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及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高三化学知识点溶液的溶解度与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
![高三化学知识点溶液的溶解度与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bce7df4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7.png)
高三化学知识点溶液的溶解度与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溶解是化学中一种常见的过程,涉及到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状态。
溶解度则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的度量。
溶解度与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密切相关,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溶解度的定义与单位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通常使用质量单位来表示溶解度,例如克/升或摩尔/升等。
溶解度的数值越大,表示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二、溶解度与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加热会增加溶剂和溶质之间的分子动能,促进其相互作用,从而增加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2. 压力:对于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压强对溶解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而对于气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压力的升高会导致溶解度的增加。
根据亨利定律,气体溶质的溶解度与其分压成正比关系。
3. 溶剂的性质:溶剂的性质也是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可能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
极性溶剂通常能更好地溶解极性溶质,而非极性溶剂则更适合溶解非极性溶质。
4. 溶质的性质:溶质本身的性质也会影响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溶质分子的极性、分子结构以及晶体结构等因素都会对其溶解度产生影响。
例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会比在非极性溶剂中更高。
5. 浓度效应:当溶液中溶质浓度较高时,溶解度可能会受到浓度效应的影响。
浓度效应通常表现为在高浓度下,溶剂的溶解度不再随溶质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而是逐渐达到饱和。
6.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主要因素外,溶剂和溶质的物质状态(如固态、液态、气态)、压力对溶剂的影响、溶剂和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等也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
三、溶解度的应用1. 了解化学反应: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可以提供有关溶质在溶剂中的化学反应信息。
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619bfa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c.png)
溶液知识点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化学学习中,溶液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地位。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溶液的相关知识点。
一、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例如,在蔗糖水溶液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1、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固体溶质如氯化钠(食盐),液体溶质如酒精,气体溶质如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饮料)。
2、溶剂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等。
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种物质。
二、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例如,一杯糖水,无论从哪个部位品尝,甜度都是一样的。
2、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溶质。
三、溶液的形成过程溶液的形成实际上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剂中扩散,并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
1、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2、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结合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不同时,溶液的温度会发生变化。
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因为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大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因为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转化为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
![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cd8f5f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a.png)
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一、溶液的基本概念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均匀的物质。
2. 溶解度:溶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在溶剂中的最大量称为溶解度。
3.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速率等于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速率时,称为饱和溶液。
4.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含量称为溶液的浓度,通常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表示。
5. 稀释:将一定浓度的溶液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溶质浓度减少的过程称为稀释。
二、溶液的描述1.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称为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2. 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之比称为摩尔浓度,通常用M表示。
摩尔浓度(M)=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溶液的体积(L)3. 体积分数:溶质体积与溶液体积之比称为体积分数。
体积分数(%)= (溶质的体积 / 溶液的体积) × 100%三、溶解度相关公式1.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 / 溶剂 + 溶质的质量) × 100%2. 溶质的溶解度溶质的溶解度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 100%3.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 100%四、稀释相关公式1. 稀释后的溶质的摩尔浓度稀释后的溶质的摩尔浓度 = 稀释前的溶质的摩尔浓度 × 稀释前的溶液的体积 / 稀释后的溶液的体积2. 稀释后的溶质的体积分数稀释后的溶质的体积分数 = 稀释前的溶质的体积分数 × 稀释前的溶液的体积 / 稀释后的溶液的体积五、相关实例1. 已知溶质的摩尔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液的质量2. 已知溶质和溶剂的摩尔质量,求溶液的摩尔浓度溶液的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液的体积3. 已知溶质的质量、溶质的密度和溶液的体积,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质的密度) / 溶液的体积六、总结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的基本组成是溶质和溶剂。
溶液和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溶液和溶解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de457be2af90242a995e57b.png)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一、溶液的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
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1、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考点3】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基本概念与溶解度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基本概念与溶解度](https://img.taocdn.com/s3/m/aa23da0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b.png)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基本概念与溶解度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概念,指的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混合物。
本文将归纳初中化学中关于溶液的基本概念以及溶解度的相关知识点。
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是一种混合物,由溶剂和溶质组成。
溶剂指的是起主导作用的物质,能够溶解其他物质,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等。
而溶质则是被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通常用质量浓度或溶质的摩尔浓度来表示。
在溶液中,当溶解度达到饱和时,溶质不再继续溶解,这时溶液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3.1 温度一般情况下,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溶解过程通常是吸热的,温度升高可以提供更多的热能,促进溶解。
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是因为气体在液体中溶解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3.2 压力对于气体溶于液体的情况,压强的增加可以增加气体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碰撞频率,从而提高溶解度。
而对于固体溶于液体或液体溶于液体的情况,压强的变化对溶解度影响较小。
3.3 溶剂性质不同溶剂对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溶解度。
有些物质只能溶于特定的溶剂,而不能溶于其他溶剂。
这是因为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导致的。
4. 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达到平衡的溶液。
当继续往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时,溶质会无法溶解,产生沉淀或结晶。
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量超过了饱和溶液的溶质量。
过饱和溶液的生成通常需要一些特殊处理或条件。
5. 浓度与稀释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通常用质量浓度或溶质的摩尔浓度表示。
浓度的计算公式为:浓度 = 溶质质量(或摩尔数)/ 溶液体积稀释是指通过加入溶剂来降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根据溶液的浓度与体积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初始浓度 ×初始体积 = 最终浓度 ×最终体积6. 溶液的应用溶液在生活和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https://img.taocdn.com/s3/m/dfe68f0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c.png)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一、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比例大小,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等。
1. 质量浓度(C)的计算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计算公式为:C = m/V其中,C为质量浓度,m为溶质的质量,V为溶液的体积。
举例:若将10g的NaCl溶解在100mL的水中,求NaCl溶液的质量浓度。
解:C = m/V = 10g/100mL = 0.1g/mL2. 体积浓度(C)的计算体积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体积,计算公式为:C = V1/V2其中,C为体积浓度,V1为溶质的体积,V2为溶液的体积。
举例:若将20mL的乙醇溶解在100mL的水中,求乙醇溶液的体积浓度。
解:C = V1/V2 = 20mL/100mL = 0.23. 摩尔浓度(C)的计算摩尔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计算公式为:C = n/V其中,C为摩尔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举例:若将0.5mol的NaOH溶解在500mL的水中,求NaOH溶液的摩尔浓度。
解:C = n/V = 0.5mol/0.5L = 1mol/L二、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溶解度是指溶质在给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物质的量,通常用单位质量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来表示。
1.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对于部分物质如Ca(OH)2等,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 压强:对固体和液体溶质影响较小,但对气体溶质有较大影响。
- 溶剂的性质:不同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有差异。
- 其他:如溶质的结构、溶液的饱和度等。
三、浓溶液的稀释计算浓溶液的稀释是指通过增加溶剂的体积来降低溶液的浓度,使其达到所需浓度的过程。
1. 稀释计算的公式根据稀释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稀释后溶液的浓度:C1V1 = C2V2其中,C1为初始溶液的浓度,V1为初始溶液的体积,C2为稀释后溶液的浓度,V2为稀释后溶液的体积。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解析溶液与溶解度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解析溶液与溶解度](https://img.taocdn.com/s3/m/346c190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1.png)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解析溶液与溶解度溶液是在溶剂中溶解了一定量的溶质的混合物。
在化学中,溶解度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程度的重要参数。
了解溶液与溶解度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化学反应、溶解现象和溶液中的平衡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解析溶液与溶解度的相关知识点。
一、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其中溶剂是溶解度较大的组分,而溶质是溶解度较小的组分。
比如我们常见的盐水,其中水是溶剂,盐是溶质。
二、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也有所差异。
以下是影响溶解度的几个主要因素:1. 温度:在一定压力下,大多数固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 压力:只对气体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
3.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如极性、分子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度。
极性相近的物质通常具有更高的相容性,溶解度也相对较大。
三、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此时溶解度达到了最大值。
过饱和溶液是指在饱和溶液的基础上,通过方法调节,使溶质的溶解度超过了饱和溶液的溶解度。
过饱和溶液相对不稳定,会因为微小扰动而发生结晶。
四、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液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剂中溶质的含量。
常用的溶液浓度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 质量分数:指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2. 体积分数:指溶质体积与溶液总体积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3. 摩尔浓度:指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的体积之比,单位为mol/L。
4. 摩尔分数:指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中所有组成物的摩尔数之和的比值。
五、溶解过程和溶解热溶解是一个吸热过程,其中需要消耗热量,称为溶解热。
不同物质的溶解热也有所差异,溶解热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
溶解热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化学中的溶液与溶解度(化学知识点)
![化学中的溶液与溶解度(化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fcc1e3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72.png)
化学中的溶液与溶解度(化学知识点)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在化学反应和研究中,溶液的溶解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介绍溶液和溶解度的相关知识点。
一、溶液的定义和分类溶液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均匀体系,其中溶解物质称为溶质,溶解介质称为溶剂。
溶液可以分为固体溶液、液体溶液和气体溶液等多种类型。
溶液的形成是由于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中的分子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
二、溶解度的概念与影响因素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溶解度可以用质量分数、摩尔分数和摩尔浓度等方式来表示。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1.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使溶质和溶剂的分子运动加快,从而增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利于溶解过程的进行。
但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在升温过程中会出现异常变化,例如碳酸钠在25℃时溶解度最大,超过该温度后溶解度反而下降。
2. 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对于固体和液体溶质来说,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而对于气体溶质来说,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亨利定律,气体溶质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气体的分压成正比。
3.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对溶解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互作用力较强的溶质和溶剂能够更好地相互吸引,从而有利于溶解。
例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往往较高,而非极性溶质则偏好溶解于非极性溶剂中。
三、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当溶剂已经溶解了尽可能多的溶质时,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是恒定的,并且在一定温度下与溶质的种类无关。
相反,如果溶液中含有超过饱和度的溶质,称为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常常需要某种条件,例如快速冷却或加入适量的其他物质。
四、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积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溶质在单位体积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溶质浓度变化的曲线。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5f7784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b.png)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一、溶解度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溶剂中溶解物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强和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影响。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温度:大多数固体在增加温度下其溶解度增大,但对有些固体的溶解度则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2)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呈直接比例关系。
(3)溶剂种类:不同溶剂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3.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情况下,溶解度用溶质在100g水或g溶剂中的溶解量表示,单位是g/100g水或g/100g溶剂。
4.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单位溶剂中的溶解量随溶剂中溶质溶解比例的关系曲线。
二、溶液的稀释1. 稀释液的定义在化学中,稀释是指将一个浓度较高的溶液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溶液的浓度减小的过程。
2. 稀释的原理添加溶剂到溶液中时,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从而使溶质分子的浓度减小。
3. 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稀释后的溶液浓度:c1v1=c2v2。
三、溶解的过程1. 溶解的过程溶解是指溶质和溶剂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散布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的过程。
2. 溶解的热效应(1)溶解吸热:当溶解的过程中吸收了热量,溶解过程即是吸热的过程。
(2)溶解放热:当溶解过程中释放了热量,溶解过程即是放热的过程。
四、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1. 离子的电解当离子型物质溶于水时,其分子将分解为离子,这个过程被称为电解。
2. 电解实验通过电解实验可以发现,在电解质的溶液中,会在电极上产生气体和发生化学反应。
3. 离子浓度变化(1)阳离子的浓度增加:阴极处发生还原反应。
(2)阴离子的浓度增加:阳极处发生氧化反应。
五、溶液的浓度1. 溶液的浓度定义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2. 溶液的浓度计算(1)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体积分数:溶质的体积与溶液的体积之比。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3f9b49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a.png)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溶解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分散并与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形成溶液。
溶解是一个平衡过程,溶质在溶解的同时也可能发生逆向的析出过程,而平衡时的溶质浓度称为溶解度。
2. 溶液的表示方法溶液可以使用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和表示。
其中,浓溶液指溶质在溶剂中的浓度较高,稀溶液指溶质在溶剂中的浓度较低,而饱和溶液则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3. 溶解度和溶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单位物质的饱和溶解度。
而溶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质在溶剂中的浓度。
二、溶解的动力学1. 溶解过程的速率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需要克服各种障碍才能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因此,溶解过程的速率与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2. 离子溶解的动力学在离子溶解的过程中,溶质中的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是随时间变化的。
离子溶解的速率可通过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而离子溶解的速率与温度、离子浓度、电场强度等因素相关。
3. 溶解热溶解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溶解热。
溶解热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有关,可以通过热力学方程来描述。
三、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1.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度与溶质、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而对气体溶解来说,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会减小。
2.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描述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溶质浓度变化的曲线。
对于非电解质来说,溶解度曲线呈正比例曲线;对于一些电解质来说,溶解度曲线可能呈现出“S”型曲线。
3. 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大量溶质的溶解度,具有固定的数值。
饱和溶解度在化学反应、制备溶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四、溶解的应用1.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在各种化学反应中,溶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溶液的总结知识点
![溶液的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3d232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5.png)
溶液的总结知识点关于溶液的知识点有很多,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一、溶解的过程1、溶解的定义:溶质和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溶质分子或离子散布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称为溶解。
2、溶解的条件:溶解是受到温度、溶质的性质、溶剂性质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增加,溶解度会增加;不同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性质也会影响溶解度;部分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也会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对于固体溶解度来说,通常情况下随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会增加,因为分子在高温下具有更大的热运动能力,能够克服晶体的结合力,使得溶质溶解。
二、溶解度1、定义: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的溶剂中所能最多溶解的溶质质量。
一般来说,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化学性质对溶解度有很大影响。
对于不同种类的溶质和溶剂,其溶解度也会有所不同。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温度:溶解度与温度密切相关。
通常来说,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溶质的种类: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在相同条件下可能相差很大,这与溶质的化学性质有关。
(3)溶剂的种类:溶剂的性质也会对溶解度有影响,比如极性溶剂通常能溶解极性溶质。
(4)压力:对于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来说,压力会影响其溶解度,一般来说压力越大,溶解度越大。
三、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溶解过程中伴随有热效应,主要包括溶解热和溶解热变化。
1、溶解热: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会伴随有放热或吸热现象,这就是溶解热。
一般来说,晶体溶解需要吸收热量,气体溶解则会放出热量。
2、溶解热变化:溶解热变化指的是单位质量溶质在某一温度和压强下被溶于溶剂中所需要或释放的热量。
对于普通溶质来说,其溶解一般是吸热现象,即溶解过程中吸热,这就是溶解热变化。
四、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的溶质达到了最大溶解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
饱和溶液的特点是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量不再改变。
化学反应中的溶液浓度与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中的溶液浓度与溶解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2f0e1e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6a.png)
化学反应中的溶液浓度与溶解度知识点总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参与者。
溶液中的溶质的浓度以及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对于化学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溶液浓度和溶解度的相关概念进行总结,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一、溶液浓度的概念与计算溶液浓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含量或浓度的量化表示。
常见的溶液浓度计算方法包括质量百分比、摩尔浓度、体积百分比和溶度等。
1. 质量百分比(w/w%):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计算公式为:w/w% = (质量溶质 / 质量溶液) × 100%2. 摩尔浓度(mol/L):表示单位体积(升)溶液中溶质的物质量。
计算公式为:C = (物质的摩尔数 / 溶液的体积)3. 体积百分比(v/v%):表示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计算公式为:v/v% = (体积溶质 / 体积溶液) × 100%二、溶解度的概念与影响因素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物质量。
溶解度不仅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还与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等因素相关。
1. 温度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 压力的影响:对固体和液体的溶解度影响较小,但对气体的溶解度有较大影响。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3.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解度越大。
溶质溶解度还受晶体结构、溶剂的极性和溶剂离子性等因素的影响。
4. 溶液浓度的影响: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升高,能逆转某些溶解反应,降低溶解度。
而溶液过饱和时,溶解度被超过,可出现析出现象。
三、溶液浓度和溶解度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溶液浓度和溶解度对于化学反应的进行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溶液反应、酸碱中和以及沉淀反应中的应用。
1. 溶液反应:溶质的浓度决定了反应的进行速度和平衡位置。
较高浓度的溶质会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9dcd51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6d.png)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度和溶液浓度是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溶解过程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化学反应中与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相关的主要知识点。
一、溶解度和饱和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溶剂中最多可溶解的溶质物质的量。
通常以溶质物质的质量(g)或摩尔数(mol)来表示。
溶解度与溶质和溶剂种类、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饱和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剂中所能容纳的最大溶质物质的量。
当溶质物质的添加超过饱和溶解度时,会出现剩余物质无法溶解的情况。
二、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质物质的质量或摩尔数的关系曲线。
通常以图像的形式表示。
溶解度曲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溶质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在溶解度曲线中,饱和溶解度点可以确定溶质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解度。
曲线的斜率可以反映溶质物质的溶解度随溶质质量或摩尔数的变化速率。
三、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溶解度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总结为: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由于在较高温度下分子的动能增加,使得溶质分子能够克服相互作用力而更容易分散在溶剂中。
但是,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
例如,某些溶解反应是伴随着释放热量(放热),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而某些溶解反应是吸收热量(吸热),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四、溶解度和压力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与压力无关。
但是,一些气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与压力存在一定的关系,即亨利定律。
亨利定律表示气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与其压力成正比。
亨利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C = kP,其中C表示溶质气体在溶液中的摩尔浓度,k为亨利常数,P为溶质气体的分压。
五、溶液浓度的表示方式溶液浓度是指单位容积或质量的溶剂中溶质的含量。
常用的溶液浓度表示方式包括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溶解度等。
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计算知识点总结
![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计算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5f5838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8.png)
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计算知识点总结溶解度和溶液浓度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以及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
正确理解和计算溶解度和溶液浓度对于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总结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一、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溶解度是指溶质在一定温度下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的溶解质量。
其计量单位可以是克/升(g/L),摩尔/升(mol/L)等。
溶解度与溶质的溶性和温度相关。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对于部分溶质来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1. 溶解度可通过实验测量得到。
实验中,取一定量的溶剂,逐渐加入溶质,直到观察到溶质无法再溶解为止。
记录此时溶质的质量,并按照溶剂的体积计算溶解度。
2. 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公式计算溶解度。
例如,钙离子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利用下式计算:溶解度 = [Ca2+] × V其中[Ca2+]表示溶液中钙离子的浓度,V表示溶剂的体积。
二、溶液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溶液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可以通过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与溶剂的体积来计算。
常见的溶液浓度表示方法包括质量浓度、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
1. 质量浓度(或称质量百分比浓度)表示单位体积(一般为升)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其计算公式如下:质量浓度 = (溶质质量 / 溶剂体积) × 100%2. 摩尔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其计算公式如下: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剂的体积3. 体积分数是指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其计算公式如下:体积分数 = (溶质的体积 / 溶液总体积) × 100%三、其他相关知识点1. 溶解度曲线:表达了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使用溶解度曲线可以预测随温度变化时的溶解度情况。
2.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
溶液的详细知识点总结
![溶液的详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d10d84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9.png)
溶液的详细知识点总结1. 溶液的分类根据溶剂种类的不同,溶液可以分为气液溶液、固液溶液、液液溶液和固气溶液等。
其中,气液溶液是指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如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固液溶液是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如食盐溶解在水中;液液溶液是指液体在液体中溶解,如酒精溶解在水中;固气溶液是指固体在气体中溶解,如氢气在钯中的溶解。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压强下,一定量的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达到平衡时,达到溶解度的溶质的量称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者质量的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的量。
常见的浓度表示方法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和molality。
质量分数是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总质量之比,体积分数是指溶质的体积与溶液的总体积之比,摩尔浓度是指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的体积之比,molality是指溶质的摩尔数与溶剂的质量之比。
4. 溶解过程溶解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括溶质的离子化和溶质的离子在溶剂中的散布两个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离子在溶剂中受到溶剂分子的包围,形成水合离子,这是溶解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之一。
同时,溶质的分子间和溶剂的分子间会发生相互作用,这个作用决定了溶解过程的进行程度和速率。
5. 溶液的性质溶液具有与溶质和溶剂不同的性质,它既保留了溶质的性质,又体现了溶剂的性质。
比如,溶质赋予溶液一定的电导率,导致溶液的电解性;溶液还会呈现变色、变味、变浓度等性质。
溶质和溶剂以及其间的相互作用对溶液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6. 溶液的制备溶液的制备有很多方法,常见的有溶质溶解、溶剂溶解、物质化合和沉淀溶解等。
在实验室制备溶液时,需要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控制好温度、压强和搅拌速度等因素,确保制备的溶液浓度和纯度。
7. 溶液的应用溶液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溶解物质、输送物质、催化反应、制备材料、生产药品、环境保护等方面。
晶体溶液知识点总结
![晶体溶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d35b9b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f.png)
晶体溶液知识点总结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容积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溶解度取决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的化学性质、温度和压力。
溶解度通常用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来表示。
2.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以晶体的形式存在,因此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是一个固定值。
当在饱和溶液中继续溶质时,其不会再溶解并沉积在溶液的底部。
3. 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指的是在某一温度下,通过提高溶质的溶解度、降低溶剂的温度等方法溶解了更多的溶质,使溶液中的溶质含量超过了其饱和溶解度。
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当受到振动、搅拌、加热或加入晶种等干扰时,溶质会在瞬间析出,形成晶体,使溶液恢复到饱和状态。
4. 晶体的结晶当溶液中的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时,可以通过结晶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并形成晶体。
结晶方法包括自发结晶、溶剂蒸发结晶、冷却结晶等。
结晶过程是一个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涉及到溶质在溶液中的相互运动、排列和沉淀。
5. 晶体溶液的应用晶体溶液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比如在医学和药学中,晶体溶液用于药物的制备、纯化和保存;在化工生产中,晶体溶液用于结晶分离、晶种的制备等;在矿物提取中,晶体溶液用于矿物的提取和分离。
晶体溶液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化妆品制备等领域。
总之,晶体溶液是溶质以晶体的形式存在于溶剂中的溶液。
晶体溶液的研究对于理解溶解动力学、结晶过程和溶液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有广泛应用。
希望本文的知识点总结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晶体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的信息。
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图解
![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af27dd4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b.png)
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图解一、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一种均匀混合物。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而溶剂通常是液体,比如水。
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散布在溶剂分子之间,形成了一个均匀混合的物质。
二、溶解度和饱和溶液1. 溶解度溶解度是溶质在单位质量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在特定温度下,溶解度是一个固定的值,通常在化学实验中通过实验来测定。
2.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某一温度下溶解度达到最大值时,所得到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此时,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溶解和析出达到了动态平衡状态,溶解度不再增加。
三、浓度的表示1. 质量分数质量分数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 / 溶液总质量)×100%2. 体积分数体积分数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体积分数(%)=(溶质体积 / 溶液总体积)×100%3. 摩尔浓度摩尔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摩尔浓度(mol/L)= 溶质的摩尔数 / 溶液的体积(升)四、溶解度积1. 溶解度积溶解度积(Ksp)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固体溶质与溶剂在给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中达到动态平衡时,溶质离子与溶质离子的浓度乘积的定值。
2. 溶解度积的影响因素溶解度积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积会增加,而压力的变化对固体溶质的溶解度积影响较小。
五、溶解度积和溶度的关系1. 溶度溶度是指溶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在单位量溶剂中的最大溶解度。
2. 溶解度积和溶度的关系溶度积和溶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溶质溶解度达到饱和时,溶解度积等于溶质溶解之后所产生的离子浓度的乘积。
可以用溶度积的大小来判断盐在水中的溶解度。
六、溶液的稀释1. 稀释稀释是指将一定浓度的溶液加入适量的溶剂,使其体积增加,溶质的摩尔数量不变的过程。
稀释只改变了溶液中溶剂的多少,而溶质的数量并未改变。
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大全
![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616a44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66.png)
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溶液的定义和特点1.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稳定混合物,在其中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逐渐稀释。
2. 溶液具有均匀、透明、稳定、具有电导性等特点。
二、溶解度和饱和溶液1.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溶质的最大量。
2.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了最大量溶质的溶液。
三、溶解过程和溶解度规律1. 溶解过程是指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分散、扩散的过程。
2. 溶解度规律包括三种类型: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和晶体生长规律。
四、溶液的浓度和计量单位1. 溶液的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相对量的度量。
2. 常用的溶液浓度的计量单位有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百分浓度、以及摩尔分率等。
五、溶解过程的热效应1. 溶解过程会伴随热效应,当溶解过程吸热时,为热吸收过程,反之则为放热过程。
2. 溶解热是指单位物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所需要或所释放的热量。
六、溶液的电导性1. 强电解质溶液在溶液中电导率较高,弱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较低。
2. 非电解质溶液不具有电导性。
七、共晶现象和挥发性1. 多组分溶液中会发生共晶现象,此时溶液的温度会低于混合物各组分的熔点。
2. 各组分在溶液中的蒸气压,取决于各组分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
八、溶液的物理性质1. 溶液的物理性质包括沸点、结晶点、密度、黏度等。
2. 溶质溶解后会引起溶液的性质发生变化,如沸点升高、结晶点降低等。
九、溶质溶解性和溶解度变化1. 溶质的溶解度受溶剂性质、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2.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
十、凝固点和固液平衡1. 溶液在凝固过程中,固相和液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 凝固点降和凝固点升是指溶液相对于溶剂的冰点降低或升高。
十一、溶液的分离和提纯1. 溶质可以通过蒸馏、结晶、结晶析出、离心、吸附、析出等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2. 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和挥发性差异可以用于溶液的分离和提纯。
十二、溶液的作用和应用1. 溶解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改变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溶液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溶液](https://img.taocdn.com/s3/m/daba1b49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4.png)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溶液溶液是无机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指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大一无机化学的学习中,涉及了许多与溶液有关的知识点,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它通常用摩尔溶解度表示,单位是mol/L。
溶解度受溶质性质、溶剂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可以相差很大,有些溶质能够充分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有些溶质溶解度较低,只能形成稀溶液。
2. 溶液浓度溶液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相对含量,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
摩尔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量,单位是mol/L;质量分数是指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单位可以是百分比、千分比等;体积分数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体积,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3. 溶液的稀释稀释是指通过加入溶剂减少溶质的浓度,使溶液变稀。
稀释的计算可以使用稀释定律,即初始溶液体积与浓度和最终溶液体积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稀释可以用于实验室中的定量分析、制备溶液等。
4. 溶液的溶解热溶解热是指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当溶解过程吸热时,称为吸热溶解;当溶解过程放热时,称为放热溶解。
溶解热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5. 溶液的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随溶剂的添加量而变化的曲线。
溶解度曲线对于溶解度的理解和预测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是否能够达到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等。
6. 溶液中的电解现象某些溶质在溶液中能够产生离子,导电能力强,称为电解质;某些溶质在溶液中不能产生离子,导电能力弱,称为非电解质。
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可以用电离度来衡量,电离度表示为溶液中离子浓度与起始溶质浓度的比值。
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与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以上是关于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溶液的简单介绍。
在实际学习中,还存在许多与溶液相关的实验、应用等内容,希望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一、溶液的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
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1、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考点3】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3.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②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肥皂、洗洁精【技巧】乳化作用如何判别?乳化作用是将大颗粒的物质变为小颗粒的物质,与溶解有本质的区别、【考点4】溶解过程的热现象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1.溶质的分子向水中扩散:放热。
2.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离子):吸热。
【规律】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升高。
【举例】常见的吸放热溶液:1、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不变2、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3、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解时放出热量【考点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拓展】①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和“一定量的溶剂”②明确“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或者不饱和溶液。
③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2.相互转化【规律】①此条件适用于大多数固体②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3.溶液是否饱和的判定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是看在一定温度下加入某物是否能溶解。
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间的关系【解答】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根据溶液的“浓”“稀”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只有当溶质、溶剂、温度相同时,饱和溶液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6】溶液的溶解度(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理解要点】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不指明温度,溶解度没有意义。
②标准:在100g溶剂。
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要等量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时。
④单位:以克为单位。
【例题】对照溶解度概念分析“36 g食盐溶解在100 g水中,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这句话应怎样改正。
1.影响因素: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内因主要是溶质、溶剂的本性,外因是温度(固体溶质)或温度和压强(气体溶质)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变化较大的如硝酸钾、变化不大的如氯化钠,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比较特殊,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
【拓展】溶解度不同于溶解性1、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2、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在一定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考点7】溶解度曲线:(1)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②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③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时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变化规律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氯化钠③极少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氢氧化钙(二)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要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4、3【考点8】结晶1.概念: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个过程叫结晶2.方法:①蒸发溶剂结晶,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海水中提取食盐②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考点9】溶质的质量分数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100%【规律】(1)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温度无关。
(2)溶质质量分数单位为1。
(3)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含义是指每100份质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质量为10份。
(4)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其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
(5)发生反应时溶质为新生成的物质。
(6)只有溶解的部分才是溶质。
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公式】 1.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规律】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1.增加溶质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2.增加溶剂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拓展】质量分数变化规律(1)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2)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3)溶液稀释和曾浓问题的计算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4)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考点10】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
4、装瓶保存【说明】1.天平使用时注意用称量纸、左物右码的原则。
2.量筒量取液体时注意观察的方法,不可俯视或仰视。
3.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能加快溶解,但搅拌时不可将溶液溅出。
4.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溶解;转移固体注:配制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1)称量固体时物码位置颠倒2)指针偏左时就开始称量3)往烧杯里倾倒固体时不慎洒出一些4)固体不纯5)量水时仰视读数6)称量时左盘放纸片,右盘未放7)烧杯壁上有水8)细口瓶壁有水配制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1)指针偏右时开始称量2)往烧杯里倾倒水时不慎洒出一些3)量水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4)游码未在0刻度处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一定透明,但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e、在同一种溶液里,溶质可以是多种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做溶剂;量少的做溶质。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③在某溶质的饱和溶液里,只是针对该溶质来说已饱和,加入其他的溶质能够继续溶解。
④在CuSO4饱和溶液里如果加入CuSO4粉末,会有晶体析出,并且溶液的质量减少。
在CuSO4饱和溶液里如果加入CuSO4晶体,晶体的形状可能发生改变,但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也不变。
(3)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固体、浓H2SO4溶解、CaO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KNO3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