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过秦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教案
学习重点:
1.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3.语言华丽,富于变化
课时:三节课
○解题:
过:责备,动词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篇课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一、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洛阳(现河南洛阳市)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被孝文帝破格提拔为太史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所著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原有集,后散佚,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咏贾谊的诗
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2.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毛泽东:《咏贾谊》)〔少年倜傥(tìtǎng替淌)廊庙才〕本句是说,贾谊年少有才,豪爽洒脱,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据《汉书·贾谊传》载,贾谊十八岁时,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二十多岁任博士,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廊庙,指朝廷廊庙才,指才能和才气可任朝廷要职的人
〔胸罗文章兵百万〕胸罗文章,指贾谊胸有锦绣文章他的政论文如《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策略和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才能兵百万,比喻贾谊的治国策略好像统军韬略,能指挥百万军队
〔胆照华国树千台〕胆照,肝胆相照华国,即华夏,这里指汉王朝树千台,指建立众多的诸侯国汉制设立“三台”,即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则势将设立“千台”贾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势力他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雄英〕出类拔萃的人
〔圣主〕借用古代称颂帝王的惯用语,这里指汉文帝
〔长沙傅〕指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
〔空白汨罗步尘埃〕空白,徒然说汨罗,即汨罗江,在湖南省东北部这里化用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典故步尘埃,即步后尘贾谊虽没有投江而死,但因梁怀王堕马死而忧伤死
去,同于屈原的投江,还是步了后尘尤其是屈贾的政治命运相同,都是因谗遭贬,壮志未酬
二、历史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进行改革魏国有李悝kuī的变法,楚国有吴起的变法,韩国有申不害的变法,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使秦国富强起来于是开始了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其中大规模的战争常常出动甲士数十万,如齐、魏的马陵之战,秦、赵的长平之战,而秦、楚两国各有“奋击百万”,秦击楚,动员兵力达60万多人这样“旷日持久数岁”的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孟子离娄》说:“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
秦始皇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攻邯郸,六年后灭赵;公元前227年,决河水灌大梁城,灭魏;公元前223年,派王翦率军60万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施用严刑苛法,横征暴敛;大兴土木,营造阿房宫;实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收缴民间兵器,铸成12个铜人;北铸万里长城,广修驰道,南开灵渠;大动干戈,北抵匈奴,南击闽越;秦始皇的暴政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人民无法生活,不得不起来反抗,以求生路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相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大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都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施行仁政”,给百姓以喘息机会,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三、结构
㈠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1~4段)
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1段)
2.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2段)
3.秦始皇统一全国(3段)
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4段)
㈡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5段)
四、课文简析
课文注释①:选自贾谊《新书》,个别字句依《史记》和萧统《文选》改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学家《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这里是动词
㈠叙述秦王朝的兴亡(1~4段)
全过程从秦孝公即位9(前361年)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年)止,长达154年,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段.秦国势力的崛起:①秦孝公据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崤”的读音:高2014届教材xiáo高中2008届等教材:yáo;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高中2011届教材:xiáo;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xiáo,又读yáo)函之固(险固坚固),拥雍州(在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青海的东南部和宁夏一带地方)之地,君臣固(牢固地)守以窥(kuī)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意思是,(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席卷(席,
名词作状语)、包举、囊náng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地理优势政治雄心)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名词作状语)立法度,务(致力从事)耕织,修(修造)守战(防御和进攻)之具(基本国策);外(名词作状语)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而斗(动词使动用法)诸侯〖此句为虚笔,“连衡”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于是,同现代汉语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西河,黄河秦孝公22年(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卬(áng)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卬,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卬而袭夺其军魏王恐,乃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之外【这是秦孝公时的事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它的进一步强大自孝公开始】(简析: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参考译文】①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②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③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简析】这是秦孝公时的事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它的进一步强大自孝公开始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耕战、连衡)和取得的成果,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至前338年),其间商鞅专秦柄约为15年,可见这个时期不长又,“连衡”一句为虚笔,“连衡”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
2段.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①孝公(承上启下)既没(殁),惠文、武、昭襄(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蒙故业,因遗策(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故业,孝公创下的基业),南(名词作状语)取汉中,西(名词作状语)举(攻取)巴蜀,东(名词作状语)据膏腴(肥沃)之地,北(名词作状语)收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一层:按四个方位分写其“攻”天下之势:势如破竹用词富于变化,无呆板之感)‖②诸侯恐惧,会盟(聚会结盟)而谋弱秦(削弱秦国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不爱(吝惜)珍器重(贵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纳)天下之士(人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合从,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zòng一,名词)(首次合纵在前334年至前332年之间,苏秦说六国合纵,任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前318年,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纵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