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指标解析及其临床意义
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指标解析及其临床意义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是指在人体凝血系统发生障碍时,引起血液凝结和溶解平衡失调,从而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会引发出血或血栓等问题,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威胁生命。
因此,准确评估和解析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指标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常见的几个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指标,并解析它们的临床意义。
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衡量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PT偏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功能缺陷,以及肝脏疾病或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因子合成不足等原因。
此外,某些药物,如华法林等,也会延长PT。
PT的延长可能会导致凝血功能降低,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用于评估体内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和Ⅱ之间的血栓形成效应。
aPTT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血液稀释等原因。
一些特定的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也会导致aPTT延长。
延长的aPTT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异常,易导致出血问题。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凝血成分,负责血管破损时的血栓形成。
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相反,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PLT的异常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的紊乱,临床医生需要密切关注并评估相关的风险。
4.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反映体内的血栓溶解活性。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的水平较低。
然而,当存在血栓形成的情况下,D-二聚体的水平会升高。
因此,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状态,以及判断血栓溶解的活性。
总结: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指标提供了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依据。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及时准确地解析这些指标的意义,可以帮助他们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异常,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指标的异常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明显的凝血问题,因此,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凝血功能是维持血液在血管内保持液态同时在出血时能迅速形成凝块以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检测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可以帮助医生对出血疾病和血栓相关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本文将对凝血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Ⅶ、Ⅴ、Ⅹ和凝血酶原这些依赖维生素K的因子的活性。
PT延长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缩短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Ⅶ和凝血因子Ⅴ等的活性。
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存在一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疾病。
3.凝血酶时间(TT):TT用来评估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TT延长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4.纤维蛋白原定量(FIB):FIB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指标,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会被凝血酶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凝块。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异常可能提示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可以作为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能暗示存在血栓,而低水平则排除了血栓的可能性。
1.出血疾病的诊断: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一些与出血相关的疾病,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一些血栓相关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会导致凝血功能的改变。
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血栓,并指导相应的治疗。
3.手术和治疗前的评估:在拟进行一些手术或特定治疗前,特别是涉及出血风险的手术,如心脑血管手术、外科手术等,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以便医生做出风险评估和相应的处理。
4.监测抗凝药物治疗: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抗凝药物的疗效,如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以确保其在治疗安全范围内。
凝血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
• 1、广泛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 硬化 。
• 2 、 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 白原的缺乏。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 PT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主要见于: •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 、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服抗凝剂、肝 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APTT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主要见于: • 1、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 • 2、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 者。 • 3、血循环中有抗凝药物存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 抗体等。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APTT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主要见于: • 4、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 、X 减 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 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 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 5、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 正常参考值为0 ~ 5mg/L(0 ~ 5ug/mL)。
• D-二聚体(D-Dimer):
•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中有一种片段称为D-二聚体, 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 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
• 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 的标志。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APTT缩短主要见于: • 1、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 • 2、血小板增多症。 • 3、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 增高等情况;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 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等。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韩智培【期刊名称】《医药与保健》【年(卷),期】2016(024)010【摘要】目的:对应用凝血功能指标监测方式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监测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
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82例,定义为研究组,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资料82例,定义为对照组。
对对照组研究对象、研究组研究对象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5天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五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检测结果。
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两项指标水平在术前、术后一天、术后三天、术后五天均无明显变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一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术前,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1);术后三天明显高于术前,组间有差异(P<0.05),术后五天与术前无差异(P>0.05)。
研究组研究对象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五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应用凝血功能指标监测方式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监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总页数】2页(P188-189)【作者】韩智培【作者单位】450000河南省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相关文献】1.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2.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3.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4.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5.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监测及临床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討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方法128例实施手术的患者为实验组,10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观察实验组术后第1、3、5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等凝血功能指标,并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对。
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天Fib和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3天,Fib和D-dimer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实验组Fib和D-dimer水平已恢复至正常。
两组PT和APTT水平,实验组在术后第1、3、5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术治疗后的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强对其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于防范术后并发症及如何给予抗凝治疗等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手术指医生用医疗器械对患者身体进行切除、缝合等治疗,手术是一种破坏组织完整性,或使完整性受到破坏的组织复原的操作。
目前手术已经成为外科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手术也会引起机体内各个系统会发生不同的生理改变,甚至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手术会创伤破坏凝血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使机体出现高凝状态,可能导致血栓形成[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恢复。
因此,对需要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凝血功能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可能的血栓形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2],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
本文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128例实施手术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10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所有受试者均无凝血系统疾病,且短期内均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类的药物。
2023凝血指标临床意义解读全文
2023凝血指标临床意义解读(全文)0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❶参考值20~40s(注:本文为本实验室参考区间,仅供参考)❷临床意义APTT检测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筛查试验,用于APTT的定量分析和凝血因子恤、IX、XI、X∏的活性分析,还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测。
APTT延长:1 .血友病A、B,凝血因子VI、VΠ缺乏症,血管型血友病(VWD)。
2 .严重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等。
3.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DIC1原发性后期及循环血液中含有FDP∕D-D o4.口服抗凝药,肝素治疗等。
5.循环血液中含有抗凝物质:抗因子恤、IX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APTT缩短:1.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
2.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期高血压、肾病综合征和严重灼伤等。
❸干扰因素1.标本采集管顺序错误,先采集含促凝剂或草酸盐、EDTA.肝素等抗凝剂的采血管;存在部分抽血困难的患者,使用含肝素抗凝的抽血针抽血后注射到柠檬酸钠抗凝管;肝素污染导致APTT延长。
2.标本采集不顺畅导致组织损伤,引起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试管,导致APTT缩短。
3.输液过程中同侧采血,导致APTT延长。
4.采血量过多或过少导致抗凝剂比例变化,导致APTT延长。
«I采血・不足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标本n PT(s)ΛPTT(s)TT(S)Fib(g∕1)采⅛1量<2.0m1标本5717.23±3.1545.64±10.2521.54±5.64 2.68±0.28更新采购合格标本5711.99±1.2528.69±3.1314.92±0.78 3.12±0.43 t 4.8713.19 3.16 3.25P0.0250.0380.0180.042袭2采血■过■对鬟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标本n PT(S)ΛPTT(s)TT(S)Fib(g∕1)采曲盘>2.0m1标本6418.12±4.1540.15±8.6320.87±3.45 2.73±0.17政新采・合格标本6412.31±O.3127.56±7.2515.36±1.27 3.29±0.23 t 3.2720.35 2.49 4.01P0.0410.0290.0330.037图源:参考文献截图5.标本黄疸、脂血可能会对部分检测方法产生影响,导致无法测得或假性升高。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
值 。 方 法 回顾 性 分析 1 经 临 床 手 术证 实 为 阑尾 炎 患 者 的 6例
C T表现 。结果 单 纯阑尾增粗 1 , 例 阑尾 周 围炎性 渗 出 1 2例
( 中 1 例合 并阑尾 粪石 , 例合 并阑尾增粗 ) 其 O 2 ,阑尾 区软组织
手术证实为急性 阑尾炎 , 1 , 6 ; 龄 l 男 0例 女 例 年 4岁 ~ 5岁 , 6 平 均年龄 3 . 72岁。患者 临床表 现为转 移性右 下腹 痛 3例 , 腹 全
痛 8例 , 发热 6 , 例 右下腹压痛反跳痛 2 , 例 恶性呕吐 1 例。
1 检查方法 . 2 采 用 Se e s o tn 1 排 C i n ma i 6 m S o T机 , 厚 层
● 囤船国嘧国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 的临床意义
赵 芳
( 安阳市肿瘤 医院, 河南 安 阳 4 5 0 ) 5 00
【 要 】目的 摘
床 意义。 方法
探 讨手 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 变化的 临
组 16例 , 0 发生深静 脉血栓 1 , 9例 发生率 为 1. %, 79 2组深静 2 脉血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70 5 P 00 ) . ,< .1 。 4
作者简介 : 芳, , 赵 女 本科 , 主治 医师。
E-maUd g hu 9 :on c n1 83@ 1 6.om 2 c
性降解产物 , 其在血浆 中稳定性好 、 敏感性 高 、 特异性强 , 可作
为体内高凝状态 和纤维蛋 白原溶解亢进 的分子标 志物 , 其水 平 升高表明体 内凝血酶生成增多及继发纤溶活性增 高H 。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使用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或进行肝移植等,以改 善肝脏功能,控制疾病进展。
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可以反映肾脏功能,如肾功能不全或尿 毒症等。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 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通过凝血项目检测有 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等可用于诊断血栓性疾病。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等 ,以预防血栓形成或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要点一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有助于诊断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 减少症等。通过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 PT)和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 功能,从而诊断出血性疾病。
总结词
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 平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 纤维蛋白原异常或凝血功能紊乱。
03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的临床意 义
血小板计数与临床意义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和血栓形成风 险的重要指标。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提示骨髓抑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等 疾病;而血小板计数升高则可能预示 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等。
凝固机制。
02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方法
血小板计数
总结词
反映血小板数量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常用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 增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总结词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诊断凝血因子 缺乏或功能障碍。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
常见凝血项目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解读
凝血瀑布学说
激活
XII XIIa
XI XIa
IX IXa PF3 VIIIa Ca++
内源性途径
VII - TF
VIIa - TF
外源性途径
共同途径
II IIa
X Xa PF3 Va Ca++
VIII
V
Fibrinogen Fibrin
Ca++
Ca++
D-Dimer
E
纤维蛋白凝块
纤维蛋白原
D
E
D
纤维蛋白单体 + 纤维蛋白肽
可溶性纤维蛋白 聚合体
FIB
纤维蛋白原在肝脏和巨核细胞内合成半衰期为3-5d含量成人:2-4g/L;新生儿:1.25-3g/L 在过量凝血酶的作用下稀释血浆的凝固时间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有直接关系
FIB临床应用
手术前的筛选试验 诊断 质量缺陷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数量缺陷先天性或获得性 FIB水平升高 炎性综合征糖尿病肥胖血栓性相关性疾病
PT
TT
APTT
XII
XI
IX
VIII
VII
X
V
II
I
APTT
APTT是在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需要的时间用以反应内源性和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因子XIIXIIXVIIIXVII 和I是否异常
PT
TT
APTT
XII
XI
IX
VIII
VII
X
输液同侧采血
凝块
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应用
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应用开展凝血实验对临床各科的疾病诊断具有很大的意义,除了对出血疾病的筛选与诊断外,还用于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疾病(DIC)的实验诊断以及对各种抗凝治疗者的用药指导和预后估计等。
血栓于止血不仅涉及基础医学,且与多个临床学科(包括血液科呼吸消化科心血管科神经科妇产科普通外科)的疾病密切相关;1 所有手术前检查:外科手术(普外、骨外、妇产、五官、心脏等手术)检查病人的出凝血机能,以免术中发生危险。
2 监测抗凝及溶栓治疗:如换瓣手术后、肝素治疗、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香豆素等)减少临床治疗出血发生率。
3 血栓前状态监测:心肌梗塞、静脉血栓。
4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5 先天及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6 各类肝脏疾病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所致的出血倾向7 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所致的出血倾向。
8 动脉粥样硬化。
9 中医活血化淤的诊疗研究。
凝血测试项目的临床意义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延长:>3秒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③口服避孕药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
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
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目的: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选取2013年7-10月在本院实施大手术的50例患者以及5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前以及术后第1、3、5天实施采血,并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监测,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术后第3天进行监测时,以上观察指标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5天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时发现,观察组已恢复至正常水平。
而在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上,两组在不同时间段上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对其进行凝血功能监测以便及时给予抗凝等防治,能够促进患者恢复。
标签: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监测指标;临床意义目前,手术已成为外科治疗中的最常见方法,虽然这是治疗方法但也是对患者的一种创伤,对机体实施手术后,机体内各个系统会发生不同的生理改变,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引发高凝状态,进一步导致血栓[1]。
因此,手术术后出现血栓及血栓栓塞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机体重要器官栓塞而致死,很多临床医生均会在手术前进行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测,以防止术中出血,却很少有医生会实施术后凝血功能监测,因此术后患者一旦发生血栓就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
所以,术前、术后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栓塞的发生,同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地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
本文将针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详细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10月在本院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以及进行正常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手术患者设为观察组,正常体检者设为对照组。
临床INR值含义、计算、临床意义、监测及监测频率
临床INR值含义、计算、临床意义、监测及监测频率INR 是临床上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之一,是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的缩写。
我们检验人对INR 肯定不陌生,但是对于INR 的具体含义、为什么要计算INR、如何计算的、INR 有何临床价值等问题不是十分清楚。
这篇文章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INR 的来龙去脉。
INR的含义INR 是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PT),通过校正凝血活酶试剂差异对凝血酶原时间测值的影响,采用标准化报告的方式使不同实验室和不同试剂测定的PT 具有可比性,便于统一用药标准。
计算INR临床上检测PT 以了解受检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PT 检测试剂主要是凝血活酶,凝血活酶主要来源于人或动物组织中的提取物,其对抗凝疗法所致的凝血因子降低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而以人脑提取物制成的PT 凝血活酶试剂最为敏感。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以秒为单位的PT 测定会因为使用的凝血活酶试剂不同、试剂批号和仪器的不同而有各异的参考范围,使得不同仪器和不同试剂测定的PT 不具有可比性。
为减小误差,同时使PT 结果得到统一,最初Poller 等人通过建立曼彻斯特比较试剂作为参考试剂,而各地实验室则通过采用各自凝血活酶试剂测出PT 结果再与参考试剂进行矫正,从而使结果得到统一,减少误差。
直到1977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了第一批人脑凝血活酶作为国际参考试剂,此试剂的产生为世界各地PT 试验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除此之外,不同地区,PT 试验的测定方法及报告方式亦有所不同。
为了使PT 的报告方式等得到统一及标准化,WHO 于1985 年提出了PT 的标准化的报告方式,将其命名为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并明文规定,在PT 测定时必须报INR 值。
计算 INR?INR 是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用公式表示为:由公式可以看出,INR 主要由PT 比值和ISI 决定。
凝血6项目的临床意义
凝血6项目的临床意义摘要:一、凝血6项目的概述二、凝血6项目的主要临床意义1.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2.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3.监测抗凝治疗4.指导血小板药物应用5.评估凝血因子缺陷三、凝血6项目在临床应用的案例分析四、凝血6项目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正文:凝血6项目是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内的六项凝血功能检测项目。
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对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一、凝血6项目的概述凝血6项目是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正常值范围如下:1.凝血酶原时间(PT):12-14秒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5-45秒3.凝血酶时间(TT):16-20秒4.纤维蛋白原(Fbg)含量:2-4g/L5.D-二聚体(D-D)含量:<0.3mg/L6.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40μg/mL二、凝血6项目的主要临床意义1.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
通过检测凝血6项目,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出血风险。
2.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凝血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血栓性疾病,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
通过检测凝血6项目,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
3.监测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但抗凝剂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通过定期检测凝血6项目,可以调整抗凝剂的剂量,确保抗凝效果的同时降低出血风险。
4.指导血小板药物应用: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检测凝血6项目可以评估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为药物应用提供依据。
5.评估凝血因子缺陷:凝血因子缺陷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通过检测凝血6项目,可以初步筛查凝血因子缺陷,为后续的确诊和治疗提供线索。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凝血七项是临床检查中常用的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和抗凝血酶Ⅲ(AT-Ⅲ)。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用于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
它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的情况包括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用于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相应的抑制物。
APTT也可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
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延长的情况包括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严重的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V、X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等。
除了以上两项,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也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可以用于诊断和监测血液系统疾病以及抗凝治疗的监控。
在使用这些指标时,需要注意参考值范围的建立和各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为11-14秒。
TT可以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含量。
如果纤维蛋白原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例如SLE、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TT会延长超过3秒。
另外,如果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例如DIC纤溶期)、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或尿毒症等情况出现,也会导致TT延长。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凝血是人体保持血液在外伤或者血管破裂后止血,防止出血过多的过程。
凝血功能正常与否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凝血指标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指标检测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
通过测量血小板数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可以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比如,PT和APTT的延长可能暗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这些检测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诊断出凝血相关的疾病,如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等。
其次,凝血指标检测可以指导抗凝治疗。
凝血功能正常的人体内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既要保证出血时的凝结能力,又要保证血液在正常状态下的流动性。
有些疾病,如心脏瓣膜病、静脉血栓栓塞等,可能会导致血液过于凝结,出现血栓的形成。
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肝病、肿瘤等,可能会导致血液凝结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出血等并发症。
通过检测凝血指标,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配合适当的抗凝治疗,既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又可以减少出血风险。
第三,凝血指标检测可以评估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前凝血功能状态。
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大规模手术的患者,术前凝血功能状态的评估非常重要。
术中和术后出血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而凝血功能的异常往往是导致术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凝血指标检测,可以评估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判断手术出血的风险,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术后出血。
此外,凝血指标检测在评估孕妇凝血功能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孕妇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血浆容积增加等因素的改变,常常伴随着凝血功能的改变。
妊娠期间的凝血功能异常会增加孕妇罹患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并发症的风险。
通过凝血指标检测,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这些凝血功能的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凝血指标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指导抗凝治疗、术前凝血功能状态的评估、孕妇凝血功能的评估等,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诊断和治疗与凝血相关的疾病,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提供保障。
股骨骨折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股骨骨折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邹娟【摘要】目的:研究股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输血及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适应证为股骨骨折的骨科手术患者80例,分别按手术输血与未输血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检测术前及术后凝血功能及外周血常规相关指标并对比,并对其住院天数,并发症等也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股骨骨折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实验组输血后第1d与输血前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1),Fg 及PLT显著下降(P<0.01);实验组输血后第5d与输血后第1d比较,PT、APTT 显著缩短(P<0.05),Fg及PLT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手术后第1d与手术前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 及PLT 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手术后第5d与手术前比较,PT、APTT、Fg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d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及PLT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5d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 及PLT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d比较,Hb、HCT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5d 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与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骨科围手术期应完善凝血功能及加强血常规等相关指标检测,制定相应输血方案及预约合理的输血基数,对保证手术成功及减少输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16(034)004【总页数】3页(P503-505)【关键词】股骨骨折;围手术期;输血;凝血功能【作者】邹娟【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南昌 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4;R446.11+1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股骨骨折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