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以《和汉朗咏集》《今昔物语集》为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变化。
一、《和汉朗咏集》中的中国形象
《和汉朗咏集》成书于平安时代中期的 1013 年,
由著名诗人藤原公任编纂。朗咏是选取白诗为主的
汉诗佳句,并将其与纪贯之、凡河内躬恒等《古今
和歌集》的编者创作的和歌佳句并列吟诵。在此集中,
出现了很多中国形象或是与中国有关的文学意象。
由于此书的编者是公卿,选取的作品也多出自中日
为 天 竺、 震 旦、 本 朝 三 个 部 分, 震 旦 部 分 为 六 到
王尚书之莲府,丽则丽矣,恨唯有红颜之宾。 十一卷,涉及很多中国传说故事。由于作者身份特殊,
嵇中散之竹林,幽则幽矣,嫌殆非素论之士。 因此,其创作视点与《和汉朗咏集》完全不同。二
——菅三品 尚齿会[3](P210) 者相比,《今昔物语集》题材更为广泛,登场人物
文人名士之手,故而通过本集可以探讨在文人清流
这一阶层眼里的中国形象。例如:
见天台山之高巖,四十五尺波白。
望长安城之远树,百千万茎荠青。
——源顺[3](P192)
这首诗原文出典自《本朝文粹》。原文大意是“(春 日登高),望天台山(比叡山)之高峰,有四十五 尺高瀑布飞流直下。望长安城(京都城)之碧树, 千百万棵郁郁葱葱。”源顺的这首诗,从创作手法 到描写意象都带有很强烈的中国色彩,分析这首诗 可以了解以源顺为代表的日本文人心中的中国形象。
第 39 卷 第 7 期 Vo1.39 No.7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7.016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 年 7 月 20 日 Jul.20 2019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的美德。根据《日本纪略》记载,冷泉天皇安和二
《今昔物语集》中有一个典型故事,名为《后魏
年(969)三月十三日,大纳言在衡在自家官邸举行 司徒不信三宝得现世报遂死语》[4](P155)。有一人名
了一个名为“尚齿会”的诗会,这首诗是会上吟诵 为司徒,他不信佛法,更不许妻子信佛。一日,她看
的作品,大意如下:“南齐王俭,善养名士,家有莲池, 到妻子念经礼佛便把佛经毁掉。某一年,司徒随皇帝
——以《和汉朗咏集》《今昔物语集》为例
陈 建 1 魏 榕 2
(1. 河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401;2. 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本文将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考察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从通时、内部的视角出发,
选取时代相近的不同体裁的作品,找到中国形象在这些作品中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中国形象在日本古
尚齿会是日本平安时代仿效中国而进行的一种 众多,涉及社会各个阶层,有王侯将相、文人清流
敬老活动。尚齿,意为敬老。尚齿会通常会召集一 等上层人物,也有下层百姓平民,这样就可以多角度、
些老人,一般七人左右,在某处举行聚会,在吃喝 多层面、全方位展现中国形象,不再是《和汉朗咏集》
宴饮之余,配以音乐诗歌助兴,意在表达尊老重孝 中文化高度发达、形象极其高雅的中国形象。
·38·
形象,但是通过多重解读,依然可以看出平安时代 国觉猷(俗名鸟羽僧正,平安后期天台宗僧人)法
日本文人心中中国仍是先进的、发达的、榜样的形象。 师所编。虽然具体编者不详,但由于说话集中有浓
另外,不只是中国的山水和城市,中国的名人 厚的佛教色彩,故推断为僧人所编。这本说话集分
在日本也是备受推崇的对象。例如:
这首诗第二句运用了“本歌取”的手法。原诗 是中国诗人戴暠的《度关山》中的“昔听陇头吟, 平居已流涕。今上关山望,长安树如荠。千里非乡邑, 百姓为兄弟”(节选)。文中的“天台山”“长安城” 并非中国的地点,而是代指日本的“比叡山”和“京 都”。这种代指是十分值得琢磨的。首先,比叡山 是日本天台宗的本山,天台宗与中国天台宗一脉相 承,直接用中国天台山代指比叡山有追本溯源之意。 承认“比叡山是日本的天台山”,这其中隐藏着日 本以中国为源的意识,也有“比叡山是除了中国真 正的天台山之外最像天台山的地方”这种意思。按 照同样的思维逻辑,进而引申可以得到“日本是除 了中国之外最像中国的国家”,这也明显体现出了 以中国为尊的意识。其次,比叡山为日本佛教圣地, 是庄严高雅之所,直接用中国的山来代指日本最为 庄重的山峰,体现出以“类中国,像中国”为豪的“中 华崇拜”意识。
土”“唐物”“中国故事”三方面论述了中国形象
在日本平安时期的“律令制再兴期”“摄关期”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院政期”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变化,考察角度多样,
具有明显的通时性。
本文同样采取通时的视角,选取日本平安时期
为考察背景,讨论日本平安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笔
者选取“和歌”与“说话”等不同体裁的文本,讨
论“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在日本平安文学中
典文学中发生的通时改变。此外,在理清流变的基本脉络后,本文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形象发生通时改变的背
景与原因。对于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变化而言,历时视角下的时间变化并不是导致这一形象发生改变
的唯一原因,文本作者所属阶层、文本体裁等因素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形象;《和汉朗咏集》;《今昔物语集》;日本古典文学
历史上的长安是中国六朝古都,日本国都京都 也是日本当时最为繁华的城市,直接用长安代指京 都,有以强比强的意思,同时以日本都城类似中国 都城为荣。可见,这首诗中虽然并未直接出现中国
收稿日期:2019-07-08 作者简介:陈建(1978—),男,天津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日文学比较、译介学研究。魏榕 (1994—),男,天津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2016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7-0038-02
在《东亚比较文学导论》一书中,张哲俊探讨 了韩国、日本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形象[1]。作者选
取的时间段较长,考察了自日本上代到近世漫长的
历史时间。在探讨过程中,异国形象以一个整体的
形式产生、变迁,且这种变迁具有明显的历时性。 唐莉[2]则主要着眼于日本平安时期,分别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