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案例简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1.案例:来个调查研究年
从1958 年至1960 年的“大跃进”,由于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致使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极其严重困难的时期。
到1960 年,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比例失调,全民人民的吃饭、穿衣都成了大问题。
不少地区都发生了浮肿病、人口外流和非正常残废等严重情况。
这种状况反映到中央,反映到毛泽东那里。
毛泽东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多次作自我批评。
1960 年11 月28 日,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个发给全党的文件的批语中,以中央的语气写道:“毛泽东同志对这个报告看了两遍,他还想看一遍,以便从中吸教训和经验。
他自己说,他是同一切愿意改正错误的同志同命运,共呼吸的。
他说,他自己也曾犯了错误,一定要改正。
”同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重新提倡调查研究,希望能够以此来制定出一套迅速摆脱困境的方法,也以此来重新探索我国应如何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61 年 1 月13 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着重提出了调查研究的问题。
他指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今年要搞个实事求是年。
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过去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调查研究比较认真,情况明决心大,解决问题的措施也比较有力。
解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调查研究工作不大做了,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少了。
请同志们回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江再次强调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使今年成为调查研究年。
”就在八届九中全会结束的时候,毛泽东重新看到了他30 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调查工作》,这使他感到十分高兴。
后来他把这篇文章印发下去作为推动全党大搞调查研究、转变思想作风的有力武器。
案例讨论: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
2.案例:愚公移山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
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
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 一座叫做王屋山. 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
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
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 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
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
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
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
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
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案例讨论:
(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 2 )为什么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各族人民的团结?
3.案例:进京赶考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它领导人一开完七届二中全会,在三月二十三日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
在进行出发的准备工作时,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要进北平了。
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
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就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
出发前,毛泽东只睡了四五个小时,他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
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
( 1 )毛泽东为什么极其重视李自成的历史教训?
( 2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案例:黄克功事件
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毛主席亲自批准死刑的案件并不多,而一名与他患难与共,从井冈山就开始追随他的一位八路军军官,却因犯罪被毛主席亲自批准公开枪毙,这位八路军军官就是黄克功。
雷经天同志:
你的及黄克功的信均收阅。
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
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
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么办。
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
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的自己行为决定的。
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
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
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以安慰与抚恤。
•毛泽东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日
•案例讨论:
•( 1 )结合本案例说明从严治党、从严治军的重要性。
•( 2 )人们对处理黄克功案件的不同看法反映出什么问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难题谈谈你对毛泽东所说的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的认识。
5..案例:同仁堂的新生
工商界人士听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息时,心情是极其矛盾和复杂的。
1953 年,各家企业正是蒸蒸日上,大家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国家提出把私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企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公私合营,这对大家的震动很大,思想上没有什么准备,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有的说:“ 1949 年为什么不讲总路线?那时讲,人就都跑了。
”还有的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1953 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了同仁堂首先行公私合营,这对于同仁堂的经营者震动很大。
同仁堂到这时已存在了几百年。
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八年。
北平解放前夕,北平同仁堂有职工190 多人,奖金约80 万元,年产值约16 万元,年零售额约30 万元,设备陈旧,管理落后。
1949 年北平解放时,同仁堂由乐氏十三世
乐松生经营,他同时是天津达仁堂管理处总负责人。
1950 年抗美援朝开始,同仁堂向国家捐献99000 元。
同仁堂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
公私合营的消息传来时,对乐氏家族的震动很大,他们对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铺,将要失去所有权,经营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确实十分痛惜。
乐松生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而且,合营后,自己仍任经理,生活待遇也不错,因此决定,同仁堂带头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后, 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同仁堂虽然是个大药店,但以往的经营管理方式陈旧,存在生产计划性不强,物资储存分散,领取手续不清,库存积压产品过多等漏洞。
公私合营后,改善了经营管理,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增加设备,改进技术,自行设计了粉碎机、汽锅等,改进了生产包装。
销售额也不断上升。
门市部抓药从每天几十服,增加到每天200 多服。
经理乐松生高兴地说:“别家的流水逐日下降,咱们的流水逐日上升,原来担心合营工作会影响生产,没想到合营后业务发展这么快,这下可放心了。
”
1955 年,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乐松生,询问了他生活、工作的情况,鼓励他为医药事业多做贡献。
同年,他当选了北京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出任北京市副市长。
1956 年 1 月13 日,北京国药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乐松生手捧大红喜报代表北京市工商界人士向毛泽东报喜。
案例讨论:
(1)公私合营后,同仁堂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什么?
(2)如何评价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案例:“荣先生来了,欢迎你!”——毛泽东与荣毅仁
从一个民族资本家到共和国的国家副主席, 荣毅仁的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在对荣毅仁的一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中,有一个人对他来讲是会永远铭记在心的。
几十年来,他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看待这位伟人。
这就是毛泽东。
“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50 年 6 月。
”荣毅仁回忆道,“当时,我作为特邀代表之一,列席了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荣幸地参加了毛主席在中南海熙年堂为列席代表举行的宴会。
在我走近熙年堂时,毛主席已站在门前热情迎候。
人民领袖的谦逊,温暖人心。
他握住了我的手,说…荣先生来了,欢迎你!'毛主席的手,又柔软,又有力。
使我初进中南海的拘束感顿然消释。
”
荣毅仁出身民族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期开始掌管家庭的部分企业,成了民族资本家中的“少壮派”。
出于爱国之心,上海解放时他留了下来。
但他和其他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一样,对生活在新中国今后的命运,仍怀有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
“毛主席当时觉察到了我们这种矛盾的心理,便对我们说,只要大家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联结在一起,个人都有前途。
”“毛主席还鼓励我们要为人民做好事,要一贯地做下去。
好事做得越多,人民的奖励也就越多。
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
尽管有较大的资本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可荣毅仁一家的事业在旧中国仍未能幸免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劫难和国民党腐败政权的压榨,通过办实业振兴国家的愿望也不能实现。
当他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和党中央、毛主席对民族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政策,荣毅仁深切体会到听毛泽东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就能发展,人个也才能有前途。
荣毅仁还回忆道:“1955 年10 月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当我见到毛主席时,我曾向他表示,希望他能抽出时间到上海去。
1956 年 1 月初的一天,我正在上海的公司里上班,突然接到通知,说毛主席来上海了,要去视察申新九厂。
我赶到厂里不久,毛主席坐着汽车来了。
当时我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想不到在北京对他讲的那句话,他竟记在心上了。
”
荣毅仁说:“毛主席在50 年代的讲话中,几次提到了我的名字,并以我的追求进步的事例说明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作在国际和国内产生的重大影响。
这使我百感交集,我为毛主席对我的关心和重视所深深感动。
他的话激励着我,更坚定了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
如何认识毛主席对荣毅仁的关怀?
它反映了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一个什么方针?这一方针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中的雇佣关系是否是剥削关系?你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8.在我国当前,是否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认识共同富裕?
9.十五大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五句话写进了党章,十六大党章中保留了“解放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消灭剥削”则消失了,为什么?
10.你从以上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中得到什么启示?
11.“票证经济”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12.( 1 )党的基本路线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 2 )党的历史上的不同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的不同结果,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13.如何认识又“好”又“快”?是否可以调整为又“快”又“好”?如何做到又“好”又“快”发
展?
14.请你为增加农民收入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