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的:

1、概括全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

2、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句、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

3、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

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有关《左传》的内容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内容分析第一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开始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初中时我们学过《曹刿论战》,它是出自哪本书?对《左传》有哪些了解?

1、了解《左传》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著。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如《春秋》、《资治通鉴》等。

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如《史记》、《汉书》等。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zhuàn,义为解说,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理解标题

学生翻译标题,(注意“退”、“师”二字)由此标题可以引起那些问题?何许人?为什么退?如何退?结果如何?

二、整体了解课文

1、请一生读课文

2、概括事件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3、全体读课文

提问:秦晋为什么围郑?能否从课文找句子回答

学生回答后翻译“以其”一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

楚国结盟。

两个典故,晋文公逃难: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夷吾夺取了君位后,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他逃难路过郑国时,郑君没有以礼相待。

晋和楚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失败了。郑国感到形势不妙了,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也没能感化晋国。

提问:郑国得罪了哪个国家?秦为什么出兵?

⑴秦晋之好,文中那句话讲到秦晋两国历史上有交往?“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晋两国是什么关系?假如有人在办喜事,你只知道在那里张灯结彩,人们忙忙碌碌,而有一幅对联的横批是“秦晋之好”。你能判断是办什么喜事么?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到过很多国家。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三舍。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晋惠君死后,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⑵春秋无义战,找借口出兵,获取利益。

三、学习第一段

1、学生读第一段

2、提问:第一段一共25个字,交代了什么内容?

写出形式危急,攻打原因,为什么分兵驻扎?交代这点有何用意?为下文做伏笔。

哪个词关键?军,于

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南北夹击,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四、第二段:临危受命

①提示要注意的词语:言于郑伯曰——介宾后置,危——危急,若,从——听从,辞——推辞通假字:已——矣。尊称:子“是”指代词,“也”表判断

翻译:“臣之壮也”一句,“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概括第二段内容:郑伯于危急之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提问:为什么先写辞?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先写烛之武年轻时没被重用的抱怨,再表现他以国为重,深明大义

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重要段落,了解写法

教学步骤:

一、学习第三段

1、读第三段

2、试翻译,提示词语

夜——名词作状语,既——已经,亡——灭掉敢——怎敢执事——敬称,鄙——边邑,远——远方的郑国,陪——增加,焉——哪里,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共——供,朝夕——名词作状语,封——疆界,唯——希望

何厌之有?通假字,宾语前置

3、了解内容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为什么能说退?说了那些道理?摆了哪些事实?

亡郑危秦——增加邻国的土地,邻国的实力雄厚了,秦国的实力也相对削弱了

舍郑利秦——以为东道主(地理位置上,客观上)

晋言而无信——历史上,朝济而夕设版

晋贪得无厌——

提问: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技巧?

心理上赢得秦伯的好感,利用历史上秦晋的矛盾进行挑拨,利用秦的贪利心理

提问:烛之武是个什么人?——义勇智(请学生举例回答)

明确:清楚的思路,对秦穆公心里的准确判断把握,过人的外交辞令,支撑着一切的是他对国家的“义”,这才是他焕发光彩的地方。

二、学习第四段

1、读第四段,注意:微——没有,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武——武德,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2、为什么要写第四段?交代晋退兵的情况,对整个故事有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体现烛之武的说服意义,有波澜;还有什么?

表现晋文公的政治才能,三个理由中中最重要的是“不智”,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晋文公极富政治才能,经过几年经营,晋国国力大为增强,称霸的欲望迅速膨胀,而楚国却成了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

三、总结全文

1、回顾全文,情节结构,

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夜缒而出秦军乃还

智说秦军晋亦去之

转危为安

2、叙事上的特点: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故事波澜,取材详略得当。—学生举例分析

3、探究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