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第一节概述一、中国农业的发生和发展农业生产是人类集体向自然斗争取得的成果。
中国农业发生很早,考古资料证明,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
以种植业来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三百多个长方形窖穴,其中八十个有粮食堆积。
堆积厚度现存分别为0.3—2米不等。
(1)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在十多个探方广达四百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普遍发现稻粒、稻壳、稻秆的遗存,有的地方甚至形成20—50厘米厚的堆积层。
(2)这些都不是农业刚刚发生阶段的情形。
据此推测,中国农业发生的时间要大大早于七、八千年前。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气候、地形和水等自然资源条件,同时受到各个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因此,各地区的农业面貌和进程总是不尽相同和不平衡的。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进程大致如下:根据考古学资料,在距今四、五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甚至包括珠江流域部分地区的氏族部落已较普遍地形成了以原始种植业为主,兼营家畜饲养和采集渔猎的综合经济;有些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有的民族部落还过着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
原始种植业的两种不同类型,也基本形成,即北方黄河流域为种粟等作物的旱地农业,南方长江流域则为种稻等作物的水田农业。
夏、商、西周时期,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和长江流域一些地区正经历着耕作区日益扩大,把游牧业进一步挤向北部、西北部边缘地区和山区的过程。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铁器自此广泛使用,牛耕逐渐推广,社会生产力有很大提高。
其结果,耕地得到大量垦辟,数口之家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从而得以出现。
以后,秦和两汉是种植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农耕区向西北方面有了新的扩展;在长江以北淮水以南、关中、中原和西北部分地区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灌溉农业区。
长江下游广大低湿沮洳地带和岭南地区还远远没有大量开发。
东汉末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由于长期战乱,古代农耕重心地区遭到严重破坏。
长江以南、五岭以北广大地区和巴蜀,逐渐发展成为比较重要的农耕区。
中国农业发展史范文
中国农业发展史范文原始农业时期(约1.2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在原始农业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到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转变。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驯养家畜,并逐渐形成定居生活。
主要的农业作物有小麦、稻谷、谷子、豆类等。
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农具,例如用木制的犁、木耒和镰刀。
虽然生产力较低,但这一时期开始了农业的历史。
封建农业时期(公元前2100年-1840年)封建农业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逐渐形成的封建制度下,农民成为统治者的直接奴隶。
大量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得以形成。
东周时期是封建农业时期的顶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土地私有制得到了推广。
此时农业的生产力有所提高,种植技术有所进步,引入新的作物如棉花、甘蔗等。
近代农业时期(1840年-1949年)近代农业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农业面临严重危机。
农业生产力迅速下降,粮食减产严重,农民疾苦万分。
在此期间,西方的农业技术开始传入中国,例如马铃薯、甘薯、玉米等作物的引入,以及机械农具的使用,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社会主义农业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以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农业得到了显著发展。
通过土地和农业机械化,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在开放以后,中国的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业投入的增加等都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当前,中国农业正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田被转变成城市用地。
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短缺。
同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面临着极端天气、病虫害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导农民转变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总结来说,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封建农业、近代农业和社会主义农业几个重要历史时期。
舌尖上的中国分析
在中国,最初所有面食统称为饼 , 其中在汤中煮熟的叫 “汤饼”,即最早的面条。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 索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是一 种一尺一断,薄如“韭叶”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称为冷 淘的过水凉面;宋朝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 10种之多, 丰富多彩,有插肉面、浇头面等;元朝出现了可以久存的 挂面;明朝有制作技术高超的拉面,还有山西等地制作特 殊的刀削面;清朝乾隆年间又有经过煮、炸后,再加入菜 肴烧焖而熟的伊府面,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面条制 品。“面条”一词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
上海生煎包
生煎包又称生煎馒头是流行于上海的一种汉族传统小吃, 简称为生煎,上海生煎包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点心, 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特点为由于上海人习惯称“包 子”为“馒头”,因此在上海生煎包一般被称为生煎馒头。 原为茶楼、老虎灶(开水店)兼营品种。馅心以鲜猪肉加 皮冻为主,20世纪30年代后,上海饮食业有了生煎馒头的 专业店,馅心花色也增加了鸡肉、虾仁等多种品种。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 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 时期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 “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 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 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 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 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 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百 饺园的 229 种水饺,分为十大系列,有素馅类、水产类、 野菜类、保健类、海鲜类等,又名水饺,原名“娇耳”,是中国的古老传统面食, 源于中原宛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饺子深 受中国广大人民的喜爱,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春节 必吃的年节食品,在许多省市也有冬至节吃饺子的习惯, 南方地区也普遍有饺子这一食品。
中国农业发展史-农业起源
农业的起源——从世界看中国的农业起源问题1 农业起源概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农业起源的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农业起源与栽培植物起源的不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人口压力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宴享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其他理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1“气候”说...............................................................................................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农业发展史
第一讲地理环境与中国农业一、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争论:1、顾撷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②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②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2、植物学者李惠林的观点:根据气候、地理以及植物之不同,中国农业并非起源于一个地区。
他主张北方以抗旱、耐冷的粟、黍为主,另配合其它的干果作物如柿、栗、枣等,构成了一个复合的旱地作物农业系统;南方则以水稻为主,结合其他的水生作物如菱、藕等等,构成一个符合的水生作物农业系统。
3、长江流域发展缓慢的原因:人口的缓慢增长;长江流域人体弱多病;气候的差别;东汉末年,北方移民大批迁入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三国时,移民较多的成都平原、太湖流域和淮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导致这次分裂的物质的与根本的因素,是几个对立竞争的经济区的兴起。
这些经济区的生产力及其位置,能足以使它们成为同统治主要基本经济区的君主的权威,作长期抗衡的基地。
蜀的日益成长,和长江下游吴的新兴昌盛,就属于这种情况。
——冀朝鼎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大量移民再次南下,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
水利的兴修,发挥了江南水利资源的优势。
东晋: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荻塘“溉田二百余顷”宋:吴兴塘“灌田二千余顷”梁:豫州“苍陵立堰,溉田千余顷。
岁收谷百余万石”唐宋经济重心的转移: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特别是长江下游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黄河中下游。
这除了人为的因素(如战乱及人口迁移等)以外,地理环境的缓慢变化也是因素之一。
二、关于地理环境的定义1,地理环境决定论。
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理论;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
简称“决定论”。
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2,斯大林的观点:地理环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当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与技术创新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是世界上最为繁荣和具有文化影响的农业发展之一。
其发展与创新源远流长,接踵而至。
古代农业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然而,直到商代与周代,农业生产才开始出现大规模和高效率。
这一阶段,农业技术发展和手工业制造的繁荣为中国农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古代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其生产方式和发展历程具有自身的特色。
先古时期,原始人们采集狩猎为生;早期农业时期,农民通过尝试、探索和实践,逐渐掌握适合各地气候环境的种植技术,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后世农业发展红利提供了支撑;中古农业时期,通过宏观的统筹和合理的布局,农业生产逐渐走上了一条高效和稳步发展的路线;晚期农业时期,尤其是唐宋时期,中国的农业制度与世界接轨,出现了大量创新性的发明和技术。
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特殊的技术创新,这些技术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持,也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饮水思源,水利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地理位置相对平缓的华北和汉水上下游地区,兴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通过灌溉和利用节水等方法,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产量,为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在农业科技方面,古代农民和农业学者习惯于留下书画、诗歌等记载农事的作品。
《画经》、《识字千言》、《识字百家谓》、《周官》等书籍记录了大量与农业有关的知识。
在这些书籍中记录了许多关于水稻、高粱、小麦、麦秆、黄粉、黄花等农业知识,这些书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料支持。
同时,古代农业学者对农业艺术的研究也有很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
他们通过人工选种、培育优良品种、改进农具等科学方法,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增加了农田的产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在补充农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由于中国孔子和墨子思想的流行,提出了知识逐慢递进的思想,强化人们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
孔子提出的“行而知之”、“听而忘之,一时之惠,不如及之而忘之,无益之事,不为也”等思想,都在不断地鼓励人们学习知识并加以运用。
中国农业发展史
中国农业发展摘要: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对于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今我们的农业在不断的发展,稳定增长,有力的支撑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让我们看看我国的农业从原始社会到现在再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吧。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农业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生产,农业是与人类共存的。
中国的农业也随着历史的脚步辉煌了千年。
中国的农业文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在中国的上空。
即使现在中国在科技的发展很快,但是也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农业发展,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的19%,我们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农业来供给我们自己,不能依靠他人的农业,要成为真正的强国,首要的就是要先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不能让人民们挨饿。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而且发展农业可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还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农业稳定发展了只有这样中国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更好的提升。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当时还没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
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
从最原始的社会我们进化到了现在,我们的农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对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远古时期开始,逐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先民时期的农业发展远古时期,中国的农业起源于先民社会。
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逐渐开始实施农业生产。
他们开始对植物进行种植,并培育了一些简单的农作物,如小麦、大麦和稻谷。
同时,他们还利用土壤肥力进行土地轮作,培养了耕作技术,并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商周时期的农业繁荣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提高。
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如犁和耕牛,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农民们还开始进行灌溉工程的建设,以确保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在商周时期,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和提高。
三、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改革秦汉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农业制度发生重大改革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县官制,对农业生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废除了分散的土地所有制,实行集体耕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四、隋唐时期的农业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如运河和灌溉渠道的修建,为农田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并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此外,农业工具的改进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隋唐时期,农业成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支柱,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宋明清时期的农业变革宋明清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宋代,人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和水利工程建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还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如棉花和甘蔗,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
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
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
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
其后的仰韶文化以与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XX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
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
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
这些说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
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XX曲江的石峡遗址、XX白羊村遗址和XX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
农业发展史
农业发展史中国的农业历史可以追溯到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采集和打猎为主要生产方式。
约6000年前,中国古代聚落文明的出现,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
在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业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气候炎热干旱以及大规模战争的影响,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随着秦汉时期的统一和稳定,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当时农业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施肥、灌溉等农业措施也得到了实施。
进入唐宋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农业方面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在宋代,出现了井田制和均田制等分田制度,使得农业收益得到了平均分配,社会基本生活得以保障。
同时,人们还开垦了大片荒地,定期进行植树造林、治理水源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长的影响,农业资源和土地受到了压力,也挑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不过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利用水资源等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很好的解决方案。
到了20世纪以后,中国农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来,国家政策和技术的支持,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升级换代,也加大了对流域和水资源等重点保护地区的治理。
同时,国家对农民的关注和扶持,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而且,农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也逐渐兴起。
总之,中国的农业发展史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
历史的沉淀、技术的更新、政策的引导以及人们的创造性实践,都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未来,中国农业要秉持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的理念,不断开拓农业发展新路径,助力实现现代化农业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于三农的发展史
关于三农的发展史
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农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下面是三农的发展史:
1978年至1985年,中国实行了农村改革,通过土地承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和收入水平。
1986年至1995年,国家实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行政、财政、金融和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1996年至2005年,国家实行了农业发展战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2006年至2015年,国家实施了新农村建设,通过推进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016年至今,国家加强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农业生产、生
态环境、乡村治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三农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和进步。
以上是中国三农发展的历程和阶段,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三农发展也将不断迈向更高的水平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 1 -。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一、古代农业的发展1、生产力(劳动工具)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唐朝:曲辕犁的使用,解放了农业劳动力,提高耕作效率,扩大耕地面积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桔槔(汲水工具中原);芍陂(楚淮水流域);都江堰(秦成都平原);郑国渠(秦关中平原)。
秦朝: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联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隋炀帝开通(北-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春秋时,吴王夫差就已开凿)和江南河,连成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
唐朝:派专人管理水利,出现新的灌溉工具一一筒车(多用于南方)。
3、农作物的种植和引进⑴农作物的种植:南北朝:品种增多。
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是重要产粮区。
南方开始种茶。
唐朝: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陆羽着《茶经》。
明清:棉花(明朝由江南推广到江北)、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⑵新品种的引进:两汉: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等移植内地唐代:天竺的郁金香、菩堤树;中亚的名马;波斯的胡椒、枣;东罗马的医术和杂技传入中国。
北宋:越南的占城稻,传到江淮地区,部分地区可以种植双季稻或三季稻。
明朝中后期: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
4、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
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北魏孝文帝创均田制,隋唐沿用,评价均田制:保证了农民获得部分土地,但没有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不能从根本上制止土地兼并。
5、古代重要经济政策春秋齐相管仲“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相地而衰征”,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战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
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朝建立后: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南北朝;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推动了江南农业的迅速发展。
【历史知识点】中国农业发展历程
【历史知识点】中国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采集渔猎时代,在距今万余年前后原始农业萌芽。
受地域、气候诸因素影响,黄河流域旱作农业率先发展,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农耕文明。
经历了漫长的采集渔猎时代,在距今万余年前后原始农业萌芽。
农业起源被誉为“新
石器时代农业革命”,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原始农业具有“多源起源
多元交会”的发展特点,受地域、气候诸因素影响,黄河流域旱作农业率先发展,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农耕文明。
夏、商、周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时期,中华农耕文明的基本特质大致定型,
传统农业的基本要素初步具备。
春秋战国是传统农业的奠基时期,农业生产关系的剧烈变
革与生产力水平的显著进步,激发、创造出了灿烂的思想文化和物质文明。
历史时期多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促进了南方农业开发与发展。
先进的农业科技、生
产工具、充足的劳动力和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宋元时期江南稻作技术体系成熟的基本
要素。
江南经济地位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完成。
明清时期人口激增,人地矛盾成为必须应对的基本国情。
在人口压力下,土地利用率
显著提高,农业向更加精细化发展;农业地域空前拓展,促进了新农区的开发。
第三次引
种高潮改变了我国基本的作物与饮食结构,传统农业科技体系全面成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关于三农的发展史
关于三农的发展史
三农发展史是指中国在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农问题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实行土地改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力。
1950年代,国家实行了“高粱代小麦”政策,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逐渐得到了发展。
196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大跃进”运动,提倡农业集体化,大规模推广人工灌溉和农业机械化,但由于政策不当和技术不成熟,导致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此后,国家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逐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农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国家开始大力推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行城乡统筹发展,逐步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农民土地流转等。
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国家正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 1 -。
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史
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1. 石器时代:原始农业萌芽。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是“气候灾变说”。
距今约12000年前,出现了一次全球性暖流。
随着气候变暖,大片草地变成了森林。
原始人习惯捕杀且赖以为生的许多大中型食草动物突然减少了,迫使他们转向平原谋生。
在漫长的采集实践中,他们逐渐认识和熟悉了可食用植物的种类及其生长习性,于是便开始尝试种植。
这就是原始农业的萌芽。
2. 青铜时代:传统农业的形成。
青铜时代指的是使用青铜器进行生产活动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
此外,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
在辽阔的土地上,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一万年以前。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农业概论第八章
第八章 中国农业发展史
第一节 原始农业与粗放农业阶段 一、中国农业起源 时间:新石器时代( 万年) 时间:新石器时代(4000-1万年) 万年 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地点: 二、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种植业发展阶段 8000-1万年刀耕或火耕阶段 万年刀耕或火耕阶段 4000-5000年发达锄耕阶段 年发达锄耕阶段 5000-8000年原始锄耕阶段 年原始锄耕阶段
•“文化大革命”使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使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 •家庭联产承包制得推行,建立农村经济新格局全面建立。 家庭联产承包制得推行,建立农村经济新格局全面建立。 家庭联产承包制得推行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教育与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教育与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 业生产力的提高。 业生产力的提高。
第五节 中国近现代农业发展
一、近代农业兴起的社会背景 外部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男耕女织” 外部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结构开始集体;西方列强对中国农副产品原料的掠夺加深。 结构开始集体;西方列强对中国农副产品原料的掠夺加深。 内部背景:封建统治者为了筹集赔款和弥补鸦片输入的亏空,加重对农民的掠夺, 内部背景:封建统治者为了筹集赔款和弥补鸦片输入的亏空,加重对农民的掠夺,社会 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起义兴起。 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起义兴起。 二、近代农业的初步发展 •清末民初,办农报、翻译农书、兴办农业学堂,农业科技在各方面都有一定发展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办农报、翻译农书、兴办农业学堂,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 20世纪 年代末-30年代中期 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 世纪20年代末 年代中期, •1937年,日本侵略战争爆发,在日占领区,日本军国主义推行“以战养战”政策,给中国 年 日本侵略战争爆发,在日占领区,日本军国主义推行“以战养战”政策, 农村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破坏。 农村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破坏。 •在抗日根据地和各解放区,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在抗日根据地和各解放区, 在抗日根据地和各解放区 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总言之,近代农业在中国起步晚,期间战乱不断,使农业现代化进程迟缓。 总言之,近代农业在中国起步晚,期间战乱不断,使农业现代化进程迟缓。 三、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中国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 中国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年 统派购制度, 大跃进” 公社化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统派购制度,但“大跃进”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 负面的影响。 负面的影响。
中国农业发展史几个重要阶段,首要任务是什么
中国农业发展史几个重要阶段,首要任务是什么1、原始农业阶段: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促使农业初步出现,也就是原始农业阶段。
2、传统农业阶段: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导致农业生产也发生了变化。
3、近现代农业阶段:战争的出现与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将农业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几个重要阶段1、原始农业阶段食物是万物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约一万年前,农业初步出现,也就是原始农业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都生活在一起,生产力比较低下,大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2)新石器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采集和狩猎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人类开始研制出一些工具来发展农业,如石斧、石刀、石铲等工具。
(3)青铜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朝代的不断更替,夏朝后期便出现了青铜器,为后续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传统农业阶段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
农业生产与发展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
(1)铁器时代: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铁制的农具,如铁犁与牛的搭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与生产效率。
(2)冶炼和加工业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增强和生产力的提高,铁具的性能也大大增加。
在《齐民要术》中光记载的农具都有20余种,且从色泽上来看,这些农具皆由白口铁制成。
3、近现代农业阶段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战争的发生,农业发展已经迈入了新的阶段。
(1)近代农业: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近代农业发展时期。
在战争的爆发下,中国的农业发展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但同时也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2)现代农业:新中国成立之时至今,便是现代农业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的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人民公社化和农民合作化的帮助下,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发展国家的现代农业、确保粮食的正常供给,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提升中国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农作物发展史
农作物发展史1、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先秦时期的农作物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
开始时,凡是可以吃饱而无毒的植物先民们都进行种植,随着人们对作物认识的提高,逐渐淘汰了一些产量低口感差的植物种类。
《尚书?舜典》称当时人们种植的作物为“百谷”,而《周礼?天官?大宰》谓“九谷”,汉献帝时大司农郑玄注“九谷”为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
在同一部书的《周礼?天官?疾医》中则谓“五谷”,郑玄注“五谷”为麻、黍、稷、麦、菽。
这个时期种植的作物总的来说是比较多的,这个时期,人们在不断的种植中已经懂得了简单的作物种类筛选。
据先秦时期词典性著作《尔雅》记载,因颜色不同或其它特征相异,当时禾有6种,麻有4种,黍有3种,稻有2种,燕麦有2种。
2、秦汉时期的农作物秦汉时期的主要农作物仍然沿袭前代,但是各种作物所占的比例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表现在麦和稻的种植更为普遍,其在人们的粮食构成中日渐重要。
特别是在北方麦的种植得到大力推广。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董仲舒:“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
在西汉时,种植麦子甚至引起了皇帝的重视。
如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汉书?武帝记));东汉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汉安帝“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后汉书?安帝记》)。
北方禾类种得最多的是粱和粟。
这可能是由于这两种作物谷粒较大,对水分要求不高,适应性强,味道可能也好一些的缘故。
在南方则种稻业显得十分突出,而且已推广到北方的部分地区。
这个时期,人们在作物的种植中还学会了作物品种的选择培育,生产上出现了许多优良品种。
据西汉《汜胜之书》载,麦已有大麦与小麦、“旋麦”(春麦)与“宿麦”(冬麦)的区分。
豆也有大豆与小豆的区分。
江南的稻作农业也渐趋良种化。
汉代时人们还种植了较多的蔬菜和经济作物。
东汉末期政论家崔寔的《四民月令》中提到的蔬菜有瓜、瓠、葵、冬葵、苜蓿、芥、芜菁、芋、蘘荷、生姜、葱、青葱、大蒜、韭葱、蓼、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