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一)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二)基本分类:
•干阑----炎热潮湿地区架空的木、竹建筑(南方);
•毡包----轻木骨架覆毛毡(北方游牧);
•窑洞----黄河中上游(陕西、甘肃、河南与山西的部分地区);
•井干----原木垒成(东北、西南林区)。
(三)主流:木构架建筑
木构架承重建筑:在我国分布广泛、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二、木架建筑的优势:
(一)取材方便:(二)适应性强:(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四)施工速度快:(五)便于修缮、搬迁
三、木架建筑的不足:
(一)原料短缺:(二)易遭火灾:(三)简支梁体系:
四、建筑与环境: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建筑也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产生了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
(一)善择基址:各类建筑都通过“卜宅”、“相地”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等方面进行勘查,究其利弊后作出选择;
(二)因地制宜:随地势高下、基址广狭以及河流、山丘、道路的形势,适宜地布置建筑与村落。
1、我国山地多错落有致的村落佳作,水乡多面水临流的民居妙品,而佛道名山则有无数依山就势建筑群的神来之笔。
2、唐柳宗元提出“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即提倡“因地制宜、节省人力、保存天然”。因其地则为关键。
(三)整治环境:即对建筑环境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调整。如开池引流、修堤筑堰、植林造桥。即建筑对环境的反作用。
(四)心理补偿:
1、文学:
许多村镇、城市都有“八景”、“十二景”等等,每景都冠有诗情画意的名称,并用各种匾联、题刻和诗文加以颂扬。
2、风水:
(1)风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文化现象,从两汉到明清曾长期流行于南北各地。它以阴阳、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自然观为理论依据,以罗盘为操作工具,掺以大量禁忌、命卦、星象等内容,对建筑进行选址、布局。
(2)它有符合客观规律的经验性知识。如:基址应选具背山面水向阳、气势环抱、卉物丰茂的优势地点等。(洛阳、淮阴;衡阳、华阴)
(3)大量的迷信内容:避凶趋吉、化祸为福等。使之最终成为一种芜杂的江湖术。
五、建筑类型:
1、居住建筑:城市乡村各类住宅;
2、政权建筑:宫殿、衙署、驿站、军营;
3、礼制建筑:祭祀建筑、天坛、地坛、社稷坛、先农坛、太庙、孔庙;
4、宗教建筑:寺庙、道观、教堂;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商铺、会馆、酒楼、作坊;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国子监、天象台、藏书阁、戏台;
7、园林、风景建筑: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区;
8、市政建筑:鼓楼、钟楼、桥梁;
9、标志建筑:风水塔、华表、牌坊、门楼;
10、防御建筑:城垣、城楼、墩台。
六、工官制度
(一)、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国家最高工官:
1、周—秦(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
2、秦--汉(将作):将作少府,将作大将;
3、唐、宋(将作监):少将,少监;
4、隋设工部,掌管全国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仍设作监或少府;
5、明、清(工部):营缮司(所),营造司。
(三)、历史上作为突出的工官:
1、隋: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将作少府、将作大将、工部尚书;主持修建隋都大兴城(即为后唐长安城)、仁寿宫(即为后唐九成宫)、东都洛阳城的规划、营造;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2、宋:李诫,曾任主簿、丞、少监、监;主持多项大型工程建设: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他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3、明:蒯(Kuai)祥(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C H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1 原始社会建筑
一、概述:
1、穴居与巢居: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可见,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因此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2、真正建筑的诞生: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进入了氏族社会,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千计。房屋遗址也大量出现。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构架承重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各民族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具有普遍意义。它的产生、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二、主要遗址介绍:
(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可称之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它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二)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按照氏族血缘关系,以氏族为单位,组织聚居形成一个“聚”,集合着若干近亲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