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如果说,在19世纪中期以前,日本是中国这位大哥身后模仿的小弟,那么在19世纪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张的狂潮之后,日本便远远将自己曾经的老师抛在了身后。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和几乎相同的国情之下,两国都遭受了几乎相同的侵略方式,两国同样做出了变革的尝试。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终于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日本的明治维新倾倒进了黄海,之后的戊戌变法,更是一次被冠上“百日维新”的短寿变法。中国至此积贫积弱,一蹶不振几十年;日本却趁此“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于是我们要问:为什么如此类似的两个国家会在近乎相同的事件中分道扬镳。威廉·G比利斯在《明治维新》中斩钉截铁地下了定论:明治维新乃是这一反差的核心所在。
明治维新,几乎所有知道日本的人都会知道这场在1868年发生的变革,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一样,它促成了一个未来的资本主义强国。彼时的日本,刚刚被美国人的黑船强行打开国门,正如二十几年前的中国一样,内忧外患,国内局势“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这一紧要关头实施的明治维新为何如此顺利取得了成功?
明治维新的背景
首先来了解一下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背景。
政治上,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德川幕府的控制之下。德川时代的日本,并没有实行如同中国当时实行的行省制或者之前的郡县制,它其实更像西周时期的中国,地方上的权力由藩国控制,幕府的统治者——将军,凭借着手中的实权控制了天皇,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幕府通过一系列措施,诸如“交替居住制度”以及削减各个藩国的军力和强迫藩国的统治者大名修建耗时耗力的公共工程的政令,确保了封建集权。它没有实行像中国一样的强大集权制度,这为之后维新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日本的阶级结构也是很特殊的。在等级金字塔的顶端是天皇、朝廷贵族、将军和大名,其余的部分则分为四个不断下降的等级:武士、农民、工匠、商人。这些等级还可以接着细分,这里拿在明治维新中会起到重要作用的武士阶级为例,武士可以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上层的武士有自己的封地,他们的收入大部分也是从封地中获得的;中层的武士称为平侍,他们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可享受较高的俸禄;下层的武士,分为足轻——担任像信差或士兵这种角色、陪臣——上层家族的家臣、乡士——即地位比较低的乡村武士。事实上,从平侍阶级开始,想单凭俸禄富裕起来的武士已经很困难。下层的武士的经济状况更是不容乐观。比武士的地位更低的农民和商人,所受到的压榨也可想而知。
经济上,从18世纪早期左右开始,各藩国一直处于财政赤字的尴尬状况下,于是统治者通过加重农民赋税和要求武士捐款等方式解决财政问题。在19世纪,日本多数地方,农民要缴纳35%~45%的税。与藩国相似,幕府也是赤字累累,到
1837-1841年为止,幕府的年度赤字已经超过了50万两[1]40。同时,由于商人组织和垄断经营能带来巨大的收入,所以有时藩国甚至直接给商人经营垄断的特权。在这种情况下,下层武士和农民越来越贫困,他们的不满也越积越深。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藩国和幕府在19世纪四十年代进行的针对经济的“天保改革”。然而,幕府的改革以失败告终,这加快乐幕府的衰弱;然而某些藩国,如萨摩和长州,却通过成功的改革增强了力量,积累了能与幕府对抗的力量。
外部方面,1853年7月8日,美国人佩里率领美国的漆成黑色的舰队来到江湖湾口,用坚船利炮向此前一直闭关锁国的日本人展示了工业革命的伟力。在先进的工业文明的威胁之下,日本人大为震惊,只能答应了打开国门通商的要求。次年,日本和美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日美神奈川条约)。在此之后,荷兰。俄国等列强蜂拥而至,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像对待中国那样对待偏安一隅的日本。资本主义的冲击极大打击了日本国内的经济,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人民,日本人无法容忍外国赤裸裸的侵略,攘夷这个念头在武士阶层中深入人心,武士们提出“尊皇攘夷”的口号,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官员,袭击西方的外交人员和船只等,却在严厉的镇压下失败。然而失败之后,尊王攘夷运动就转变为旨在推翻幕府的倒幕运动。
文化上,18~19世纪,“兰学”在日本盛行起来。当时日本将西方科学技术统称为兰学,这里的“兰”指荷兰,当时世界强国之一。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掀起了学习荷兰文学、科技等方面的热潮,大量荷兰书籍涌入日本。日本人在这一阶段吸收的西方文化,或多或少为以后的明治维新铺平了道路。
19世纪中期的日本,正可以用一个“内忧外患”完美概括。这同时也是当时的中国面对的状况。两国同样需要改革,能够使自身强大起来与西方抗衡和解决国内激化的阶级矛盾的改革。
明治维新内容
对于明治维新的过程,这里并不打算详细展开。一是历来对明治维新的时间跨度没有定论,而来维新的内容繁多,影响巨大。
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回到日本的权力中心。此前,天皇一直是幕府的傀儡,无法掌握实权。重新掌权的天皇,在当年4月6日发布了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并在次年迁都东京。
新政府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巨大的改革:
政治上,先是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加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再而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消除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在经济上,新政府承认土地私有,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且不遗余力引进西方科技。同时他们推行殖产兴业,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政府曾低价甚至无偿帮助发展三菱公司。教育上,推行资本主义的义务教育,改革教育机构,同时排遣留学生到西方留学。军事上改革军队编制,陆军效仿德国,海军则效仿英国,并实行义务兵役。文化上则倡导文明开化,学习西方文化,改造旧文化。新政府的很多举措意义深远,如1889年颁布的《日本宪法》,它赋予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并设立了国会。
明治政府对维新的重视程度,我们可以从一次大型的官员出访可以看出: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这次的出行几乎动员了日本高级官员的一半,出访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耗费之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接近两年后,这些回国的官员,无疑为日本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治维新使日本在短短20年时间里迅速从一个闭关锁国的落后封建国家迅速成长为工业国家,但同时,被认为是不彻底的资本主义改革的明治维新和它确立的可谓扭曲的国家结构也为后来的军国主义留下了生存空间。
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同戊戌变法一样,明治维新被认为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变法,这次变法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改革。它实行资本主义,但是却保留了有着最高权力的君主,推行中央集权。
关于它的成功,可以说是各方面综合因素使然。这些要素可以说互为因果。
一、日本拥有一个庞大而逐渐没落的武士阶级。武士们的特殊在于,他们的地位要高于一直为社会奉献血肉的农民和商人们,他们往往能够接受教育,特别是18、19世纪兰学的盛行极大影响了武士阶级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变得开明,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中下层的武士接近社会底层,他们比大名和将军对这个社会的实际状况更加了解。同时,武士是一个庞大的阶层,他们人数众多,力量强大。19世纪上半叶,武士们的经济状况已经非常差,他们对藩国和幕府已经十分不满,生活变得穷困,地位大不如从前。占武士阶级大部分的中下层武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之后来外国的入侵,幕府的软弱无能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武士们希望天皇能够重新掌权,他们信奉尊皇主义,事实上武士在天皇重新夺取政权的道路上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同时有了武士的存在,他们吸收西方文明的影响遍布全国,这使得明治维新的政策能够很好地贯彻下去。相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同样是自上而下的变法,但事实上维新派并没有像武士这种强大的阶级撑腰,他们势单力薄,改革阻力重重。
二、明治维新很好地利用了农民的不满和力量。在维新之前,日本的农民们对于官僚的压榨已经忍无可忍,事实上从18世纪到19世纪,农民起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种局势之下,藩国和幕府的实力其实大为下降,平叛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不得人心更是使得政府无法恢复实力。但其实,农民不可能领导资本主义改革,他们并不欢迎资本主义,他们同时还赞同封建阶级制度,只能说,他们在明治维新的成功过程中扮演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角色。所以我认为农民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但绝非重要。拿中国来说,在差不多的时间里,中国同样发生了农民起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鼎盛时期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然而在挣扎十几年之后仍然逃不过被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外国势力绞杀的命运。
三、日本的资产阶级在维新之前已经比较强大。之前提到过,藩国和幕府为了度过财政困难,给予了商人很大的权益,垄断经营带来的利润极大充实了这个以前生活在封建阶级最底层的阶级。而没落的武士们,有部分也放弃了武士的身份,转而从商,如明治维新第一的政治家大久保利通的祖辈,就从武士转为商人并获得了成功。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必然要有新兴而强大的资产阶级的支持。在中国,虽然资本主义萌芽早在明代就开始了,然而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资产阶级被封建统治者打压得厉害,发展很慢。这当然与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度强弱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