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珊 1 , 胡利梅 2 , 高瑞 3 , 刘琴 4
(1. 2. 3. 4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资源丰富 。由于泥沙淤积 ,洞庭湖区调蓄容积减少 、洪水
位不断抬升 、江湖关系改变 。在加重湖区的防洪负担 、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同时 ,也降低了湖泊水体对各种污染物的稀释
2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存在的问题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洞庭 湖区的生态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 ,面临着许多的危机 ,具 体表现为 : 2. 1 湖面面积剧减 ,蓄洪能力降低
1644~1825年洞庭湖总面积为 6270平方公里 。1937 年为 4700平方公里 。1983年测量结果 ,洞庭湖湖泊水面 只有 2691平方公里 ,不到 1825年的一半 。由于入湖泥沙 量与日俱增 , 1949~1977年的 28年中 ,洞庭湖湖面平均每 年缩小 8. 55万亩 。过度围湖 、毁湖垦殖 ,是洞庭湖区湖泊 数量和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 , 1949 年以来 ,洞庭 湖区共加修堤垸 266个 ,其中 670hm2以上的有 94个 ,围湖 造田及堵支并流导致湖泊面积减少了 1659km2 ,减少调蓄 洪水能力 8. 00 ×109m3 ,湖泊水面净减 38. 1% ,湖容净减 40. 6%。1998年特大洪水之后 ,虽然国家及时提出了“退 田还湖 ”等洪水治理的 32字指导原则 ,湖区各地随即积极 开展了“退田还湖 、平垸行洪和移民建镇 ”等工程 ,但其影 响还未彻底消除 。 2. 2 生物资源利用过度 ,湿地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
洞庭湖区的野生动物都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多年 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过度的捕猎使许多野生 动物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目前渔民的有害渔具遍布洞 庭湖 ,每到渔汛期 ,外来渔民大量涌入 ,增大了捕捞密度 , 形成了掠夺式经营的局面 ,导致鱼类产量和数量急剧减 少 ,中华鲟 、江豚等珍贵鱼类几乎绝迹 ; 对鸟类的过度捕 猎 、捡拾鸟蛋的现象在湖区每年都很严重 ,特别是在迁徙 季节使用排铳 、地枪 、毒杀等方式和手段进行猎取 ,导致鸟 类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 。20 世纪 50年代 ,洞庭湖湖区鸭 科种类有 31种 ,而现在只有 25种 [4 ] 。 2. 3 环境污染严重 ,湿地生态功能衰退
自净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导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本文分析了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找出了导致洞庭
湖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并针对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以期恢复其原有功能 。
关键词 :洞庭湖区 ; 湿地生态系统 ; 退化
中图分类号 : X171
文献标识码 : A
引言
湿地 ,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 ,具有极高的生产 力 。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 、长久或暂时之沼泽 地 、湿原 、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或静止或流动 、或为淡 水 、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m 的 水域 [1 ]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 系统 ,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 的生存环境之一 。在蓄洪防旱 、调节气候 、控制土壤侵蚀 、 促淤造陆 、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2 ] , 被称之为“地球之肾 ”,其功能是其它生态系统无法替代 的。
1 洞庭湖区湿地简介
洞庭湖在长江中游荆江段南岸 ,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 区唯一与长江干流并联的通江湖泊 ,对于缓解长江中游地 区的洪水压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洞庭湖古称“云梦 泽 ”,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跨湘鄂两省 ,它北连长江 、南 接湘 、资 、沅 、酆四水 ,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其自然资源 相当丰富 。 1. 1 生物资源
洞庭湖区地势低平 ,湘 、资 、沅 、澧 4水汇聚于此 ,水量 丰盛 ,使该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 。并且由 于湿地泥炭良好的持水性及质地黏重的不透水底层 ,使其 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 ,为湖区人民的生产 、生活提供充足 的淡水资源 ,对湖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 。在淡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 ,充分利用和保护好 洞庭湖区的淡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 1. 5 旅游资源
第 31卷第 8期 2006年 11月
杨珊等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Vol131 No18 Nov12006
洞庭湖区的湿地可分为内环敞水带 、中环季节性淹没 带 、外环渍水低地 3大类型 。在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 中 ,应协调农业开发与湿地环境保护的关系 ,推广复合农 业生态模式 (1)内环敞水带为水深不超过 2m 的浅水域 , 包括湖泊 、河流和沟渠等 ,其中以湖泊湿地为主 ,根据“高 水蓄洪 ,低水养殖 ”的战略并考虑湖区湖汊和河道众多 、所 具功能各不相同的特点 ,湖区可持续渔业的发展应因地制 宜地发展中小水面分层混养模式 、池塘鱼猪禽复合模式 、 大中水面网箱养鱼模式 、野生水生植物人工种植模式等 。 (2)中环季节性淹没带为以洪水期被淹没 ,枯水季节出露 的湖滩草洲为主 ,湖滩草洲是发展滨湖水牛 、鹅等畜牧和 水禽的好牧场 ,低洲还有非常丰富的水产下脚料 、贝壳粉 等 ,可发展季节性草地畜牧业和种草养畜禽模式 。 ( 3)外 环渍水低地以渍害低位田 (种植水稻 )为主 ,包括少量沼 泽地及草甸地 。由于地下水位过高 ,适于湿生植物发育繁 衍 ,适合大规模发展以水稻为主的水田稻鱼共生模式 、低 湖田林稻鱼油共生模式和麻 、鱼 、稻复合模式 。此外 ,还应 大力发展避洪农业 ,如可采用特早熟早稻品种 ,并通过温 室育秧提早播种 ,在 7月上旬收获 ,这样能避开 7 月中旬 特大洪水期 ;利用 9月下旬至翌年 5月低湖草滩出露季节 发展草食畜禽 ,以形成避洪农业结构 。 3. 3 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与保护
洞庭湖区是华中重要的旅游区 ,素有“洞庭天下水 ,岳 阳天下楼 ”的美誉 。湖区湿地独特的多类型复合生态景观 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如作为湿地主体的洞庭湖碧波 荡漾 ,港汊纵横 ,河湖 、洲滩 、草 、树 、禽 、兽等融为一体 ,自
收稿日期 : 2006 - 06 - 26 作者简介 :杨珊 (1981 - ) ,女 ,湖南省岳阳市人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 。
第 31卷第 8期 2006年 11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 IRO NM ENTAL SC IENCE AND M ANAGEM ENT
文章编号 : 1673 - 1212 (2006) 08 - 0111 - 03
Vol131 No18 Nov. 2006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目前洞庭湖湿地入侵物种约 11 种 ,其中有 5 种列入 了《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至 2002年 ,洞庭湖 湿地共发现外来入侵物种 11种 ,包括入侵植物水葫芦 、空 心莲子草 、豚草 、意大利杨 、美国黑杨 ;入侵动物有克氏原 螯虾 、白蚁 、蔗扁蛾 、湿地松粉蚧 、美洲斑潜蝇 、美国白蛾 等 。克氏原螯虾自进入洞庭湖后 ,对洞庭湖大堤 、沟 、渠 、 田埂 、土体造成破坏 ,造成河堤滑坡 、沟渠淤塞 、土壤肥力 下降 ,同时因其取食水生作物而使农作物受损 。水葫芦和 欧美杨的引入也对洞庭湖的生态造成巨大的影响 。湖区 水网地带疯长的水葫芦使水体富营养化 ,同时由于大面积 覆盖水面 ,还影响了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并堵塞航道 ,影响 水运 。近年来湖区大量引种意大利杨 、美国黑杨 ,这两种 耐水速生的杨树品种已使洞庭湖许多地区出现植被群落 结构简单化 ,如果不加控制的话 ,很容易导致洞庭湖湖泊 湿地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演化 ,破坏湖泊的自然演 替。
·112·
由于泥沙淤积 ,湖 、河床抬高 ,田面高程相对下降 ,形 成垸老田低 ,使地下水位升高 ,稻田土壤次生潜育化严重 。 据统计 ,湖区潜育化水田有 1. 20 ×105hm2 ,由于地下水位 上升造成的次生潜育化面积达 1. 32 ×105hm2 。此外 ,围 湖造田将沼泽性湖和浅水湖改田 ,加上湖区洪涝灾害频 繁 ,农田经常遭淹 ,在脱沼泽和半脱沼泽过程中 ,地下水位 受到地表水的经常补给 ,致使这些农田继续保持潜育化状 态 ,并向深层发育 ,使土壤的水 、肥 、气 、热矛盾激化 , ,最终 导致土壤结构的恶化与破坏 ,土地适宜性降低 ,整个湖区 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 2. 5 外来物种入侵 ,形势日益严峻
由于大面积开发湿地 ,工农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使湿 地污染严重 ,湿地生态系统逐渐恶化 。据湖南省洞庭湖环 境保护监测站的调查 ,洞庭湖区现有工业污染源 1803个 , 其中重大污染源 141 个 ,湖区年排废水 3. 62 ×108 吨 ,这 些废水主要以重金属污染湖泊水体动物 。湖区农药年施 用量近 2. 00 ×108 吨 ,还有沤制黄红麻废水 、投放铬渣和 五氯酚钠等血防药物 ,均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 , 并使其生态功能严重衰退 ,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 少 。以鱼类为例 , 20世纪 50年代湖区鱼类的年均捕捞产 量为 3. 00 ×104 t/ a,现在下降为 1. 10 ×104 t/ a,并且鱼类 小型化现象严重 ,经济鱼类比重减少 ,经济效益逐年下降 。 2. 4 土壤潜育化严重 ,土地适宜性下降
·111·
第 31卷第 8期 2006年 11月
源自文库
杨珊等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Vol131 No18 Nov12006
然景观类型多样 ,是当代都市人休闲 、度假 、避暑的理想场 所 ,适宜发展观光旅游以及狩猎 、垂钓 、水上运动等多种专 题旅游 ;湖区保存的大量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如中华鲟 、白 鳍豚 、白鹳 、黑鹳 、中华秋沙鸭等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 大量土特产品也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洞庭湖现已查明浮游动物 12 种 ,湿地水体中有底栖 动物 112种 ,鱼类 119种 , 1目 22科 70属 ,鸟类有 16目 43
科 16种 ,约占全国 8科的 50. 6% , 1186种的 13. 3% ,其中 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白鳍豚 、中华鲟 、白鲟 、鲥鱼 、胭 脂鱼 、白鹳 、黑鹳 、白鹤 、中华秋沙鸭等 10余种 。 1. 2 气候资源
据湖南省洞庭湖环境保护监测站统计 ,湖区有维管束 植物 170科 637属 1428种 ;其中蕨类植物 21科 33属 152 种 ,裸子植物 6 科 13 属 123 种 , 被子植物 143 科 591 属 1353种 。湿地浮游植物主要有微囊藻 、空球藻 、星球藻 、 实球藻 、盘星藻等 ;浅水湿地植物包括沉水植物 、挺水植物 和浮水植物等 3种类型 ;洲滩湿地有草甸 、落叶阔叶灌丛 、 落叶阔叶林 3种植被 ,形成 16个群落 ,计 90余种 。
洞庭湖区处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 ,属亚热 带季风湿润气候 ,光热充足 ,年平均气温 1614℃~1710℃, 年降 水 量 1100 ~ 1400mm , 多 年 平 均 蒸 发 量 1150 ~ 1500mm ,年日照时数 1600 ~1850h,无霜期 260~280d,年 大于 10℃的活动积温为 5200℃~5350℃,较高的活动积 温和较长的无霜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 1. 3 土地资源
3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对策
3. 1 有计划地平垸行洪 ,退田还湖 ,扩大湿地空间 ,稳定 湿地面积 ,保障湖泊蓄洪 、分洪功能
必须明确洞庭湖区湿地对长江洪水及湘 、资 、沅 、澧 4 水的巨大的调蓄和控制作用 ,采取“退田还湖 ”、“退田还 鱼 ”、“清淤蓄洪 ”等措施 ,协调好农业开发与湿地环境保 护的关系 ,控制湿地开发规模 ,稳定湿地面积 ,增大调蓄洪 水的能力 ,同时使行洪顺畅 ,减轻危害 。主要措施有 : ( 1) 对于那些临近江湖 ,地势低且防洪设施不配套的地方要有 计划 、有步骤的退田还湖 ,实施开发性移民搬迁 ,将影响行 洪调蓄的民垸迁出 ,恢复和最大限度地维持洞庭湖湿地自 然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 ,以提高洞庭湖的调洪蓄洪能力 , 力争到 2010年使湖区人口减少 30% ~50% (蓄洪低位湿 地减少 50% ,中位湿地减少 30% ) ,以保证人口总量严格 控制在湖泊资源与环境容量的允许范围之内 。; ( 2)采取 退耕还林 、封山育林等措施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建立水土 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 ,减少入湖泥沙淤积量 ; ( 3)通过生 物控制措施 ,减缓湖泊淤塞过 。 3. 2 协调农业开发与湿地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生态承载 力范围内 ,大力发展湿地特色产业
洞庭湖区湿地面积广阔 ,土地资源丰富 ,土壤肥沃 ,适 宜农 、林 、经济作物生长 ,湖区土地资源总面积达 3. 50 × 106hm2,其中耕地面积为 1. 14 ×106hm2 ,宜林地 1. 35 × 105hm2 ,宜农牧地 1. 26 ×105hm2 ,林地 5. 40 ×105hm2 ,草 滩 、苇地 3. 53 ×104hm2 ,丰富多样的土地资源为湖区发展 农业经济 ,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1. 4 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