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功能表现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步艺术星空

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此要想使一部片子色调优美、风格统一,必须把一部片子的色彩倾向统一在一个色调上,这样才能使这部影片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美国美学家阿恩海姆所指出的那样:“同一组音乐,用某种序列排列起来也许会成为一支易于理解的曲子,而当它们随便搅混在一起时,却只能组成一片嘈杂的声音;正如同是一组颜色,按照一定的配置混合,就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按照另一种配方去配置,就只能成为一堆毫无意义和杂乱无章的颜色。”每一部影视作品在色彩基调上都应与艺术风格相互协调。在影片《归心似箭》中,一泓明净的秋水,倒映着幽静的秋色、蓝天白云和玉贞的身影,镜头从水面摇到独坐水边暗泣的玉贞,这时魏得胜从秋林深处小径走来色彩搭配得既自然又和谐,玉贞穿的是浅绯色暗条上衣、蓝裤,戴着银簪子银耳环,扎着大红头绳。魏得胜是浅灰上衣、黑裤,背景是一片红色霜林,灰白夹褐色的树干缀满猩红与金黄的树叶,更远处隐约可见丛翠中淙淙的小溪斑驳的秋色、迷离的光雾衬托出人物炙热而复杂的心情。

从以上的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影视画面中的服饰色彩美只有当这种色彩美富有意味,具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谐地融入到整个影片的总体造型之中,使影片的风格与主题形成完美的结合,融入到影片的时空运动流程中,才会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军均.红楼服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2月.P47。

[2]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3]陈景亮邹建文.百年中国电影精选.第三卷.新时期中国电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周登富.电影《英雄》.色彩.语言.北京电影学报.2003年2月。

摘要: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用音乐来描述电影还是通过电影来理解音乐,都可以达到视听最完美的结合。本文对电影音乐的功能与表现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艺术审美功能;音乐艺术;表现方法

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观众能通过看得见的东西联想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可以用心去感知和体验,可以在同一时间使现实效果与脱离现实相结合,幻想效果与对情态的感染相结合,呈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点,同时这种特殊的感受状态使观众对电影中表达的世界进行审美思考,从而彻底融入电影世界中。电影音乐必须在电影所设定的故事氛围和戏剧情节中去感受,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电影音乐具有艺术审美功能

电影音乐可以结合电影内容和剧情进行情感阐释和人物刻画,可以采用直接强化画面表现力的方法或者采用渲染、暗喻式的表现方法,实现与影片的整体表现方式相配合,增加剧情内容的表现力、对场景氛围进行烘托以及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

一、电影音乐可以增加电影剧情的表现力,不仅是人物感情的定向和放大,还承担了剧作的作用。曾经以《狮子王》一片夺得“学院奖”的汉斯・齐默在《太阳之泪》中用非洲音乐元素作为基调,恢弘壮阔的旋律中再次生发悲天悯人的人性良知。《太阳之泪》中的配乐,人声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尤其是专门为影片创作的《旅程/科帕诺第三乐章》这段结尾组曲,堪称完整流畅的灵魂诗篇。充满生命力的节奏中,雄浑的大合唱勾勒出一览无余的非洲原野,LeboM愤懑中蕴含着伤感的呐喊,充满了撕扯的力量,从中可以听到主人公的良知在哭泣。电影中,音乐原本是为视觉服务的,但是这段曲子即便单独抽离出来,也是完整的人性悲歌,让人禁不住感叹,原来活在没有战火的世界竟然如此幸运。

二、电影音乐具有强烈的场景氛围的烘托作用,对电影中修饰环境造型也有着突出的表现。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特征)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一种背景氛围。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能起到重要作用。80年代末期为好莱坞电影音乐工业注入新动力的音乐家汉斯齐歇,继深受全球音响发烧友最爱的《绝地任务》后,再度为迈克尔・贝执导的影片创作音乐《。珍珠港》以古典浪漫气质乐音为核心,从柔情似水的钢琴音调里缓缓带出悲壮悠扬的古典弦乐,刹那间,如JohnBarry与EnnioMorricone一般的欧陆浪漫典雅气息盎然飘荡,默默地为这个烽火连天的有情天地献上最诚挚的祈祷,而齐默多年的外向影音传动催化驾驭力,成功地向内凝滚成一波直击心灵的伤感。

三、电影音乐具有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作用。电影音乐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可以说是最有成就的,音乐本身可以是一种情感体现,要它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是轻而易举的。音乐最大的长处,在于可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类最内在的心理体验与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在一部影片中,有时某个场面表现的是人物的一种情绪:或是欢乐、喜悦,或是悲苦、伤心,或是紧张、惊恐,或是轻松、愉快等等。电影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银幕上

电影音乐的功能与表现方法

□保定学院音乐系曹红艳张银生刘金刚

135

漫步艺术星空

无法直观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电影借助音乐的主要目的,是用音乐加强影片的感情色彩,从而促成整部影片与观众情感的契合。电影音乐的客观表现能力,往往也使音乐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电影本身内容的无限开拓的可能性,也为其音乐内容的展开赋予了无限表现的机会。

电影音乐艺术的表现方法

电影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电影音乐艺术的处理手法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可以通过音乐主题的贯穿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一、做好电影画面与电影音乐的对位处理。不结合电影画面内容而空谈电影音乐的审美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电影音乐需要表达的内容应当是画面、文字、音响和人声等其他电影艺术元素所无法表达的东西。一般来说,电影画面是完全能够满足电影叙事需要的,在一些电影中音乐也参与推动剧情发展。音乐是能够直接唤起人的情感反应的艺术,电影音乐在电影的叙事过程中应该恰到好处地出现,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和情感。比如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纳粹分子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画面中的内容是残酷而血腥的,控诉粉纳粹惨无人道的非人行径,而与之相配的音乐却是若即若离、让人难以分辨悲喜的略带幽怨的管弦乐,此处的电影音乐和画面的配置给人以难以名状的心理情绪感受,似喜似悲,似轻快似沉重,从而引发观众对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的理性反思。在画面完全可以清楚完全地传达艺术意图的时候,电影音乐是可有可无的,是多余的。电影音乐的运用过多过滥以及与电影画面之间的关系错位,会严重地挫伤了电影整体的艺术表现力,从而降低了电影的艺术品级。

二、电影音乐的要具有民族特色。电影音乐根据影片所表现的不同的民族,选用不同民族的音乐,可以为影片内容的理解和气氛的渲染提供帮助。民族风格音乐的民族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它既是由一个民族长期的风俗习惯、精神气质、语言体系、审美趣味、哲学思想形成的,有一定的凝聚性,又随着历史的前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表现着不同时代、民族的不同的人物和环境。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孕育的音乐博大精深,有自己的“根”和“魂”,当代电影音乐家中的有识之士,继承、弘扬并发展了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和声、配器等手段打破了民族音乐原有的单旋律线的局限,使其拥有了新世纪的音乐语言。于是,我们看到了以一曲荡气回肠的古曲《满江红》作为结束,昭示着民族工业不辱使命的《首席执行官》;苍茫古朴、充满西部风情的《美丽的大脚》。

三、电影音乐的题材与曲式结构处理要结合影片的特征。电影音乐题材使用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可以用民间音乐、古典音乐或通俗音乐,也可以通过电子合成器和电子计算机的数码技术创造新的音乐音响,还可以是完全由嗓音构成的音乐。电影音乐主题是音乐曲式的基础,是体现音乐形象的核心。音乐主题经过一定的音乐曲式的发展,完成音乐形象。电影音乐的曲式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音乐流派对于曲式的看法有差异。在电影音乐中,不同的题材、体裁、风格、样式的影片对曲式的要求和提供的可能性是不同的。电影音乐是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在曲式上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在《恐龙》巧妙发挥管弦乐震撼力度及美感,与歌手所负责的非洲民族声部汇聚成丰富多采的雀跃,引领动画音乐走出音乐剧的影子。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原本无阶级差异的集体主义意识开始发生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后,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有各自集体意识的社会群体。近年来学界对底层问题的认识与讨论,正是对当前社会阶层的严肃认真的思考与回应。本文以大众文化的视野,对八十年代的摇滚乐做了某些特质性的梳理,试图从中发现一些存在于流行音乐形态中对底层问题的表述,丰富对底层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讨论。

关键词:大众文化;摇滚乐;底层

底层问题的浮现

世纪交替之时,中国大陆文化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底层问题的讨论。底层的界定,底层社会的构成,底层文化,以及底层与弱势群体、知识分子的关系等等诸多问题,成为这几年知识界讨论的热点。备受知识界关注的杂志《天涯》、《读书》,近几年发表了不少有关底层问题的文章。

底层概念最早源于葛兰西的著作《狱中札记》中,我国的翻译家把“下层阶级”(underclass)、“下层集团”翻译为底层。这种带有明显阶级意识的划分,把底层描述为一种革命的力量。1963年瑞典经济学家米尔多在其著作《对富裕的挑战》一书中,把底层阶级描述为下岗失业者。近期随着社会学的深入研究,底层概念又不断得到新的诠释和描述。1982年,美国出版了社会学家肯・奥莱塔的《美国底层阶级》,这是最早研究底层问题的专著。但它仅属于新闻类采访,并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它对底层也没有给与明确的界定。虽然近段时间国内外出现了不少对底层问题研究的专著,可对底层结构的划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综合当代的学术观点,底层大

80年代大陆摇滚乐的底层叙述

□上海大学艺术中心卿扬

1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