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布现状及近年来的转移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布现状及近年来的转移趋势
黄艳,徐维祥,朱剑,张志纲
(浙江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摘要:了解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布现状以及它们近年来的集聚、扩散趋势,有助于各地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本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全国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同时,也有助于各地企业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趋势;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09)09-0098-04
一、引言
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路程,而此时,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也正在进行着飞速的分散化和跨越国界的地理扩散,离岸外包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廉价土地和劳动力,跨国公司在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廉价的电子产品等产业进行了外包活动,进而在其母国发展生产者服务业,控制了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这一轮外包活动,加上我国本地企业家群体的活力、本地劳动分工的发展和本国巨大的市场推动等因素,促使我国80年代以来中低档服装、鞋类、消费电子产品等产品制造在东部沿海一带的集群形成。

现在,距离改革开放之初已经整整30年了,发达国家早已开始了新一轮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地理扩散,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一带也早已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2006年,东部沿海六省市的GDP 占全国GDP的比例达49.2%。

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级阶段,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技术含量较低,长期以其产品低价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各制造业在东部沿海的进一步集聚,集群优势效应并没有进一步增加,相反地,过度集聚带来的成本增加压力逐步削弱了产品的区域竞争优势或是国际竞争优势,各个企业纷纷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同时,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盲目地仿效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完全忽略了本地的自有优势,产业分布不合理,造成了极大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因而,各地政府开始出台各种相关政策,调整其产业结构,结合本地资源、淘汰相对劣势产业从而空出空间集中发展优势产业,实现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因此,了解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布现状以及它们近年来的集聚、扩散趋势,有助于各地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本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全国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同时,也有助于各地企业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界定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

从单位劳动力所使用的技术装备等固定资金量的多少看,固定资产与劳动力匹配比例低,资金量少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的比重大小看,比重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资本的有机构成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上这些都是定性的描述,而没有定量的分析,这里将引入劳动-资本系数这一概念来界定我国制造业中的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用I 表示i产业的劳动-资本系数,L 表示i产业的劳动力(从业人员),C 表示i产业的固定资产,则产业的劳动-资本系数可表示为:
I =L / C (1)
劳动-资本系数I 越大,劳动密集型程度越高,资金技术密集程度业就越低;反之,I 越小,劳动密集型程度越低,资金技术密集程度也就越高。

根据公式(1)分析2005年我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数据,可得到各行业的劳动-资本系数情况,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知道的我国目前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表1所示):
表1:
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由《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5)》整理计算所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tjsj/ndsj/2006/indexch.htm;上表没有包括工艺品制造业及其他制造业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三、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扩散趋势
测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很多,目前较为常用的是区位基尼系数。

洛伦茨(M·Lorenz)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时,创造了洛伦茨曲线。

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提出了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

Keebleetc(1986)将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用于测量产业在空间上分布的均衡性。

克鲁格曼(1991)计算了美国3位数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

Amiti(1997)计算了EU10国的3位数27个行业及5国65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以检验EU国家在1968-1990年期间的工业是否更为集中了。

我国的学者梁琦(2003)计算了中国工业的24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值,分析了产业集聚现象。

白重恩等人(2004)在分析中国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上也将区位基尼系数作为衡量产业集中度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指标。

区位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G =(1)
其中,G 代表i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n代表所观测的地区总数;S 和S 分别是j地区和k地区i
行业在全国所占的份额;是各地区i行业在全国所占份额的平均值。

G 的取值范围是0到1,其取值越大,表明该行业的集聚程度越高,空间分布越不均匀;反之,其取值越小,表明该行业的集聚程度越低,空间
分布越均匀。

同时,在一定时间内,区位基尼系数的上升意味着产业集中度的上升,而基尼系数的变小则意味着产业扩散。

本文运用(1)式计算了上述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2003~2007年的区位基尼系数,采用的是当年价格的工业总产值指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国研网,由于西藏自治区的数据缺失较多,所以处理数据时,均不包括西藏自治区的。

10个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区位基尼系数计算结果见图2,其中,专业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因为变化较大,为了图形的整体效果,故没有将其在图中标示出来,其基尼系数从2003年到2007年分别为:0.7205、0.6023、0.4589、0.3607、0.2680。

图2
从图2可以看出,这10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均在0.3以上,在全国范围内的地区分布都较为集中,特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2003年的基尼系数高达0.7205,集聚程度较高。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幅度较大,从2003年的0.7205一直降到2007年的0.2680,扩散程度较大;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经过了上升-下降的过程,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则经过了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过程,但相比2007年和2003年这两年的数据,这几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整体上还是处于下降趋势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革制品业以及纺织业总体上在上升,但上升势头已有所减缓。

总体上来看,经过3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集聚程度较高,极大地推动了集聚地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国际新形势的出现,为了调整产业结构顺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产业中的绝大部分已开始出现向次发展地区扩散的现象。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产业扩散的趋势和动向,本文接着计算了各省市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并计算了2007年和2003年的比例差值,便于观察各行业在各省市的发展增减情况,而且采用相对量的变化指标比采用绝对量指标更为合理科学,剔除了经济总量变动的影响。

表3分别列出了10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从2003年到2007年变动幅度(增加或减少)占前8位的各个省市:
表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