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斯特拉文斯基的第一部芭蕾舞剧《火鸟》,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德彪西音乐的启发和影响;他的第二部芭蕾舞剧《彼特鲁什卡》虽然不协和音的运用十分突出,节奏强烈多变,很少看得出浪漫派或印象派的痕迹,总的来说,但该曲所体现的仍是一种温文尔雅的精神;然而,他的第三部芭蕾舞剧《春之祭》则完全算得上是在音乐、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的一场革命。
正因为如此,该剧1913年5月29日在法国香榭里榭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曾引起了一场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恶意凌辱的侵袭。而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的震动则比一场地震还要剧烈。面对如此带有冲突的和弦、调性与节奏的音乐,有人表示赞同(以拉威尔为其代表),有人试图仿效(普罗柯菲耶夫便是一例),也有人不置可否,而更多的音乐家是一种竭力反抗的态度。就连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就此转向了“新古典主义”的音乐创作。
这部在当时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春之祭》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呢?1930年4月该剧在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下由费城管弦乐团演出后,许多人对这“稀奇古怪”的音乐改变了看法,评论界也作了较为公正客观的评论。
《春之祭》原本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后来季亚吉列夫说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写成了一部芭蕾舞剧。尽管如此,这部作品通常还是以交响音乐会的形式演奏的。本曲的总谱完成于1913年3月。
整部芭蕾舞剧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有八段,后一部分有六段。
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
一、引子——舞剧以独奏大管在高音区吹出的一支阴郁的立陶宛民间曲调开场,它那神秘的音响把我们带到了史前时期的一座孤寂的山谷。在这里,春天即将来临,大地逐渐苏醒,一群男女在静静地沉思。
二、大地回春;青年舞曲——这一段以模仿沉重踏步的节奏作为开始,青年们和着这种粗野的节奏而跳舞。这是“春天到来”的欢乐宣告。
三、诱拐之舞——这是整部舞剧中最粗野、最恐怖的一段,舞蹈也是激烈而粗犷的。整个乐队变得越来越喧闹,不时还传来雷鸣般的爆裂声。
四、春之轮舞——单簧管奏起了似乎无始无终的抒情旋律,像一支牧歌,充满了质朴的思慕之情,同时又表达出热烈的愿望。
五、对垒游戏——一场描写部落间战斗的舞蹈。在舞剧中,这是一段两人一组的体操般的舞蹈,而乐队则用一支受到“古怪而有力”的节奏交替支撑和推进的旋律,来为这一舞蹈伴奏。
六、长者的行列——四支法国号以不同的调性,庄严而有力地宣告长者的到来。这时,打击乐器用各种节奏来作伴奏,其中还有弦乐器的颤音缠绕其间,呈现出在远古的献祭仪式上香烟缭绕的情景。
七、大地的崇拜——这一段仅四小节,以一个轻微而神秘的不协和和弦构成,是上一段突然刹住后的一个尾音,它与先前的轰然巨响形成鲜明的对比。
八、大地之舞——这是一段气氛热烈、力度与配器变化多端的音乐。当这一音乐最后上升到极度狂乱的音响时,全曲的第一部分在乐队的沉重切分和弦音响中,以最强音结束。
第二部分:献祭
九、引子——斯特拉文斯基曾为这个引子取名为“异教徒之夜”。这段音乐描写出献祭前夜的沉思:长者和少女们围坐在篝火旁,他们都沉思不语,因为要从这些少女中挑选一个作牺牲者——她将不停地跳舞,直至死去,这就是对大自然的献祭。
十、青年人神秘的环旋舞——为表现精细效果而细分成十三个声部的弦乐器组,奏起了一支阴沉的、忏悔似的旋律。这是青年们在舞蹈。
十一、对被选少女的颂赞——这段表现被选少女与其他少女们和男青年的两段舞蹈。音乐节奏复杂,节拍多变。
十二、祖先的召唤——在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弦乐器低沉的长音背景下,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一连串蛮横和弦,令人心焦地反复奏响。它们不时被定音鼓和低音鼓打断,这鼓声仿佛是在催促被选少女跳“献祭舞”。
十三、祖先的仪式——英国管奏出一支粗野的歌,仿佛一个原始的咒语,全场为之震惊,并在这激发原始人举行神秘祭仪的咒语声中感到颤栗。
十四、被选少女的献祭舞——这最后一段音乐是整个献祭仪式的最高潮。被选少女经过前几段音乐的催促,在彷徨以及因惧怕而神思恍惚之后,终于跳起了献祭舞。被选少女在越来越粗野的音乐声中,精疲力尽地倒下——她终于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大地和春天。
这里仅仅选录了全剧中最为著名的第十四段音乐——被选少女的献祭舞,其内容与风格都具有最显著的代表性。
对音乐史有些兴趣的人,应该都听过春之祭的大名。这首曲子是史特拉汶斯基的「注册商标」,在首演时激起听众极为两极化的反应,这大概是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一次首演的暴动。到了八十年后的现在(在音乐史的时间轴上这其实算得上是相当长的时间,从巴哈的死到华格那的崛起其间隔也不过八十年)仍然有许多听众不能接受春之祭,当然,支持者是比八十年前多得多了。该曲是描写蛮荒大地上所举行的一场祭典,全曲分为两个段落,蛮荒大地的景象和少女的献祭。其所要传达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一开始是描写春天少男少女所进行的游戏,和春天大地原始而质朴的力量的重生,直到其中的"Ritual of Abduction"一段,才进入了真正的主题,被奉献者的挑选与死亡。之前的音乐中虽然也有强烈的节奏,却一直是比较「开朗」的,例如在第二段的少女之舞的部份,虽然最醒目的或许是弦乐群强烈的节奏,而这在传统音乐中表现的多半是不安或者骚动,但从几秒之后木管有点淘气的演奏及低音提琴的拨弦,却指示了一种较为欢欣的气氛。但在第三段的 Ritual of Abduction 中,一开始的感觉就较为诡异,这种气氛上的差异是大家经过提醒之后应该试着去掌握的,不要再一开始就觉得这种音乐从头到尾都很诡异而忽略了音乐家所想传达的整体和段落中隐藏的一些感觉。
在春之祭以后,史特拉汶斯基是创作了一些曲子,但是风格却和春之祭渐行渐远了,他最后一部描写「蛮荒」主题的音乐是创作于1914——1917的「婚礼」。婚礼描写的是俄国传统婚礼时的场面,第一景新娘家中的情景、第二景则描写男方,第三景则描写男女双方与母亲的道别、最后一段当然就是婚礼的现场了。这首曲子的编制也是蛮特别的,史特拉汶斯基曾经花了不少时间决定这首曲子的编制,却在首演前的三个月(1923)决定了最后的编制,四台钢琴、打击乐器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