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必修3教学浅谈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地理必修3教学浅谈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地理组杨来道
区域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地理高考中考查是一大重点,同时区域地理也是难点,知识点繁、杂,只要地球上的区域都有覆盖。
再加上区域地理内容本为义务教育内容,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所有使用的“区域”都只是作为“案例”,由于某些原因,放到高中阶段学习,所以课堂时间紧张,补充的课外知识有限,学生大多兴致不高,导致整体学习效率偏低。
显然,对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区域地理学习到位,并且具备区域分析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区域地理”这部分知识点。
下面就“区域地理”学习方法谈谈我的看法。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是要我们抓住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一、“在哪里”
“在哪里”也即是准确的区域地位,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也是很多学生的难点。
由于在平时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从而拿到地图读不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呢?我认为拿到地图可以从下面入手:
1.掌握绝对定位:根据经纬度分布规律来确定该区域的大致范围;或根据地理坐标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占据的空间。
2.掌握轮廓特征:包括陆地、国家、大洲轮廓、省区轮廓,河流、湖泊形状轮廓,铁路的走向等。
3.掌握海陆位置:拿到一幅区域地图我们应该了解其海陆位置从而更好的定位。
如某大陆东部为大西洋,西部为太平洋,且在南半球,则可确定为南美洲;通过某地理事物与周围相关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确定它的区域位置。
4.抓住特殊地理事物或区域典型特征来定位。
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典型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在学习中应该特别的重视。
如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英国伦敦大本钟,法国巴黎凯旋门、艾菲尔铁塔,上海东方明珠塔,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泼水节等。
除此以外,根据气温和降水情况可以判断是低纬还是高纬,是内陆还是沿海、是大陆东海岸还是大陆西海岸。
二、“有什么”
即通过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
区域地理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经济、人口、城市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本地区综合地理特征。
既有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描述,还有对其的解释。
区域地理的中心课题是人地关系。
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主要采取综合的方法与比较的方法。
综合的方法,即从整体认识和分析该区域地理突出特征。
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方面来认识,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
如学习我国西北地区时应将“干旱”这一特征贯穿其自然、工农业。
比较的方法,就是通过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
多采取列表法。
例如:
我国秦岭—淮河南北的比较
意:(1)首先弄清区域范围和位置,这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前提,也是区域特征重要成因。
(2)充分利用地图,树立明确的空间观念,利于区域特征的掌握和成因分析。
(3)学会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三、“为什么”
即理解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难点所在。
掌握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只解决了“有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原因,即解决地理特征“为什么”的问题。
如资源与工业生产;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气候、地形、河流、工农业与人口、城市的分布等,它们之间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影响。
这也是区域地理学习中较难的一关。
任何一种地理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必有其产生的原因。
四、“怎么办”
即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要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地理”。
了解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后,最终目的是探究该区域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怎样的开发利用既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向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该地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环境保护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例如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导致土地盐碱化和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适当放牧,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
本单元的核心是要阐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从而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在第一节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案例形式,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通过必修3不同区域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到实践过程中,综合研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分析一个典型案例中,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案例中一些示范性的材料,从个别到一般,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总之,掌握了方法,就能化繁为简单,驾轻就熟,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