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_一个批判性的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物理空间” 、“心灵空间”的关系 , 认为具体的空间 性呈现经常潜藏在人类知觉与感知的复杂再现之中 ———符号影象 、认知地图 、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在塑造 社会生活的空间性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这一理论 很好地 解 释了 上 述消 费 文化 带来 的 空 间符 号 化 问题 。
列菲弗尔[ 6] 的“ 空间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 理论是理 解城市空间现代性的 最重要工具 。 早在 1978 年 Lefebvre 就指出 :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灭亡 ,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对空间的占有 , 通过占 有空间实现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 , 使得资本主义得 以持续 。“空间”是资本主义创造剩余价值的中介和 手段 , 是带有意图和目的而被生产出来的 。 因此 , 城 市空间是统治阶级实 施社会统治和权力运作 的工 具 , 既是利益角逐的场所 , 又是利益角逐的产物 ——— 空间本身就是生产的直接对象 。 总之 , 空间的生产 类似于任何商品的生产 , 一方面各种形式的社会过 程和人类干预塑造着空间 ;同时 , 空间又是一种物质 力量 , 它又影响 、引导 、限制活动的可能性以及人类 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方式 。 我们可以认为 :全球化 的现代文化催生了城市空间复兴这种特殊商品的生 产 , 而复兴了的城市空间又借助于其文化基因和媒 介去深刻地影响现代城市社会生活 。
2 城 市空间生产与消费社会的空间符号化
2.1 消费社会与城市消费空间符号化 在经历了二战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生产积累 ,
同时伴随着社会矛盾 、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 , 西方城 市从 1960 年代末开始积极实施了社会文化转型策 略 , 催生了消费型社会的来临 , 文化成为消费社会中 刺激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这种消 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转向 , 伴随着由西方世界所主 导的全球资本和价值链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渗 透开去 , 并在近年来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得到了极 大的体现 。由西方社会所主导的消费文化取向利用 资本与媒介的强权控制并创造了各种跨越民族 、文
城市发展研究 16 卷 2009 年 6 期 Urban Studies Vol.16 No .6 2009
1 13
保护与更新
王婷婷等 :文化导向的 城市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个批判性的视角
化差别的共性消费需求 。 法国学者鲍德里亚[ 2] 认为 , 当今社会中的物品
己经不仅仅因为其实用性而被消费 , 而由其带来的 附加价值 、“物”与“物”的差异性 ———即符号性(红色 的可口可乐和黄色的麦当劳标识), 也已经成为“物” 被消费的主要目标 。 消费不再只是一种满足物质欲 求的简单行为 , 而且成为了社会与空间关系建构过 程中的某种特殊动因 , 同时也是保证资本主义社会 再生产的途径, 被符号化了的所谓消费空间 (Consumer Space)也因而 大规模出现 。 正如鲍 曼[ 3] 所认为的 , 进入消费社会后“城市空间萎缩 , 传统的 公众场所渐渐为消费场所代替” , 纯粹的公共场所越 来越 需要 被披以“ 文 化”的 符号 并进 入商 业运 作的 领 域 , 似乎才能得以生命的延续和再生 。
【文章编号】1006-3862(2009)06 -0113-06
保护与更新
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 :一个批判性的视角
王婷婷 张京祥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 江苏 南京 , 210093)
【摘要】以文化推动城市复兴是现今世界盛行的发展策略 , 但是这种文化导向的发展策略 却并不是 城市复兴的“ 万能 钥匙” , 在 实施过程中不仅对城市经济 、社会的发展与空间塑造产 生了许多问题 , 而且也给 文化的发展 造成了变 异和危机 。 通 过一个批 判性的视角 , 对文化引导的城市复兴策略失效 性进行了分析 , 以期为中国当前的城市复兴实践呈现 一个冷静的思考 。 【关键词】城市复兴 ;文化导向 ;批判 ;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TU9 84 【文献标识码】A
从古希腊的几何学到近代的笛卡儿体系 , 空间 都被看作是一个没有差别的物理存在 , 空间在以往 被当成是僵死的 、刻板的 、非辨证的和静止的东西 , 即使在 1980 年代以前的许多建筑师与规划师眼中 , 空间也仅仅被看成是一个容器和平台[ 4] 。 然而 1980 年代 以 后 , 空 间 的 社 会 属 性 被 Lefebvre 、Soja 、 Foucault 、Castells 等人深刻 地揭示出来 :“空间就是 社会”[ 5] , 空间既不是具有自主性建构与转变法则的 独立结构 , 也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延伸出来的阶级结 构的表现 , 而就是一般生产关系的一部分 。 空间不 是社会关系演变的容器 , 而是社会的产物 , 空间还反 映和反作用于社会[ 6] 。 Soja[ 7] 进一步区分了空间性
王婷婷等 :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 :一个批判性的视角
保护与更新
市复兴地区 , 以艺术家为代表的文化精英成为了这 场运动的领军人物和原动力 , 并有效地带动了附近 城市空间的绅士化改造 。 当我们沉醉于这种对物质 空间 “时尚” 、“ 品位”的成功改造赞许的时候 , 我们 是否想到过 , 作为城市社会主体的大众 , 是否同样享 受到这场“文化造城运动”的硕果了呢 ?
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运动尤其青睐对旗舰类文 化项目和文化消费空间的营建 , 这对于城市特定地 区塑造自身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符号意义 。 在许多地 方 , 例如上海的 M50 、北京的 798 、南京的 1865 等城
1 14
城市发展研究 16 卷 2009 年 6 期 Urban Studies Vol.16 No .6 2009
在很多地方 , 打着文化型城市复兴旗号的客观 结果常常演变成了一场“驱贫引富”的绅士化运动 。 旧城通过“文化再造” 、空间再造带来了周边地价的 迅速攀升 , 原来居于旧城这些衰败地区的居民几乎 都没有能力回迁 , 而高收入的阶层却通过这个市场 分异的力量占据了这些新的时尚文化地区 , 在城市 中造成新的“富人区” , 这就是近年来发生在中国许 多城市中的“绅士化”现象 。例如 , 上海 M50“文化街 区”周边的住宅价格都在 15000 元 m2 以上 , 日租金 也从 2000 年的 0.3 元 m2 -0.4 元 m2 涨到 2006 年 的 3 元 m2 。在实现了复兴的地区 , 大量标榜“ 小资 情调”的生活方式和场所 , 诸如酒吧 、咖啡厅 、时尚精 品店等充斥其中 , 作为城市新贵们进行文化消遣的 地方 , 其与城市真正的大众消费能力之间出现了巨 大的脱节 。 如 2007 年上海城市居民月人均可支配 收入仅为 1968 元[ 9] , 而据有关商业资料统计[ 10] , 上 海新天地的餐饮业(不含酒吧)人均消费就高达 200 元 , 约占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 10 。
1 引言
1990 年代以来 ,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 , 一方面城市为了在流动资本的世界中捕捉到更多的 发展机会 , 另一方面是全球化引发的现代消费文化 跨地域渗透和蔓延 , 在西方国家以及许多快速成长 的发展中国家中 , 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过程被 越来越多地强调 。其实这种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过 程早在 1980 年代西方国家的再城市化过程中就已 经出现 , 但是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地影响全球诸 多文化背景 、经济背景 、制度背景完全不同的城市 。 文化或者被贴上文化标签的各种媒介都已经成为当 今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本 , 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城 市建设 、营销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 毫无疑问 , 文化导 向的城市复兴在改变城市形象 、提升城市竞争力和 吸引力 、激发城市活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 近 年来欧洲城市每年都要评比“ 欧洲文化之都” , 许多 城市正是借此大大推进了城市复兴的过程 , 格拉斯 哥 、鹿特丹等都是通过文化营销活动成功地使之转 型为具有活力的文化城市 。 总之 , 文化要素已经成 为全球化时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新塑造城市 生活的手段[ 1] 。
全球化时代消费文化借助于各种可能的城市空
间实现了符号化 , 在消费型社会里消费逻辑开始控 制并主动去创造各种消费需求 , 并强有力地控制了 城市空间的改造和再创造 , 尤其是 1970 年代后与西 方城市的内城复兴相契合 , 1960 年代 纽约苏荷区 、 1980 年代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复兴 、旧金山渔人码 头的复兴 、伦敦道克兰地区的再生等 , 都使得那些过 去无人问津的历史衰败地区和棕地摇身一变 , 而成 为现代甚至是前卫文化消费空间的杰出地点 。近年 来中国许多城市的楼盘 、高尚住区被贴上“地中海风 情” 、“加州风韵” 、“威尼斯水景”等标签 , 其本身就是 一个典型的消费空间 符号 。 各种各样 新的 MALL 、 LOFT 、SOHO 、创意产业园等作为全球化的资本与文 化符号 , 也被引入到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复兴工程中 去 , 创造了另一种典型的城市消费空间 。 2.2 城市空间的生产
面对全球化世界中的激烈竞争 , 城市都期望通 过推动以文化为旗帜的城市复兴来刺激城市经济的
发展 、锻造城市的品牌 , 而由于政府公共财政有限 , 其在实践中必然需要通过市场化的经济运作作为媒 介来实现 。 然而经济 活动 、商业 资本本身的“趋利
这场由时代精英文化 、时尚文化领衔的“文化造 城运动” , 宣扬着“塑造城市品味” , 使相关地区的景 观获得整修及美化 , 衰败的经济得以复苏和发展 , 但 是却使这些被复兴的城市空间越来越成为富人和城
市新贵们的天堂 , 让更多的普通市民产生了社会地 位的失衡感和文化认同的危机 。文化导向的城市复 兴 , 其最终结果演变成为一场政府和私人投资者联 盟合作的“经济游戏” , 却剥夺了普通公众的话语权 和居住权 , 失去了必须的社会公平性 。 许多以全球 化文化符号为载体的城市空间复兴工程 , 粗暴地隔 断了城市传统社会文化的脉络 , 这些地区的社会特 性 、文化基因不得不因居民阶层结构的变化而改变 。 3.2 趋利型的复兴方式导致城市多样性丢失
2000 年以来 , 随着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和城市 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 中国许多城市也积极实施了文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No .40871077), 教育部“ 新世 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 -07 -0432)。
化导向的城市复兴策略 , 上海的新天地 、北京的奥运 会工程 、广州老白云机场地区的再开发 、南京的老城 南改造等都是著名的案例 。 许多古老或年轻的中国 城市 , 都在高举着文化的旗帜大力推动城市景观 、功 能与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 , “文化”成为一种既高雅 、 又时尚的标签 , 既具象 、又可无限想象的空间 , 既有 品位 、又能创造实际经济价值的载体 , 受到了中国城 市政府 、开发商与市民的共同垂青 , 这似乎是一个各 方多赢的城市复兴工程 。 然而 , 这些成功在某种意 义上讲 , 更是政府政绩的成功 、开发商投资的成功 、 城市形象的成功 , 在这些成功“神话”的背后 , 是否还 有许多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深入研究的方面 ? 本文 将着重就这种文化导向型的城市复兴进行一个批判 性的检讨 。
3 文 化是否真的催生了城市复兴
1970 年代最早在美国兴起了以文化推动城市 复兴的发展策略 , 并随后影响到欧洲等更多的国家 。 毫无疑问 , 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在世界各地取得了 很多成功的案例 , 而这种成功往往是同时实现了城 市面貌巨大改变与商业运作的双重目标 。 文化作为 社会 矛盾 与冲 突的“ 调 节 剂” 和 城 市 经 济 发展 的 “ 促 进剂”的作用 , 使得它在城市复兴运动中发挥了积极 的作用 。 但是 , 不容忽视的是 , 伴随这种以文化为主 题的营销型城市复兴 也带来了很多值得深思 的问 题 , 正如 Zukin[ 8] 所质疑的那样 :在文化成为商业资 本的今天 , 我们的城市将是属于“ 谁的城市” ? 代表 着“谁的文化” ? 3.1 绅士化复兴导致的空间公正失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