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剖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

生计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文化特质,包括物质形态的,如服饰、民居、聚落、交通形式等,非物质形态的,如饮食习惯、生产技

术水平等。【物质文化是有实体的,可大可小。物质形态的东西附着了一些文化符号,如艺术品】

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它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以及相关的组织机构。制度是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的一些模式或准则,制度一旦形成就对个人或群体具有制约作用。【】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的集中体现,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所有文化要素组成一个文化系统,文化系统各个层次的联系就是文化结构。

文化特征和文化结构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2章物质文化地理

物质文化:是文化要素或文化景观的物质方面,是人们创造的可见的、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内容。

物质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具有色彩和形态。

简述索尔提出的农业发源的基本条件。10

1.农业发源地的自然环境一定能供给适当的粮食给狩猎者或食物采集者。缺乏粮食的地区不能成为农业发源地,因为该地不能使人有播种、收获的经验来驯化作物。

2.农业起源地的地貌和气候应是富于变化的,植物和动物品种多且繁茂。

3.因为当时尚无能力控制洪水。大河流域的盆地很少有可能是农业起源地。

4.林地可能是农业起源地。因为早期的耕种者尚不能翻掘草地除去草根,可是却可用剥树皮、烧火等方法除掉树木,而在林中空地耕种。

5.原始耕种者一定具有某种利用植物的技术,如用植物纤维等。这样他们就具备了农作物的耕种经验。

6.具有游牧性的狩猎者和食物采集者很少有可能开始作物的种植。因为农作物需要经常的照顾、保护和管理。

目前已知的农作物发源地:玉米和番茄发源于中美洲;咖啡发源于非洲;香蕉和茶始于中亚;花生、菠萝始于南美洲;向日葵、高粱始于北美洲;大蒜、大豆始于中国;大麦、小麦和小米始于西南亚。地中海沿岸是橄榄和无花果的发源地,欧洲北部则是黑麦和燕麦的故乡。

耕作文化,又称栽培文化、农耕文化,它是一种最基本、最大量的文化景观,从时空结合来看,耕作文化表现为稳定的历史积淀下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简述农业文化的地域性。12

农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1、热带雨林农业文化区。该区终年高温多雨,万物兴盛,雨林蔽天。有两种农业文化:一种是游耕,一种是热带企业文化农业。

2、草原农业文化区。此区高温多雨,有明显的干湿季,草类茂盛,形成了放牧区。特点是土地开阔,人口稀少。

3、干旱沙漠农业文化区。人们以畜类为生,随牧草而移动,肉为粮食,乳为饮料,皮毛为衣服和建筑材料,粪为燃料,畜类为交通运输工具。谋生不易,人口稀少,文化落后。水源区常形成绿洲农业。

4、季风农业文化区。雨量多集中在高温季节,适于稻米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力,工作繁重,单位面积产量高,人口多稠密,属精耕细作的农耕,形成了深厚的农业文化积淀。

5、地中海农业文化区。冬湿夏干,利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全年都可生产,作物生产十分复杂,农业多小规模经营。

6、中纬度温度农业文化区。气候温和,人口集中,盛行商业性混合农业,湿润地区产乳酪,干燥区为谷物产地。

7、苔原农业文化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天温暖短暂,以采集、鱼猎、放牧驯鹿为主要农业活动。

8、山地农业文化区。部分地区适于经济作物,生产率低下,存在过度开发,水土流失等现象多。

在任何一个饮食文化体系中,食物原料都是最基础的部分,原料构成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饮食生活的基本面貌,决定着饮食内容、饮食方法和营养结构。

食物原料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食物原料多样化的发展,反映了人类饮食文化的进步,也佐证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食物原料本身具有的区域性也影响着饮食文化的特色。

在烹饪文化中,饮食风味各地大不相同,中国菜系“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就是对区域差异的高度概括。

服饰深受地理环境影响,是颇具明显地域性的文化现象之一。我国南方的服饰以短衣和裙类为主,色彩多样变化,衣料的颜色多采用不易吸热的浅色,轻、薄、浅、彩、形是其服饰景观的主要特色;北方的衣料颜色多为容易吸热的深色,重、厚、浓、鲜是主要的特色。

口袋房,是冬季寒冷的平原地区的一种主要形式,常见于我国东北地区。

干阑式建筑是人们抵御高温高湿环境的一种方式。

简述服装文化的地域性。8

1、衣着方式的地域性。衣着方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十分明显,气候越温热衣着越单薄宽松,以轻棉织物、白色为主;气候越寒冷衣着越厚实。

2、制衣布料的地域性。衣料资源的分布差异,使服装文化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

3、服装形态的地域性。世界民族服装形态类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可分为腰布型、挂布型、贯头性、前开型和体型型五种基本服装形态。

4、服装色彩的地域性。由于人们整体性地对审美观念的空间化和布料、服装形态的偏好,造成了人们服装色彩的区域差异。

第3章精神文化地理

简述环境对语言产生的影响。6

1、在语言内部系统中,词汇受环境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快捷。人们往往将他们生存环境中最熟悉的事物变成使用最广的词汇,从而不断丰富他们的语

言。如俄罗斯、斐济、爱斯基摩人等。

2、环境通过语言作用于语音,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人心理上、生理上的差异,从而引起人语音、声调以及表述感情方式的不尽相同。

3、环境对语法也产生一定影响。不同地理环境对不同民族产生的认识思维方式的影响。

简述环境对语言传播、演进的影响。6

1、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往往会促进或阻碍语言的传播,会形成不同的语言、方言景观。如我国北方平坦、较少天然隔绝,有利于语言的传播化一;南方山地众多、河网密布,有助于形成或保护不同的方言。

2、封闭的地理环境往往会对一种语言的保持起到屏障作用。平原、河谷、盆地等往往更利于同一种方言的形成,而山峰、河流、沟壑等也总成为语言的风水岭。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用名称。

简述地名的主要性能。8

1、地名的社会性。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2、地名的历史性。地名都有自身的历史。

3、地名的文物性。属于历史遗物,是历史的见证。

4、地名的地域性。具有共同特点的地名往往集中在某一区域里。

5、地名的稳定性。地名形成后一般要延续很长时间。

6、地名的可变性。地名的变化性和地名的迁移。

7、地名的指位性。为人们的多种活动规定了方向和路程。

8、地名的衍生性。一个地名可以派生一系列相关地名的现象。

简述地名景观的种类。8

1、山水地名。凡以山岭、江河、湖海、井泉等名称构成其专名部的。

2、示位地名。凡以其专名部来表示所在位置的。

3、寄意地名。以善良意义或吉祥语词构成其专名部,寄以主观愿望和旨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