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第7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7.1复习目标

1.了解福建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

2.掌握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

3.掌握“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4.掌握近代留学教育的意义。

7.2考点归纳

一、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1.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进一步扩展,海外传教事业也随之兴盛,有为数不少的西方传教士受不同宗教组织的派遣秘密地来中国沿海一带进行传教活动。兴办学校,传播西学,是传教士借以扩大影响,进一步达到传教目的的重要手段。在早期的教会学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华书院和马礼逊学校。

(1)英华书院

1815年,马礼逊提出创办马六甲书院的设想,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学校最终定名为英华书院,于1818年11月11日在马六甲奠基,同年开学。伦敦会的传教士米怜任院长,马礼逊任校监。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

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

马礼逊学校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为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有些人从此出发,成为近代中国不可多得的高层次西学人才。

2.教会学校的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与清朝政府新签或修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夺取了自由进入中国内地传教、通商、租买土地建造教堂、学校等特权,教会学校也随之由原来的五个通商口岸发展到内地,数量迅速增加。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开办的企事业日益增多,洋务派兴办的洋务事业也不断发展,这些都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式人才,因而促进了教会学校的发展。教会学校主要开办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

3.“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

(1)“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1877年5月,第一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在上海举行。为适应教会学校的发展,规范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大会决定成立“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当时中文名称为“益智书会”。这是近代第一个在华基督教教会的联合组织。“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成立后,极大地推动了教会学校的教材编写工作。

(2)“中华教育会”

1890年5月,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在上海召开,将1877年成立的“学

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议定每三年召开一次大会。“中华教育会”标榜“以提高对中国教育之兴趣,促进教学人员友好合作为宗旨”,对整个在华基督教教育进行指导。“中华教育会”的主要活动有:对中国教育进行调查,办杂志和各种讲习会、交流会、演讲会,并鼓励个人之间以通信联系的方式来推广教育经验,策划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还在基督教教会学校推行公共考试计划。

从“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到“中华教育会”,一方面扩大了工作范围,另一方面强调了工作的经常性和规范性。“中华教育会”后来实际上成为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并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

4.教会学校的课程

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经历了由各自为政逐渐走向统一的过程。

(1)1877年之前,各校基本由主办者自行选择、编写教材,自行安排课程。

(2)1877年,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上设立“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就是希望通过统一编译教科书的方式引导课程朝规范化发展,这对于规范课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从1890年第二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开始,课程统一问题被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并成为“中华教育会”努力推行的事项。洋务运动时期比较著名的教会学校,其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宗教、外语、西学、儒学经典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1.洋务学堂

(1)兴办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西文”与“西艺”为主。19世纪

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学堂约30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

(2)类别

洋务学堂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①外国语(“方言”)学堂

除京师同文馆(1862)外,还有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州同文馆(1864)、新疆俄文馆(1887)、台湾西学馆(1888)、珲春俄文书院(1889)、湖北自强学堂(1893)等。

②军事(“武备”)学堂

有福建船政学堂(1866)、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1874)、广东实学馆(1882)、天津水师学堂(1880)、天津武备学堂(1885)、广东水陆师学堂(1887)、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1888)、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1889)、江南水师学堂(1890)、奉天旅顺口鱼雷学堂(1890)、山东烟台海军学堂(1894)、江南陆师学堂(1896)、湖北武备学堂(1896)等。

③技术实业学堂

有福州电报学堂(1876)、天津电报学堂(1880)、上海电报学堂(1882)、湖北算术学堂(1891)、山海关铁路学堂(1895)、南京铁路学堂(1896)、湖南湘乡东山精舍(1896)、南京储才学堂(1896)、湖北农务学堂(1898)、湖北工艺学堂(1898)等。

(3)特点

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

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

③在教育方法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