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_以塔里木盆地为例_庞雄奇
要素匹配成藏模式在塔里木盆地的应用
要素匹配成藏模式在塔里木盆地的应用余秋华;王怀杰;庞雄奇【摘要】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分布面积广,是主要的油气产层之一。
该目的层油气来源多样,油气藏经历多期成藏和调整改造,类型复杂,导致该层系油气藏分布预测十分困难。
根据国家973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中提出的叠合盆地多要素匹配成藏模式(T-CDMS),预测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为有利成藏领域。
首先建立各主控因素与油气藏之间的数学模型,然后定量评价4大主控因素(区域盖层C,沉积相D,古隆起M,烃源岩S)单独作用时的控藏范围和概率,在此基础上,按照多地质要素匹配模式原理预测了四大要素综合作用下的油气成藏概率和成藏范围。
结果表明:志留系最有利区为孔雀河斜坡、英吉苏凹陷西部和满加尔凹陷周缘;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塔北隆起英买力构造带和塔中隆起部分地区;巴楚隆起部分地区成藏可能性相对较小。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2(033)001【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志留系;要素匹配成藏模式;有利成藏领域【作者】余秋华;王怀杰;庞雄奇【作者单位】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研究院,广州510240/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韩城715400;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41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成藏主控因素的认识,多集中于静态分析,单地质因素简单的叠加组合,很少涉及定量研究[1-3]。
文献[3]研究了西部复杂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主控因素,并提出“多要素匹配成藏模式(T-CDMS)”,本文将这一成藏模式理论,应用到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中,分别定量评价4大主控因素(区域盖层C,沉积相D,古隆起M,烃源岩S)单独作用时的控藏范围和概率,并根据多地质要素匹配模式原理预测了4大要素综合作用下的油气成藏概率和成藏范围,预测塔里木志留系有利成藏领域。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
庞雄奇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2008(29)2
【摘要】《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项目编号
2006CB202300)是2006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批准的65个项目之一,项目总经费3000万元,执行时间为2006-2011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第一承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教育部为项目依托部门。
项目属多学科交叉、渗透、
【总页数】2页(P157-158)
【作者】庞雄奇
【作者单位】项目首席科学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二)——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2.中国典型叠合盆地及其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一)--叠合盆地划分与研究方法
3.伊通盆地梁家浅层油气成藏机制及其油气分布规律
4.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2013年度报告
5.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_以塔里木盆地为例_庞雄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12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39 No.6 649 文章编号:1000-0747(2012)06-0649-08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庞雄奇1,2,周新源3,鄢盛华4,王招明3,杨海军3,姜福杰1,2,沈卫兵1,2,高帅1,2(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3.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6CB202308;2011CB201100)摘要:塔里木叠合盆地具备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生排油气作用和多旋回油气成藏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总结了叠合盆地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发展方向。
叠合盆地研究主要取得4大进展:①发现了叠合盆地广泛分布的复杂油气藏;②建立了复杂油气藏成因模式;③揭示了复杂油气藏的改造机制;④提出了构造叠加改造复杂油气藏评价模型。
叠合盆地功能要素组合控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后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复合导致了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和破坏。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多要素联合控藏模式研究;②油气复合成藏机制研究;③油气藏调整改造机理及预测模式研究,尤其是针对叠合盆地深部开展该方面的研究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图6表1参38关键词:叠合盆地;复杂油气藏;多要素匹配;构造变动;晚期成藏效应;相势源复合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advances and direc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superimposedbasins, China: Take the Tarim Basin as an examplePang Xiongqi1,2, Zhou Xinyuan3, Yan Shenghua4, Wang Zhaoming3, Yang Haijun3, Jiang Fujie1,2,Shen Weibing1,2, Gao Shuai1,2(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2. Research Center of Basin and Reservoir,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3. PetroChinaTarim Oilfield Company, Korla 841000, China; 4.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Abstract: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in the Tarim Basin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source-reservoir-caprock combinations, multiple stag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and multicycl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reservoir forming theory of superimposed basin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superimposed basins and predicts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ur major progresses were made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 study: (1) widely-distributed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were discovered; (2) the genesis models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were built;(3)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were revealed; (4) the evaluation models for superimposed andtransformed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by tectonic events were proposed. Function elements jointly control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nd the superimposition and overlapping of structures at later stage lead to the adjustment, trans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formed at early stage. The study direc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superimposed basins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1) the study on modes of controlling reservoir by multiple elements; (2) the study on composite hydrocarbon-accumulation mechanism; (3) the study on hydrocarbon reservoir adjus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prediction models, which has mor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deep intervals in superimposed basins.Key words:superimposed basins;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multiple element combination; tectonic event; la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ffect; facies-potential-source combination0 引言中国大陆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具有板块面积小、长期处于活动状态的地质特征[1]。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聚成藏研究进展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聚成藏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marine carbonaterocks in Tarim Basin2018年1月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聚史恢复研究进展摘要:为了加深对塔里木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运聚成藏的认识,本文从塔里木盆地的基本地质概况以及构造演化情况出发,系统性地认识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
先简述了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情况,了解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情况,重点介绍寒武-下奥陶系海相地层的构造演化特征以及分布情况;其次概述了塔里木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油藏形成条件及分类特征,然后描述了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最后综述了油气运移聚集史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运移聚集;成藏;构造演化;研究进展1 前言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南部(图1),是我国面积最大、含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型内陆叠合盆地。
盆地处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
南北最宽处520千米,东西最长140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
海拔高度在800-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
盆地的油气勘探先后在塔北、塔中、巴楚、库车等地的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国内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油田、最大的海相砂岩油田和最大的陆相高气田。
盆地中含油气层分布在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生物碎屑灰岩段、石炭系—二叠系小海子组、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和卡拉塔尔组等6个层系, 有效勘探面积超过20.1×104 km2, 总资源量超过40×108 t。
近年来,对塔里木盆地的海相油气勘探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聚集规律的研究成为当前高度关注的领域。
盆地内的轮南、塔河、塔中等下古生界油气田的发现预示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巨大前景[1]。
图1.塔里木盆地地形图Fig.1 Topographic map of the Tarim Basin海相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最主要的油气勘探目标之一[2]。
叠合盆地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效应及成因机理
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G 19990433)资助。
庞雄奇,1961年8月生,教授,石油地质学专业。
叠合盆地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效应及成因机理3庞雄奇 罗 群 姜振学 白国平 王英民(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摘 要 断裂沟通叠合盆地不同层位、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成为连接烃源岩和各种圈闭的重要渠道,导致形成了多种类型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
断裂上、下盘油气聚集差异现象十分普遍。
通过剖析松辽盆地、柴达木盆地典型断裂带油气藏成藏条件,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断裂上、下盘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油气运聚成藏条件,它们往往具有互为消长的关系。
油气富集在断裂的上盘还是聚集在断裂的下盘,主要取决于:断裂的作用,断距与储、盖层的厚度关系,断裂倾角,区域盖层之下断裂断开烃源岩或油气层的层数,断裂形成或活动时期与主力烃源岩排烃高峰时期的关系等8个主要因素。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断裂上、下盘 油气聚集 松辽盆地 柴达木盆地近年来,断裂对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作用已为大家所公认,具体表现为:断裂对含油气盆地的控制(曹成润,1996;郭占谦,1996;罗群等,1998),断裂对烃源岩的控制和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张文华,1994;王顺玉,1997;张树林等,1997;孙义梅,2001),断裂对保存条件及油气藏分布的控制。
但对一个具体的断裂油气聚集带,油气主要富集在断裂的什么部位(这是圈闭的重要渠道),却很少有人研究。
实际上,断裂将不同成因特征的叠合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沟通不同层位、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的通道,导致形成了多种类型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
统计表明,这些油气藏要么主要分布在断裂的上盘,或者主要分布在断裂的下盘,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现象和规律比较普遍。
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异现象的存在?控制断裂上、下盘油气聚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断裂上、下盘油气运聚成藏的机理又是什么?1 叠合盆地断裂活动的特点及油气地质意义我国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决定了断裂活动及其对构造、沉积的明显控制作用,成为叠合盆地的重要特征,从而也决定了断裂对叠合盆地油气的生、运、聚、散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庞雄奇: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逐步完善
庞雄奇: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逐步完善张晓波【摘要】@@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项目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经过5年的实施,该项目在叠合盆地两种复杂圈闭的成因机制、薄互层砂岩和溶洞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制、复杂油气藏成因特征与调整改造机制、油气成藏临界理论与定量预测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方法体系,研发了相关的新技术,解决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和分布规律研究方面的基本地质问题,并在该领域形成了创新理论体系.【期刊名称】《中国石化》【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2页(P37-38)【作者】张晓波【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项目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经过5年的实施,该项目在叠合盆地两种复杂圈闭的成因机制、薄互层砂岩和溶洞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制、复杂油气藏成因特征与调整改造机制、油气成藏临界理论与定量预测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方法体系,研发了相关的新技术,解决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和分布规律研究方面的基本地质问题,并在该领域形成了创新理论体系。
据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庞雄奇教授介绍,“973”项目本身具有很好的继承性。
上一个“973”项目是“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解决了西部叠合盆地油气资源分布预测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
“尽管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获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并新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
石油短缺正在成为制约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瓶颈”。
加快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西部叠合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量占全国一半,勘探潜力巨大。
我国西部含油气叠合盆地的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探明率不到18.9%,剩余资源占全国的43.4%。
在我国西部叠合盆地中,剩余资源的75%以上又集中在塔里木和准噶尔两个盆地。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摘要: 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 晚泥 (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 , 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 ! 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 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 晚泥盆世到三叠纪 (古特提斯洋阶段) , 塔西南边缘经历了 陆内裂谷 -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 侏罗纪到第四纪 (新特提斯洋阶段) , 盆地经历了陆 内裂谷 (坳陷) (坳陷) &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陆内裂谷 &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 ! 个次级旋回。伸展期 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 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 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 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 原型盆地; 构造体制; 构造演化; 地球动力学; 叠合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0
。原型盆地分析首先需要合
理划分盆地的演化阶段, 然后对每一阶段盆地的 周缘构造环境、 深部构造背景、 构造沉降、 沉积充 填、 古地理古气候与古生态、 岩浆活动特点及其反 映的构造背景、 构造变形及热体制等进行分析, 合 理恢复该时期盆地的构造与沉积面貌, 即盆地原 型的实体。由于随时间的演变, 原型盆地将被叠 加、 保存或改造, 因此, 需要深入剖析原型盆地的 叠加过程, 逐渐 “剔除” 叠加效应, 对原型盆地予以 “复原” 。通过这一 “反演” 方法的系列应用, 就可 以 “正演” 或再现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也可以具 体刻画盆地叠加的动力学过程。 本文以 “世” 为单位, 采取原型盆地分析的思 路与方法, 研究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多旋回叠加 演化过程。
庞雄奇: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逐步完善
企业 污 水 治 理综 合 技 术 ” 等更 是 剑指 废气 、 水 。 废 对 于石 化 行 业 而言 , 进 节 能减 推
排 T 作 是 一项 系统 T 程 , 必须 有 先进 的科 技 手 段 为 其提 供 技 术 支 撑 。 中 国石 化 “ 条 龙 ” 技攻 关 正 朝 着 “ 十 科 低 能 耗 、 排 放 、 污 染 ” 向 阔 步 前 低 低 方 行。
sn p c m o t y io e nhl
口 币 技 斗
> ) ) ) > ) > ))) >>>> ))>>>))
庞雄 奇 ● 西部 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逐步完善
口 本 刊记 者 张 晓波 预 测 等 方 面 建 立 了相 应 的 预 测 方 法 源 分 布 预 测 的 一 些 重 要 理 论 问题 。
改 造机 制 、 气 成 藏 临界 理 论 与定 量 油
“ 管 西 部 叠 合 盆 地 油 气 地 质 理 论 尽
叠 合 盆 地 油 气 成 藏 机 制 和 分 布 规 律 研 究方 面 的基本 地 质 问题 , 在该 领 并
获 得 了 重 大 进 展 , 仍 存 在 并 新 发 但
现一 些 亟 待 解 决 的 科 学 难 题 ” 。
统 的油 气藏 分 布规 律 不 同 , 只有 把 这 些 油 气 藏 的分布 规 律 和成 藏搞 清 楚 ,
才 能准确地 找到 它们 。 庞雄奇 说 , 上一个 “ 7 ” 目获得 93项
所 获得 的科学 认 识 的基 础上 , 善和 完
发 展叠 合 盆地 的油气 地质 理 论 , 我 使 国在叠 合盆地 油气地 质研究 领域处 于 世界 领先 地 位 , 实现 了油 气 二次 创业
石 油 短 缺 正 在 成 为 制 约 中 围 2 l 世纪经济发展 的“ 颈” 瓶 。加 快 国 内
庞雄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庞雄奇-中国⽯油⼤学北京申报⼯程博⼠研究⽣指导教师简况表姓名庞雄奇专业技术职务教授⼯程领域名称:地质⼯程代码:085217是否校外⼈员兼职是?否中国⽯油⼤学(北京)学位办公室制表2018年5⽉14⽇填√Ⅰ个⼈概况姓名庞雄奇性别男出⽣年⽉1961.08 民族汉所在单位(具体到学院、系)地球科学学院盆地与油藏研究中⼼联系电话89734236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定职时间1995.9⾏政职务任职时间最后学历研究⽣最后学位博⼠毕业时间1991.07 毕业学校中国地质⼤学(北京)毕业专业⽯油地质与勘探参加何学术团体任何职务科技部,国家“⼗三五”科技创新资源领域专项规划编制专家;科技部,国家863项⽬油⽓勘探开发领域召集⼈兼主题评审专家;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常规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学会理事,⽯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与化⼯联合会,国家⼗三五油⽓勘探开发领域技术预测研究⾸席科学家。
II本⼈近⼗年科学研究情况汇总在本领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或省部级⼀等及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省部级奖的个⼈总排名前3)共 7 项,其中:国家级 0 项,省部级⼀等及以上 7 项作为第⼀发明⼈获得本领域的发明专利 13 项。
⽬前主持承担有国家或省部级重⼤、重点⼯程类科技项⽬或重⼤横向委托课题共 2 项近五年科研经费共 1488 万元,年均 297.6 万元III本⼈近⼗年在本领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或省部级⼀等及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省部级奖的个⼈总排名前3)序号项⽬名称奖励类别、等级、时间本⼈单位作为完成单位排序、本⼈总排名及在本⼈单位⼈员中排名1 2 3 4 5 6 7 叠合盆地复杂油⽓藏成因机制与预测⽅法及应⽤成效;叠复连续型致密砂岩⽓藏成因机制、预测⽅法及其在库车坳陷的重⼤发现;渤海地区油⽓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复杂油⽓藏相控预测及其重⼤应⽤成效;油⽓临界成藏理论、评价⽅法与重⼤勘探成效;陆相盆地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辽河探区西部凹陷深化勘探理论与实践;省部级、⼀等、2016.11省部级、⼀等、2014.11省部级、⼀等、2014.11省部级、⼀等、2013.01省部级、⼀等、2012.03省部级、⼀等、2012.02省部级、⼀等、2009.101、1、11、1、11、1、11、2、21、1、11、2、21、1、1IV本⼈近⼗年以第⼀发明⼈获得本领域的发明专利[序号] 发明⼈,专利权⼈,专利名,专利号,公告⽇期,授权⽇期[1]庞雄奇;王阳洋;沈卫兵;肖爽,中国⽯油⼤学(北京),含油⽓性盆地有效储层的分析⽅法和装置,ZL201410752113.7,2017.05.03,2017.05.03。
中国海相盆地跨重大构造期油气成藏历史——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2011年2月张水昌等:中国海相盆地跨藿大构造期油气成藏历史——以塔里木盆地为例3雅运动的强烈破坏而未有发现;同时,该期构造变革还形成了巴楚、塔北和开江一泸洲及莫索湾等板内古隆起。
③中生代断(拗)陷盆地形成与晚新生代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发育旋卧”屯2|。
在紧邻青藏高原的塔里木盆地周缘、祁连山南北缘、川西南段等地区,下组合海相沉积被沿古板缘冲断带发育的造山带前缘大规模推覆逆掩,或因强烈板缘挠曲沉降而被巨厚新生界所深埋;在天山南北缘、贺兰山东缘、四川盆地北缘,主要以冲断带从造山带向盆地传播的方式改造下组合,形成褶皱变形或抬升剥蚀口31。
上述3期构造变革对中国中西部海相盆地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在塔里木盆地表现为对盆地形成、烃源岩沉积及其热演化、储集岩沉积与储集层形成,以及对油气运移聚集和调整改造等方面的影响显著口4](见图2)。
下文以塔里木盆地重大构造期盆地及储集层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历史为例详细说明。
图2塔里木盆地重大构造期构造演化示意图由表l可见,塔里木盆地在早加里东期一中加里东早期为油气成藏的前期阶段,表现为海相烃源岩、碳酸盐岩储集岩的沉积和碳酸盐岩内幕储盖组合的形成;中加里东晚期一早海西期,建造与改造并存,内克拉通沉积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与礁滩体,形成碳酸盐岩与上覆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志留系泥岩储盖组合,为第1期大规模油气成藏阶段;中、晚海西期一印支期,形成碳酸盐岩与上覆石炭系或三叠系泥岩以及石炭系砂岩与膏泥岩储盖组合,由满加尔凹陷西部奥陶系烃源岩形成的油气运聚成藏,并保存为现今的工业性稠油油藏,此为第2期大规模油气成藏阶段;燕山期一喜马拉雅期,突出表现为海相成藏系统的调整改造与碳酸盐岩、白垩系泥岩储盖组合的形成,中上奥陶统烃源岩进入生油高峰,同时,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2011年2月张水昌等:中国海相盆地跨重大构造期油气成藏历史——以塔里木盆地为例5到阿瓦提凹陷;同样,分布在塘古孜巴斯凹陷的前缘凹陷区也可能是烃源岩发育区,在巴东2井、塘参1井等井的钻探中都见到了沥青。
我国油气成藏理论的现状与发展——以盆地后期改造认识为例
我国油气成藏理论的现状与发展——以盆地后期改造认识为例摘要: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油田行业发展态势尤为迅猛,油气勘探技术也在飞速更新。
然而当前石油供需矛盾的增长,对油气勘探提出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要想使我国油气供给的稳定性不断提升,有必要推动我国油气勘探技术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强。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查找,通过对我国油气成藏理论的现状与进展进行研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对盆地后期改造提出了一些想法,希望能够打牢基础,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油气成藏;盆地剥蚀;后期改造;现状与未来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oilfield industry is particularly rapid, and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rapidly updated. However, the increas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oil supply and demand puts forward higher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China's oil and gas supply,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strengthening of Chin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ading and data search,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China's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theory, combined with releva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the later transformation of the basin, hoping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and provide help for future research work.Key word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Basin denudation; Post transform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1前言石油被视为工业血液,具有不可再生性。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问题
第22卷 第9期2007年9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 CE S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 EV o l.22 N o.9S e p.,2007文章编号:1001-8166(2007)09-0879-09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问题庞雄奇1,罗晓容2,姜振学1,林畅松3,张水昌4,钟宁宁1,李 忠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4.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摘 要: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富集了中国45%左右的剩余油气资源,目前探明率不到20%,发展潜力巨大。
近20年来的基础理论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次调整改造”的油气地质特征,大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受“古隆起迁移、烃源灶演化、区域盖层发育、构造平衡带叠合”四大要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复合—过程叠加”的成藏模式和有利勘探区预测方法,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除四大要素外,复杂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还受“圈闭发育分布”、“储层发育分布”、“优势通道形成演化”、“运聚动力条件”及其相互耦合关系的控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复杂油气藏形成演化机制与分布规律”的基础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钻探成效和发展叠合盆地油气勘探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复杂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油气田勘探;油气预测中图分类号:T E121.1 文献标识码:A1 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意义中国含油气盆地都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国外学者[1]将它们泛称为“中国型盆地”。
我国学者将其称为“残留盆地”[2]或“改造型盆地”[3,4],或“复合型盆地”[5],或“叠合盆地”[6,7]。
本文将地史过程中3种或3种以上的单型盆地在同一地理区纵向上叠置形成的盆地称之为“复杂叠合盆地”。
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 要 隐 蔽 油 气藏 可 以按 其 判 别 难 度 、 隐蔽 方 式 、 气 富 集 动 力 学机 制 等 进行 分 类 。 油 按 动力 学 成 因可 基 本 分 为 五 类 : 力 顺 优 势 通 道 输 导 油 气 聚 集 成 藏 、 细 管 力 引入 油 浮 毛 气 聚 集 成 藏 、 盆 气体 体 积膨 胀 推 排 油 气聚 集 成 藏 、 子 吸 附 油 气聚 集 成 藏 、 子 结 合 深 分 分 力 聚 集 甲烷 水 合 物 气 藏 。 盆 地 类 型 、 造 背 景 、 积 环 境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同地 区 、 受 构 沉 不 不
维普资讯
『 婚 奇 等 :隐蔽 油气 戒 成 藏 机 研 究 现 状 及 展 望 龙
5 7
对 应 圈闭称 为 sbl t p u t a 。 er
行过探讨_ ( 1 。这些分类方法主要是以传统 4 表 ) _ 的隐蔽油气藏的定义为基础 , 把地层圈闭油气藏作
定其位置的隐蔽圈闭 (u t a ) sb er 。 lt p 随着世界 油气藏勘探 开发 的不断 发展 , 发现许 多
新类 型 的油气 藏不 仅用 常规 的勘探 技术 和方 法难 于
寻找 , 而且用传统的勘探理论难于解释 , 比如深盆气 藏、 露头油藏 、 煤层吸附气藏和甲烷水合物气藏等。 因 此, 了更深入地识别隐蔽油气藏 , 为 庞雄奇等 近年 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 : 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 从 物探 和测井等资料上不能直接发现或识别出来的油 气藏概称为隐蔽油气藏, 英文表述为 sb e ee o , ut sr i lr v r
2011CB201100-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
项目名称: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首席科学家:庞雄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揭示四方面机制,形成和发展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理论;研发三大配套技术,推动西部深层油气勘探进程;产学研联合应用新理论新技术,加快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储量快速增长。
揭示四方面的机制包括:深部多期构造过程叠加与温压场演化机制,深部多元油气成因机制,深部有效储层形成机制以及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
研发三大配套技术包括:深部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评价技术,深部油气成藏区带预测与评价技术,深部油气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技术。
推动储量快速增长包括:预测2~3个深部有利成藏领域,指出5~10个深部最有利勘探区带,在深部发现20~25亿吨油气当量。
在实现上列目标的过程中,提升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全球油气资源勘探的竞争力,满足国家对油气资源的重大需求。
与此同时,发表高水平论文120篇,出版专著2部,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西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五年预期的具体目标包括:1. 阐明叠合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条件与浅部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阐明叠合盆地深部和浅部地应力场、流体动力场和地温场的差异及其对油气成藏和油气分布的影响;阐明深部和浅部油气成藏条件,包括生、储、盖、运、圈、保等地质要素的异同及其对油气成藏和油气分布的影响;从油气成藏的动力学机制分析和模拟中建立深部和浅部油气成藏边界划分标准。
2. 揭示叠合盆地多期构造过程叠加与深部油气生成演化机制:建立深部地层在埋深演化过程中多期构造作用的判别标准;重建关键构造变革时期地层埋藏史及其相关的地应力场、流体动力场和地温场;揭示深部复杂油气藏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主要来源并评价它们的相对贡献量大小。
3. 揭示叠合盆地深部有效储层的成因机制并建立预测模式:通过典型实例剖析深部有效储层,主要包括构造裂缝储层、溶蚀孔洞储层、成岩裂隙储层、生物礁滩体等特殊储层的孔隙类型特征及发育序列,探讨多因素联合作用下的多类型孔隙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和发育模式;揭示深部有效储层的地质-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并研发配套的探测技术。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