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将课文中的情境仿写成一首小令或现代诗
天净沙 秋 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故都的秋
清晨,泡一杯浓茶 白鸽绕着青天 浮成一个小点 一丝一丝的日光 将落寞洒向牵牛的蓝朵 稀疏的秋草 把影子拉得悠长 悠长 昨夜的西风 摇落了一地的槐蕊 细细软软 沉淀我的心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咬一支烟管 立在桥头树底 看满树的枣子 淡绿微黄 红了 又落了
本体
北国的秋
黄酒
白干 喻 馍馍 大蟹
稀饭 鲈鱼
黄犬

骆驼
清香后劲足 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本文的结构
总——分——总
小 院 清 秋
课外引申
缓 寻 芳 草 得 归 迟 。
王 安 石
细 数 落 花 因 坐 久 ,
——
秋 槐 落 蕊
心中之秋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等,在不同程 度上,揭露社会罪恶,表露内心 苦闷,意义积极,或有颓丧情绪。 其作品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 成一家。
本文写于1934年,九· 一八事变之后,北 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 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 游故地的。
再加上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 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 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 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 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 的调子。
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 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 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 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 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 的“静”味。
闲话秋凉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பைடு நூலகம் 故都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 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 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 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 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思考讨论
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心中之秋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 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 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 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 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 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小院清秋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斜阳 清秋佳果

悲凉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 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 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 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 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制作:舞阳一高语文组 史延泽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 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年 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成 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阳 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
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 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