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写作的时代历史背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论》提出的背景
毛泽东1937年7月在延安写的《实践论》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所作的最系统、深入的阐述”。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的新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科学总结了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相结合。

《实践论》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

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共产党人就和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到1937年2月,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

不过,虽然中国共产党党内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但是这一时期并未来得及从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对它们进行系统的清算。

而《实践论》就“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的。

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开始从哲学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和批判主观主义,阐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重要著作。

它在认识论上,既反对唯心主义,又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是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统一,这种统一又是以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统一,通过这种统一不断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用毛泽东同志自己的话来说,就叫做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实践论》以唯物主义为前提,论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批判了教条主义在认识来源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向。

《实践论》从我国革命的客观要求出发,理论结合实际地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的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思想。

(二)《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矛盾运动的考察,全面阐述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论证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理
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2.《实践论》从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论述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意义。

毛泽东指出,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一飞跃,一方面是改造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3.《实践论》论述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于主观方和客观的原因,往往需要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指出了认识的无限性。

(三)《实践论》揭露了“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要求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进一步从思想理论上清算了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主要目的正是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主观主义,特别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思想而写的。

《实践论》的现实意义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中国社会上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践论》’中的实践观在受到了长期的教条式的理解后,终于又以它的本真面目回到了人间,又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

如今,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坚持《实践论》所体现的实践精神,必须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特别是现在,党和国家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由于它是首次提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坚持《实践论》就显得更为重要。

只有按照《实践论》的要求,才能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检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才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进行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

因此必须真正在实践中坚持《实践论》中的实践观,才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要坚持《实践论》,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和谐社会建设有关情况和工作的调查研究,“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

第二,必须坚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做到利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利用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来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各
项工作。

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坚持了《实践论》,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更有成效。

第三,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和谐社会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只有在实践中检验才能得到证明。

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证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真理性。

第四,坚持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起步阶段,人们想要掌握它发展规律的,把握其历史变迁的本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因此,坚持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成了目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解决当前全球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出建构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实践论》、《矛盾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
一、“两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

《实践论》和《矛盾论》都是以扫清党内教条主义为主要目标,对中国民主革命经验进行系统的哲学总结,对广大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教育。

《实践论》的主题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矛盾论》的主题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两个统一”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为反对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实践论》深刻揭示了“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指出: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我们也反对“左”倾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实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一句话,“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

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

m鳓《矛盾论》深刻揭示了“左”右倾错误的形而上学实质,指出,他们不懂得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辩证
法,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

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是为人们所不能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他们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因此,“两论”的精神实质是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作充分的哲学论证,对否认这种“结合”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作深刻的哲学批判,对如何实现这种“结合”在方法论上给予系统总结。

它们的问世,标志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形成,从而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二、“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主要
标志。

《实践论》作为一篇认识论的著作,不是简单复述认识论的一般原理,而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抓住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害和教条主义者在认识问题上的致命弱点,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集中阐明了认识与实践之具体历史统一的科学原理.引导我们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去取得对于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检验我们对于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

三、“两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

要重视学习哲学,坚定不移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的“两论”作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无论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是我们手中锐利的思想武器。

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最初二十年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

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论《实践论》《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实践论》《矛盾论》(简称“两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

(一)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论基础从哲学层面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问题,一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二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科学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首先他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

这一基本观点,实质上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即既然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那么,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根据实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

其实,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源于实践,它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沃土中。

它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产物,反映了实践的呼声。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践第一观点,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

由此可见,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根据。

《实践论》还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从静态角度,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1。

“从动态角度,毛泽东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过程,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u_i296。

297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看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认识和实践、理论和实际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

因此,毛泽东关于认识和实践之辩证关系原理的这些精辟论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认识论方面作了哲学论证,提供了哲学根据。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法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过程始终都存在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

然而,每一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在毛泽东看来,每一个事物的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普遍
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矛盾特殊性又受矛盾普遍性制约。

他还特别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1913”毛泽东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但是对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的阐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哲学根据。

因为,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把握矛盾普遍性的体现。

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而谈“中国化”,势必背离马克思主义而走向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是要了解中国的特性,分析中国与别国不同的特点,这是把握矛盾特殊性的体现。

毛泽东指出,人们认识事物必须注意它们的共同点、共性,“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

J”8后来,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更加鲜明地向全党发出注重“中国的特性”的号召,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z芦”这就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化”的根本依据是“中国的特性”,亦即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论》详尽阐述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法基础。

我们只有善于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对此,澳大利亚学者尼克·奈特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他说:“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规律同中国社会的特殊‘规律’相结合。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创造出一种真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又不背离作为历史和社会学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

”⋯
二、清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障碍
“两论”从哲学高度深刻批判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清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障碍。

(一)运用唯物辩证法,剖析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错
误毛泽东指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根本对立,它是一种用孤立、静止、片面、无矛盾的观点去看世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主观主义正是这种观点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两论”深刻地批判了主观主义在观察、处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错误。

(二)坚持能动反映论.揭示主观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首先,毛泽东认为,主观主义的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源,在于认识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向,即在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违背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路线。

他们或者是将理论、认识看成是脱离了实践的绝对的东西,或者是将经验、感觉夸大为不需要理论的绝对的东西,都使理论成为脱离实践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洞抽象的公式和教条。

正如毛泽东所说:主观主义不管表现为教条主义还是经验主义,是“左”倾冒进还是右倾保守,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

三、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范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中国生根开花,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形态。

“两论”建构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概括了中国化的唯物辩证法理论,从思想内容到表达形式,获得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因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成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主要学术探讨
试论《实践论》对当代知识青年的几点启示
一、学习《实践论》是当代知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再认识
二、学习《实践论》提高当代知识青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
三、学习《实践论》为当代知识青年就业、择业指明航向
四、学习《实践论》使当代知识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
浅谈《实践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意义
摘要《实践论》发表距今已有77 年的历史。

77 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