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村社会学概述
1、产生的社会背景
美国南北战争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农民分化加剧,农民组织格兰其,全美农民协会为保护农民利益进行斗争。怎样认识农村,怎样协调城乡利益,历史进程催生着农村社会学。
快速工业化带来美国农村社会的危机。
2、农村社会学产生的两条途径
(1)政府的反应:西奥多罗斯福和贝利农村调查、胡佛聘请专家开通农村调查、批准设立州立农业试验室和农学院;
(2)学者的反应:a.1894年文森特斯摩尔《社会研究导论》中论述农村社会学;
b.1894年亨德森“美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环境”课程
c.1906-1912年吉丁斯指导博士生开展农村社区研究;
d.1915年葛文宾《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解剖》
e.1916年吉勒特《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f.索罗金齐默尔曼《农村-城市社会学原理》
3、研究对象
(1)多种观点分析:乡村居民的社会化、乡村社会组织、乡村社会群体、乡村社会心理、乡村社会问题;(2)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证:a.“差序格局”理论;b.个人—群体—社会的关系;
(3)研究内容: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变迁;
(4)与几门相邻学科关系
a.与普遍社会学关系:一般与个别关系;
b.与农业社会学关系:农业社会学包括在农村社会学,是它孕育的一门学科;
c.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
4、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举例说说明)
(1)理论意义:更好的认识农村社会结构与运行规律;为促进社会学学科成长提供帮助。
(2)实践意义:为改革开放出现的社会问题探求适宜的解决途径;开展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供理论咨询研究;为城乡关系提供详实资料和方向性的理论依据;为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社会建设打下基础。
5、关于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研究方法性质结果
中国经济派:生产力农村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化失败
中国农村派:生产关系没有资本主义化胜利
6、乡村建设运动
定县模式邹平模式
参与者背景留学美国、日本(晏阳初等)中国传统文化(梁濑溟等)
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民族再造乡村建设理论
与政府的关系未得到支持大力支持
对农村基本问题认识愚、穷、弱、私文化失调
措施以培养有文化的中国新农民为中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进行精神陶炼
进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评价改良运动探索,有积极意义
二、农民、农业和农村
1、农民的定义
作为一种职业:“农者,耕也,种也。”以土地为生的谋生方式
作为一个阶级:解放前是无土或少土的利益群体,至今是“耕者有其田”的主人
作为一种户籍身份:城乡户籍制度之下的农村人
发达国家农民的终结
农民与农村居民
2、农村的概念与分类
即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是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地域社会,由同质性农业劳动人口所组成的,有一定地域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3、农村的分类
按农村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分为平原农村、山区农村、沿海农村、滨湖农村、城郊农村;
按经济结构,分为农业村、林业村、牧业村、渔村、旅游村;
按村落形态分为,散村、路村、街村、沿河(湖)村、团村;
按人口聚居规模和村庄职能分为,中心村、基层村;
按行政组织关系分为,行政村、自然村;
按农村社区内在要素联系方式分为,村落社区、集镇社区(如城中村)
3、人地关系概念
(1)在基本层次上,它是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
(2)在中间层次上,它是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同时也是人口与食物供应关系;
(3)在综合层次上,它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怎样利用土地流转防止土地抛荒(原因及对策)
(1)原因:
a.经济原因:一是农民生产的机会成本高;二是农业生产的绝对成本高;三是农产品价格太低;
b.自然原因:耕地分布和耕地质量的区域非均衡性及农业生产的突变风险性导致耕地抛荒;
c.社会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格局的长期存在,使城市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诸多的优惠条件,吸引了许多劳动力弃田抛荒,进城打工;
d.政策原因:我国对农村和农民管理方面执行的是村民自治的政策,即国家财政不支付农业及农民的管理费用,农村社会发育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行政管理都靠农民自己负担,导致农民的负担加重,并且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收入低,但农村各种税费很重;
(2)解决对策: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解决耕地抛荒的紧迫感;强化土地承包管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保护和扶持政策;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
怎样利用土地流转防止土地抛荒:土地流转是指承包农户将土地转给他人经营。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耕地
抛荒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一些地区的土地向种田大户和农业企业集中,也满足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
在农村土地流转中,首先应始终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和土地集体所有即农民所有的原则,正确处理稳定农村政策、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对于土地流转的形式,要坚持多样化,但应重点推广租凭制;再次,应该切实维护非农建设征地中农民的合法利益,对于非农征地,要区别对待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用地方式;最后,应加快土地流转的立法,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
5、人地关系缓和途径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增长率;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搞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确立农村的土地财产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三、农村经济的概念
1、农村经济的含义
农村经济是以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市场主体,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生产关系,包括在农村地域空间中的农业、工业、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特征:主题是农民和农村组织;具有规律性;农村经济嵌入在农村社会结构之中;较强的历史性
2、农村经济理论
施坚雅的市场理论;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费孝通的“农工相辅”理论
3、农村经济制度的概念
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4、诱制性社会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制性社会变迁指农村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变化和替代或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施;
通过政府行政命令或法律法规等正式途径引发的农村经济制度的变化和更新;
5、人民公社产生的条件、特点
人民公社:中国农村中同基层政权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的经济组织及农村社会的基层单位。
条件:土改后形成的农村私有制与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目标的背离;保证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原始积累;由国家全面控制各项资源的产权构成中国农村的宪法秩序;
特点:(1)政社合一的组织制度、集体所有的财产制度、按工分分配报酬的分配制度;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1)家庭承包制的实施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变化
粮食产量增加、经济结构变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农民收入变化;
(2)造成了公社原有制度安排的失效
政社合一组织制度解体、集体财产制度的变化、分配制度的变革、农产品的流通体制的变革、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矛盾与问题
(1)内在缺陷的权利的不完全性、土地流转的低效性、农民收益的非规模性;(2)个体农民的小生产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