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警察的腐败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警察腐败的现象
摘要:警察利用职务之便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是公安机关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不但会导致执法不公、降低公信力,而且影响社会公正和正义,甚至危害社会稳定。
公安机关必须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采取理念上进行反思、源头上加强廉洁建设、预防和遏制腐败机制上探索新途径与方法,解决好当前我国警察队伍中存在的腐败问题。
关键词:警察;腐败;职业道德
警察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警界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尽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警察的性质, 决定了我国人民警察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但正如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地产生犯罪一样, 我国的公安队伍也频频受到“腐败”病毒的侵蚀, 被腐败问题所困扰。
因此,对警察腐败现象进行理性分析, 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警察腐败的涵义
警察腐败一直是困扰中西方警察部门的一个顽症, 因而警学专家们十分重视对警察腐败问题的研究。
(一)国内警学界对警察腐败涵义的理解。
到目前为止,我国学术界不但对警察腐败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切的定义,而且就是对腐败概念的界定也有争论。
诸如,田心铭给腐败下的定义是“为谋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某种现存社
会关系的行为”。
杨春洗认为:“腐败是指执政党组织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包括受其委托从事公务的组织和人员,为满足私欲、谋取私利或局部利益而实施的严重违背纪律和法律,侵犯人民利益并造成恶劣政治影响的蜕化变质行为。
”(1)
无论怎样界定腐败, 总离不开腐败行为的主体、腐败行为的手段和腐败行为的目的这三个因素,只要抓住这三个要素, 认真分析, 对什么是腐败也就不言自明了。
(二)国外警学界对警察腐败涵义的理解。
梅宁指出:“所谓警察腐败的定义就是一种‘非法交换’的概念,就是指警察利用公家的损失谋取个人的私利, 这就叫腐败。
(2)麦格拉斯下的定义是:“腐败发生在警察界, 可以被视为为了个人私利而滥用警察权力或警察的权威。
”(3)
上述观点普遍认为警察腐败包含两个关键的因素: 一是滥用职权; 二是谋取私利。
警察的权力基础是警察腐败的前提条件, 谋取私利是警察腐败的直接目的, 两者缺一不可。
二、警察腐败心理形成的原因
客观地说, 一部分腐败了的警察都曾经为维护国家安全,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 保护公共财产, 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等做出过或多或少的贡献, 有的还是人民心目中的优秀警察。
他们之所以后来背离、远离人民而沦为腐败分子,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性的弱点,错误的警务观念,外界的不良影响,警务经费的短缺,权势的侵蚀,对公共利益的
忽视等都会导致警察腐败。
此外,一国的政治体制、政府结构及官僚环境中的一些负面因素是滋生警察腐败的重要原因。
(一)自身原因分析:
1 、不良需要与欲望。
警察在刚刚开始沾染腐败恶习时, 主要是受到曾经养成的不良需要与欲望心理的影响。
欲望是连接需要与动机之间的桥梁,如果警察不能主动控制欲望, 让那些邪恶的、肮脏的、贪婪的欲望占据主要地位, 发挥欲望的消极作用, 就会不顾社会道德、不顾法律规章。
这种欲望就必然会刺激警察产生腐败动机。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 欲小不防实乃人生之大忌、堕落乃警察腐败之源头。
过去许多惨痛的教训说明, 警察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绝非偶然, 都是从一小步开始, 逐步累积, 形成一条将人生拉向泥潭的精神锁链。
欲望虽小, 但它却是选择清正廉洁还是消极腐败的风向标, 正所谓差之毫厘, 谬之千里。
2、失衡与攀比心理
实际上, 失衡心理和攀比心理有着密切关系, 失衡心理产生的原因部分就在于警察人员在和周围的人进行不正确的比较。
作为人民警察, 他们看到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拥有大量的钱财、豪宅、私家车, 少数的腐败分子通过不正当渠道也聚敛了不少财富, 尤其是意志力不强的警察看到这种现象心理总是不舒服。
这种不正确攀比的结果导致一些警察心理偏斜。
有的甚至认为, 别人有的自己一样都不能少。
这种不顾客观条件、不顾自己身
份、盲目攀比的心态, 促使少数意志薄弱的警察人员走向了腐败, 不仅害己, 而且害国、害民。
(4)
3、贪婪心理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就应该克制私欲, 时时刻刻为民着想,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但是有的警察人员不能够遏制自己内心的私欲膨胀, 堕落为腐败分子, 实际上是贪婪的心理所致。
他们对腐朽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 最后置国家法律、人民利益于不顾大搞权钱交易, 以满足自己的贪欲从而走向腐败。
纵观所有警察腐败案件虽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所有的腐败警察都具有贪婪心理, 腐败正是从他们的贪婪开始的。
4、补偿心理
(1)、经济补偿。
大量资料表明, 绝大部分腐败警察有一种共识,以前吃亏受苦太多, 现在可以用手中的权力能够换来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大把金钱、高档住房等, 为何不趁机大捞一把, 补偿一下自己曾经受过的苦楚呢。
(2)、精神补偿。
由于精神上的空虚, 条件的限制和家庭的矛盾, 使部分警察十分悲伤、非常后悔, 进而追求从精神上麻醉自己,得到其虚荣心的满足, 而陷入腐败。
(二)外界因素影响
腐败是一种可以传播蔓延的黑暗力量。
警察经常接触社会的阴暗面,经常可以看到或者听到某人非法牟取暴利仍可以逍遥法
外,或者自认为对违法犯罪的手段很熟悉,自己做的缜密,不会被人发现而心存侥幸,从而更易走上腐败之路。
1.从众心理。
一些警察人员看到他人利用手中的职权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 至今还逍遥法外、春风得意, 甚至还有些人得到升迁和重用, 开始产生一种学习的不健康心态。
党性和良知的天平开始向另一个极端倾斜, 经历了一个从看不惯到边学边干再到顶风作案的过程。
从众心理的产生有诸多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治理腐败不彻底, 漏网之鱼较多, 使得很多警察人员感觉到腐败风险偏低, 从而铤而走险。
2.侥幸心理。
腐败分子其实十分清楚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但他们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天衣无缝, 可以瞒天过海。
在侥幸心理的驱动下, 他们会胆大妄为, 目无法纪, 以身试法。
出现侥幸心理的原因在于: (1)部分地区和部门管理制度不健全、漏洞较多, 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
腐败机会多,腐败行为不宜暴露, 腐败的成本还较低; (2)腐败分子都有精心构筑的社会网络, 他们之间订有自认为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 自以为建构起一道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城墙; (3)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不够, 仍有不少漏网之鱼。
侥幸心理在腐败行为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存在贪婪、失衡心理, 还只是产生了想腐败的愿望, 并不会真正进行腐败, 只有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 这种腐败愿望才由内在的动机转化为外在的腐败行为。
可以说, 侥幸心理是产生腐败
行为的催化剂。
三、反腐败的遏制与预防
(一)正确面对警察腐败,不能讳疾忌医
市场经济的大潮,改革开放的环境,使公安机关面临着新的挑战。
绝大多数民警能出淤泥而不染,但不可否认,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着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
对公安队伍中的腐败不能轻描淡写,更不能避而不谈。
否认腐败的存在会造成诸多恶劣的影响,破坏人民警察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滋生更为严重的腐败。
(二)在入警选拔中,突出道德品质的考核
我们应该尽可能把维护社会治安的重任托付给对自己要求最严格、有优秀的道德品质的人。
因此,在选拔人才进入公安队伍时要认真谨慎,聘任前的背景调查,包括个人品行调查,都应该严格把关,不能只关注公务员考试的成绩,更不能在道德品质考察方面马马虎虎,草草了事。
(三)规范警察的职业道德
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应该严格限定在其职业活动中,确立规范要与它的职业特点、职责密切联系。
一个科学的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可以保持警察执法中高度的道德标准,增强民众对警察队伍的信心和信任,帮助警员在诱惑或者困惑面前作出正确的决定。
(四)强化监督
我国公安工作的实践表明,对警察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是防
止和克服腐败现象的重要措施。
首先,作为监督的客体,每个民警都要强化自我监督意识,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形成自我警戒、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和乐于接受监督的自觉意识。
其次,要充分发挥专门监督机构的职能作用。
公安纪检、监察部门在严肃查处大案要案的同时,要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三,要建立举报制度,畅通各种监督渠道,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
(五)合理解决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指的是个人利益和政府利益、集体利益以及集体利益间的冲突。
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政府事务的日趋复杂,如何防止利益冲突逐渐成为当代行政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权钱交易、地方公安机关的领导兼职于私人机构、警察的后就业问题等一系列利益冲突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
有效解决利益冲突不仅需要道德伦理上的约束,更需要法制的力量。
所以,从实际出发,制定出解决当前利益冲突的相关法律应该引起立法部门的重视。
公安机关领导同志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广大民警和人民群众中产生直接的影响,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班子的声誉和威信。
作为未来警察的我们,一定要记住和做到“四句话”:守得住根本,经得起诱惑,保持好心理,管得严家人。
参考文献:
[1]楚文凯,《腐败概念的泛化和界定》,2005
[ 2]崔岩,《论警察腐败问题》,1999.04.11.
[ 3] [澳]麦格拉斯, 崔岩(译).《警察腐败与反腐败措施》,1999 (4)王峰,《警察腐败的心理分析》,2008
(5)庞虎,《行政伦理学视野下的警察腐败问题》,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