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讲座
张少华
一、简要介绍旧版科学课标
我手里拿的这本科学课程标准是2001版的,到现在已使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对科学课程标准的历程进行一下回顾,以前叫教学大纲,课程也不叫科学,而是叫自然,后来改叫科学。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科学教学改革的新篇章。2004年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组,对颁布的课标进行修订。2006年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重新对各科标准进行修订。2011年教育部组织课程专家组与课标修订组成员讨论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第八稿。目前还处于修订阶段,我们所使用的还是2001版的课标。所以我只能以2001版的科学课程标准来介绍,因为它是最原始的课标,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叫课程目标,第三个部分是标准的主体部分,它叫做内容标准;第四个部分是课程实施建议,最后是附录。
第一部分:前言,简要地说明了标准产生的背景、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教学基本理念以及设计思路。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规定了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何谓“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科学素养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接下来再说说,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共有6条。第一条是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的是对象问题。在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面,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搞不好的话,我们小学的科学课程在小学里经常会被挤掉了。哪个语文、数学老师来要课,一要就要到了。而且很多地方因为条件问题,它就不开这门课,所以很多地方把科学课叫做“精英式”。科学嘛!少部分人学的东西。所以我们特别要强调科学这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管他的性别、天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及地区方面的差异如何,都应该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反对这种“精英式”的科学教育。我们很多学校里面那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实验器材都没有,老师就是在黑板上做实验。我国的科学教育,怎么谈得上科学教育呢?
第二个理念是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解决的是学生观的问题。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问题是我们的老师怎么去呵护它,怎么去发展它。
第三条理念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解决的是学习方式问题。知识不是给予的,知识是生成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点在世界各地的取向是一样的。强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
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间,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他可以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可以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可能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当然也可以获取科学知识,并且可以领悟科学的本质。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第四个理念是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解决的是内容选择问题。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内容,并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第五个方面,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解决的是课程资源问题。这种开放性表现在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与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
最后一点是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解决的是评价问题。在评价方面,科学课程应该能够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也应该能够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针对科学素养内涵的多样性,我们评价的指标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
以上这是第一个部分,即《标准》的前言部分。简单介绍了一下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第二个部分是课程目标,分总的目标和分目标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总的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
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这是总目标,然后分解成三块,一个是科学探究方面,一个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还有一个是科学知识方面。
上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源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因此,在实践中,各分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
第三部分是内容标准,也是整个标准中的主体、核心部分,它是总目标进一步的具体化。内容标准划分为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这一次标准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不再详细地规定各年级的孩子应该学什么,而是把3—6年级的科学课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内容标准上所表述的基本上是小学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
下面我分别简单介绍一下每个标准。第一个部分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在编排上我们用了很多这样的框图,科学探究这个分目标包括两个子目标。一个是“认识科学探究”,一个是“过程与方法”。对“认识科学探究”来说,指的是科学探究包含哪些东西,为什么要有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又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预测,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操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
对于“认识科学探究”,我们过于强调了探究的方式、方法,我觉得现在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他应该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