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课件
《七律·长征》课件
![《七律·长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bae37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77.png)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壮丽画 卷
《七律·长征》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革命 的伟大历程,为世界文学提供了了解中国革 命历史的重要窗口。
丰富了世界文学的主题
《七律·长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世界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丰富了文学创作的主 题和表现手法。
促进了世界文学的交流与 互动
VS
象征
整首诗以红军的长征为主题,通过描绘长 征途中的景象和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象 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不畏艰 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象征 着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复 兴而奋斗的伟大历程。
03
《七律·长征》的思想内 涵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表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持的 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精神,面对艰 难险阻,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乐观 的态度。
语言和修辞
语言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 华丽辞藻,却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 思想感情。诗句用词精准,含义深刻 。
修辞
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 比喻、夸张、对偶等,使得诗歌的表 达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 感染力。
意象和象征
意象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 景象,如“万水千山”、“乌蒙磅礴” 、“金沙水泊”等,表达了红军长征途 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
推动现代诗歌的发展
《七律·长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现 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诗歌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丰富了诗歌的主题
《七律·长征》以长征为题材,展现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为诗 歌创作提供了新的主题和视角。
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影响力
《七律·长征》以其激昂的情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了广大民 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诗歌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5 《七律 长征》课件(共36张PPT)
![5 《七律 长征》课件(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b09ce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b.png)
suǒ
下半部分是“糸”, 不要误写成“系” 。
这首古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通过具体描绘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 历程,热情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 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再次朗读诗歌,读出磅礴的气势。 边读边找出总领全诗的句子。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总领全诗
英雄气概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写“万水”
湍急的流水拍打着金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 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 感到深深的寒意。
这两句写了两个长征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金沙水”指金沙江,江水汹涌湍急。“拍”字生动地表现出江 水撞击岸边的力量,展现出金沙江波涛汹涌的景象。“云崖”形容江 边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给人一种险峻的感觉。然而,诗人在这里用 “暖”字来描述这一场景,有着丰富的内涵。从自然环境角度看,可 能是因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战士们的心情是喜悦 的,这种喜悦之情让他们在面对汹涌的江水和险峻的悬崖时,内心感 受到的是温暖的、振奋的情绪。同时,这也体现了红军战士乐观向上 的精神,即使面对如此险恶的自然环境,依然能从胜利的喜悦中汲取 力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句开篇就展现出红军战士豪迈的气概和坚定的意志。“远 征”指的是长征,这是一次具有伟大战略意义但又充满艰难险阻 的军事行动。当时,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保存实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跨越了众多山川河流,历经无 数艰难困苦。
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核心主题——长征精神,即红军 战士在长征途中所展现出的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 精神贯穿于整个长征过程,是红军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的精神动 力。在情感方面,诗句洋溢着赞美与豪迈之情。作者通过对红 军战士精神品质的描绘,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赞美,同时也体 ”一词准确地刻画出乌蒙山的雄伟、高大且气势磅礴的 景象。但诗人紧接着说它像“走泥丸”,就像脚下滚动的小泥球一样。 同样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把巍峨险峻的乌蒙山与小小的泥丸相对比, 再次体现出红军战士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超脱心境和无畏精神。乌蒙 山的磅礴气势在红军战士的眼中被极大地缩小,这种反差更加强化了 红军战士勇往直前、视困难如无物的英雄形象。
5《七律.长征》课件(共25张PPT)
![5《七律.长征》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013462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2a.png)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感悟精神
红军的身上有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题概括
课文中心思想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 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5 七律.长征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首著名 的诗歌——《七律·长征》。
背景简介
长征背景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远征,是历史
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在1934年至1936年间,为了摆
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
历经艰难险阻,翻越了十八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四条大
品读诗歌
红军长征途中遇 到的困难。
平常的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译文: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一切艰难困苦,他 们把万水千山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品读诗歌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 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比喻、夸张
译文: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 浪在起伏,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 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句,共四句,形成七个音节的规律。这种体裁富有节奏感
,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诗歌的意境。
“长征”是这首诗的诗题,是指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 军队的围追剿,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略转移。这两个 词语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七律长征这一题目。
整体感知
七律·长征
七言律诗。分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 和尾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
品读诗歌 红军长征难在何处?
5《七律长征》课件(共26张PPT)
![5《七律长征》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73ae66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6.png)
写作背景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大转 移,开始长征。《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9月红 军长征即将胜利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工农 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好停顿,读出节奏,借助注释了 解诗歌大意。
词语我会认
融,抒发了作者 的革命豪情,表 达了革命者对战 争、对美的看法。
课后作业
1.搜集阅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长征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党和红军在长征路上充分发扬不怕苦难、 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得到了 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主题概括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 在长征胜利前夕写下 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 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 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表现出红军顶天立地 的高大英雄形象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写“万水”
湍急的流水拍打着金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 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 感到深深的寒意。
这两句写了两个长征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大
渡
金 沙 水
桥 横
拍
对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这一“暖”一“寒”,既 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 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沪定桥的惊心动 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此联对仗工整,以环境和事物寄寓无 限感慨,极具气势。
结构梳闲
七律长征ppt优秀课件
![七律长征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f94f5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c.png)
对比手法
诗人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红军英 勇无畏的形象和敌人的软弱无能。
比喻手法
七律长征运用了比喻手法,使抽象 的情感和思想变得具体可感。
诗词的审美体验
情感共鸣
七律长征表达的情感真挚、深沉 ,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画面感强
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描绘,使 读者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画面感。
思想启迪
七律长征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情的 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思想
强调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
强调七律长征作为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 力,以及它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3
总结长征精神的内涵
总结长征精神的内涵,包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团结协作等,强调这些精神在当今社会的重要 意义。
展望未来
探讨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
01
探讨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
艺术手法
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如“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 “万水千山”象征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只等闲”则表 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从容不迫。
诗词内涵
长征精神
通过《七律·长征》这首诗,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 的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长征精 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七律长征ppt优秀课 件
• 引言 • 七律长征的创作历程 • 长征的历史背景 • 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 • 七律长征的现实意义 • 结语
目录
01
引言
主题介绍
主题名称
《七律长征》
主题内容
介绍中国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主题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长征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创作背景
01
《七律长征》课件
![《七律长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6838c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b.png)
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格式,语言精练、节奏明快,表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 中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不移。
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形象地描绘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和英 勇奋斗,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主题思想解析
红军英勇奋斗的精神
这首诗通过描绘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英勇奋斗,展现了红军 不畏艰险、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崇高精神。
社会背景
• 20世纪30年代,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被迫进行长征。《七律 长征》是在红军英勇的长征胜利前夕所作,生动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 、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HAPTER 02
爱国主义精神
长征是一段民族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历程,这让我们更加珍惜国家的繁荣昌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国内传播
在国内,由于《七律长征》是中 小学教材中的必读篇目,因此传 播范围广泛,影响深远。
国际传播
在国际上,《七律长征》也因其 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被广泛传播 ,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未来发展与展望
数字化传承
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七律长征 》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
等,方便更多人学习。
国际交流
加强《七律长征》在海外的研究和 传播,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形 式,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推动了现代诗歌的发展
02
《七律长征》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新突
破,推动了现代诗歌的进一步发展。
提高了现代诗歌的社会影响力
03
《七律长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吸引了广大读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790827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b.png)
三军过后尽开颜
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提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1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2
“征 难 图”
01
“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
02
“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金沙水拍云崖暖”:
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七 律 . 长 征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时间:12月20日
Annual Work Summary Report
了解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来,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大渡桥横铁索寒
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七律·长征》PPT优质课(共58张PPT)
![《七律·长征》PPT优质课(共5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ea4048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8.png)
民的名义”就有可能变成“名义的人民”。
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 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
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适合题意,③错误;未能通过验收说明认识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 了个突然袭击,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 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与此同 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 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 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2.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 3.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 4.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七律·答友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积极地想办法战胜一
切困难。
小组互动来讨论
近年来,有人在网上诋毁“红军战士”, 你觉得这样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不对。应该对老红军怀 着敬仰的心情,而不该 诋毁。
背诵指导
在背诵这首诗的时候,先了解透彻本诗意 思,感受本诗情感。再条理地加以记忆,朗读 成诵,厚积以待薄发。
课堂小结
颔联
同桌交流:3、4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
法?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质课件(共76张PPT)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质课件(共7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5eea359eff9aef8951e063d.png)
从“寒”字中能读出什么呢?
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强渡 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对死去的英勇战士的 悼念;体现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会到红 军战士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 神……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开心的心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以“开颜”收尾有什么好处?
“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 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A
)
··
A.高耸入云的山崖。
B.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 连绵不断的样子。
二、课内阅读。
诗中写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 用的词是“_逶__迤___”;写乌蒙山高大雄伟, 很有气势,用的词是“__磅__礴__”;可五岭在 红军眼里只不过是“__腾__细__浪__”,乌蒙山也 只不过是“__走__泥__丸__”。
三、诗词积累。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课后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
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 感态度?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
5 七律·长征
攀五岭
越乌蒙山
夸张(扬)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比喻(抑) 扬抑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可以看 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战胜困 难的大无畏精神。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暖”“寒”这两个字的妙处在哪里?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对比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 快心情。“寒”字则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 的惊险悲壮。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当 时的天气情况,又写出了红军的心理感受。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公开课精品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公开课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14178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ae.png)
高耸入云的山崖。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怎样理解诗句中 的“寒”? 形势严峻,令人心生寒意。
诗意:金沙江的水拍打 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 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 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 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 的寒意。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 析“ 暖” 和“寒”的妙处。
用“暖”“寒”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 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 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 的神勇无比。
“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 “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
江后的欢乐心情。
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
岷山千里皑皑白雪,要翻越它是多么 的难呀。面对千里岷山毛泽东是怎样说的 呢?(读诗句)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 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 迹,中央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中,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 省,粉碎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翻雪山,过草地,战胜无数艰难险阻, 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 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也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 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毛主席回顾所经 历的艰难险阻,激动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结构图示
腾越五岭
七 律
渡金沙江
长 征
飞夺泸定桥
乐观精神
喜踏岷山雪
随堂练习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都。 1. 三军过后尽开颜。( E ) 2.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C ) 3. 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A )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PPT课件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965ccc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a.png)
02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CHAPTER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01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 征。
02
长征初期,红军遭受重大损失, 但依然坚定信念,最终胜利完成 战略转移。
《七律·长征》的创作过程
1935年9月,毛泽东在翻越岷山时, 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七律·长征》。
往直前。
06 结语
CHAPTER
总结全文
七律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本课件详细介绍了长征的背景、过程和 影响,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这段历史。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深入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以及长征 精神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感想与思考
学习者在学完本课件后,应深入思考长征精神对当今社会的 意义,如何将长征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对后世的启示与影响
弘扬长征精神
该诗所表现的长征精神激励了一 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成为中华 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传承红色文化
该诗作为红色文化的代表作品, 传承了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和坚 定信念,对后世的价值观和人生
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启示奋斗精神
该诗所展现的英勇奋斗、不畏艰 险的精神品质,启示人们在面对 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
结合个人经历和感悟,学习者可以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以 及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谢谢
THANKS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 《七律·长征》的内容解析 • 《七律·长征》的艺术特色 • 《七律·长征》的影响与价值 • 结语
01 引言
CHAPTER
七律·长征PPT课件
![七律·长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a57c8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0.png)
对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展望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七律·长征作为其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将继续受到关注和研究。未来可以通过更深入的文 本分析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挖掘其思想内涵和艺术 价值。
详细描述
这首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万水千山”、“红军英勇”等,通过形象的 描绘和象征意义的赋予,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情感共鸣力。
语言和修辞
总结词
七律·长征在语言和修辞方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通过巧妙的用词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 加生动、形象、有力。
详细描述
这首诗在用词上非常讲究,如“红军不怕远征难”、“金沙水拍云崖暖”等,通过运用生动的形容词 、动词等词语,使得整首诗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同时,这首诗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 张、对仗等,使得整首诗的表达更加形象、有力。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1935年10月,当时红军已 经胜利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了纪念 这一伟大胜利,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诗。
诗意解析
01
第一句解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 等闲。这句诗表达了红军对长 征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强 调了红军在长征中所面临的困 难和挑战。
02
第二句解析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 泥丸。这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 ,描绘了红军在长征中翻越崇 山峻岭、跋山涉水的艰辛历程 ,展现了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 风貌。
创作时间:1935年10月
02
作者:毛泽东
03
04
创作地点:陕北延安
创作目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展现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风
《七律·长征》优质课件
![《七律·长征》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251d5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7.png)
《七律·长征》优质课件日期:目录•课程引入•七律·长征的文学分析•七律·长征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塑造•七律·长征的现实意义与传承价值•课程总结与反思课程引入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之一,而《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长征胜利而作的一首不朽的诗篇。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旨在摆脱敌人的围剿,保存党和红军的力量。
长征途中的艰辛、牺牲和斗争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人,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主题背景让学生了解《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让学生理解《七律·长征》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感。
课程目标七律·长征的文学分析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以其磅礴的气势和豪放的风格而著称,展现出中国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气势恢宏雄浑豪放革命乐观主义诗中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展现出红军长征的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诗歌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红军对困难的不畏惧和对未来的信心。
030201诗词风格与特点诗歌主题是歌颂红军的英勇和革命精神,表达了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仰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红军长征中的艰辛历程和英勇形象,展现了革命事业的伟大意义和前景。
意境深远诗歌中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表达了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革命情怀主题思想与意境七律·长征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塑造红军长征的路线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了江西、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省份,最终到达了陕北。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程,它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意志,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七律-长征课件(共25张PPT)精选全文
![七律-长征课件(共25张PPT)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1b9577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6.png)
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 骑田岭、大庚岭,位于湖 南、江西、广东、广西四
省区交界处。
(气势)盛大,文中 指山势高大、险峻。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 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
样子。
小泥球在脚 下滚过去。
乌蒙山,贵州、 云南交界处。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 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
样子。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 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 下十几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感受到深 深的寒意。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既呈现了客观事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既表达出战士们巧渡金沙江后的喜 悦心情,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破,足见 红军的神勇无比。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 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 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用夸张的手法,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 不畏困难的高大形象。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江,长江上游(青海 玉树—四川宜宾)
大渡河,四川中西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川、甘肃交界处。
指红军队伍。
全都喜笑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 岷山,人人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 本实现,是对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结尾, 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地体现和升华。
第5课 七律长征 课件(共28张ppt).ppt
![第5课 七律长征 课件(共28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9d772f4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d.png)
字词学习
逶迤(wēi yí) 泥丸(ní wán) 云崖 (yún yá) 铁索(tiě suǒ ) 逶迤:形容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朗读指导
七律·长征 毛泽东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面对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 应出来?
红军不怕困难,将困难视为平常。”不怕” “只等闲 ”这几个字可以反应出来。
2.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 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整体感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 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 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 切 困难。“远征” 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 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 “不怕”“只等闲” ,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 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 气度不凡的基调。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 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 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 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 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 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 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七律·长征》教学课件PPT课件
![《七律·长征》教学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9c8ab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8.png)
03 《七律·长征》的诗词赏析
CHAPTER
诗词内容解析
诗词概述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描 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 苦历程。
内容解析
诗中通过描绘红军在长征 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展现了红军英勇无畏、不 畏艰险的精神风貌。
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详细描述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讨论中的见解和感受,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05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CHAPTER
课程总结
内容回顾 回顾《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总结诗歌中使用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课程总结
回顾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 学习成果评估
学生对《七律·长征》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CHAPTER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
长征。
长征初期,红军遭受重大损失, 但依然坚定信念,继续北上抗日。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 义的战略转移,为抗日战争和全 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七律·长征》的创作过程
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咏出《长征》这首诗,后于1957年1月12 日作了部分的修改和补充,最终完成《七律·长征》。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七律·长征》,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 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概述
介绍《七律·长征》的 作者毛泽东及其诗词 创作背景。
分析《七律·长征》的 艺术特色,如语言、 结构、表现手法等。
讲解《七律·长征》的 诗词内容,包括诗句 的解读、意境的赏析 等。
5 七律 长征课件(共35张PPT)
![5 七律 长征课件(共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365d0a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b.png)
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又将迎
来她的生日。班级将以 “走进时光里的英雄,传承 红色文化”为主题,策划一 次国庆专题系列活动。欢迎 每一位同学参与!
精读课文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
面结合写场面的。
尝试运用点面结合 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诵长征诗歌,传长征精神 唱英雄赞歌,寻英雄之光 迎开国大典,做优秀解说
岷山
千里雪 上千里都是皑皑白雪
岷山上千里都是白雪皑皑、大雪纷飞、冰天冻地, 为了翻越它,红军损失了 2000 多人。你说难不难?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大渡河 金沙江
金沙江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 山崖,溅起阵阵雾水。这飞溅的雾水,像冒 出的蒸汽,所以会让人有“暖”的感觉。
由点及面
远征难
面
千山
万水
点 五岭 岷山 金沙江 大渡河
乌蒙山
任务三 品“只等闲”
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只等闲”?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险峻的山,在红军战士看来不过是腾 跃细小的波浪、和脚下滚动的小泥球一 样。充分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 雄气概。
尾联大意: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 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 个个笑逐颜开。
本诗是围绕哪句话写呢? 把诗歌中描写红军长征途中的五件事补充完整。
总分结构
总领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翻越 五岭
越过 乌蒙山
巧夺 金沙江
横渡 大渡河
喜踏 岷山
任务二 读“远征难”
你从哪里体会到“难”?
大渡河
七律长征ppt优秀课件
![七律长征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6b01b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3.png)
七律长征所反映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表现了中国人民 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忠诚 ,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 情怀。
民族团结精神
七律长征反映了中华民族 的团结和统一,强调了民 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的重要 性。
民族自强精神
七律长征表现了中国人民 自立自强的精神,体现了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发 向前的斗志和决心。
七律长征在当代的影响
教育意义
七律长征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成 为青少年学习文学的重要内容, 培养了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革命
精神。
文化符号
七律长征作为中国革命文化和红 色文化的代表作品,被广泛用于 宣传和纪念活动中,成为凝聚民
族精神的重要文化符号。
学术研究
七律长征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 行深入研究,形成了丰富的学术
06
CATALOGUE
结语
结语
感谢观看
感谢各位观众对本课件的关注和支持,谢谢大家的观看!
学习建议
为了更好地掌握七律长征的相关知识,建议观众们可以结 合其他学习资源进行深入学习,如书籍、网络等。
内容回顾
在本课件中,我们学习了七律长征的相关知识,包括其背 景、意义、精神内涵等方面,以及如何通过诗歌欣赏来更 好地理解这首诗。
05
CATALOGUE
七律长征的影响与传承
七律长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价值
七律长征作为毛泽东的经典诗词 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
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
历史见证
七律长征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 程和革命精神,是见证中国革命历 史的重要文献。
艺术成就
七律长征在艺术上具有极高成就, 其韵律优美,意境深远,为后世诗 歌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席弘词一首,抵过百万大军;大军征服敌人,弘词赢得民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七律 长征
授课人:陈文刚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 pángbó wēi yí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颔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颈联 mĭ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尾联
上承“万水”二字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颈联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金沙水拍云崖暖
喜悦
大渡桥横铁索寒
惊心动魄
更喜 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 尽开颜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红军欣喜的是踏上千里积雪 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 开。
远征难:总括了红军长征途 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只等闲”
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 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 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 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的基调。
颔 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 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 乌蒙磅礴走泥丸。
解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 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承 上 启 下
更喜岷山千里雪, 尾联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 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 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毛泽东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 纲,它们体现了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军怎样的精神?
首联
万水千山只等闲。体现了红军的英
雄气概和百折不
挠的勇毅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 征路上的一切艰 难困苦,把千山 万水都看得极为 平常。
“远征难”三个字怎 么理解?
远征:行程之远 时日之长 难:牺牲之大 经历之苦
五岭逶迤腾细浪, 形容绵延不断 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巍峨高大
对偶
五岭逶迤腾细浪,
比喻、夸张
乌蒙磅礴走泥丸。
反衬手法,突 出表现红军敢 于战胜一切困 难的高大形象 和伟大气概。
五岭逶迤 腾细浪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 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 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 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 深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