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地理环
境与中国农业
一、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争
论:
1、顾撷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
史:
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②时
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②打破地
域向来一统的观念。③打破古史人化的
观念。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2、植物学者李惠林的观点:
根据气候、地理以及植物之不同,中国农业并非起源于一个地区。他主张
北方以抗旱、耐冷的粟、黍为主,另配
合其它的干果作物如柿、栗、枣等,构
成了一个复合的旱地作物农业系统;南
方则以水稻为主,结合其他的水生作物
如菱、藕等等,构成一个符合的水生作
物农业系统。
3、长江流域发展缓慢的原因:人
口的缓慢增长;长江流域人体弱多病;
气候的差别;
东汉末年,北方移民大批迁入南方,促
进了南方的开发。三国时,移民较多的
成都平原、太湖流域和淮南地区经济发
展相对较快。
导致这次分裂的物质的与根本的因素,
是几个对立竞争的经济区的兴起。这些
经济区的生产力及其位置,能足以使它
们成为同统治主要基本经济区的君主
的权威,作长期抗衡的基地。蜀的日益
成长,和长江下游吴的新兴昌盛,就属
于这种情况。
——冀朝鼎
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大量移民
再次南下,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
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
水利的兴修,发挥了江南水利资源的优
势。
东晋: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
荻塘“溉田二百余顷”
宋:吴兴塘“灌田二千余顷”
梁:豫州“苍陵立堰,溉田千余顷。岁收谷百余万石”
唐宋经济重心的转移: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特别是长江下游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黄河中下游。这除了人为的因素(如战乱及人口迁移等)以外,地理环境的缓慢变化也是因素之一。
二、关于地理环境的定义
1,地理环境决定论。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理论;
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2,斯大林的观点:地理环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当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但是它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影响,因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比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快的不可比拟。欧洲在三千年内已经更换过三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而在欧洲东部,即在苏联,甚至更换了四种社会制度。可是,在同一时期内,欧洲的地理条件不是完全没有变化,便是变化极小,连地理学也不会提到它。这是很明显的。地理环境的稍微重大一些的变化都需要几百万年,而人们的社会制度的变化,甚至是极其重大的变化,只需要几百年或一两千年也就够了。由此应该得出结论:地理环境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决定的原因,因为在几万年间几乎保持不变的现象,决不能成为几百年间就发生根本变化的现象发展的主要原因。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地理环境的定义。宁可: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
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
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包括在
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
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
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
藏、植物、动物,等等。地理环境是上
述诸方面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系
统。不仅如此,不能只从自然物质及其
运动规律来看待地理环境,还应当从人
与自然的交互作用来看待。这样,地理
环境不仅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人类
活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而且在
今天,整个人类社会和整个地球已经形
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更大系统。(《地理
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生产方式不同;
中国的地理环境的特性是造就中国
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中
国农业经济是建立在精耕细作基础
上的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综合经
济。畜牧业、商业、手工业并不占
主导地位。
2,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3,地理环境对人类向其施加的影响反
馈: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
四,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社会制度。
我国土地垦殖率低的原因:1,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有2/3的土地为高原沙漠,处在海拔1000以上,根本不适宜农业的种植,而最适宜的500米以下,只有14%。2,经济条件的限制。受经济实力的影响无力进行大的工程建设及环境改造。3,社会条件的限制。除战乱、灾荒外,封建土地占有关系、租佃制度等制约因素很大。农民租地但收入很少,而地主不关心生产的改善。有的农民宁肯逃亡,也不愿租地。导致出现剩余劳动力与土地抛荒面积益广的悖论。
五,当代的挑战
江河上游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围垦湖泊,加剧泥沙淤积,降低蓄洪能力;黄河断流,日趋严重;
水资源与水污染问题;
耕地减少;
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加剧;
食物安全的挑战;
第二讲灾害背景下中国若干问题
一、中国灾害状况
1、中国古代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
有水灾(包括洪灾和渍涝)、旱灾、病虫
灾、地震灾、火山灾、低温灾(包括冰
雹、雪灾、霜冻、寒潮)、风灾(包括大
风、干热风、龙卷风、热带气旋、沙尘
暴)、海啸灾、风暴潮灾、崩塌灾、泥
石流灾、水土流失、盐碱化、瘟疫、滑
坡、火灾、沙漠化等。这些自然灾害给
农业生产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造成的生
命和财产损失难以统计,带给人类的精
神影响更无法估量。也可以这样说,传
统农业的发展变化,完全是在与自然灾
害的不断抗争中进行的。
2、中国历史上的灾害群发期
夏禹灾害群发期(公元前2000年前后)
两汉灾害群发期(公元前200年至公元
200年)
明清灾害群发期(1500年至1800年)
清末灾害群发期
3、灾害频发的原因:中国大陆的特征
是,在气候、水资源,以及由此决定的
农业生产方面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季
风的无规律性,主要河水流量的突然变
动,这些河流上游盆地的侵蚀,以及随
之而来的淤积和洪水,靠近干燥不毛的
沙漠地区,所有这些都是造成不确定的
因素。相比之下,欧洲温和、良好的气
候无疑是相当有利的。——魏丕信,《18
世纪的官僚制度与荒政》
人类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