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区域经济综合竞争
力评价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贵州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
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摘要: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指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占有资源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总和。

本课题通过建立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从31个省(区、市)经济数据出发,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的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对比分析,探讨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从中寻求贵州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及其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更有效途径,本课题研究成果对于各市(州、地)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
1.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在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梯性。

但我国各区域以及各省区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竞争日趋激烈。

通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充分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变化发展规律,找准贵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现实环境,对省委、省政府和地方党委、政府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掌握区域经济竞争的主动权,实现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仅凭市场“看不见的手”自行调控是不够的,也是很危险的。

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自行调控为主是
必需的,但政府部门“看得到的手”进行适当调控、监测、预警和修正也很重要。

政府部门凭什么来干预经济发展凭什么来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有力保障对本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客观准确的评价判断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很好地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只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过去和现在有充分的评价判断,了解经济发展规律,把握经济发展方向,才能对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提高发展效率。

经济是动态的,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特别是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冲击,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大大增加,全球经济活动变得更加起伏不定。

通过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使各区域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有针对性地制定克服不利影响因素、培育和形成竞争优势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举措。

面对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迫切要求区域经济战略决策者通过对本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趋势的研究,及时制定引导区域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规划和对策,从而在未来区域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以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品为代表的东部经济深化发展;以生态环保、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代表的西部经济也呈现出良好发展格局;中部地区凭借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拓展西部发展空间和市场的有利条件,实现快速发展。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区域之间相互融合、抱团发展、形成强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已悄然兴起。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大背景下,国务院一年之内批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十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这已充分说明,区域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本课题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对贵州在未来发展中怎样去借助区域之间相互融合、抱团发展的新兴发展模式,不断提升贵州经济发展竞争力,实现贵州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贵州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课题,对准确把握贵州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整体竞争力,为省委、省政府对贵州经济发展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基础性信息。

2.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
我国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涉及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涵、理论基础、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对于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概念、评价指标等基本问题认识还不够清晰。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概念
对于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本课题研究认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它区域相对比所具有的当前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以及凝聚各种经济要素,在未来相对较长一段时间内实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的总和。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包涵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环境和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区域内经济的活力与效率,政策与体制环境,居住环境与吸引力,资源集散与配置能力,教育、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等是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五大方面。

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发展水平是对五大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三大核心。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在近年来做了大量的研究创新,但从理论到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

许多研究人员把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国际竞争力理论”和美国波特教授的“产业竞争理论”作
为综合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上述理论引入到国内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等领域,并在结合国内实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研究架构,但许多研究只是对各区域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算,最终形成一个先后排名。

这虽然找到了各区域目前经济发展情况,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协调性的综合排名,但综合排名只是简单地反映各区域的总体情况,不能具体地从各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的不同,人文地理的差异,产业优势的不同,发展思想和战略重点的不同等方面对各区域开展深入分析。

为此,本课题借鉴各类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模型,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算,找出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再深入分析研究当前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个性,以期从中探寻出贵州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模型
2.3.1理论模型:在借鉴波特模型和IMD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多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想,我们提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理论模型。

用公式表示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经济发展水平
+可持续发展潜力
+协调发展水平
其中,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发展水平
+生态环境状况
可持续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潜力
+社会发展潜力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协调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
+城乡发展协调程度
2.3.2指标体系说明: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发展水平等评价三大核心中: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包含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评价指标;社会发展水平主要包含城镇登记失业率、每万人专利授权数、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城镇人口比重、铁路营业里程和等级公路里程等评价指标;生态环境水平主要包含森林覆盖率、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等评价指标;经济发展潜力主要包含GDP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万元GDP能源消耗等评价指标;社会发展潜力主要包含人口自然增长率、R&D经费占GDP比重、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等评价指标;生态承载能力主要包含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对外开放水平主要根据外贸依存度指标进行评价;城乡协调发展主要根据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进行评价。

(具体见表1)
表1: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3.3评价方法:
(1)理论分析法。

构建指标体系,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理论、生态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理论进行科学分析,熟悉统计指标,明确各统计指标的含义及表征功能,建立评价体系框架。

这种方法贯穿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整个过程。

(2)相关数理统计方法。

本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综合指数法,首先应用频度统计法和相关统计分析法构建和筛选评价指标,其次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
重,再次采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运用综合加权法计算综合总指数。

2.3.4综合评价指数计算步骤:
2.3.4.1具体计算步骤:
第一步: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考虑到各指标的性质、量纲不同,难于进行优劣评定,采用功效系数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利用功效系数法对多指标进行综合性处理,首先是给系统中的每个指标规定两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最大值),另一个是不允许值(最小值);然后计算各指标的功效系数;再依据这些单项功效系数,用加权平均法得到平均数,公式如下:
Yi={[xi-x(s)i]/x(h)i-x(s)i}×40+60
式中:xi是统计指标的实际观测值;
Yi是对应于xi的评价分数值;
x(s)i为第i个指标的不允许值(最小值);
x(h)i为第i个指标的满意值(最大值)。

第二步:对各层指标赋权。

第三步:逆向逐层汇总。

计算评价要素层和最高层的得分值。


第四步:根据计算结果,按分值对区域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序。


第五步:计算结果评价。

2.3.4.2标准化处理公式的确定:
上述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
Yi={[xi-x(s)i]/x(h)i-x(s)i}×40+60
是将指标数据转化为取值范围在60至100之间的无纲量数据的计算公式。

60表示将有量纲数据转化为无量纲数据后的最小评价值,40表示经过无量纲处理后评价值之间的最大差异值。

无量纲化处理后的评价值反映同一指标内部各数据之间的差异,最小评价值和最大评价差异值之和为100,如果确定的最小评价值越大,最大评价差异值就会越小。

反之,如果确定的最小评价值越小,最大评价差异值就越大。

确定不同的最小评价值和最大评价差异值只能改变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评价值之间的绝对量差距,但不会改变各评价值之间的排序,也就是说不会改变无量纲化处理后的评价值的内部结构。

因此,最小评价值和最大评价差异值的确定并不影响最终评估指标体系中各地区计算结果的排名。

最小评价值确定为60,将人们感观上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合格”或“及格”与我国各省(区、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实际相一致。

在国际国内及贵州省内众多同类课题研究中,也普遍采用了上述公式,最小评价值确定为60,最大评价差异值确定为40。

本课题计算公式中最小评价值和最大评价差异值的确定符合众多同类研究采用的方法。

因此,根据国际国内及贵州省内同类课题研究成果,结合本课题研究具体实际,经课题组深入分析后认为:在将有量纲数据转化为无量纲时,将其计算公式的最小评价值确定为60,将同一指标数据之间的最大评价差异值确定为40,是符合贵州具体实际的,方法可行、计算结果可靠。

2.3.4.1评价指标赋权:
指标权重是指各个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反映,以百分数表示。

如何根据评价对象系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对评价结果的合理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根据贵州经济社
会发展实际,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的优点,本课题选择AHP作为评价指标赋权的方法。

本课题组邀请了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根据评价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逐层对各个指标两两之间采用1~9标度法进行相对重要的判断,通过专家定性的判断分析,确定指标间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比值,进而建立比较判断矩阵。

在此基础上再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各个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对应指标的权重。

在计算出各个指标的单排序权值后,按照层次结构自上而下逐层与所对应的上层指标权值进行加权,计算出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层的层次总排序权值,最终得出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图层次分析的操作程序所示)。

层次分析的操作程序
3.全国各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
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综合竞争力评价
根据上述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我们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各区域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的不同,人文地理的差异,产业优势的不同,发展思想和战略重点导致了综合排名的较大差异。

但我们发现在各区域内部,各省城经济发展虽然同样存在个性化差异,但总体来看又具有许多共性和一般性规律,值得深入分析研究。

建国之初,我国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

改革开放后,我国按照效率优先原则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并提出“梯度推移”战略构想,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沿海的区位优势和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吸引外资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从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大大促进其经济发展,并成为我国较先发展起来的地区。

21世纪初,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已经较大。

为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对加快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3.1.1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0个省市。

面积为169.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7.69%;人口达48443万,占全国的%(全国人口中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外向型经济特色比较明显。

从东部10省(市)现实发展情况看,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率先发展战略,给予东部省市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东部地区快速成为的“隆起”地带。

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唐经济区,以深圳、广州和香港为核心的珠三角经济区,以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福建沿海经济区。

东部地区加速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截至2009年底,东部10省市GDP总量达194671亿元,占全国(为便于分析比较,全国数均用31个省区市合计数,下同)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1059亿元,占全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9471亿美元,占全国的%。

东部
地区凭借其地理优势,二、三产业在外向型经济的强力推动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根据2008年数据测算),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其他地区中排名第一,综合评价分值高达分,分别比中部、西部、和东北部高个、个和个百分点。

全国31个省(区、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前6位都在东部。

评价测算结果充分表明目前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值为,分别比中部、西部、和东北部高个、个和8个百分点;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分值,分别比中部、西部、和东北部高个、个和个百分点;可持续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分值为分,分别比中部和西部地区高个和个百分点,比东北部地区低个百分点。

但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好,整体基数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引擎”的状况不太可能发生逆转。

(具体数据见表3)
表3:东部地区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
3.1.2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6省,均属不沿边、不沿海的内陆省份,相互毗邻。

6省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009年末人口总数亿,占全国的27%;2009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70137亿元,占全国的%。

从中部6省现实发展情况看,农业总体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于西部地区,工业基础扎实。

现代服务业在工农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得以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部6省形成了以铁路、公路和水运航空等多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网。

铁路纵横交错,营运里程达万公里,占全国的%。

公路蛛网密布,通车里程达35.3万公里,占全国的%。

境内水运通航里程达万公里,占全国的%。

境内民航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及港、澳、台地区,部分机场还开通了国际航线。

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加快,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工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加快了整合提升步伐,工程机械、电动机车、数控系统等装备制造业产业快速发展。

中部地区资金、土地、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加快流向现代工业部门,增强了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

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中部地区综合分值为分,低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个百分点。

(具体数据见表4)
3.1.3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2个省区市,土地面积达6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010年总人口亿人,占全国总人口%。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和东北地区。

从西部12省(区、市)现实发展情况看,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了宽广平台。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西部各省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坚持重点突破,加大力度推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积极推进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发展,使其成为带动西部发展的增长极。

内蒙古把发展以煤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促进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向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延伸。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

2009年西部地区GDP总量达亿元,占全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662亿元,占全国的%,比 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地区地方财政收入5159亿元,占全国的1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铁路通车里程达29535公里(08年数据,下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6456公里。

纵观西部经济发展
现状,以成渝经济区和泛珠江三角区为代表的区域化、一体化经济发展格局逐步显现。

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西部地区分值最低,仅为分。

其中,经济发展协调性综合评价分值为分,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区域,分别比东部、中部和东北部低个、个和个百分点。

值得庆幸的是,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分值与其他区域差距不大,说明未来发展潜力在不断增强。

(具体数据见表5)
3.1.4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主要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在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规划中,还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

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亿。

从东北部现实发展情况看,在国家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

企业技术进步成效显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2009年底,东北三省GDP总量达30557亿元,占全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172 亿元,占全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909亿美元,占全国的%。

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东北地区综合竞争力分值为分,仅低于东部地区。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综合评价分值为,高于其他区域。

充分说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在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发展措施的推动下不断得到加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得以不断加快,东北地区未来发展后劲十足。

(具体数据见表6)
各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趋势评价
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实质是市场经济大分工导致的差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不仅全国四大经济区域呈现产业发展的明显区域性,区域内部各省由于产业重点、资源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又使得省域经济发展呈现差异化。

而各省内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同样也在社会化大分工的趋势下形成较大差异。

为此,通过对各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