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文中的断句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文中的断句方法

内容摘要:从接触古文开始,古文断句一直成为考试中一个令人头疼的部分,也许是因为古人的语言和现在大相径庭,也许是因为学习古文断句很枯燥,所以

一直不得要领,其实仔细去看那些古文,会发现古文断句也是有方法可循

的,以下就是我对古文断句方法的浅谈。

关键字:断句法词汇语序修辞

断句即句读。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古文首先要识字、断句。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句读规律,才能真正读懂古文。韩愈《师说》曰:“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在读古文时学会点标点,分好句段。断句是学习古文的一项基本功,“明句读”之先必已“晓其义”也。

那么如何去“明句读”成为了一个问题,有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确实是从根本上去掌握断句的一种方法,强调多读,并且边读边理解,那么文章的意思都融会贯通了,断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但是现在的我们要用反复咀嚼的方式去“习其句读”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其实断句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古文中的词的用法、分类,句式特点和语序修辞等方面去探索,也是断好古文句子的一种快捷和准确的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文中名词(代词)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这也就为古文断句提供了方便,因此,找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尤其是反复出现的名词,对断句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在古文中常出现的名词有:人名、地名、事物名、国名、官职名、朝代名、时间名等,这些名词在句中一般做主语或宾语,若是做主语,在这个名词的前面断开,做宾语则在名词后面断开,句中常做主语或宾语的代词有:吾、余、予、我、尔、汝(女)、若、公、

卿、君、子、妾、臣、寡人、彼、此、或等。同样,根据代词所做具体成分判断如何点断。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古文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有时是可以做谓语的,最常见的是在判断句中,如:刘备,天下枭雄。另外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在古文中常活用做状语,这时要准确把握其所在位置。

二、动词断句法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句子的核心部分是谓语,这一点古文和现代汉语也是相同的,而谓语又多由动词充当,所以抓住谓语动词,根据谓语动词的位置及前后词语关系进行巧妙推断,就能大大提高断句的准确率。在文言文中,表对话的动词也是很好的断句提示,这些动词有:曰、云、对曰、问等。“曰”、“云”表对话时直接在其后断开,但要注意“曰”是多义词,当其不表对话时后面是不能断的,如:老而无妻曰鳏。表对话的“问”后是要接问的对象的,所以要在其问的对象后面才能断,不能直接在“问”后断。

三、虚词断句法

古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

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四、修辞方法断句法

古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古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顶真: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对称: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反复:“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五、对话标志断句法

古文中一些对话的标志词,如“曰”“云”“言”等,也可供断句时参考。两人间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之后就只用“曰”等,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型的文言断句语段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对话双方,进而确定对话内容来断句。如“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此句段为太宗说与太子少师萧瑀的一段话(“朕少好弓……而发矢不直”),其间又有“朕”与“弓工”之间的对话,明确此点后,我们稍作思考,该试题便可初断为:“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六、语序句式断句法

古文中的句式特别是古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而“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古文断句的过程是对古文理解的综合运用的过程,运用以上的方法去断古文,方法更有效也更直观,就不容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