变化存在于它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之中。

后者则主张在生物学的意义上理解生态学,研究语言在环境(和其他社会问题)的改善和恶化中所起的作用,倡导把语言学研究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来探索。

①无论是哪一种范式的生态语言学研究,都强调语言与环境、语言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生态文学、文化研究的语言理论基础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批评的生态语言学”(或称“生态语言学批评”)又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由语法和词汇组成的语言系统进行批评的“生态语言系统批评”,二是对作为语言运用结果的话语或文本进行批评的“生态话语批评”。

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中国国情不实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中国国情不实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中国国情不实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新闻报道的本质在于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其实有些新闻报道者在文章中夹杂了很多主观意图的内容,以致使读者成为被误导和蒙蔽的对象。

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通过对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新闻报道和莎朗斯通辱华言论的人际意义分析,试图揭露新闻语言中的歧视现象,培养读者的批评性话语意识。

标签: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新闻语篇一、引言新闻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应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传播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这也是其价值所在。

语言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在表达新闻内容的同时也间接显示出媒体对待该新闻事件的态度及对受众的引导倾向。

在阅读过程中,语言这个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控制着受众的思维,对其态度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真实、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是新闻报道的一个本质属性,然而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掺杂了很多显性或隐性的主观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和蒙蔽了受众。

在语言学方面,由于新闻语言所具有的社会性,批评语言学作为具体的分析工具能够对新闻语言的特点加以解释,使受众能够自觉地判断其间的关系,从而批评地理解新闻报道中的各种倾向性和观点。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性语言研究(critical language study)或语言学批评(1inguistic criticism),是以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评话语分析家们认为使用中的语言同时具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与分歧

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与分歧

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与分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中美两大经济体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和分歧备受关注。

中美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合作机制,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分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和分歧。

一、合作机制1.巴黎协定的签署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通过的一项全球气候变化协议,旨在应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签署和推动巴黎协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两国在巴黎协定的谈判过程中密切合作,并共同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

2.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4年11月11日,中美两国发表了历史性的联合声明,承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加强合作。

声明中,中美承诺在2020年前实现各自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并采取进一步减排行动。

同时,两国还将加强在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研发、森林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3.中美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心为加强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双方成立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心。

该中心通过联合研究、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两国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

中美气候研究中心的建立为加深了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分歧和挑战1.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不均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减排压力不可避免地加大了二者之间的分歧。

美国要求中方采取更多的减排措施,而中国则主张工业发达国家先行减排,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2.能源结构调整的挑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而美国则是能源消费大国。

中美之间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存在一定的分歧。

美国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而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然面临着对煤炭的高度依赖。

3.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等领域,中美之间存在着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分歧。

中国认为西方国家应该积极转让清洁技术,并降低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要求,以促进全球南北合作。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作者简介 : 璩超奕 ( 1 9 8 9一) , 女, 河南洛阳人 , 河南科 技大学硕 士研究 生; 任培 红 ( 1 9 5 5一) , 女, 河南 洛阳
人, 河南科技 大学硕士生导师 , 教授 。
批 评性 话 语 分 析 (c i r t i c a l d i s c o u r s e a n a l y s i s , C D A)自 2 0世 纪 7 O年代 以来广 泛 应 用 于各个 领 域 。作 为语 篇分 析 的 一种 重 要 分析 方 法 , 它 重 视 语 境 在话语 产生 、 传播 中 的作 用 , 它 着力分 析语 篇 中 的权 力结 构与 意识形 态 , 旨在研究 话语 、 权力 与
能揭 示研究 者预料 之外 的隐含 思想 。语料 库语 言 学 的定量研 究 和批评性 话语 分析 的定性研 究有 机
践, 话语 不 仅反 映社会 现 实 , 而且 建 构 社会 主体 、 社会 关 系 、 知识 和 信念 体 系 。“ 批 评 话 语 分 析 不 是单 纯对 文本 进行 客 观 描 述 , 而是 通 过 这种 描 述 揭示 文本 中隐 含 的 、 人 们 习 以为 常 的意 识形 态 意
第3 3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范学Leabharlann 院学报 Vo l , 3 3 N o . 4
Au g . 2 01 3
J o u r n a l o fHu a n g g a n g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基于语料库 的中美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义” 。 …㈣ 长期以来其一直以定 性研究为主 , 拘 泥于单个文本或文本片段的解读 。定性研究方法 因偏重主观性和缺乏代表性而遭到部分学者的批

生态话语分析话题、特征及启示

生态话语分析话题、特征及启示

生态话语分析话题、特征及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生态话语分析这一新兴领域,阐述其重要话题、核心特征以及对我们理解现实世界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启示。

生态话语分析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语言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旨在揭示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倡导通过语言的力量推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本文将首先概述生态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接着深入探讨其核心话题和特征,最后阐述其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启示。

二、生态话语分析的主要话题生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旨在探讨人类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这一领域中,研究者们关注多个重要话题,从多个角度揭示了语言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与影响。

生态话语分析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这包括工业生产、城市发展、资源开采等方面。

语言在这些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用于描述和解释这些行为,还参与了决策过程,影响了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因此,生态话语分析的重要话题之一是如何通过语言来揭示和反思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生态话语分析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和文化维度。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也是社会科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

语言作为社会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生态话语分析关注如何通过语言来揭示和批判社会文化因素在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作用,推动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生态话语分析还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和行动。

语言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呼吁公众参与、传播生态知识等方式,语言可以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因此,生态话语分析的重要话题之一是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和传播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行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话语分析的主要话题涵盖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和文化维度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和行动等方面。

中美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对比分析

中美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对比分析

中美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对比分析摘要:不同的新闻报道反映媒体者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目的正是揭示媒体人的意识形态和权势之间的关系。

本文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对《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两家媒体对于中国股市事件的英语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中美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新闻的影响。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语篇对比引言批评话语分析是由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在语篇分析领域成长迅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随着以新闻为主要载体的大众媒体的发展,合理的批评性分析,对于获取正确信息和理解作者真正意图十分重要。

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认为,社会集团成员在心理和认知上对自我和他人的极化性态度,体现在话语上就是:对集团内的人或事进行正面、积极描述,对集团外的人或事进行负面、消极描述。

本文将重点以该理论为支持,通过对中英媒体的语篇分析来探究包含其中的意识形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股市中,股市的起伏跌涨无时不刻在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

2016年上半年,股市起落尤为突出,国内外各大媒体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报道。

本文以《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官方网站上的几篇报道为文本,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新闻转述形式方面进行分析,揭示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认识的偏差和对中国国际形象的颠覆,以及中国媒体在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和对国民产生积极影响方面所采取的语言策略。

转述形式是指报道者引述别人话语时,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做出的选择。

前者指报道者忠实地引述别人的原话,后者指转述原话的命题内容,而不拘泥于其措辞(辛斌 1998: 10)。

与间接引语相比,直接引语具有更强的表达力。

(1)直接引语《纽约时报》:One man said he was down about $10,000. “We’ve all lost money,” he said, growing irritated. “Everybody’s pretty much the same.”在这段话里,通过对一名男性股民的采访,选用直接引语的方法,借当事人之口,并加入对气愤语气的形容,突出了股市萧条,股民们叫苦连天的现状,也从侧面表达报道者对中国股市的担忧。

系统功能视角下新闻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视角下新闻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 (总第261期)系统功能视角下新闻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杨 阳摘 要:生态话语分析能够反映语言和其他生态现象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意识上唤醒、引导和改变人类对环境和自然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随着新闻媒体传播的不断深入,新闻报道不仅发挥着传递信息等社会功能,还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作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发展,评价理论对于揭示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至关重要。

本文拟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运用评价系统的子系统——态度系统对《卫报》关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10篇新闻报道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关于气候及环境的意识形态,从而进一步证明评价理论对于生态话语分析尤其是意识形态揭示方面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呼吁人们建立恰当的、有益于生存的生态哲学思想。

关键词:新闻报道;生态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视角;评价理论[中图分类号]H0-05 DOI:10.12002/j.bisu.1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8)01-0033-13引言人类极尽所能利用自然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然而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威胁到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

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使得许多学科日益生态化。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态语言学应运而生。

生态语言学有两个公认的研究模式,即“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

“豪根模式”认为语言有自己的生态环境,使用语言的社会以及语言使用者的态度决定了语言生存环境。

“韩礼德模式”则强调语言在解决各种生态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突出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认为语言的使用能够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态观念。

著名的生态语言学家Arran Stibbe就采用了“韩礼德模式”,从话语批评的视角审视人们赖以生存的话语,“力图唤醒人类社会的生态意识,用批评的眼光来鼓励和宣传与生态和谐的话语和行为,同时抵制那些与生态不和谐的话语和行为,反思和批评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掠夺和摧残”(黄国文,2016)。

中外媒体中国形象的生态话语对比研究

中外媒体中国形象的生态话语对比研究

中外媒体中国形象的生态话语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外媒体中国形象的生态话语对比研究》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对比中外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和呈现,揭示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媒体话语的生态特征。

本文首先对“中国形象”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媒体话语中的多维度和动态性。

接着,文章概述了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包括话语生态系统的构成、话语权力的分布以及话语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以生态话语分析为视角,对比研究中外媒体中国形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章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媒体样本,包括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和网络媒体等,通过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中外媒体在塑造中国形象时的话语策略和叙事模式。

文章将重点关注媒体话语中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形象呈现,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受到不同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外媒体在塑造中国形象时的异同点,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国内外公众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旨在为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策略建议,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二、中国形象在中外媒体中的呈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形象在中外媒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描绘。

这种描绘并非单一和静态的,而是多元化、复杂且动态变化的。

中外媒体对中国的形象塑造,既受到各自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经济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变化的不同认知和期待。

在中国媒体中,中国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积极、正面和进步的。

从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到文化传承,中国媒体倾向于展示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这种形象塑造不仅有助于增强国内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国际贡献。

相比之下,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形象描绘则更为复杂和多元。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逐渐增多,涉及领域也更加广泛。

新闻媒体中气候变化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

新闻媒体中气候变化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
气候变化话语的批评隐喻的影响
影响公众认知:通过批评隐喻,影响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理解
影响政策制定:批评隐喻可能影响政策制定者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和决策
影响社会舆论:批评隐喻可能引发社会舆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影响科学研究:批评隐喻可能影响科学研究者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气候变化话语的批评隐喻对受众的影响
增加新闻媒体对气候变化话语的报道,提高受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采用多种形式,如图表、动画、视频等,使气候变化话语的批评隐喻更加直观、生动,易于理解。
加强与受众的互动,鼓励受众参与讨论和反馈,提高他们对气候变化话语的批评隐喻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鼓励创新和多元化的气候变化话语的批评隐喻表达方式
深入研究气候变化话语的批评隐喻,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
加强对气候变化话语的传播效果研究,探讨如何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关注
加强气候变化话语的实践应用研究,探讨如何通过话语策略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参与度和行动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识别隐喻:识别出话语中的隐喻表达
分析隐喻:分析隐喻的含义和功能
比较分析:比较不同媒体、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话语的隐喻使用情况
得出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对气候变化话语的批评隐喻的分析结论
新闻媒体中气候变化话语的批评隐喻类型
自然灾害隐喻
洪水隐喻:将气候变化比作洪水,强调其不可阻挡和破坏性
干旱隐喻:将气候变化比作干旱,强调其持久性和影响范围
影响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和看法
增强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引导公众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影响公众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支持和参与
新闻媒体中气候变化话语的批评隐喻的案例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一、本文概述新闻,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事实的工具,更是塑造公众认知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语篇的选择、编写、发布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特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因此,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批评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通过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语言与社会、文化、权力等因素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和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批评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对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本文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揭示新闻报道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我们选取典型的新闻语料,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新闻报道是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意识形态。

我们也注意到,新闻语篇作为社会行为力量,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在进行分析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对新闻语篇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提高公众对新闻媒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更加全面、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新闻报道。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批评语言学在话语分析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框架,深入探索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力量,能够构建、维持和改变社会关系。

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传递权力关系以及构建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分类(classification)、及物性(transitivity)和情态(modality)等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中美新闻报道APEC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

中美新闻报道APEC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

的反作 用 , 以及 两 者 是 如 何 源 于社 会 结 构 和权 势 关 最 高级 别 的会 议 。亚太 经 济 合 作 组 织 的 宗 旨是 保 持 系, 又是如何为之服务 的。( 丁建新 , 廖 益清 , 2 0 0 1 ) 经 济 的增长 和 发展 , 促 进 成 员 间 经济 的相 互 依 存 , 加
建 小型语 料库 进行 批评 话语 分析 , 研 究 中美两 国对 于 中国举 办亚 太峰 会 的意识 形 态。
关键 词 : A P E C; 语 料库 ; 批 评话 语 分析
中 图分 类号 : G 2 1 2
引言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2 0 8 0 ( 2 0 1 5 ) 0 2— 0 0 6 1 —0 4
有 普 遍适 用性 和代 表性 。
式具有重要 的地位。F a i r c l o u g h 将语篇看作一种社会
语料库 因其 自身语料真实、 数据丰富等特点 , 通 实践 , 它不 仅 能 反 映 社 会 现 实 , 还能构建 意义世界。
过语 境共 现 , 可 以得到 更加 直 观可 靠 的结果 而被 应用 语 言 通过 反 映现实 和 再 现 意识 形 态 来 操 作 并影 响社 到批 评话 语 分 析 中 来 。Ha r d t —Ma u t n e r ( 1 9 9 5 ) 是 第 会 过 程 , 语 言 的使 用可 以促 进话语 和社 会变 革 。他将
基于 语料 库对 新 闻报道 进 行分 析 , 可 以依 据大 量 的真
批评话 语分析 ( C r i t i c a l D i s c o u r s e A n a l y s i s , 简 称 实数 据整 体地 、 系统地 、 合理 地对 报道 进行 分析 解释 , 来 揭露 意识 形态 对话 语 的影 响。 C D A) 又称批评 语言学 ( C i r t i c a l L i n g u i s t i c s ) 、 批 评 性 从 而 透过 语言 层 面 , 语言 研 究 ( C i r t i c a l L a n g u a g e S t u d y ) 或 语 言 学 批 评

中美新闻报道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中美新闻报道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Report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ssueShi Tingting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Supervised by Professor Han Meizhu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May2019Abstract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features in the texts and studi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exts.It reveals the ideology and power hidden behind the texts.Fairclough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DA,and hi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news discourse.Many researches on news discourse are conducted with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as the basic framework.The situation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has aroused widely concern in the world in2018. North Korean leader Kim Jong-un and the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first met in Singapore after the Korean Peninsula split in1948.This summit brings a bright future for the Korean Peninsula.China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 released news reports about the summit.Therefore,this research aims to analyze linguistic featur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 reports about this summit to reveal the hidden ideolo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DA with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Model.There are three questions in this research.1. What linguistic features are used to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of ideologies between the two newspapers at the description stage?2.How do the news sources and reporting modes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of ideologi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 reports at the interpretation stage?3.What are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that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of ideologies expressed in the two newspapers at the explanation stage?In this research,10English news reports from China Daily(CD)and10from The New York Times(NYT)are selected respectively on the summit from May to December in2018. These selected news reports are analyzed wi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The corpus analysis tool AntConc3.5.7was adopted to ensure the objectivity of research.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news media in the two countries differ in their coverage of the same issue.At the description stage,the transitivity and modality of the news reports are analyzed.As to transitivity system,material process,verbal and relational processes take a high percentage in China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China Daily uses more material and verbal processes than that in The New York Times,while relational processin The New York Time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China Daily.As to modality system,China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 mostly use median and low value modal verbs.China Daily reported this ev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mmit and called on both sides actively to promote the meeting process.In The New York Times,it can be clearly seen from the use of median value modal words when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talked about the summit.President Trump admired this summit as a historical moment,but when it refers the topic of denuclearization, American news reporters portray the United States as a powerful country that can ask North Korean government to take more actions on the process of denuclearization and show that the United States plays a dominate role in the denuclearization of the Korea Peninsula.At the interpretation stag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news sources and reporting modes, specific source in news reports takes a higher percentage than semi-specific and unspecific source in both China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China Daily uses more specific source than The New York Times.As for reporting modes,the distribution of direct speech in China Daily takes a higher percentage than that in The New York Times,and the percentage of indirect speech in China Daily i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ew York Times.China Daily applies more direct speech to make their reports more authentic for readers;The New York Times uses more indirect speech and semi-specific news source to imply the uncooperative image about denuclearization of North Korea.At the explanation stag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media,America advocates individualistic culture and has a tough foreign policy towards North Korea,which makes its news media emphasize the interests of their country. While collectivism is the main culture in China,which always supports the resolu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issue through the equal dialogu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research,it can help readers have a better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n news reports.At the same time,it can also enhance people’s anti-control consciousness in news reading.Key Wor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news discourse,the Korean Peninsula issue, ideology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不仅注重对语篇中存在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还深入研究产生该语篇的社会背景,从而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权利意识形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看美国关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新闻报道的开题报告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看美国关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新闻报道的开题报告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看美国关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新闻报道的开题报告本文旨在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美国关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新闻报道。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介绍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及其在新闻分析中的应用;其次,概括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背景和目标;接着,选取多篇美国新闻报道为样本,分析其中的批评性话语类型和使用频率;最后,总结批评性话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和影响。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主要用于分析社会交互和文化变迁中的话语。

在新闻分析中,批评性话语可以揭示媒体对事件和话题的立场和态度,反映社会对事件和话题的看法和情感。

批评性话语分析通常包括批评性词汇、语义限制、语法结构和话语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是全球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旨在制定减排目标、促进技术转让和资金援助等措施。

然而,这次会议未能达成预期的共识,导致部分国家和民间组织对会议结果表示失望和批评,加深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本文选取了多篇美国新闻报道,分析其中批评性话语的类型和使用频率。

经过批评性话语分析,发现这些报道中涉及的批评性话语主要有以下几类:1. 否定性评价:即通过否定的手段来表达负面意见或情感,如“未能达成一致”、“失误”、“颓废”等。

2. 推断性评价:即通过推断或猜测的手段来表达负面意见或情感,如“显然无法解决”、“不可能再让事情变得更坏了”等。

3. 修辞性比喻:即通过比喻的手段来表达负面意见或情感,如“哥本哈根峰会已成为一场历史性的落空”、“这是对地球的最后警告”。

4. 话语策略:即通过话语的组织和结构来表达负面意见或情感,如使用个人化、情感化的语言、将负面情绪与事件挂钩等。

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可以看到美国新闻报道中对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批评性评论较多,反映出美国媒体对会议结果的不满和失望。

这些批评性话语的使用会影响公众对会议的看法和态度,同时也反映出美国媒体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生态话语的趋近化研究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生态话语的趋近化研究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生态话语的趋近化研究一、内容描述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升: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媒体,在报道中都强调了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并将其置于国家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高度予以关注。

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报道中均体现了对气候变化科学原理的普及和解释,提高了公众对气候变化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政府与企业在环保方面的作用:两国媒体都提到了政府和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和作用,彰显了其在环保问题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倡:生态话语中体现出对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倡导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的倡导:两国的新闻报道都强调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并成为了各类政策和行动的核心要义。

国际合作与交流:报道均显示了中美双方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合作与交流,表明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各国正积极推动共同努力。

1. 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要性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其气候变化立场和政策动向无疑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和成效,直接关系到全球减排目标能否实现,关乎国际气候合作与对话的未来走向。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增长与排放密切相关。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之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并制定了严格的政策措施。

中国不仅承诺了严格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目标,更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的努力不仅展示了其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虽然美国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曾多次出现反复,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仍是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且其经济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使其在全球气候变化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宣布重返《巴黎协定》,并提出了更加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这无疑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生态话语的趋近化研究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生态话语的趋近化研究

2021年3月第29卷第1期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Journal o f X 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Mar. 2021Vol. 29. No. 1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生态话语的趋近化研究张慧,林正军,董晓明(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100089;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气候变化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来应对的“生态危机”。

本研究依托趋近化理论,尝试探析中美新闻媒体在产出气候变化生态话语时所运用的趋近策略,以期厘清话语所折射出的生态意识形态。

研究发现:丨)中美双方均大量运用了空间趋近策略,强调外部实体对内部实体具有致命威胁;2)中美双方时间趋近策略的运用表现出过去曾经发生和将来可能发生的冲突正向“现在”时间轴逼近,凸显紧迫性,呼吁公众立即采取行动应对;3)中方采用的价值趋近策略主要聚焦积极的生态意识形态,而美方价值趋近策略的运用则凸显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破坏性生态意识形态。

关键词:趋近化;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生态话语;生态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76(2021)01-0035-07A bstract:Climate change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global concern and an44ecological crisisM,which calls for the joint efforts of all mankind.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roximization strategies used by Sino-American news media in the production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on climate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ximization theory,aiming at investigating the ecological ideol­ogy behind the ecological discourse.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found:1)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media apply a large number of spatial proximization strategies to emphasize the threat of the outer entities; 2) the applica­tion of temporal proximization strategies of both sides shows that the possible conflicts in the past and future are approaching the 44present**,highlighting the urgency and calling on the public to take immediate action;and 3) the axiological proximiza­tion strategies deployed by Chinese media mainly focus on the positive ecological ideology,while those by American media un­derline the destructive ecological ideology of w Anthropocentrism M.Key w ords:proximization;climate change;news report;ecological discourse;ecological ideologyi.引言气候变化作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 危机”之一,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

教育文化论坛㊀2018年4期㊀ 硕博论坛收稿日期:2018-06-25作者简介:哈长辰(1993-)ꎬ男ꎬ吉林磐石人ꎬ硕士ꎮ研究方向:二语习得ꎬ生态语言学ꎬ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ꎮ张㊀炼(1975-)ꎬ女ꎬ贵州遵义人ꎬ博士ꎬ教授ꎮ研究方向:二语习得㊁生态语言学㊁英语教学法研究ꎮ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哈长辰㊀张㊀炼(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ꎬ贵州贵阳㊀550025)摘㊀要:㊀近年来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ꎬ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ꎬ为了防止生态环境的加速恶化ꎬ生态语言学由此出现ꎮ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ꎬ即从语言的生态环境角度对语言的使用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ꎮ本研究从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进行对比ꎬ从标题㊁词汇选择和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ꎬ探索中美气候变化相关报道各自立场和意识形态差异ꎮ最终提高人们语篇对比分析能力和保护语言生态环境的意识ꎮ关键词:㊀气候变化ꎻ新闻报道ꎻ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ꎻ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G21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4-0111-04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4.023㊀㊀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ꎬ因此越来越多的相关媒体开始对其进行报道ꎬ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报道的同时ꎬ也在通过语言的方式构建自己的国家形象ꎮ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ꎬ通过多维度㊁跨学科的方法对相关语篇进行分析研究ꎬ旨在揭示出语篇中所蕴含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ꎮ经笔者调查发现ꎬ新闻报道语篇已成为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热点之一ꎮ因此ꎬ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ꎬ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中国日报»«新华日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中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相关文本进行批评性对比分析ꎬ来探讨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语篇使用的语言策略ꎬ分析其语言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ꎬ即对比中美两国构建国家形象方式的异同点和其看似客观进行新闻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动机ꎬ在此基础上ꎬ引导人们培养批判性思维ꎬ指出它对环境的潜在危害ꎬ提高人们对话语和语篇中的非生态因素的识别能力ꎬ树立正确的认识观ꎮ㊀㊀一㊁生态语言学和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和生态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ꎬ是一门跨学科研究ꎮHaugen(1972)表示生态语言学是研究任何特定语言和其周围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关系ꎮ近年来ꎬ人口增长过快㊁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㊁资源开发不合理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ꎮ全球生态环境的加速恶化让人们更加希望拥有和谐的生态环境ꎮ因此ꎬ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纷纷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来遏制生态环境的加速恶化ꎬ语言学家们结合自身学科特点ꎬ与其将生态学相结合ꎬ形成生态语言学ꎮ生态语言学存在着非常广泛的研究范围ꎬ但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学派ꎬ即Haugen和Halliday所创的两大研究模式ꎮ范俊军(2005)将生态语言学相关研究作出如下解读:第一ꎬ把 生态 一词作为语言在环境系统中的隐喻部分ꎬ这些研究强调能强化或弱化语言功能的相关环境因素ꎬ这个现象叫做 语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文化论坛㊀2018年㊀第4期JiaoYuWenHuaLunTan㊀ 硕博论坛言生态学 ꎬ主要探讨如语言的濒危㊁多样性㊁进化㊁活力等相关问题ꎮ第二ꎬ从生物学的视角去理解 生态 一词的意义ꎬ同时研究语言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ꎬ这个现象叫做 环境语言学 ꎬ主要对特定的语言系统中与生态学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ꎬ还包括绿色语法㊁语言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影响等情况的研究ꎮ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吸收了当代批评语言学的思想ꎬ也就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批评和分析语言上社会化的生态行为和意识形态ꎬ即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ꎮ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对语篇和话语中的生态学问题进行批评ꎬ其中最重要的是对 表面生态化 进行分析ꎮ 表面生态化 现象是指现在社会上的 绿色广告 ꎬ其表面称自己的产品技术是 绿色 的ꎬ但实质上存在很多环境问题ꎮ因此ꎬ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是要揭开表面生态化的问题ꎬ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话语和语篇采取批评性分析ꎬ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ꎮ(一)研究数据和方法本研究尝试着采用自建语料库的方法进行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ꎬ来将中美气候变化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对比ꎬ通过对比发现中美两国在报道中选择的话语策略是不同的ꎬ进而揭示出中美两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背后所蕴含的语言策略和本国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ꎮ对于语料的选择ꎬ本研究考虑了语料的影响力㊁权威性㊁发行量等多重因素ꎬ结合2015年11月30日全球气候峰会在巴黎开幕ꎬ使得该时间段气候类新闻报道较多的实际情况ꎬ最终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中国日报»«新华日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四家新闻报道ꎬ采用wordsmith5.0语料分析工具ꎬ对同一新闻在不同媒体报道中所体现出主题㊁标题㊁词汇等方面的差异ꎮ«中国日报»自1981年发行以来的中国影响力最大的英语报纸ꎬ同时其上面的内容多反映我国政府在国内和国际重大事件上的态度ꎮ«新华日报»也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英语报纸ꎬ其中的语料选择是为了保证中美语料数量选择的一致性ꎮ«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是美国最权威㊁最具影响力的报纸ꎬ它们的新闻报道多聚焦国际新闻和视角ꎬ是整个美国对世界各国新闻事件和世界意识形态的表现ꎮ综上所述ꎬ本研究在将所选语料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ꎬ从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研究中美两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在主题选择㊁标题㊁词汇选择等多方面的异同点ꎬ进而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语篇中的非生态因素进行识别与批评ꎬ最终探索出其背后对自身国家形象的意识形态构建ꎮ㊀㊀二㊁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下的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对比㊀㊀本研究主要是用Wordsmith5.0的词表功能将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语篇的标题㊁文本内容的词汇选择和文本主题等部分进行生态批评性话语对比分析ꎮ(一)标题对比分析新闻报道的最大特征就是用高度凝练的标题来吸引读者并表达其文本的思想ꎬ同时引导读者依照其特定的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ꎮ因此ꎬ新闻的标题毋庸置疑是一篇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信息之一ꎮ新闻标题的目的是调动读者自身的背景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该新闻的具体内容ꎮ此外ꎬ标题是文本的核心ꎬ它的每个字都是其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和仔细编排而选择的ꎬ在有限的字数里蕴藏新闻的意识形态和作者的态度ꎮ由此可见ꎬ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气候变化新闻标题中的词语选择ꎬ就能够从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了解到中美气候变化文本标题的差异和其背后的意识形态ꎮ笔者首先从«中国日报»和«新华日报»中的气候类新闻标题中提取关键词 climatechange ꎬ然后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中的气候类新闻标题中提取同样的关键词ꎮ本研究将具体内容列出来ꎬ通过对比研究发现ꎬ两个国家在标题中的词语选择上有不同的策略ꎮ在«中国日报»和«新华日报»抽取的5个标题中ꎬ出现了4次 climatechange ꎬ但 globalwarming 在标题中未出现ꎮ但是ꎬ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抽取的5个标题中ꎬ globalwarming 出现了4次ꎬ但 climatechange 只出现了1次ꎮ笔者所搜集的具体语料如表1ꎮWhitmarsh(2009)在统计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话语分析的学术期刊标题和政策机构名字中发现ꎬ相关专家学者和政策的决策者更倾向在标题中使用 climatechange ꎮ由此可见ꎬ美国媒体在新闻标题中将 climatechange 和 globalwarming 出现了混用的情况ꎬ这可能是因为美国媒体误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ꎬ或者是故意混淆这两个词语的用法ꎮ在这个过程中ꎬ如果读者能区分开这两个词语ꎬ他们就能哈长辰㊀张㊀炼: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㊀ 硕博论坛准确地呼吁相关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ꎮ但是ꎬ政府的这种做法能给自身留有更多推卸有关气候变化责任的空间ꎮ例如:美国的这种做法能让公众理解为气候变化问题并不是非常严重的大事ꎬ因为它连名字都没有被统一ꎻ或者气候变化是被美国民众所接受的ꎬ因此公众不会对政府在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词语混用情况表示反对ꎮ表1㊀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标题语料«中国日报»和«新华日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ClimateChangePlanGlobalWarmingConcernsGrowClimateChange:RisksandOp ̄portunitiesPlanelSaysGlobalWarmingCarriesRiskofDeepChangesChinaApprovesPlantoCombatClimateChangeGlobalWarmingScareTacticsClimateChangeWorriesChineseBusinessesBipartisanReportTalliesHighTollonEconomyFromGlobalWarmingCarbonEmissionDatanottheWholeStorySenateDemocrats'All-NighterFlagsClimateChange(二)词汇选择对比分析Geis(1987)表示英语中较为常用的词汇按其感情色彩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词汇ꎮ通过对比中美两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语料笔者发现ꎬ笔者发现从两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词汇选择中能够分析出报道者的态度和立场的不同ꎮ具体语料实例如下:表2㊀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词汇语料选择«中国日报»和«新华日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Chinesepeoplehonorourcom ̄mitment.WewillworkhardtoearnestlyimplementtheParisA ̄greement.Itwasweenasthelatestshowofjointleaershipbythetwolargestemitters.MeanwhileꎬChinafurthersitsSouth-Southcooperationꎬamechanismtopromotetradeandcollaborationamongdevelopingcountriesꎬandreachesouttode ̄velopedones.BesidesꎬtheUnitedStatesandChinaꎬitisfarfromclearhowquicklyothercountrieswillmoveinjoiningtheagreement.表2中的文本材料选自所选的中美四家报纸中关于2016年4月«巴黎协定»签署的描述和展望ꎬ从上表第一栏可以看出ꎬ中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语料表示了对该协定的肯定ꎬ同时持积极的态度表明了中国的承诺ꎮ而美国在报道中将这个全球参与合作的协定当做 中美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国家的一场秀 ꎬ语料中的单词 show 表明了美国报道者对«巴黎协定»的不重视ꎬ以消极的态度认为该协定的可有可无的ꎮ表2中的第二栏表示的是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对协议签订后的展望ꎮ中国媒体表示该协定签订后ꎬ中国会加强南南合作ꎬ同时会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的合作机制ꎬ这体现出中国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国际气候变化问题ꎮ美国表示中美两国并不清楚接下来会有哪些国家加入进来ꎬ因此接下来怎么做更是没有规划ꎬ这充分体现出了美国对该协定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消极态度ꎮ综上所述ꎬ在应对中美气候变化问题时ꎬ中国采取积极配合㊁以实际行动来加强各国合作的态度来应对ꎮ而美国在相关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则采取对该问题的消极态度ꎬ不愿正面应对ꎬ更不愿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该问题的态度ꎮ(三)主题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中美四家媒体中不同主题语料的选择ꎬ本研究发现中美在语篇主题上ꎬ为了向读者传达本国意识形态下有价值的信息ꎬ因此采取不同的策略ꎮ在将中美四家媒体语料的主题对比后ꎬ笔者发现ꎬ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绝大部分主题都是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的ꎬ以介词和介词短语的形式出现的情况很少ꎬ这表明了大多数情况下新闻报道者都在以正式和客观的态度将信息传达给读者ꎮ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主题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ꎬ但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ꎮ具体的语料信息如下:表3㊀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主题语料选择«中国日报»和«新华日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国家㊁地区㊁政府TheUsislandnationꎬChinaꎬetc.Thewhitehouseꎬetc.人群Dr.WangKeꎬetc.Whitehouseofficialsꎬetc.机构和组织TheIPCCꎬtheUNꎬetc.NASAandNOAAꎬect.气候变化相关语料问题Globalwarmingꎬetc.Globalwarmingꎬetc.成因Humanactionꎬetc.Emissionsꎬetc.影响Risingseasꎬetc.Nastyclimatesurprisesꎬetc.努力Betterurbanplanningꎬetc.Theessenceofdealingwithclimatechangeꎬetc.通过对比所搜集的有关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文化论坛㊀2018年㊀第4期JiaoYuWenHuaLunTan㊀ 硕博论坛中的主题语料ꎬ本研究发现以下结论:第一ꎬ和美国新闻报道相比ꎬ中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更倾向于把权威当做主题ꎬ例如:国家㊁相关机构领导人㊁高级官员等被作为新闻报道的主题ꎬ而美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选择的主题更多是相关人员ꎮ第二ꎬ美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有关组织和美国党派与公众观点上差异ꎬ但在我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很少出现ꎮ第三ꎬ我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主题会涉及到美国等许多国家ꎬ而美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很少涉及其他国家ꎮ㊀㊀三㊁结语本研究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相关语料进行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ꎬ具体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对报道标题㊁词汇选择和主题选择进行对比分析ꎬ以此来分析出中美两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和所采取措施的异同ꎮ研究发现ꎬ我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在标题上客观的表达对相关事件的态度和看法ꎻ在文本中的词汇选择上多选择积极肯定的词汇ꎬ给读者营造出负责任的形象ꎻ在主题选择上ꎬ更倾向于选择权威性的组织和人员ꎮ相比之下ꎬ美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在标题上倾向于选择其政界采取的措施对美国未来带来的负面影响ꎻ文本词汇选择多选用消极负面的词语ꎻ主题上多针对美国内部ꎬ多将既得利益者等相关人员作为主题的选择ꎮ由此可见ꎬ本研究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ꎬ但由于受到时间和研究条件的限制ꎬ本研究还需进一步完善ꎮ参考文献:[1]㊀廖益清.批评视野中的语言研究 Fairclough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ꎬ1999(2) [2]㊀刘艳华.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全球气候问题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 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ꎬ2012.[3]㊀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ꎬ视角ꎬ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ꎬ2009.[4]㊀王晋军.绿色语法与生态和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06(8).[5]㊀王诺 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ꎬ2002(3). [6]㊀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ꎬ2006(3) [7]㊀杨艳丽.语言生态学初探[J].语言与翻译ꎬ1999(1).(责任编辑㊀蒲应秋)Ecological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ofSino-UsNewsReportsonClimateVariationHAChang ̄chen&ZHANGLian(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atGuizhouUniversityꎬGuiyangꎬGuizhouꎬ550025)Abstract:㊀Intherecentyearsꎬ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ecologicaldamagehavecomemoreandmoreseriousꎬandexpertsandscholarsinvariousfieldsbegantostudyrelevantissuesfromdifferentresearchper ̄spectives.Inordertopreventtheaccelerateddeteriora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ꎬecologicallinguisticsemerged.Ecological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isoneoftheimportantpartsofecologicallinguisticsꎬi.e.ꎬconductinga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oftheuseoflanguagefromtheperspectiveoflanguageecologicalenvironment.ThepresentstudycomparestheChineseandAmericannewsreportsonclimatevari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ecological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ꎬinvolvingheadlinesꎬvocabularychoicesandthemesꎬandexplores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aandtheUnitedStatesintheirrespectivepositionsandideologiesdifferencesinclimatevariationnewreportsꎬsoastoultimatelyimprovespeople sabilityofdis ̄coursecomparativeanalysisandtheawarenessofprotectingthelanguageecologicalenvironment.Keywords:㊀climaticvariationꎻnewsreportꎻecological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ꎻideolog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作者:哈长辰张炼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18年第04期摘要: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为了防止生态环境的加速恶化,生态语言学由此出现。

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即从语言的生态环境角度对语言的使用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

本研究从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进行对比,从标题、词汇选择和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索中美气候变化相关报道各自立场和意识形态差异。

最终提高人们语篇对比分析能力和保护语言生态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4-0111-04DOI:10.15958/ki.jywhlt.2018.04.023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相关媒体开始对其进行报道,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报道的同时,也在通过语言的方式构建自己的国家形象。

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多维度、跨学科的方法对相关语篇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出语篇中所蕴含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经笔者调查发现,新闻报道语篇已成为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热点之一。

因此,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中国日报》《新华日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中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相关文本进行批评性对比分析,来探讨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语篇使用的语言策略,分析其语言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即对比中美两国构建国家形象方式的异同点和其看似客观进行新闻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动机,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培养批判性思维,指出它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提高人们对话语和语篇中的非生态因素的识别能力,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和生态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研究。

Haugen (1972)表示生态语言学是研究任何特定语言和其周围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近年来,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资源开发不合理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全球生态环境的加速恶化让人们更加希望拥有和谐的生态环境。

因此,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纷纷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来遏制生态环境的加速恶化,语言学家们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与其将生态学相结合,形成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存在着非常广泛的研究范围,但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学派,即Haugen和Halliday所创的两大研究模式。

范俊军(2005)将生态语言学相关研究作出如下解读:第一,把“生态”一词作为语言在环境系统中的隐喻部分,这些研究强调能强化或弱化语言功能的相关环境因素,这个现象叫做“语言生态学”,主要探讨如语言的濒危、多样性、进化、活力等相关问题。

第二,从生物学的视角去理解“生态”一词的意义,同时研究语言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个现象叫做“环境语言学”,主要对特定的语言系统中与生态学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还包括绿色语法、语言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影响等情况的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吸收了当代批评语言学的思想,也就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批评和分析语言上社会化的生态行为和意识形态,即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

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对语篇和话语中的生态学问题进行批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表面生态化”进行分析。

“表面生态化”现象是指现在社会上的“绿色广告”,其表面称自己的产品技术是“绿色”的,但實质上存在很多环境问题。

因此,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是要揭开表面生态化的问题,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话语和语篇采取批评性分析,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研究数据和方法本研究尝试着采用自建语料库的方法进行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来将中美气候变化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中美两国在报道中选择的话语策略是不同的,进而揭示出中美两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背后所蕴含的语言策略和本国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对于语料的选择,本研究考虑了语料的影响力、权威性、发行量等多重因素,结合2015年11月30日全球气候峰会在巴黎开幕,使得该时间段气候类新闻报道较多的实际情况,最终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中国日报》《新华日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四家新闻报道,采用wordsmith5.0语料分析工具,对同一新闻在不同媒体报道中所体现出主题、标题、词汇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日报》自1981年发行以来的中国影响力最大的英语报纸,同时其上面的内容多反映我国政府在国内和国际重大事件上的态度。

《新华日报》也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英语报纸,其中的语料选择是为了保证中美语料数量选择的一致性。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是美国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它们的新闻报道多聚焦国际新闻和视角,是整个美国对世界各国新闻事件和世界意识形态的表现。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将所选语料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研究中美两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在主题选择、标题、词汇选择等多方面的异同点,进而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语篇中的非生态因素进行识别与批评,最终探索出其背后对自身国家形象的意识形态构建。

本研究主要是用 Wordsmith5.0的词表功能将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语篇的标题、文本内容的词汇选择和文本主题等部分进行生态批评性话语对比分析。

(一)标题对比分析新闻报道的最大特征就是用高度凝练的标题来吸引读者并表达其文本的思想,同时引导读者依照其特定的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

因此,新闻的标题毋庸置疑是一篇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信息之一。

新闻标题的目的是调动读者自身的背景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该新闻的具体内容。

此外,标题是文本的核心,它的每个字都是其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和仔细编排而选择的,在有限的字数里蕴藏新闻的意识形态和作者的态度。

由此可见,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气候变化新闻标题中的词语选择,就能够从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了解到中美气候变化文本标题的差异和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笔者首先从《中国日报》和《新华日报》中的气候类新闻标题中提取关键词“climate change”,然后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中的气候类新闻标题中提取同样的关键词。

本研究将具体内容列出来,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两个国家在标题中的词语选择上有不同的策略。

在《中国日报》和《新华日报》抽取的5个标题中,出现了4次“climate change”,但“global warming”在标题中未出现。

但是,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抽取的5个标题中,“global warming”出现了4次,但“climate change”只出现了1次。

笔者所搜集的具体语料如表1。

Whitmarsh(2009)在统计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话语分析的学术期刊标题和政策机构名字中发现,相关专家学者和政策的决策者更倾向在标题中使用“climate change”。

由此可见,美国媒体在新闻标题中将“climate change”和“global warming”出现了混用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美国媒体误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或者是故意混淆这两个词语的用法。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读者能区分开这两个词语,他们就能准确地呼吁相关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但是,政府的这种做法能给自身留有更多推卸有关气候变化责任的空间。

例如:美国的这种做法能让公众理解为气候变化问题并不是非常严重的大事,因为它连名字都没有被统一;或者气候变化是被美国民众所接受的,因此公众不会对政府在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词语混用情况表示反对。

(二)词汇选择对比分析Geis (1987)表示英语中较为常用的词汇按其感情色彩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词汇。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语料笔者发现,笔者发现从两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词汇选择中能够分析出报道者的态度和立场的不同。

具体语料实例如下:表2中的文本材料选自所选的中美四家报纸中关于2016年4月《巴黎协定》签署的描述和展望,从上表第一栏可以看出,中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语料表示了对该协定的肯定,同时持积极的态度表明了中国的承诺。

而美国在报道中将这个全球参与合作的协定当做“中美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国家的一场秀”,语料中的单词“show”表明了美国报道者对《巴黎协定》的不重视,以消极的态度认为该协定的可有可无的。

表2中的第二栏表示的是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对协议签订后的展望。

中国媒体表示该协定签订后,中国会加强南南合作,同时会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的合作机制,这体现出中国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国际气候变化问题。

美国表示中美两国并不清楚接下来会有哪些国家加入进来,因此接下来怎么做更是没有规划,这充分体现出了美国对该协定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消极态度。

综上所述,在应对中美气候变化问题时,中国采取积极配合、以实际行动来加强各国合作的态度来应对。

而美国在相关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则采取对该问题的消极态度,不愿正面应对,更不愿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该问题的态度。

(三)主题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中美四家媒体中不同主题语料的选择,本研究发现中美在语篇主题上,为了向读者传达本国意识形态下有价值的信息,因此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将中美四家媒体语料的主题对比后,笔者发现,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绝大部分主题都是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的,以介词和介词短语的形式出现的情况很少,这表明了大多数情况下新闻报道者都在以正式和客观的态度将信息传达给读者。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主题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具体的语料信息如下:通过对比所搜集的有关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主题语料,本研究发现以下结论:第一,和美国新闻报道相比,中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更倾向于把权威当做主题,例如:国家、相关机构领导人、高级官员等被作为新闻报道的主题,而美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选择的主题更多是相关人员。

第二,美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有关组织和美国党派与公众观点上差异,但在我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很少出现。

第三,我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主题会涉及到美国等许多国家,而美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很少涉及其他国家。

本研究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相关语料进行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具体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对报道标题、词汇选择和主题选择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分析出中美两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和所采取措施的异同。

研究发现,我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在标题上客观的表达对相关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在文本中的词汇选择上多选择积极肯定的词汇,给读者营造出负责任的形象;在主题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权威性的组织和人员。

相比之下,美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在标题上倾向于选择其政界采取的措施对美国未来带来的负面影响;文本词汇选择多选用消极负面的词语;主题上多针对美国内部,多将既得利益者等相关人员作为主题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