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结构分析_贸易品的技术分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

樊 纲 关志雄 姚枝仲

内容提要:对国际贸易结构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已经充分揭示了技术在贸易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如何识别贸易品的技术差异,如何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状况,进而如何从技术分布来分析贸易结构等,目前还没有非常成熟的方法。本文试图通过完善关志雄(2002)在这方面的努力来提供基于贸易品技术分布的贸易结构分析法。本文用显示技术附加值赋值原理作为识别贸易品技术附加值高低的理论基础,然后根据这一原理提供了具体的赋值方法,并提出了四种基于贸易品技术分布的贸易结构分析方法,分别是:竞争互补指数、竞争压力指数、技术高度曲线和贸易品高低技术分类分析法。最后,本文用上述方法分析了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

关键词:贸易结构 附加值 技术分布

一、引 言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实际上就是对贸易模式(trade pattern)的分析,这是国际贸易理论和经验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和规模经济等都是用于描述贸易模式决定因素的关键词。上述关键词的顺序也代表了两百多年以来贸易理论家对贸易模式决定力量的理论认识发展过程。自从里昂惕夫(Leontief,1953)对美国贸易结构进行经验分析并得出后来被称之为 里昂惕夫悖论 (Leontief paradox)的结论以来,对现实中贸易结构的经验分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其目的主要是考察现实中的贸易结构是否符合理论上的贸易结构,尤其是是否符合要素禀赋理论所揭示的贸易模式。这些经验研究推动了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精炼与发展,也推动了以规模经济为主要基础的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也揭示了技术在决定国际贸易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并推动了有关技术与贸易的理论研究。但是,这些经验研究主要用于证伪理论的目的,因而并不能对一国的贸易结构或贸易产品的分布给出一个完整的图景,尤其是不能对贸易产品的技术结构和技术分布的整体状况提供明确的答案。

另外,在讨论中国的贸易结构时,贸易品的附加值是一个经常被涉及的问题。较普遍的认识是中国的出口品主要是低附加值产品。即使在贸易分类统计中可以看到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据了很大比例,中国在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也被认为主要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阶段。诚然,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过去一、二十年中,贸易品的技术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已经从以原料为主的出口国转变为了以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国,同时,制成品的技术层次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甚至出现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产品。但是,中国贸易品的技术结构或者附加值结构到底总体上处于一种什么状况?与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一种什么地位?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方法可以描述或者抓住贸易品技术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然,现有的关于高新技术的贸易统计和

* 樊纲,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35,电子信箱:fangang@;关志雄,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邮政编码:100732,电子信箱:s kan@;姚枝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电子信箱:yaozhz h@vip.si na. co m。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意见。

各种贸易品的分类统计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两个方面都需要一个有关贸易品技术结构的分析方法。尤其是需要一个识别哪种产品是高技术产品、哪种产品是低技术产品的方法,或者需要一个给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赋值的方法。关志雄(2002)首先提出了一种这样的方法,并用于分析中国和部分亚洲国家的贸易关系。但是,关志雄的方法在理论基础上还比较薄弱,其计算结果也可能出现偏差。

本文以关志雄的方法为基础,试图在理论上完善产品技术附加值的赋值原理,并在方法上克服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从而提供一种较为完善的贸易品技术结构经验分析方法,并将这一方法用于分析中国的贸易品技术分布状况。

二、文献回顾

对国际贸易结构进行经验分析的努力最初主要集中于刻画食品原材料和制成品之间的国际交易。其方法主要是对贸易品进行分类,然后考察各国各类贸易品的进口、出口以及贸易平衡状况,从而判断一国是否在总体上或对某一个其他国家是某一类产品(如制成品)的净出口或净进口国(Hirschman,1943)。这一方法一直是国际贸易结构经验分析的基础。例如,Moore(1985)在总结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贸易结构的变化时仍然采用这一方法。而且,直到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这一结构分析方法的身影(W TO,2005)。当然,这一方法也处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商品的分类越来越详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SI TC 和HS 两个分类系统已经分别在5位码和6位码上实现了国际协调。部分国家已经将HS 按照10位码进行统计。另外,依据上述方法也开发出一些指数来衡

量一个国家在某个产品类别上的专业化状况。

但是,上述方法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这些结构分析方法不能对贸易理论进行证伪,因而越来越难以满足贸易理论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考察到底是哪些因素在驱动国际贸易。二是世界贸易结

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产业内贸易甚至产品内贸易大量出现。 第二个变化是

制成品之间的贸易已经占据主要地位,而制成品之间的差别可能主要不是资源和生产要素上的差别,而主要是技术的差别。简单的分类统计和贸易余额分析已经抓不住贸易结构的这些变化。三是虽然贸易统计的分类越来越细致,但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法来综合利用这些更加丰富的信息。最终呈现出来的贸易分析报告仍然只能依据大类进行说明(W TO,2005)。

为了考察现实中的贸易结构是否符合理论所预示的结论,里昂惕夫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Leontief,1953)。里昂惕夫的研究激发了大量关于贸易模式的理论和经验分析的讨论。其中最重要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认识到了商品的贸易结构等同于要素的贸易结构,从而可以将两要素模型扩展到多要素模型进行经验分析(Vanek,1968)。这样,可以在贸易结构分析中纳入除资本和劳动以外的更多的生产要素。二是在方法上用贸易品生产中所使用的要素结构(factor content)和实际的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进行比较来判断现实贸易结构是否符合要素禀赋理论。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这两者应该是一致的。三是在结论上认识到了国家间的技术差异在解释贸易结构中的重要性(Helpman,1999)。

Trefler(1995)是上述进展中最近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利用上述方法和一个包含33个国家

(地区)和9个投入要素的数据库进行了严格分析。 Trefler 揭示了在各国使用相同的技术结构时,

其数据库能说明3 4的世界出口额和近80%的世界收入。

Grubel and Lloyd(1975)用进出口的贸易重叠程度设计了一个产业内贸易指数,并得出很多国家存在较大程度的产业内贸易的结论。Helpman and Krugman(1985)等以规模经济和市场不完全为基础发展出了 新贸易理论 以解释产业内贸易。

如贸易专业化指数TSI 。其中某国某种产品的TSI 为该国该种产品的(出口-进口) (出口+进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