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Third grade Chinese volume 1 full volume tea ching plan (Hubei Education Edition)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词语,认识5各1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词语教学中重视象声词的教学,了解象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课文重点是二至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1.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作用.
2.了解课文描写地方法,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一些自然界地声音)你们还想听到哪些奇妙声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同座互读,正音.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重点指导读好”柔,诉,敲”,区别”呢,量”是多音字.
4.小组读书比赛.
5.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
三.课堂练习
1.观察字形,说说你的发现?
2.师提示重点字的关键笔画,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游戏:找朋友.
2、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
3、全班交流.
第二,三,四段构段方式相同,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段落重点指导,教师通过引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声音的特点,初步了解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其余两段由扶到放.(注意象声词的读法,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意境.)
4、朗读全文,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背诵.
5、在老师的引导下背诵相关段落.
三、拓展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妙地声音,试着像书上这样记录下来.写一段话.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到四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

课文通过对五彩池美丽、神奇特点的描写,赞美了大自然,表达了“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19个,其中12个要求能够正确书写。

正确读写“腾云驾雾、漫山遍野、闪耀、拇指、镰刀、石笋、起伏、丘陵、折光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3、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情境表演法。

教学准备:
1、五彩池的风光资料片。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五彩池的资料。

3、投影仪;三棱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投影,导入新课
1、教师放映几张五彩池的风光资料片。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请学生回答,并问是怎么知道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到这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五彩池去看一看。

(教师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各抒己见,交流资料。

1、学生介绍你所了解的五彩池。

2、教师做适当补充。

五彩池在四川的黄龙风景区。

黄龙风景区与九寨沟风景区一样,同为川西北高原上耀眼的明珠。

1991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五彩池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

三、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学生通读全文,想想五彩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讨论课文记叙的顺序: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有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先讲了五彩池的传说,接着讲它的形状、
颜色、成因;最后总结全文)
四、学习字词、扫清障碍
1、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可通
过讨论,查字典等多种学习方法。

2、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应注意的字型及
字音。

“灿”是平舌音;“矗”是翘舌音。

3、让对本课词语理解没问题的学生当“小博士”,站在台前,谁有不理解的词向他提出疑问,博士作答。

教师可适当点拨。

五、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引入新课
1、简要复习本课写作顺序。

2、告诉学生学完本课要为五彩池写出几条广告词。

看谁写
的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深思,理解内容。

(一)精读重点段
1、找出文章的重点段(2——4),这一部分写什么?
(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讨论题:
(1)课文写了五彩池哪些特点?画出有关词句,旁边作批注。

(2)五彩池池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
(3)这一段中运用了哪些比喻句,请找出来读一读。

(4)说说每个比喻句都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归纳。

4、学生质疑问难。

5、利用三棱镜演示折射,进一步理解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一是池底石笋各异,阳光折射;二是花木倒影。

(二)学习首尾段
1、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五彩池在哪里?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奶奶讲的故事?
(2)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到了那里,你会怎样想?
三、美文美读,整体赏析。

1、学生有感情品读好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

2、小组赛读,最后试着背诵打比方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训练能力。

学写广告词
再次欣赏五彩池的投影片,人人为五彩池写广告词。

老师也准备一句:人间仙境何处寻,请君漫游五彩池。

五、布置作业:
1、向父母介绍五彩池,并说颜色变化的原因。

2、摘录文中你喜欢的词句。

教学板书内容: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
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

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教学板书内容]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罩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课后反思:
语文乐园(三)
文教学目标:1、认识一到十十个数字的大写
2、认读四字词语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3、抄写背诵名言警句
4、朗读小诗
5、认识比喻句
6、口语交际秋游
7、习作
教学时间:5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1、复习古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2、打开书,自己读一读,你会发现数字的另一副模样。

3、小结:这些是大写的数字。

4、指名读,齐读。

二、认一认,读一读。

1、自由读,不会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读给同座听,相互评一评
3、指名读字,正音
4、开火车读词。

5、自由读,边读边想象。

三、写一写。

背一背
1、指名背诵学过的名人名言。

2、自己读
3、请人读,正音。

4、读后说一说。

5、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难字,指导书写。

满谦焉
6、学生练写
7、写后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读诗比赛
1、自己读,做好小组比赛的准备。

2、小组读,评出本组冠军。

3、小组冠军读,读后评
4、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探究和发现
1、读一读,读正确。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找一找课文里的比喻句。

读给大家听
4、写一写
学生自己写比喻句
写后评一评。

口语交际:秋游
教学要求:
1感受秋天的美丽、迷人,真诚赞美秋天。

2通过讨论交流,设计出组织秋游的方案。

3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主动表达、主动交流,进一步培养
口头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拓宽口语交际层面。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秋天美景的图片或其他信息。

2录像带、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秋景,激发秋游欲望
1、谈话导入。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飞,枫叶似火,硕果累累。

在这美丽的季节里,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捕捉到了不少秋天的信息。

下面就把你们所捕捉到的“秋的一角”和同学们共享吧!
2、学生交流。

①到讲台前向大家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秋景的图片、照片、
采集的各种声音……
②口头介绍。

介绍图片的来历、描绘图片中所展现的美景、
说说各种声音传达给人们什么样的信息等等。

3、播放录像。

①谈话。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心里也痒痒的,前些天我也用摄像机捕捉到了一串秋的足迹。

②播放一组录像,录像中拍摄的是秋天的果园、农场、郊外的美景,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

③引导赞美。

经过刚才的一段交流,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赞美秋天,引出“秋游”。

(板书)
二、创设情境,提供交际机会
1、谈话。

大家都想去秋游,但秋游必须得到学校大队部的批准。

如果让你代表班级向大队部提出口头申请,你准备怎么说呢?
2、小组讨论,形成基本观点。

3、角色扮演。

由一名同学扮演大队辅导员,另一名同学当班级代表进行口头申请。

尽可能多请几组。

三、激发兴趣,分组设计方案
1、激趣。

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地感受秋的气息,经学校大队部批准,年级组准备组织大家出去秋游,并在全年级征集优秀活动方案。

2、在组织秋游之前,我们需要对哪些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
师生自由讨论。

将师生意见加以概括:
a选好最佳时机;b确定秋游路线;c组织丰富的活动;d需备哪些物品;e希望有何收获。

3围绕上述问题,将全班分成6个秋游小组,分组讨论,
设计出各自的秋游方案。

要求:(1)小组内充分讨论,集中组内所有人的意见,选出最佳方案。

(2)各组设计的方案要具有创造性。

(3)各组可将方案列成简单的提纲。

四、集中评比,确定最佳方案
1从每小组各选出一人和老师一起组成评审组。

2各组推荐代表到讲台前陈述各自的方案,组员也可自由作补充发言。

3评审组及其他组对每组的方案提出质疑,要求其答辩,双方展开讨论。

4评审组给各组的方案打分,选出最佳方案,全班再共同完善。

习作:我去过的地方
要求:可以写自己常去的地方,可以写你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最美的地方,也可以写你最想去的地方。

一、导入
你却过什么地方?
二、阅读《我去过的地方》
1、自己读。

2、说说自己的感受。

3、学习怎么介绍一个地方。

鼓励学生从例文中发现,得到启示。

写清时间、地点、人物、重点写该地方的特点。

三、说说自己最想给大家介绍什么地方,为什么,那里有什么特色?
学生说
四、学生打草稿
第二课时
一、教师选择典型的习作进行讲评。

二、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修改。

三、誊写作文。

课后反思:
教学要求: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

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美好的世界。

教学重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齐白石的画反映出来的美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了解齐白石,收集齐白石的作品图片,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学生介绍收集析资料与图片。

2、展示齐白石的画,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3、今天我们要共同去了解的就是齐白石的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把音读准,其他同学正音。

2、默读课文,如果在读中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记在书上。

3、学生通过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课文,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我想大家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

二、提出疑问,引领全文。

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著名的画家,画画都有最拿手的,比如:徐安鸿的画骏马闻名世界、戴嵩擅长画牛,郑板桥的竹子令人称绝……那么齐白石擅长画什么呢?默读课文,找找答案。

2、全班交流,相机理解“微不足道”等词句。

3、小结:看来,齐白石的画与其他画家的画全然不同,他
从“小”字着眼,从“微”字着手,使中国画表现出全新的风貌。

他为什么会形成这亲独特的风格呢?让我们再细读课文,找找吧!
三、读懂课文,启发想象,练习写话。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
齐白石都画了哪些画?你最喜欢哪能一幅呢?
2、学生简单交流:画了小鸡、蝌蚪、蝗虫和虾。

并简单说
说自己最喜欢的画是哪个。

3、请同学们找到描写自己最喜欢的那幅画的句子,多读几遍,再想想为什么喜欢?
4、学生交流朗读以及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是因为齐白石
把都画活了,所以才这么吸引自己,而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并有感情地朗。

教学板书内容:
教学要求: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正确读写“卢沟桥,拱桥,建筑,石柱,淘气清楚,难忘,抗日战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
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

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

2、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
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师:卢沟桥的狮子着重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建筑?卢沟桥上的狮子。

卢沟桥上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得数为清。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2、自读课文。

把字音读准。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上台说一说,这个字的读音及组词。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的!
2、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字。

三、精读第1自然段
1、观察图片,使学生全面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千姿百态。

2、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
3、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议一议
引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时进行朗读、品评。

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想到的?
2、演一演
师: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活泼、威武,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来演一演。

3、写一写
师:卢沟桥的狮子只有这些形态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卢沟桥的狮子确实是资态万千,各不相同。

如果你是当时卢沟桥的设计者,你还会设计出怎样的石狮子?把你象到的写下来。

三、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师:卢沟桥的出名不仅是因为石狮子多,各具情态,它还是一个重要原因,谁能把客观存在讲出来?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补充“七七事变”的历史,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议,是我国人发反抗侵略者永不屈服的写照。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话
四、教师小结
教学板书内容:
11卢沟桥的狮子
特点:多
形态各异
学习目标:1、学会12个字,认识9个字。

2、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字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罗马的,感受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罗马的感受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罗马的风光短片)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去参观罗马城。

3、板书读题。

4、你想想作者会写些罗马的什么呢?
5、请大家快速地看一遍课文,谁能最快发现?
6、文流:作者写了罗马的遗址、雕塑和喷泉。

二、读通课文、自学生字
1、认真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生字词多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小组学习字,互读互查。

4、师反馈检查。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教师读第一自然段。

罗马的特别之处在哪?
2、比赛朗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自主选择,读懂课文。

学习课文的二、三、四、五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几段话,边读边想:罗马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1)遗址(二、三段)引导学生了解:遗址基本在古城,历史悠久;其中最有名的是斗兽场,结合插图了解它的雄伟。

(2)雕塑多(四段)cai课件,感受雕塑的多与精美。

并进行朗读指导,读出美感。

(3)喷泉多(五段)
a说对喷泉的感受,
b想象喷泉的姿态,有的……有的……有的……启发感悟其千姿百态,别具一格。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比比看谁读得好。

二、情景体验,拓展延伸。

1、招标导游:请你介绍罗马城的一个特点。

(1)一分钟介绍罗马一个特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当场答记者问,考查学生课外知识和课前搜集资料情况。

2、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如果要拍一部罗马风光片,请你来写解说词
(2)收集资料,请你为大家推荐一篇写中外名胜古迹的美文,或一幅描绘中外名胜古迹的给绘画
教学板书内容
自吕xxx小学语文教学网
教学要求: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1、读通诗文,自学生字。

2、查字典,给作者的名字注上拼音。

3、再读诗文,没有读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可以通过查字典、上网或查找有关书籍自己解决疑难。

推荐书目《诗词精品名
家编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
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

大家知道,古代
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
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
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

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
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

(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

(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

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

(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最好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最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