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但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的抗争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知道了历史事件包括的基本要素,为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这点学生很好理解,但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对义和团运动该怎样评价?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

通过史料研读认识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通过合作学习,知道《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通过观点评说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能更加深刻。通过对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到反抗外来侵略历来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主题之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采访:自鸦片战争后,顽强的中华儿女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哪些不懈的抗争与探索呢?(参考答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了解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式的导入省时省力,直奔主题。

【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愤怒——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兴起

教师设问:什么是义和团?(参考答案: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而来。)

教师讲述:义和团的参加者绝大部分是农民、另一部分是失业的手工业者,小商贩,水陆运输工人等,他们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迷信观念。

材料一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义和团运动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它表现了对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插图本)》,182

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材料二窃自中西通商以来,西洋教法盛行中国,天主福音等堂几遍天下,虽至穷乡僻壤,皆有各国教士潜往传教。....近来各省打教堂伤教士之案,纷至沓来,不胜枚举者,非皆百姓之梗顽不化,敢于抗官而藐法也。亦由从教之人大半皆系无赖痞徒,平日犯法生事,无所不为。或因案为官所捕,或因事为众所纠,一旦入教,即以教堂为护身符逋逃薮”,鱼肉乡里,倾害善良,百姓望而生畏。及有讼事,方冀官为主持,乃地方官每遇教民到案,即明烛其奸,大半不肯照例惩治,或委曲将就,或故意延宕,以致被害之家怨愤莫释,行。路之人指目兴叹,日积月累,渐染成风。百姓第见每案到官,教民必占便宜,从无有严办教民以快公论者。积

忿生怨,人人欲得而甘心,不逞之徒又从旁捏造谣言以激怒之,遂至一发而不可制。

——《川东道张华奎禀》(1891年8月6日),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331、332页,齐鲁书社1984年版教师设问:据材料可知义和团的怒火指向谁?结合课本回答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义和团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愤怒的呢?(参考答案:怒火指向帝国主义;兴起的原因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一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通过拆毁铁道、砍断电线、捣毁教堂等方式表达。)

教师讲述:最初义和团阶级成分本来比较单纯,反封建性质也很鲜明,然而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此同时,文化侵略也日益汹涌,19世纪60年代后,外国传教士大批来到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借传教之名干着欺压百姓,助纣为虐的勾当,这些必然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在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矛盾激化的情形下,农民斗争的锋芒朝向帝国主义,斗争的反封建性质暂时被抑制。

(设计意图)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性质、斗争方式等在课本正文内容都有详尽叙述,利用史料研读既能帮助学生整合这些零散知识,又能锻炼学生解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口号

材料三

——朱汉国主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32页,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7教师设问:如何看待“扶清灭洋”?(“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外国的经济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义和团的参加者绝大部分是农民,农民作为小生产者,文化水平很低,基本上没有接受文化教育,本能的意识到“铁路、轮船、洋货”等是造成他们处境悲惨的根源。不可能把这些同帝国主义的侵略区分开来,更认识不到这些传入中国还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所以灭洋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扶清,说明他们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导致后来被清政府利用。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主要还是倾向形象性思维,图片材料直观生动,更能抓住学生注意力。从武器与口号的解读,为后来理解义和团运动失败的结局奠定基础。

材料四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元帅瓦德西在给德皇威廉二世的奏议中认为:“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之瓜分中国一事”,现在“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教师设问:据上述材料回答,面对迅猛发展的义和团运动,列强有何行动?(参考答案:列强联合起来发动侵华战争。)

教师讲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以义和团运动损害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

讨论:如果没有义和团运动,会出现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吗?

教师总结要点:①瓜分中国是帝国主义的目标之一,侵华战争是早晚之事;②义和团运动不过是帝国主义的一个借口。

(过渡)面对八国联军,拿着大刀长矛,高举扶清灭洋的旗帜,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迷信观念的义和团命运将如何?

第二篇章抗击——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