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写作的时代历史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论》提出的背景
毛泽东1937年7月在延安写的《实践论》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所作的最系统、深入的阐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的新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科学总结了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相结合。《实践论》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共产党人就和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到1937年2月,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不过,虽然中国共产党党内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但是这一时期并未来得及从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对它们进行系统的清算。而《实践论》就“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的。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开始从哲学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和批判主观主义,阐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重要著作。它在认识论上,既反对唯心主义,又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是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统一,这种统一又是以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统一,通过这种统一不断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用毛泽东同志自己的话来说,就叫做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实践论》以唯物主义为前提,论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批判了教条主义在认识来源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向。《实践论》从我国革命的客观要求出发,理论结合实际地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的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思想。(二)《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矛盾运动的考察,全面阐述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1.《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论证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
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2.《实践论》从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论述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意义。毛泽东指出,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一飞跃,一方面是改造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3.《实践论》论述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于主观方和客观的原因,往往需要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指出了认识的无限性。(三)《实践论》揭露了“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要求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进一步从思想理论上清算了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主要目的正是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主观主义,特别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思想而写的。《实践论》的现实意义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中国社会上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论》’中的实践观在受到了长期的教条式的理解后,终于又以它的本真面目回到了人间,又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如今,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坚持《实践论》所体现的实践精神,必须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特别是现在,党和国家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由于它是首次提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坚持《实践论》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按照《实践论》的要求,才能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检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才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进行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必须真正在实践中坚持《实践论》中的实践观,才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第一,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坚持《实践论》,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和谐社会建设有关情况和工作的调查研究,“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第二,必须坚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做到利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利用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来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各
项工作。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坚持了《实践论》,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更有成效。第三,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谐社会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只有在实践中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证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真理性。第四,坚持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起步阶段,人们想要掌握它发展规律的,把握其历史变迁的本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坚持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成了目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解决当前全球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出建构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实践论》、《矛盾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
一、“两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
《实践论》和《矛盾论》都是以扫清党内教条主义为主要目标,对中国民主革命经验进行系统的哲学总结,对广大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教育。《实践论》的主题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矛盾论》的主题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两个统一”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为反对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实践论》深刻揭示了“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指出: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我们也反对“左”倾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实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一句话,“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m鳓《矛盾论》深刻揭示了“左”右倾错误的形而上学实质,指出,他们不懂得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