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甲鱼属3个种的形态特征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甲鱼属3个种的形态特征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性分析
廖愚;袁宗伟;王培培
【摘要】测量了白甲鱼属3个种类的外部形态特征,比较了它们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3种白甲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白甲鱼的体型最粗短,而南方白甲鱼的体型最狭长,南方白甲鱼和多鳞白甲鱼的外部形态特征较接近;根据拟合的体长与体质量幂函数关系式,南方白甲鱼和白甲鱼为近似等速生长,而多鳞白甲鱼呈现负异速增长;南方白甲鱼肌肉的水分含量最高(79.97%);白甲鱼的肌肉灰分含量最低(1.28%);白甲鱼的肌肉脂肪含量最高(3.00%),其次是多鳞白甲鱼(1.70%);多鳞白甲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最高(21.28%),其次是白甲鱼(19.36%).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
【年(卷),期】2019(031)002
【总页数】5页(P98-102)
【关键词】白甲鱼;外部形态特征;肌肉;营养成分;差异性
【作者】廖愚;袁宗伟;王培培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广西南宁 530031;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广西南宁 530031;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广西南宁5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199
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南方白甲鱼(Onychostoma gerlachi)、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均隶属于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白甲鱼属(Onychostoma),它们栖息在江河中下层水域,活动于急流中,或有流水的岩洞中,喜逆流而上,以石上附着生物为食。

目前,由于河川自然环境受到人为过度捕捞、水利设施工程建设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破坏,白甲鱼属自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有些种现已处于易危状态。

白甲鱼目前人工繁殖驯化养殖比较成功,在四川、重庆养殖较多[1-2]。

多鳞白甲鱼多分布于长江上游和陕西安康一带,该鱼在安康繁殖[3-5]非常成功。

南方白甲鱼主要分布在珠江水系[6],人工驯化养殖尚未成功。

为了为保护和利用白甲鱼属的珍稀鱼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白甲鱼属3个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和肌肉生化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样本
白甲鱼15尾样本于2017年4月自四川眉山引进;南方白甲鱼15尾样本于2017年10月采自那坡县百幕河和红河水系;多鳞白甲鱼10尾样本于2017年9月采自陕西安康市镇平县。

1.2 外部形态特征测量[7]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3种白甲鱼的外部形态指标,包括全长(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体长(吻端到尾椎终端的直线长度)、体高(背鳍起点到腹面的垂直高度)、体厚(前后腹的最大垂直高度),精确到0.01 mm。

使用电子秤称量体质量,精确到0.01 g。

1.3 肌肉生化成分的测定
主要测定3种鱼的肌肉水分、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等生化成分[8]。

肌肉水分测定采取恒温烘干失水法,粗脂肪测定采取索氏提取法,粗蛋白测定采用微量凯氏定氮
法,灰分测定采用微量马福炉灼烧法。

1.4 测量数据分析
使用SPPSS 18.0、Excel 2010进行数据处理,对测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及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白甲鱼外部形态特征的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3种白甲鱼的外部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差异。

具体来说:白甲鱼口额上颌末端达到眼前缘的下方,而南方白甲鱼和多鳞白甲鱼上颌末端未达到眼前缘的下方;白甲鱼和南方白甲鱼成鱼无须,而多鳞白甲鱼有须2对,短小;多鳞白甲鱼体长比南方白甲鱼长,而白甲鱼鱼体相对短,这也体现在体长/体高的数值上,多鳞白甲鱼是3.6~4.9,南方白甲鱼是3.6~3.9,白甲鱼为2.9~3.5;白甲鱼背部在背鳍前方隆起,而南方白甲鱼和多鳞白甲鱼无此特征;多鳞白甲鱼的侧线鳞数是51~55,白甲鱼和南方白甲鱼的均为47~49。

表1 3种白甲鱼外部形态特征对比项目白甲鱼南方白甲鱼多鳞白甲鱼口颌口颇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上颌末端达到眼前缘的下方。

口下位,下颌具锐利的角质前缘;上颌末端未达到眼前缘的下方。

口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上颌末端未达到眼前缘的下方。

吻吻圆钝形吻圆锥形吻短而钝圆须成鱼无须成鱼无须成鱼有须2对,短小头短而宽短而宽短而宽体形纺锤形,侧扁,腹部圆,尾柄细长。

长形,侧扁。

体长,腹部圆,尾柄细长。

体长/体高2.9~3.5倍3.6~3.9倍3.6~4.9倍背部背部在背鳍前方隆起背部未在背鳍前方隆起背部未在背鳍前方隆起侧线鳞47~4947~4951~55
2.2 白甲鱼属3个种生长性能及其差异性分析
2.2.1 外部形态指标分析对4个外部形态指标的测量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及多重比较,结果(表2、表3、表4)显示:在3种白甲鱼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1)的指标只有1项,即体长/体高,说明从体长/体高的差异程度容易区分3种白甲鱼。

从体长/体高的平均值来看,以南方白甲鱼最大,为4.55;其次是多鳞白甲鱼,为3.82;而白甲鱼最小,为3.42(表4)。

因此白甲鱼体型最粗短,而南方白甲鱼体型最狭长。

由表4还可以发现,同龄的南方白甲鱼和多鳞白甲鱼雌性个体一般大于雄性个体,而白甲鱼相反,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

此外,在百色市那坡县上荣河段野生的南方白甲鱼的体质量显著大于在百色市那坡县惠布河段野生的南方白甲鱼(表2)。

表2 3种白甲鱼的外部生长指标比较种类体质量/g全长/mm体长/mm体宽/mm 体高/mm南方白甲鱼-HB52.17±17.67 d181.13±22.38 c143.33±17.11
d19.94±2.40 c38.39±4.63 c南方白甲鱼-SR135.57±38.03 b241.20±21.77
ab194.93±18.43 bc26.37±4.45 b51.23±7.16 b多鳞白甲鱼78.06±24.97
c204.03±26.83 bc163.34±26.01 cd22.82±2.89 c35.97±3.65 c白甲鱼
309.06±97.46 a315.06±35.26 a248.20±25.50 ab38.20±4.44 a72.60±6.43 a 注: HB和SR分别表示取自百色市那坡县惠布河段和百色市那坡县上荣河段;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表示3种白甲鱼间差异显著(P<0.05)。

2.2.2 3种白甲鱼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3种白甲鱼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南方白甲鱼与多鳞白甲鱼之间欧氏距离最短,可归于一类;白甲鱼单独归为另一类(图1)。

表明南方白甲鱼和多鳞白甲鱼的外部形态特征较接近,而它们与白甲鱼间的差异较大。

表3 3种白甲鱼形态性状均值的差异性种类全长/体长体宽/体长体高/体长体长/体高体长/体高范围白甲鱼1.29±0.39 a0.15±0.07 a0.28±0.35 a3.42±0.06
A3.34~3.46南方白甲鱼1.25±0.12 b0.14±0.02 a0.22±0.03 a4.55±0.58
C3.67~4.91多鳞白甲鱼1.23±0.01 b0.13±0.01 b0.27±0.01 a3.82±0.16
B3.63~3.92
注: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表示该指标种间差异显著(P<0.05),否则差异不显著;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大写字母表示该指标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

下同。

表4 不同性别3种白甲鱼生长性能分析种类性别体质量/g全长/mm体长/mm体宽/mm体高/mm南方白甲鱼雄性
58.16±17.52189.72±20.68149.18±16.9420.42±2.7539.96±4.59雌性
96.22±60.26208.58±47.25168.44±38.5823.32±5.2344.52±10.50多鳞白甲鱼
雄性49.05±0.50173.56±10.52148.53±12.3218.68±3.4330.90±5.56雌性
87.72±19.34214.19±21.46168.28±29.4724.20±1.0437.66±1.68白甲鱼雄性317.70±113.21320.67±34.49251.33±30.3539.00±5.2973.33±7.77雌性
296.10±108.61306.65±48.58243.50±26.1637.00±4.2471.50±6.36
图1 3种白甲鱼外部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图
2.3 体质量与体长公式
鱼类的体长和体质量关系是评估鱼类资源的一个重要关系[9],一般体长L与体质量W之间的关系用幂函数拟合最好,其表达式为W=aLb[10]。

经过拟合,南方白甲
鱼体长与体质量间的关系式为:W=0.0246L2.8641;白甲鱼的关系式为
W=0.0202L2.9916;多鳞白甲鱼的关系式为W=0.2201L1.1456(详见图2~图4)。

图2 南方白甲鱼体长与体质量间的关系
2.4 3种白甲鱼肌肉营养成分差异性分析
由表5可知:南方白甲鱼肌肉的水分含量最高(79.97%),多鳞白甲鱼的最低
(76.29%);肌肉灰分含量以白甲鱼最低(1.28%);白甲鱼的肌肉脂肪含量最高(3.00%),其次是多鳞白甲鱼(1.70%);多鳞白甲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最高(21.28%),其次是白甲鱼(19.36%)。

图3 白甲鱼体长与体质量间的关系
图4 多鳞白甲鱼体长与体质量间的关系
3 讨论
3.1 3种白甲鱼外部形态性状的差异性
胡海彦等[11]通过形态性状聚类分析发现4种鲔鱼(Thunnus thynnus)的形态差异显著。

张希[12]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研究了鄱阳湖水系四大家鱼的形态差异。

本研究发现:3种白甲鱼的外部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白甲鱼的体型最粗短,而南方白甲鱼的体型最狭长,南方白甲鱼和多鳞白甲鱼的外部形态特征较接近;同龄的南方白甲鱼和多鳞白甲鱼的雌性个体一般大于雄性个体,而白甲鱼则相反。

表5 3种白甲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种类重复水分/%灰分/%脂肪/%粗蛋白/%南方白甲鱼
Ⅰ80.921.321.0118.46Ⅱ79.861.391.3318.58Ⅲ79.131.501.1419.47平均
79.97±0.90 b1.41±0.091.16±0.16 b18.84±0.55 b多鳞白甲鱼
Ⅰ75.721.432.0121.77Ⅱ76.331.291.5921.32Ⅲ76.821.491.5020.75平均
76.29±0.55 a1.40±0.101.70±0.27 b21.28±0.51 a白甲鱼
Ⅰ78.811.222.5419.29Ⅱ74.831.333.5820.02Ⅲ77.831.302.8918.78平均
77.16±2.07 a1.28±0.063.00±0.53 a19.36±0.62 b
注:表中水分、灰分、脂肪、粗蛋白含量均为肌肉的湿重百分比。

3.2 自然捕捞的两种白甲鱼的资源量
胡晓亮等[14]、邹雄等[15]用幂函数W=aLb拟合了鱼类体长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幂指数b可以用来判断鱼类在长、宽、高三个方向上是否等速生长(或称匀速
生长):当b=3时,判断该鱼类为等速生长;当b>3时,判断该鱼类为正异速生长;当b<3时,判断该鱼类为负异速生长。

在本研究中,南方白甲鱼和白甲鱼体长与
体质量关系式中的b值分别为2.8641、2.9916,说明这2种白甲鱼为近似等速生长;而多鳞白甲鱼的b=1.1456,呈现负异速增长。

国内外有学者应用体长和体质
量异速生长的关系评估鱼类资源量[16-20]。

鱼类从幼鱼到成鱼的发育过程可概括为异速生长→等速生长→异速生长。

南方白甲鱼和白甲鱼的计算结果基本是等速增长,南方白甲鱼是从那坡自然捕捞得到的,说明该鱼类没有发生低龄化,资源捕捞没有发生过度现象,当地对南方白甲鱼的资源保护比较成功。

多鳞白甲鱼呈现负异速增长,其为当地二类保护动物,说明该鱼低龄化严重,捕捞过度,资源保护短缺。

3.3 3种白甲鱼的肌肉营养成分
在营养学上,一般认为食品中干物质含量越高其总营养成分含量就越高[21]。

本研究结果表明:南方白甲鱼的肌肉水分含量最高(79.97%),与大部分淡水鱼的水分含量相当,如鲤鱼(Cyprinus carpio)(79.58%)、鲫鱼(Carassius auratus)(80.28%)、草鱼(Ctenopharynodon idellus)(79.63%)[21-23];而多鳞白甲鱼的肌肉水分含量(76.29%)低于大部分淡水鱼的水分含量;多鳞白甲鱼和南方白甲鱼的肌肉脂肪含量分别为1.70%、1.16%,均低于大部分淡水鱼的脂肪含量;多鳞白甲鱼的肌肉粗蛋白含量最高(21.28%),其次是白甲鱼(19.36%)、南方白甲鱼(18.84%),均高于常规淡水鱼的粗蛋白含量。

因此,多鳞白甲鱼和南方白甲鱼均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淡水鱼类,可以加以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李强,姚明予,陈先均,等.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早期阶段生长与发育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4):1483-1488.
[2] 尹邦一,代应贵.白甲鱼属鱼类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4,33(1):63-68.
[3] 张君,祝俊军,谢海鹰.多鳞白甲鱼的亲本驯养及人工繁育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8(6):54-55.
[4] 陈锤.多鳞白甲鱼的生态习性与开发利用[J].齐鲁渔业,2007(1):39.
[5] 董武子,王涛,马力,等.秦巴山区多鳞白甲鱼人工繁殖试验[J].畜牧兽医杂志,2016,35(3):27-30,35.
[6] 邹佩贞,徐剑,温彩燕,等.南方白甲鱼的染色体核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95-
11696,11743.
[7] 李渊.鲳属鱼类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8] 鲍新国.金沙江长鳍吻鮈年龄与生长及其肌肉生化成分分析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9] 王雪辉,杜飞雁,邱永松.南海北部主要经济鱼类体长与体质量关系[J].台湾海峡,2006(2):262-266.
[10] 李星颉,陈赛斌.鱼类生长的数学描述[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83(1):29-39.
[11] 胡海彦,狄瑜,赵永锋,等.蠡湖4种鲌鱼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4):488-494.
[12] 张希.鄱阳湖水系青鱼、草鱼、鲢、鳙形态度量学分析[D].南昌:南昌大学,2011.
[13] 李红敬.南方白甲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451-453.
[14] 胡晓亮,陈庆余,谈佳玉.深水红娘鱼的形态特征参数及其相关性比较分析[J].现代食品科
技,2012,28(12):1627-1631,1644.
[15] 邹雄,庄平,章龙珍,等.点篮子鱼形态特征及其相关性参数分析[J].海洋渔业,2010,32(4):395-400.
[16] 杜时强.北部湾口眼镜鱼渔业生物学特征及其资源开发程度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2.
[17] 费鸿年,张诗全.水产资源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
[18] 孔德平,潘晓赋,杨君兴,等.独龙江流域鰋鮡鱼类分布特征及其体长与体重的关系[J].动物学研究,2005(6):632-637.
[19] Morey G, Moranta M E, et al. Weight-length relationships of littoral to lower slope fishes from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J]. Fisheries Research, 2003, 62: 89-96.
[20] Ecoutin J M, Albaret J J, Ttape S. 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s for fish populations of a relatively undisturbed tropical estuary: the Gambia [J]. Fisheries Research, 2005, 72: 347-351.
[21] 庞卫.野生巴马拟缨鱼肌肉营养成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1.
[22] 张纹,苏永全,王军,等.5种常见养殖鱼类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海洋通报,2001(4):26-31.
[23] 丁玉庭.鲢鳙鳊鲫鱼肉的蛋白质组成及分离研究[J].水产科学,1999(3):2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