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朔源暨隋唐山水作品欣赏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系列(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朔源暨隋唐山水作品欣赏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系列
(1)
展开全文
【编者按】我1997年退休,次年到老年大学学习花鸟、山水,深感中国画,同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一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于是萌生了厘清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以便于系统地了解、学习中国画传统的念头。

2013年,依据多年来老年大学的课堂笔记和从网络及多种图书中搜集的资料,整理编撰了《中国山水画朔源暨隋唐山水作品欣赏》、《五代四大家及其山水作品》、《北宋三大家暨郭熙山水作品赏析》、《南宋四家山水作品赏析》、《元四家黄、王、倪、吴山水作品欣赏》、《明代“浙派”山水作品欣赏》、《明代“吴派”山水作品欣赏》、《清四王、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赏》、《清“四僧”山水作品欣赏》《清代龚贤积墨山水作品欣赏》共10篇。

从这里,基本上可以看到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大概面貌。

试图把这10篇看做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简要历史,与老年朋友共享。

诚然,由于学养所限,必定谬误多多,诚请大家教正。

中国山水画朔源暨隋唐山水作品欣赏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系列(1)
中国山水画,是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绘画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

距今七八千年之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绘画遗存,主要有古代岩画和陶画。

岩画是原始人刻画或涂抹在岩壁或山崖上的图形。

中国的岩画遗址有上千处,最主要的有内蒙古阴山、新疆阿尔泰、云南沧源、江苏连云港等岩画遗址。

彩陶上的纹绘是最古老的绘画创造。

以绚丽为特色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画,代表了陶画的最高成就。

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000-2000年),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
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其彩陶上已见到有水波纹和漩涡的图案。

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的对水的描绘。

阴山岩画
彩陶水波纹样
彩陶漩涡纹样
我国黄帝(约公元前26世纪初)时期已有绘画;殷商(约公元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时期出现“宫墙文画”;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时期壁画更加繁盛;战国(公元前475—前221)时期,诸侯并立,壁画尤胜,还有漆画、帛画、青铜器纹饰等等,常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宴饮、会射、狩猎、歌舞、采桑、战争等活动。

这一时期的这些画种中,已经有了以日月、星辰、山川为内容的图画。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时期绘画艺术,主要有宫殿壁画、墓室壁画、帛画、工艺品绘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

汉代画像砖石的绘画技法较为粗拙凝重,注重形体的大致勾勒,而不作局部的细致处理,风格质朴粗放,自然平实,构图独立、简率,却黑白对比分明,富有装饰趣味。

这些坚硬砖石而留下的艺术珍品,至今仍以其独特的特色而焕发着不灭的光辉,显示不朽的艺术魅力。

从已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大量帛画、瓦当、画像砖石和壁画中,都能见到日月、山水、亭阙、流云、树木等作为人物画的配景出现。

这些配景无疑都是山水画的重要素材或主要素材。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逐渐发展,但仅仅作为人物画背景;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289年)时期,是中国历史由统一
到分裂的混乱时期。

这一时期:战乱流离虽给社会造成破坏,但却促进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佛学的兴起,导致美术的兴盛;士族的产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玄学的兴起、佛教、道教盛行,人们挣脱了正统儒学的精神羁绊,个性得到张扬,随着文化艺术的飞跃发展。

绘画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壁画、漆画从技法到形式都趋于高超。

卷轴画开始兴起,顾恺之、陆探徽、张僧繇等一批优秀画家脱颖而出,成为划时代的艺术大师。

此时,人物、山水、动物题材展现于画面,但尚未脱尽传经载道的窠臼。

中国山水画,孕育于东晋(公元317-420年),传东晋顾恺之曾作《云台山图》,由人物画的背景而稍进一步。

故他不仅是人物画的鼻祖,也有人称他是山水画的鼻祖。

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9)时期,山水画完全脱离人物画之背景,而成为独立的画种。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吏治腐败,民不聊生。

许多仁人志士隐居不仕,辟召不就。

他们无力改变社会,又不想奴颜婢膝侍奉权贵。

于是退隐山林,寄情山水,把酒论道。

将个人恩怨,爱国热忱,悲愁与无奈寄托于山水之间,于山水中寻求解脱。

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了山水诗,绘画史上则产生了山水画。

出现了象宗炳、王微那样一批专门的山水画家。

最早的中国山水画理论见于晋代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以及后来出现的南朝宋代的两位知名画家宗炳和王微,他们分别著有画论《画山水序》及《叙画》。

至此以后,迎来了中国山水画的兴起与发展。

包括山水画在内的中国画,还与中国书法和诗歌有着极深的渊源。

中国书法的线条(后发展为笔墨)可以说是中国画生成的基本要素;后再融入古典诗词(最典型的是山水诗)的情景和韵律,使山水画得以形成最早的雏形。

至于勾、皴、擦、染、点、敷色、题诗、款印等等,都是以后不断发展丰富的结果。

南北朝山水画家及其作品
宗炳
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

字少文,南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

士族。

东晋末至宋元嘉中,当局屡次徵他作官,俱不就。

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

信仰佛教,曾参加庐山僧慧远主持的“白莲社”,作有《明佛论》。

漫游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以老病,才回江陵。

曾将游历所见景物,绘于居室之壁,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所著《画山水序》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理论著述。

《画山水序》云:“坚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论述了远近法中形体透视的基本原理和验证方法,比意大利画家勃吕奈莱斯克(Pmilippe Brunlles co,1377一1446年)创立的远近法的年代约早一千年。

宗炳作品:
宗炳溪山积翠图
王微
王微(415--453)南朝宋书画家。

字景玄,一作景贤,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与史道硕井师荀勖、卫协。

善属文,能书画,解音律,通医术。

吏部尚书江湛举为吏部郎,不受聘。

曾与颜延之同朝为
太子舍人,殁赠秘书监。

生性喜爱观研山水,著有《叙画》一篇,强调观察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

善山水,锐意经营、深有造诣。

王微作品暂时未找到。

中国山水画到了隋唐时代,开始独立,并有了很大的发展。

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逐步形成。

隋唐两代山水画家及其作品
隋唐五代(公元581—公元960)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趋向全盛的时期。

由于隋唐两代的相继全国大一统,特别是唐代贞观至开元的一百多年间,政治昌盛,国力强大,版图扩大,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国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促进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画成熟后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名家有隋.展子虔,唐.李思训父子、王维,五代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

展子虔的青绿山水
展子虔
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游春图》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笔法细劲流利。

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

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唐代的山水画更为蓬勃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形成风格不同的两大主要流派。

一是以武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俗称大小李将军)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一是以文臣王维(俗称王右丞)为代表的水墨山水。

青绿山水以勾勒为法,用笔细密烦琐,颜色以石青、石绿为主;有时为了突出重点,勾以金粉,使画面产生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亮丽壮观,工致动人。

如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李昭道《明皇幸蜀图》等,色彩富丽,情感外露,十分耐看。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以之来表现景物的体和面。

即便设色,也讲究自然清淡,追求含蓄、悠远、纯净的境界,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为高。

如传作王维《雪溪图》平淡天真,感情委婉,十分耐思。

青绿和水墨效能的发挥这二种流派的出现,体现了审美情趣向多元化的发展,它们都受到后世的推崇仿效。

到了明代,董其昌以佛教禅宗南北之分来譬喻李思训、王维、称李氏为北宗山水的鼻祖,而将王维视作南宗山水的奠基人。

李思训和他的金碧山水
李思训(651-716),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唐代书画家。

字建,作建景。

宗室,孝斌子。

官至右武卫大将军。

封彭国公。

李邕碑称“云麾将军”。

工书法,尤擅画山水树石,笔力遒劲,格调细密。

好写“湍濑潺涭、云霞缥缈”之景,金碧辉映为一家法,鸟兽草木皆穷其态,还常用神仙故事来点缀幽曲的岩岭。

这种以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山水画,富有装饰性。

源于隋代展子虔,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彩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朱景玄说他“国朝山水第一,列神品”。

明代董其昌推之为“北宗”之祖。

唐代张彦远说:“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李思训之画风为后代金碧青绿山水者所取;子李昭道亦擅山水,创画海图。

人称他们父子为“大、小李将军”。

画迹有《山居四皓图》、《江山渔乐图》、《群峰茂林图》等17件。

著录于《宣和画谱》。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南宋-元画,神品上
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

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

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

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

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此画无作者款印,清代安歧称此图“敷色古艳,笔墨超轶,虽千里、希远不能辨,的系唐画无疑。

宜为真迹。


李思训九成宫图轴弗利尔美术馆,明人画
李昭道
李昭道,生卒年未详。

字希俊,唐代画家。

唐朝宗室,彭国公李思训之子,长平王李叔良曾孙。

甘肃天水人。

曾为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官至太子中舍人。

擅长青绿山水,世称小李将军。

兼善鸟兽、楼台、人物,并创海景。

画风巧赡精致,虽“豆人寸马”,也画得须
眉毕现。

由于画面繁复,线条纤细。

曾作《秦王独猎图》。

画作有《海岸图》、《摘瓜图》等六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春山行旅图》轴,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明皇幸蜀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皇幸蜀图》唐李昭道绢本设色纵55.9厘米横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皇幸蜀图》局部唐李昭道绢本设色纵55.9厘米横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昭道生活于唐玄宗时代。

此画体现的有可能是明皇为避“安史之乱”而入蜀的历史。

此画为青绿设色, 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 向远山栈道行进, 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 应为唐明皇, 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 展示着当时的习俗。

画中山势突兀, 白云萦绕, 山石有勾勒无皴法, 设色全为青绿。

此图可能为宋代摹本, 但比较接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画风, 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

宋代苏轼对此图的艺术手法曾有过一段描写,从马的特征认出骑马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

《明皇幸蜀图》体现了二李画派的典型风格,时代特徵明显,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

他能“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为历代所称颂,《唐朝名画绿》则称他画的山水鸟兽“甚多繁巧,智慧笔力不及思训”。

《春山行旅图》唐李昭道纸本淡色纵44.7厘米横3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维的水墨山水王维不仅是水墨山水的创始者,还是诗和画有机结合的创始者。

王维之后出现了一场“水墨运动”,
王维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外号“诗佛”。

特别以写田园诗见长,恬淡宁静,清新自然,具有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

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与孟浩然并称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崇信并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多才多艺。

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工草隶,精于绘画,曾受到吴道子的影响,擅画人物、丛竹。

以山水画最为突出,能作青绿山水,但以泼墨山水特别受到称誉。

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有“南宗画之祖”和“开文人画之先河”的美誉。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是豪放、气势磅礴的水墨渲淡的写意画风。

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s:唐朝名画录》评价为风致标格特出,……画《辋川图》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在《旧唐书》本传中,也有“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的赞语。

王维江山雪霁图绢本设色纵31.3厘米横207.3厘米现藏于日本
王维雪山行旅图轴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

王维雪山行旅图轴(局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